朱元璋传位给谁?朱元璋传位给谁被朱棣抢了

因为朱元璋在世的时候,就已经立下了遗嘱,将皇位传给了自己的孙子朱允文。
但是朱允文却没有按按照遗嘱的要求去做,反而是在自己登基之后,开始削藩,最终导致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夺取了皇位。
这样的结果,让朱元璋非常生气,于是他就下令将朱允文的叔叔们全部杀死,并且将他们的尸体扔到
【菜科解读】
朱元璋传位给谁,他的儿子朱允文是不可能继承皇位的。
因为朱元璋在世的时候,就已经立下了遗嘱,将皇位传给了自己的孙子朱允文。
但是朱允文却没有按按照遗嘱的要求去做,反而是在自己登基之后,开始削藩,最终导致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夺取了皇位。
这样的结果,让朱元璋非常生气,于是他就下令将朱允文的叔叔们全部杀死,并且将他们的尸体扔到了乱葬岗。
一:朱元璋传位给谁被朱棣抢了明太祖朱元璋把皇位传给了孙子朱允炆。
1398年朱元璋驾崩,由于太子朱标早死,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是为建文帝。
建文帝与亲信大臣齐泰、黄子澄等采取一系列削藩措施。
与此同时,也在北平周围及城内部署兵力,又以防边为名,把明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的护卫精兵调出塞外戍守,准备削除燕王。
朱棣于建文元年(1399年)起兵反抗,随后挥师南下,史称“靖难之役”。
建文帝起用老将耿炳文统兵北伐,又派李景隆继续讨伐,而建文帝也缺乏谋略,致使主力不断被歼。
朱棣适时出击,灵活运用策略,经几次大战消灭南军主力,最后乘胜进军,于建文四年(1402年)攻下帝都应天(今江苏南京)。
战争历时四年(1399—1402年)。
战乱中建文帝下落不明,或说于宫中自焚死,或说由地道逃去,隐藏于云、贵一带为僧。
同年,朱棣即位,是为明成祖。
扩展资料:朱允炆出生于1377年(明洪武十年)12月5日,是明朝第二位皇帝,年号“建文”,明太祖朱元璋的孙子,懿文太子朱标第二个儿子,但朱标的长子朱雄英早故,朱标原配常氏死了以后,朱允炆的母亲吕氏也得以扶正,所以明太祖朱元璋就视朱允炆嫡长孙。
朱允炆从小聪明好学,极其孝顺。
十四岁时,朱标生病,朱允炆小心侍候,昼夜不离开一步。
这样持续了两年,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朱标病死,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
朱允炆守孝时因过度哀伤而消瘦,朱元璋安慰说:“而诚纯孝,顾不念我乎”。
朱允炆由于自幼熟读儒家经书,所近之人多怀理想主义,性情因此与父同样温文尔雅,即长皆与宽大著称。
洪武二十九年,朱允炆曾向太祖请求修改《大明律》,他参考《礼经》及历朝刑法,修改《大明律》中七十三条过分严苛的条文,深得人心。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明朝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朱允炆
明太祖朱元璋把皇位传给了孙子朱允炆。
朱允炆出生于1377年(明洪武十年)12月5日,是明朝第二位皇帝,年号“建文”,明太祖朱元璋的孙子,懿文太子朱标第二个儿子,但朱标的长子朱雄英早故,朱标原配常氏死了以后,朱允炆的母亲吕氏也得以扶正,所以明太祖朱元璋就视朱允炆嫡长孙。
朱允炆从小聪明好学,极其孝顺。
十四岁时,朱标生病,朱允炆小心侍候,昼夜不离开一步。
这样持续了两年,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朱标病死,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
朱允炆守孝时因过度哀伤而消瘦,朱元璋安慰说:“而诚纯孝,顾不念我乎”。
朱允炆由于自幼熟读儒家经书,所近之人多怀理想主义,性情因此与父同样温文尔雅,即长皆与宽大著称。
洪武二十九年,朱允炆曾向太祖请求修改《大明律》,他参考《礼经》及历朝刑法,修改《大明律》中七十三条过分严苛的条文,深得人心。
1368年2月,朱元璋开始为王朝定下传统,即立朱允炆的父亲朱标为太子,因为朱标是他的长子。
朱元璋的目标是为皇位的合法继承树立一个正式的原则,希望以此杜绝将来在皇位继承问题上的纷争。
朱标在许多方面都不像他的父亲:他性情温和而有教养,但不很勇武。
明太祖虽然对他的第四子朱棣的军事才能有很深的印象,但为了王朝的利益,他仍把朱标看作最恰当的继任人选。
使皇帝震悼不已的是,朱标在他的盛年37岁时(即1392年5月17日)死去,谥号懿文太子。
按照原则,嫡长子不在则应立嫡长子嫡长孙,但是朱标大儿子早夭,而朱元璋看到嫡长子次孙朱允炆表现的十分孝顺而很是喜欢,后来立其为太孙。
朱元璋死前密命驸马梅殷(宁国公主之夫)辅佐新君,遗诏命皇太孙朱允炆继位。
朱元璋驾崩几天后,朱允炆于1398年6月30日在南京即位,时年21岁。
他确定下一年为建文元年,并尊封他的母亲二皇妃吕氏(1402年死)为皇太后。
扩展资料:朱允炆(1377年12月5日—?),明朝第二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之孙、懿文太子朱标次子,1398年6月30日-1402年7月13日在位,年号建文,故后世称建文帝,又作朱允文、朱允汶。
明洪武十年(1377年)12月5日,朱允炆出生于应天府(今南京),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其父朱标病死,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继位为帝,朱允炆在位期间增强文官在国政中的作用,宽刑省狱,严惩宦官,同时改变其祖父朱元璋的一些弊政 ,史称“建文新政”。
朱允炆于靖难之役后下落不明,时驸马都尉梅殷在军中,从黄彦清之议,为发丧,追谥孝愍皇帝,庙号神宗,壬午以后谥不行。
至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七月,以与显皇帝庙号复,改庙号惠宗,谥号为嗣天章道诚懿渊功观文扬武克仁笃孝让皇帝,后世称为明惠宗,清乾隆元年上谥号为恭闵惠皇帝,简称惠帝。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朱允炆(历史人物)
二:明朝朱元璋传位给谁#p#分页标题#e#布衣天子朱元璋,经过多年鏖战,推翻了元朝的统治,建立了朱明政权。
为了稳固自己的江山,他将子孙们分封到各地,领兵戍守,以作为朝廷的屏障。
然而,令朱元璋做梦都未曾想到的是,自己尚且在位时,便已呈现出了尾大不掉之势。
朱标死后,燕王朱棣做梦都想做太子、继大统,但明太祖深思熟虑后,还是将皇位传给了朱允炆。
建文帝掌权后,面对蠢蠢欲动的燕王,一直寝食难安,最终选择了削藩。
结果,朱棣彻底与朱允炆决裂。
他翻出明太祖《皇明祖训》中“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一句,声称起兵是为了“清君侧”,心怀鬼胎地掀起了“靖难之役”。
经过数年血战,朱允炆于城破之际自焚,燕王朱棣实现了自己的皇帝梦。
明长陵内朱棣画像
然而,面南背北的朱棣,还是觉得很不踏实。
毕竟,他这皇位到底还是抢来的,虽然眼下无人敢提出质疑,但难料自己百年后再受世人诟病。
思来想去,他做出了一个决定:篡改史书。
成王败寇,乃是残酷的历史法则。
逼死建文帝后的朱棣,自然享有了话语权,他不仅修改了史书,而且还根据需要,肆意丑化朱允炆和美化自己,甚至干脆命人精心炮制了一套谎言:
明太祖原本想立燕王,临终时亦有召见传位之意,但朱允炆与齐泰勾结,硬是将属于朱棣的皇位夺走了。
朱棣曾篡改了多部史书,其中最为明显的便是《明太祖实录》与《明太宗实录》。
在此需要说明的一点是,朱棣的庙号原为“太宗”,后嘉靖将其改为“成祖”,故记录明成祖史事的便是《明太宗实录》。
在《明太宗实录》卷一中,曾提及朱元璋临终想见朱棣一事,并问及左右三次“燕王来未?”:
“三十一年闰五月,太祖不豫,遣中宫召上(按:“上”指朱棣),上已至淮安,太孙与齐泰等谋诈,令人赍敕符,令上归国,及太祖太渐,问左右‘燕王来未?’凡三问,无敢对者。
”——《明太宗实录》卷一
这段文字称,明洪武三十一年时,朱元璋病重,命人前去宣旨召燕王朱棣进京面圣,但皇太孙和大臣齐泰却命人假传圣意,让朱棣返回封地。
结果,病床上的朱元璋心切,反复问了周围人三遍“燕王来未?”
影视剧中的朱元璋
同样的事件,还见于《明太祖实录》中,只是在文字表述上略有差异:
上(按:指朱元璋)素少疾,及疾作,日临朝决事,不倦如平时。
渐剧,乃焚香祝天曰:“寿年久近,国祚短长,子孙贤否,惟简在帝心,为生民福。
”即遣中使持符,召今上还京,至淮安,用事者矫诏,即还。
上不之知也,疾亟,问左右曰:“第四子来未?”
这则史料与《明太宗实录》中的表述如出一辙,不同之处便是安插了一段朱元璋焚香祝天的情节,而后半段则依然在强调“用事者矫诏”,致使燕王未能入京,而明太祖在临终时多次询问“第四子来未?”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书影
朱棣杜撰这一情节的意图颇为明显,那就是想要证明,朱允炆为防止明太祖将皇位传给燕王,故意从中作梗,令朱棣难以进京。
说白了,朱棣就是想向世人证明:自己才是太祖心中理想的接班人。
值得注意的是,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朱棣还在《明太宗实录》中,精心安排了这样一段文字:
(洪武二十五年)四月丙子,太子薨。
太祖愈属意于上。
一日,召侍臣密语之曰:“长孙弱不更事,主器必得人。
朕欲建燕王为储贰,以承天下之重,庶几宗社有托。
”——《明太宗实录》卷一
前后对应来看,《明太宗》实录中一再暗示,燕王朱棣才是太祖心中的接班人,而朱允炆实为篡位者。
不仅如此,《明太祖实录》中涉及建文帝的部分,也被朱棣命人删节和篡改,故意放大不利于朱允炆的细节。
朱允炆画像
#p#分页标题#e#太子朱标曾有五子,长子为朱雄英,次子为朱允炆。
不过,朱雄英八岁早殇,使朱允炆依序成了日后的“皇嫡长孙”。
古代长幼有序,嫡庶有别,汉人政权中,尤重“嫡”“长”。
按照惯例,朱雄英早殇后,朱允炆理所当然地成为朱标的嫡长子、朱元璋的皇嫡长孙。
可是,朱棣篡改后的《明太祖实录》中,却刻意强调朱允炆为“皇太子次子”,同时还将朱雄英以“皇嫡长孙”的身份安排在朱允炆之前。
按照谢贵安先生的说法,朱棣此举正是为了“淡化朱允炆依序继承的合法性”。
清人张廷玉等奉命编纂的《通鉴纲目三编》,认为《明太祖实录》已经永乐年间修改两次,而且其中一些美化、夸大朱棣的说法,着实不足为信。
由此来看,朱棣篡改史书的意图,再明显不过了。
《通鉴纲目三编》·清光绪年间刊印本
朱棣成功夺位后,一面刻意丑化朱允炆,否定其继位的正统性,一面暗示自己才是太祖曾要选立的继承人,甚至编造出了朱元璋临终前想要召自己进京传位的谎言。
这是基本被学界认可的。
但最近,一些网络文章却将《明太祖实录》和《明太宗实录》中捏造出来的情节当作正史,并一再演绎,称朱元璋临终前曾连喊三遍“朱棣来否”,而就在南京城外的朱棣却不进城,还将此事“分析”的头头是道。
网络中盛传的“故事”
殊不知,明太祖去世时,燕王朱棣尚在封地,在闻听父亲死讯后,才前去奔丧。
另外,明太祖晚年已经预见到藩王尾大不掉之势,但苦于自己年事已高,一时间难以解决这个难题。
所以,他临终时还曾特意强调:
诸王临国中,毋奔丧,王国吏听朝廷节制。
——《明史·齐泰传》
值得注意的是,朱元璋死后,朱允炆继位,齐泰等人依太祖传位遗诏,命各诸侯王留在封地,不允许奔丧,同时让各封国的官吏受朝廷节制。
可是,朱棣却篡改删节了许多档案和史料,使得明太祖传位遗诏中的这句话,也从《明太祖实录》中被删节了。
面对先帝不让自己奔丧的遗诏,朱棣不惜径称是齐泰等人的“矫诏”,而后起兵“靖难”,与建文帝争夺天下。
事实上,《明史·齐泰传》与《明太祖实录》中的这一差异,恰好佐证了夏燮在《明通鉴》中所主张的观点:
诸书所说太祖欲立燕王,皆成祖改修之《太祖实录》如此。
——转引自孟森:《燕王朱棣靖难》
可以说,朱元璋重兵之际,还生怕燕王南下,进京阻碍朱允炆称帝,又怎会命人召燕王觐见呢?况且,当时朱棣身在封国,没有朝廷旨意,又怎么可能就在南京城外呢?其实,明成祖杜撰的这些情节,都是为了掩盖自己夺权的阴谋,以便美饰靖难之役。
靖难之役的发生,无疑是一场骨肉相残的历史悲剧。
原本奉命领兵镇守北边的燕王,在羽翼丰满之后觊觎皇位,做梦都想坐上龙椅。
而明太祖虽将皇位传给了朱允炆,却再也没有能力为之扫除障碍,只留下黄子澄、齐泰等一批文臣,希望他们能辅佐建文帝稳住局势。
朱元璋画像
令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是,明太祖一死,新君与朝臣,无论在政治智慧还是在军事才能上,皆不足以同燕王抗衡。
最终,建文帝削藩未成,反被朱棣逼死,满怀悲愤地点燃宫殿自焚。
可是,作为胜利者的朱棣,却利用手中的权力,对史料肆意删改,不惜杜撰了朱元璋欲传位给自己、朱允炆实为篡位的谎言,蒙骗了后人数百年。
如今,个别
参考资料:
《明史》《明太祖实录》《明太宗实录》《通鉴纲目三编》《皇明祖训》《明史讲义》
三:朱元璋传位给谁了朱棣在封建社会是传统的世袭制度,是传嫡不传庶,传长不传才。
故而立长子朱标,而朱标早逝,故传位于朱标之子建文帝。
他为明太祖朱元璋贡献一生,最后却难以自保
他之参加的考试,显然是以之作为进身之阶,希望进入元朝的官场施展自己的抱负,成就一番事业。
这时,他是将元朝作为自己的“国朝”,在他心中,是没有民族轸域的。
因为他出生于元朝统治比较稳定的时期,元初知识分子强烈的民族意识至此已经淡薄。
为当朝服务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是当时绝大多数知识分子的选择。
然而,刘基一经投身元朝官场,却发现这是一个黑暗腐败、压抑人才的地方。
失望之余,他只能家居读书,冷眼向洋,等待机会。
和他领导的军事集团的崛起,使他看到了改朝换代的希望。
在被征聘之后,他就决心为这个“明主”贡献自己的一生了。
与朱元璋一样,他对自己跟随朱元璋所从事的反元斗争,并没有过分强调民族斗争的意义。
他之从曾经的元朝官吏转而变成反元的坚定分子,支配自己行动的是“良禽择木而栖”的古训。
而这个古训却与“为一君尽忠到底”的伦理观念相矛盾。
对于刘基的由仕元转而反元,社会上肯定有人提出非议。
在刘基自己,这大概也是一个挥之不去的心结。
以致后来为他写《敕建诚意伯刘公祠堂记》的礼部尚书姚夔,也不得不就此为他精心杜撰如下的辩护辞: ……独出处之节,或者以尝仕元为疑,則不可不为先生白其心也。
先生负豪杰之才,当元之季,以春秋之学登进士第,累仕累发,其竒輙不合而去,則先生非无意于用世,而世不能用,遂归隠括苍山中,以耕食为乐,盖一遺民耳。
及王师下浙西,搜罗人才,先生坚卧不出,亦岂无所见耶。
既而吴汉角立东南,中原割据如蜂蚁,然天下非元有矣。
先生之心,诚不忍天下之棼棼也。
矧高握真符而定金陵,先生固预占于十年之前矣。
于是慨然以天下为己任,束帛朝临而夕起,一见之頃,首陈天命有在,髙皇帝敬而信之,自谓吾之子房,谋无不用,用无不效,卒成天下大业,厥功伟哉。
夫元运去矣,为元氏遗民,犹迟迟不肯轻于他就,及不得已必择真主自辅,运筹决策,取天下于群雄之手,非取于元氏也。
先生于此,盖亦审之熟矣。
昔五就不用,退而耕于有莘之野,及遇成汤,翻然起而成佐商之功。
圣贤所以汲汲于斯世者,岂有他哉?诚以畏天命悲人穷不得已而然也。
先生之心,其即伊尹之心欤。
伊尹无愧于桀,先生无愧于元氏。
无愧于元氏,则无愧于出处之节,夫何疑哉?(《诚意伯文集》卷二十《敕建诚意伯刘公祠堂记》) 其实,无论从民族斗争的角度,还是从反暴政斗争的角度,刘基的“叛元”都不应该受到谴责,而应该得到褒扬。
刘基跟定朱元璋以后,即献出自己的全部才智和忠诚。
他出奇谋,定筹策,多次协助朱元璋取得军事斗争的胜利;他参与历法和各种礼乐法规的制定,为新朝的制度建设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他对朱元璋在人事方面的垂询,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事后也证明他的知人之明。
直到临终还不忘对自己的皇帝尽上最后的忠告。
他的谋国之诚,虑事之密,临机之智,运筹之精准,在明初文臣中几乎无出其右。
然而,他最后的结局却是悲剧性的:以被谋杀而。
原因何在? 刘基之悲剧结局的成因,既有他自身的失误,更多的是制度所造成,其中包括朱元璋这样的皇帝的思想和性格。
刘基尽管是江南文人集团的领袖,才华横溢,足智多谋,多年为两个皇朝服务,在官场摸爬滚打数十年,但终其一生也没有脱尽书生气质,对官场的黑暗凶险既缺乏透彻的认知,也没有清醒的防范意识。
因而对许多问题的处理就显出书呆子习气。
你看,在朱元璋征召他的时候,一开始他故意拿架子,没有立即响应。
这显然不是明智之举。
既然在十年前你就算准了“金陵有王者起”,而今王者已经站在面前,你就应该立即毫不犹豫地趋前礼敬才是,你的矝持,在朱元璋那里留下的肯定不是好印象:“我征召你出来做官,那是看得起你!一个无拳无勇的臭老九,你摆什么架子?”因为出身草莽的朱元璋本来就与知识分子在感情上有一定距离,刘基的作为就不能不在朱元璋心底播下不信任的种子。
这一层,刘基大概至死也没有认识到。
到了朱元璋幕中,刘基自然是毫无保留地献出了自己的赤诚,同时也想当然地认为,他自己也同时取得了皇帝的绝对信任,所以敢于在皇帝面前和盘托出心里话,任意,不计后果。
例如,当朱元璋问他对、、、等的看法时,他完全可以耍个滑头,说一句“知臣莫如君”搪塞过去,没有必要那么认真。
要知道,在用人问题上,朱元璋有他自己的考虑,处在刘基的地位,他能对朱元璋施加的影响是十分有限的。
更重要的是,你没法保证你对皇帝说的话不传到被评判者耳朵里。
果然,他与胡惟庸的结怨与此不无关系。
刘基文名籍籍,被江南文人视为当之无愧的领袖。
他,从来不搞个人的小圈子,更不去结党营私,这一方面自然释去朱元璋的许多疑忌,不会对他施以杀头问罪的过激惩罚,另一方面也使他在朝中缺少知心朋友,没有任何奥援,一旦身陷危局,也就没有人挺身而出为之辨冤讲情。
在他遇到两次被冤枉的危难时,竟没有一个人站出来为他说一句公道话。
其实,当时只要有人出来说明事实真相,危难是不难化除的。
这种情况之于刘基,难道还不是一种深深的悲哀么! 刘基的最大失误在于,在他服务于的15年中,他始终对自己的身份定位没有清醒的认识。
朱元璋起事取天下,主要靠的是如、之类曾经一起光着屁股放牛割草的淮西老将,以及李善长之类最早投靠的淮西文人集团。
作为后来入围的江南文人领袖,刘基始终处于一种“客卿”的地位。
朱元璋对他以及和他同样地位的人物,可以尊敬有加,可以虚心垂询,可以任命为御史中丞之类的高官,也可以得到诚意伯之类的显爵,但却很难进入朱元璋“自己人”的行列。
刘基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他甫入朱元璋幕中,就毫无保留地将自己视为朱元璋的“自己人”,说话行事,毫不避讳。
他不明白,自己不仅没有淮西老将与朱元璋之间那份心贴心的感情,更没有淮西老将那些、的功劳,也就没有了朱元璋对淮西老将的那份担待。
只要他犯了一点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小过错,朱元璋处理起来也会毫不手软。
然而,对于自己在明朝的身份地位,刘基却至死不悟,临终还不忘让儿子在他死后献上那份展示自己矢志忠贞的“密奏”。
由于刘基自视“自己人”,他也就对来自周围的明枪暗箭疏于防范。
他深知元朝官场的黑暗与凶险,因而以辞官家居躲避之。
然而,当他身居新朝时,却基本上解除了对官场黑暗与凶险的警觉。
大概在他心目中,这个新朝肯定是一片光明吧。
他意识不到,这个新朝的专制程度决不亚于旧朝,而官场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也比旧朝有过之而无不及。
身处如此险境而浑然不觉,他的悲剧也就不可避免了。
朱元璋将刘基比作汉朝的张良,时人也将他等同于张良,大概他自己也以此而自鸣得意,但实在说来,他的自我保护意识却远逊于张良。
试想,当他视之不屑而对自己又忌恨的胡惟庸送药上门的时候,怎么能够放心大胆地连着饮下这两幅来路不明的药物呢?俗话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刘基丢弃了防人之心,成为“不设防的城市”,自然也就被宵小之徒轻而易举地攻破了。
明朝人廖道南已经认识到这一点,他在对刘基和张良进行比较时,说了这样一段很有见地的话: 予观诚意伯集,慨然激叹,以为有子房之风,及诵我圣祖之言,亦曰吾子房也。
夫子房椎击沙中,何异于伯温之愤也。
伯温受天文于邓祥甫,又何异于圯上老人之三畧哉。
汉之元功大封,子房愿封留足矣,乃辟榖导引,明哲保身,始神黃石之术,终从赤松之游。
易曰“介如石,不終日”,贞吉何其智也。
而伯温乃徘徊容與,雉罹于罗,象以齒焚,岂其忠于国而弗智于身耶?刘基地下有知,实在应该将这段话作为“知音”而赏吧。
随机文章盘点中国十大天坑,夺得多项天坑世界之最(最深/最大/最多)微波炸弹有多大威力,摧毁任何电子设施/使人精神错乱毫无战斗力揭秘遍布半个地球的人面岩画之谜,人类迁徒之路所做的标记这片枯叶是一只完全伪装的蝴蝶 如果不仔细看 会被它骗过只用过一次的铁裙之刑,犯人身穿铁做的裙子后放在火上面烤
明朝的范文从是什么来历?为什么明太祖朱元璋会给他5张免死金牌
在他当皇帝期间,也颁布了很多有利于百姓的政策。
但同时,他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也杀了很多功臣,这也是被很多人所争议的。
但凡朱元璋想杀的人,基本上是没有生还的,不过也有极少的个例。
比如今天笔者要说这位大臣。
他是一位监察御史,名字叫做范文从,在《樵书》、《寄园寄所寄》和《朝野纪略》等书中都有记载。
此人性格耿直,敢于直谏,所以难免让皇帝难堪。
所以朱元璋一怒之下,说他犯下欺君之罪,准备择期将其问斩。
其实当时朱元璋也只是在气头之上。
等过着这阵子之后,当监斩官将要斩首的名单递到朱元璋这里审批的时候,朱元璋看到了范文从这个人物。
也就在这瞬间,朱元璋想起,因为他非常佩服范仲淹,而范文从也,难道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于是朱元璋让人将范从文叫过来,这一问,还真的如他所料,范从文是范仲淹的后人,是范仲淹的第十二世孙。
因此,朱元璋不但赦免了范从文的死罪,还连给了他5张免死金牌。
希望他以后能继续监督文武百官,为自己效力。
随机文章绳文时代简介出丑效应是什么意思,完美无瑕的人不受人喜欢(优缺明显惹人爱)俄罗斯布拉莫斯超音速巡航导弹,号称最先进导弹(实际不如战斧带电的都有辐射吗,十大最常见的放射性物品(猫砂/香蕉/旧陶瓷)火山爆发有哪些危害和特征,危害生命破坏环境/历史上27万人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