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液总是发黄,是自己的肾出现了问题吗?医生告诉你答案
【菜科解读】
正常人每天都会排尿,但很多人不太关注尿液情况。
殊不知,尿液的气味和颜色就是人的健康晴雨表,我们可以通过它的变化从而判断出身体健康与否。
正常的尿液是怎样的?
我们每天都要排尿,但是你知道尿液是怎么形成的吗?尿液并非简单喝进去的水经过吸收后产出的排泄物,尿液在肾脏内形成,当血液流经肾小球的时候,血液中的水、尿素、无机盐、葡萄糖等小分子物质,会被肾小球的滤过膜过滤到肾小囊中,形成原尿。
原尿流经肾小管和集合管,含有的大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等物质会被重新吸收回体内,剩下的小部分水、无机盐、尿素和尿酸等最终形成尿液,并通过尿道排出体外。
由于个体差异和生活、饮食习惯的不同,排尿的次数、多少和颜色都会有所区别。
一般来说,正常人一天的尿量在2500ml左右,由于成人膀胱的容量约200-500毫升,所以每次排尿量在300-500ml之间。
健康的尿液应该是无色透明状或者淡黄色的,没有局部的沉淀和浑浊,有时带有一点泡沫,但泡沫很快就会消失。
带有淡淡的氨味,无明显异味和刺鼻感。
尿液是身体健康的晴雨表,如果出现排尿异常的情况,可能与泌尿系统疾病有关,也可能与其他一些器官的病变有关,需要提高警惕。
尿黄给我们什么提示?
70岁的王大爷最近这段时间发现自己的尿液总是很黄,怀疑是肝脏除了问题。
去医院检查过后,医生告诉王大爷尿液发黄的原因与喝水少有关,并建议王大爷多喝水。
虽然是虚惊一场,但是医生对王大爷关心自己身体的行为表示赞扬。
医生表示,尿液发黄的原因有很多,出现同样情况的人群应采取积极的措施,及时找到原因。
那么,尿液发黄与什么有关呢?
1、晨尿呈黄色属于正常
早上起来尿尿的时候,很多人会发现尿液比一天中的其他时间要黄,这是正常现象。
通常是由于经过了一夜的睡眠,长时间没有补充水分,使循环血容量下降以及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原尿生成减少,最终尿液浓缩造成的。
睡前排一次尿,或者喝一杯温开水,有助于补充水分,稀释尿液,减轻晨尿发黄的情况。
2、喝水不多
喝水太少也会使尿液浓缩,加深尿液颜色。
当人体摄入的水分减少或者丢失的水分过多的时候,尿量就会减少,导致尿液发黄。
相反,如果喝水喝太多,产尿量就会增加,尿液就会变成无色透明状。
对于正常的成年人来说,一天的饮水量应在500-1000ml左右。
适量喝水,可以促进尿液的排泄,减少代谢产物在体内堆积的数量和时间,有助于缓解身体疲劳,保护肾脏功能。
3、身体上火
上火属于中医热证范畴,中医认为,当人体内阴阳失衡,内火旺盛的时候,就会上火,具体表现为眼睛发红、咽喉肿痛、口角糜烂、尿液发黄等。
其中,上火又分为实火和虚火,尿液发黄主要是实火中的肝胆、胃肠实火引起的,导致机体新陈代谢异常,免疫力降低,引发泌尿系感染,最终造成尿黄、小便痛等不适症状。
4、药物导致
一些服用维生素B、三黄片、核黄素、痢特灵等药物的人,也会出现尿液发黄的情况。
比如,人体在摄入维生素B的时候,会通过尿液将多余的维生素B排出体外,因此尿液就会变成鲜黄色。
这是药物的正常反应,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没有必要太担心。
一般停止服药之后,尿液的颜色就会恢复正常。
5、饮食因素
尿液的颜色和食物的颜色也有关系,食用南瓜、胡萝卜、橙子等富含胡萝卜素的食物之后,在体内经过代谢,会使尿液的颜色变黄,但时间比较短暂,经过消化吸收之后,尿液就会恢复正常。
6、肝脏出现问题
肝脏出现问题的时候,尿液也会变成黄色。
肝脏作为人体重要的解毒器官,如果肝功能受损,就会影响到肠道对尿胆素原的吸收,同时胆红素也无法正常从肠道中排出,只能经尿排出,从而导致尿液颜色变黄。
此外,肝脏出现问题,尿液还会散发出恶臭味,并伴随恶心、呕吐、黄疸等常见症状。
尿的颜色深,说明肾不好?
#p#分页标题#e#肾脏是形成尿液的地方,因此很多人以为,尿液的颜色变深,说明肾脏不好。
实际上,尿液的颜色变深与肾脏的关系不大,主要还是肝脏出了问题。
以晨尿为例,晨尿通常偏黄,是由于身体水分不足,尿液浓缩导致的。
当肾脏知道体内缺水时,会将尿液浓缩,既能保证排出废物,又能给机体腾出更多可以使用的水分,一举两得。
所以,有时候晨尿颜色深,反而说明肾脏功能好。
但是,如果长时间出现尿液发黄的情况,并且伴随着不易消散的泡沫,就表明尿液中含有大量的结合胆红素。
结合胆红素是在肝脏中合成的一种物质,当肝脏无法正常工作时,结合胆红素就会通过尿液排泄,使尿液的颜色呈现出浓茶样。
也就是说,当持续出现尿液发黄的现象时,不是肾不好,而是有可能是肝脏发生了病变。
总之,尿液的颜色和气味预示着人体健康。
很多时候,反复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排尿异常的情况时,说明身体健康亮起了红灯,要及时抓住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及时调理、及早就诊和配合治疗,以免病情加重。
参考资料:
[1]《尿液,你真的认识它吗?》.央视网.2017-01-16
[2]《尿液偏黄色 说明你的身体缺水》.广州日报.2016-08-16
胖人往往是先从肝脏开始变胖的
我们熟知的脂肪肝,其产生与这一点就有着密切的关联。
说起肥胖,人们普遍认为其原因在于营养过剩,即平时摄入的食物过于丰富或营养过高,导致身体未能及时消耗或排出,进而转化为脂肪储存在体内。
一、肥胖形成的原因实际上,肥胖是一种复杂的代谢性疾病。
当摄入的能量远超过身体日常活动和新陈代谢所需时,这些多余的能量就会转化为脂肪在体内堆积。
这些脂肪不仅增加了身体的负担,且并不具备在需要时迅速转化为能量的能力。
有些脂肪会被运输到肝脏进行处理。
肝脏在脂肪代谢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当摄入的脂肪量超出肝脏的处理能力时,脂肪就会在肝脏内部堆积,逐渐形成脂肪肝。
此外,肝脏在清除体内废物和毒素方面也发挥着关键作用,当肝脏功能受损时,废物和毒素无法及时排出,这不仅增加了身体的负担,还可能导致一系列健康问题,进一步促进肥胖的形成。
因此,我们常常说,胖人往往是先从肝脏开始变胖的。
二、脂肪肝并非肥胖者的专利如今,脂肪肝已经是体检报告上的"常客",每4个人中可能就有一个脂肪肝患者!如果控制不好,可能发展为肝炎、肝硬化、肝癌,同时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癌症的风险,因此对待脂肪肝不应掉以轻心,同时也需要警惕,脂肪肝并不是肥胖者的专利!1、长期节食:吸收不良,会造成低蛋白血症,氨基酸缺乏,热量供应不足,缺乏营养。
一旦消化系统缺少脂肪,便会动用身体自身储存的脂肪。
但身体又缺少消化脂肪的氨基酸,虽然脂肪动用了,却无法被分解,便形成了脂肪堆积。
2、长期素食:减少荤食摄入可能导致主食摄入增加。
当前主食多为精米白面,经过精细加工,损失了大量维生素和矿物质及膳食纤维。
3、缺乏膳食纤维食物易迅速转化为血糖。
若运动量不足,无法消耗过多血糖,身体会分泌大量胰岛素来降低血糖。
胰岛素不仅使血糖转化为脂肪,还促进肝脏生成胆固醇。
三、如何改善脂肪肝中医认为脂肪肝与饮食肥厚油腻、过度饮酒有密切关系,证型多以湿热型为主。
我们需要调整生活方式,践行"四合理",同时也可辅以中草药调养。
《严氏济生方》记载的"葛根汤"、《世医得效方》记载的"枳椇子丸"都是中医养肝的名方。
两方中含有葛根、栀子、枳椇子,三药同用,既可清热利湿解毒以调肝胆,又能生津润脏而养肝。
改善脂肪肝,关键在于调整生活方式,尤其是饮食上的调理,应减少高热量、高脂肪食物,增加蔬果摄入,选择瘦肉、豆类等优质蛋白质,并严格限酒。
同时也要适当运动和作息规律,定期体检也不可或缺哦!温馨提示:虽然肥胖者更容易得脂肪肝,但脂肪肝却不是肥胖者专利,营养不良和体型消瘦者、长期素食者,也有很大的几率得脂肪肝。
养肝要吃什么?6道食谱加速肝脏排毒
酱油、糖、酒、淀粉各适量。
做法:1、猪腰开边,去白筋,用盐搓洗干净,再用清水冲洗,切花,用腌料稍腌。
2、黑木耳用清水浸发,反复清洗,然后小火煮至软身;3、丝瓜去皮,洗净,切块;4、备好姜末;起油锅,爆姜末,将丝瓜和黑木耳兜炒,加少许高汤,调味上碟。
5、再起油锅,将猪腰爆炒至熟透,并勾芡摆在丝瓜上即可。
功效:丝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C及矿物质,具有消暑化痰、解毒助消化功效。
黑木耳蛋白质丰富,还含有多种维生素和铁质。
能滋肾养血,治疗腰酸腿软、肢体麻木和大便燥涩。
猪腰滋阴补肾,养肝明目。
适合身体虚弱、头晕耳鸣、腰酸无力者食疗。
三鲜烩材料:鸡脯肉、胡萝卜丁各100克,鸡蛋 取蛋清,嫩豌豆25克,番茄丁50克。
肉汤、调料:料酒、牛奶、鸡油、淀粉、盐各适量。
做法:1、将鸡脯肉洗净,剁成肉泥;2、将少许淀粉用牛奶调和成汁;把鸡蛋清和鸡肉泥放在一起拌匀。
3、把肉汤入锅中煮沸,下豌豆、胡萝卜丁、番茄丁,待肉汤滚沸后离火4、用筷子把鸡肉泥从碗边一点一点地拨进锅内,每个鸡肉泥要和豌豆大小一样,待拨完后将锅烧沸5、最后把淀粉汁倒入锅中勾芡,放入盐、鸡油、料酒,煮沸,盛出即可。
功效:大补气血,养肝明目,健脾开胃,能够促进产后康复。
对于平素肝血不足,视力较差者则更为适宜。
番茄猪肝瘦肉汤材料:番茄300克、薯仔250克、猪肝100克、猪瘦肉75克、生姜3片。
做法:1、番茄洗净、切片;薯仔削皮洗净、切片浸泡;2、猪肝瘦肉洗净,切薄片,用生抽、生油、湿马蹄粉各1汤匙和少许胡椒粉拌匀。
3、起油镬溅入绍酒、姜,加水1000毫升 4碗量,水沸后加入薯仔番茄,改文火滚至薯仔月念,下猪肝瘦肉稍滚,下盐和白糖便可。
功效:番茄性味甘酸,中医认为其能清热解毒、补中和血、益气生津、健胃消食。
现代营养学认为它对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疾病有辅助疗效。
而猪肝能补肝明目、养血,常用于血虚萎黄、目赤夜盲等。
此汤鲜甜可口,能养肝明目、益气生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