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阳兵变是如何成为压垮隋朝的最后一根稻草的 为什么最后赢的是李渊而不是李密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2-17 点击数:
简介: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动摇了隋王朝,隋焬帝内心非常害怕,过着,的日子,四五年来一直睡眠不安,梦中常惊呼有“贼”,要几个妇人象摇抚小儿那样摇抚他才能入睡。

有一次,大业

【菜科解读】

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动摇了隋王朝,隋焬帝内心非常害怕,过着,的日子,四五年来一直睡眠不安,梦中常惊呼有“贼”,要几个妇人象摇抚小儿那样摇抚他才能入睡。

有一次,大业殿西院起火,他以为起义军来了,大惊逃入西苑,藏匿在丛草间,火灭了才敢出来。

公元六一六年,他决心离开洛阳去江都,因为江淮地区农民赵义军比较少一些。

出发时,有些官员上表谏阻,但被他杀了 。

到江都后,隋焬帝接见江淮地方官,专问献礼多少。

礼多的升官,官少的黜免,江都郡丞献铜镜屏风,即升为副太守,因此地方官尽量搜刮,江淮民众赋税繁重,生计断绝,开始采摘树皮草叶充饥,后来竟被逼得人相食。

隋焬帝坐在江都宫中,依然无恶不作,过着极端腐化的生活。

农民起义大大削弱了隋朝廷的统治力量,一些隋朝的军官乘统治力量削弱的机会,起兵割据,称帝称王。

他们都是反对农民起义的反动势力,但在消灭隋朝这一点上,他们和农民起义军的目标又是一致的。

公元616年,涿郡守将起兵,占据涿郡及附近诸郡,自称幽州总管,成为威振燕地的大势力。

公元617年,朔方郡(治今陕西靖边北白域子)守将梁师都在本郡起兵,攻占雕阴、弘化、延安等郡(在今陕西北部),自称,国号梁,年号永隆,依附突厥,爱封为“解事天子”。

马邑郡(今山西朔县)军官周杀隋官,勾结突厥,受封定杨可汗,又自称皇帝,年号天兴。

同州蒲城(今属陕西)人、军士郭子和流放到榆林郡(今内蒙准格尔旗东北十二连城)。

郭子和在雪地起兵,杀郡丞,自称永乐王,年号丑平,又勾结突厥,受封为屋利设。

金城郡(今甘肃兰州市)军官薛举和儿子薛仁杲逐隋官,占据陇西全境,薛举自称西秦霸王,年号秦兴,成为西北地区一大势力。

武威郡(今甘肃武威县)军官逐隋官,占据河西张掖,敦煌等五郡,自称河西大凉王。

后又称帝,年号安乐。

巴陵郡(今湖南岳阳县)军官董景珍、雷世猛等起点,推后梁宣帝萧登的曾孙萧铣为主。

萧铣据巴陵郡,自称,年号鸣凤。

后又称帝,迁都江陵,割据长江中游等地,有兵四十万,成为一大势力。

农民起义军和隋官的割据势力遍及全国,共计有六十四处,这里要重点叙述的,就是晋阳兵变。

隋朝太原留守李渊的祖父李虎,是西魏宇文泰手下的八柱国(最高军官)之一,封唐国公。

父亲李昞的妻子也就是李渊的母亲独孤氏,与的是同胞姐妹,李渊承袭爵位,娶了大臣之女,生有四子。

长子、次子李世民、三子李元霸(李元霸早死,演义小说中把他写成是隋唐第一条好汉,武艺惊人,,那是虚构),四子李元吉,还有一个女儿,嫁给临汾人柴绍为妻(即以后的)。

李渊的几个儿女。

要数次子李世发最具才略,公元615年,隋焬帝在北地(雁门郡)被突厥兵围困,当时只有十六岁的李世民便应募从军,前往解围。

公元617年,李世民不过十八岁,他看到隋朝的统治已经动摇,暗中便产生了夺取天下的志向,他散财结客,倾身下土,晋阳令刘文静、晋阳宫副监裴寂成了他最好的朋友,刘文静因与李密通婚,被连坐下狱。

李世民到监狱探望他,说出了自己的志向。

刘文静建议,趁隋焬帝避难江都,李密围攻洛阳之机,在晋阳起兵,乘虚入关,攻克长安称帝。

李世民大喜,暗中在作各种准备,并把这个计划告诉父亲李渊。

李渊大惊,斥责李世民,次日,李世民又去告劝,李渊也心动了,叹息地说:“今日破家亡躯亦由汝,化家为国亦由汝矣。

” 不久,突厥入侵,隋焬帝命令李渊领兵御寇。

李渊在短期内未能击退突厥,隋焬帝生气,派遣使者到太原,要把李渊押往京都问罪。

李世民与裴寂等劝李渊早定大计,起兵造反。

在这危急之际,李渊也只好同意了。

当时,刚好刘武周占据了汾阳宫, 李渊便以讨伐刘武周为名,命令李世民、刘文静等招募兵马。

李渊父子的这些举动,被太原副守王威、高君雅觉察。

王威、高君雅准备除灭李渊父子,李渊先下手,派李世民把他俩诱杀了。

李渊派刘文静和突厥始毕可汗讲和。

免除了后顾之忧。

然后,李渊传檄各处,自号义兵。

西河郡丞高德儒拒命不受,李渊派李建成、李世民攻西河郡,高德儒闭城拒守。

李世民指挥士兵猛攻,并自为前驱。

冒死登城,一举攻下西河郡,杀高德儒,其余将士不加问罪。

李建成、李世民领兵回晋阳。

这趟出兵,往返仅几天。

李渊大喜,说:“如此行兵,就是横行天下,也不难了。

” 公元617年秋,李渊在晋阳誓师出征,并传檄郡县,以拥立代王为皇帝,尊隋焬帝为太上皇(意思是夺去隋焬帝的帝位)作号召。

李渊自称大将军,使李建成统率左军,李世民统率右军,李元吉为太原太守,留守晋阳。

随李渊起兵的,还有李渊的女婿 柴绍、李渊的侄儿李孝基、、李道宗等,此外,还有刘文静、裴寂、武士彟、长孙顺德、温大雅、基、殷开山、等人。

留守长安的代王杨侑,闻知晋阳兵变,即派大将宋老生率精兵二万屯守霍邑(今山东霍县)、屈突通率兵数万,屯守河东郡城(今山西永济县),以抵抗李渊。

当李渊抵近霍邑时,连日大雨,部队不能前进,而且军中又缺乏粮食。

忽然,又传闻刘武周联络突厥偷袭晋阳,李渊召集将领商议退兵,裴寂等都认为暂还晋阳为宜。

李世民坚决反对,认为传闻不可轻信,应该乘勇打 败宋老生。

但李渊不听,命令部队回师。

晚上,李世民又去劝谏。

当时李渊已睡下,李世民只好在帐外哭号。

李渊听见哭声,召李世民入帐。

李世民再陈说利害,李渊醒悟过来。

当时左军已出 发,李世民、李建成分道夜追,把左军追回。

过两天,粮食运到,天也晴了,李世民领兵攻杀了宋老生,取得霍邑。

接着,又降服了临汾、绛郡,韩城、冯翊等地。

当时,河东郡未打下,李渊想领兵西取长安,但犹豫未决。

裴寂认为,屈突通拥重兵据河东,如果攻长安不下,就会两面受敌,不如先攻下河东郡城。

李世民则认为,应乘势取长安,据关中以定天下。

李渊采取折中的办法,留刘文静等围河东郡城,自领大军渡黄河至朝邑(今陕西朝邑县),然后兵分两路。

李建成左军据永丰仓,保证了全军的粮食供应,守潼关防止东方的军队入关。

李渊、李世民率领右将军直趋长安,沿途郡县的官民纷纷归附。

一些的开国大臣如、、(李世民妻兄)、于志宁、颜师古、萧造、萧 瑀、窦琎等都是这个时候投奔李渊的。

李渊的女儿(柴绍妻)在雩县(今陕西户县)散家财招募军队,发展到七万人,称为娘子军,她亲率军队与李世民军师会于渭北。

同往的有李渊的堂兄李神通。

同时,李渊的另一女婿段纶( 娶李渊妾所生女)也在蓝田县聚众万余人响应李渊。

十一月,李渊打到长安。

长安留守官阴世师,骨仪等据城抵抗。

李渊、李世民指挥军队猛攻,打下长安城,杀阴世师、骨仪等十余人,其余官吏将士都赦免。

狱中囚犯,多令释放,唯有一位马邑郡丞(隋大将的外甥),因原想 告发李渊兵变,李渊定要杀他。

李世民知他是一个文武全才,极力把他救下。

李靖也归附了李渊,成为唐初一位重要的人物。

李渊立十三岁的代王杨侑为皇帝,就是,宣布尊隋焬帝为太上皇。

李渊本是隋臣,公开反隋,就会给敌对势力以讨叛的借口,用太上皇名义取消隋焬帝的地位,用隋恭帝的名义招降隋官,设计是很巧妙的,李渊入城后,颁布了与 民众约法十二条,废除隋朝一切苛禁,这样,关中民众都归附李渊。

晋阳兵变,李渊攻入长安的消息传到江都,隋焬帝当然万分惊恐,但他已知难以挽回败局,愈益荒淫无度。

宫中立百余房,名居美女多人,每日一房轮流做主人,隋焬帝与等率侍女千余人就房饮酒,杯不离口,尽夜昏醉。

他心里发慌,常对萧皇后说:“外面很多人想夺我的皇位,且不管他,快乐饮酒吧!”有一次,他取镜照面,对萧皇后说:“好头领,不知该谁来斩它。

”萧皇后惊问缘故,他强笑说:“贵贱苦乐,没有一定,斩头也不算什么!” 公元618年,江都粮尽,隋焬帝的随从卫士是关中人,谋划逃归故里。

将军、宇文智及、宇文士及(三人皆宇文述之子,其时宇文述已死)以及司马德勘、赵行枢、裴虔通等煽动卫士,得数万人,攻入宫中。

隋焬帝换装逃到西阁,被叛宫俘获。

隋焬帝问:“我犯什么罪?”叛官们历数他的罪恶。

隋焬帝说:“我实在对不起百姓,至于你们,跟我享尽富贵荣华。

为什么对我这样?”他身边十三岁的爱子赵王杨 杲哭号不已,被裴虔通一刀杀死。

叛官们要杀他,他说:“天子自有天子的死法,怎能用刀杀,取毒酒来。

”叛官们不许,他又解下巾带给叛官,就这样,这个独夫民贼被缢死了,隋焬帝在位十三年,活了四十九岁。

宇文化及杀了隋焬帝,又杀隋焬帝子孙及隋氏宗室外戚,并杀了大臣虞世基、裴蕴、、萧巨、许善心等十余人。

隋焬帝侄儿秦王因素来与宇文智及友好,被立为傀儡皇帝。

宇文化及自为大丞相,掌握大权,占据了萧皇后及后宫妃嫔,淫侈生活同隋焬帝一样。

他率兵十余万,想回长安。

沿途夺取 民间船只车牛,运载宫女,命令士兵负武器重物步行,路远困疲,怨声载道。

司马德勘、赵行枢等想谋杀宇文化及,但反被诱杀。

宇文化及行至巩县。

被李密阻击,改道走滑台(今河南滑县),想攻取东都。

隋焬帝死后,王世充拥立东都留守越王称皇帝,改元皇泰(杨侗称隋)。

隋皇泰帝使人招降李密,允许李密入朝后执掌文武大权。

李密放弃起义军旗帜,投降了隋皇泰帝,想借入朝名义进洛阳城,实行入城称帝的计谋。

李密引全部精兵在童山(今河南浚县西南)与宇文化及大战。

宇文化及战败,率残部二万人逃到魏县(今河北大名县西南),他哀叹说:“人生固当一死,岂可不一日为帝?”于是他毒死秦王杨浩,自称皇帝,国号许,年号天寿。

李密击败宇文化及,就回到洛口城,准备入朝。

但是,王世充先在洛阳城内发动政变,废隋皇泰帝杨侗,自称皇帝,国号郑,年号开明,不久,他又把杨侗杀死。

李密借降隋入洛阳称帝的计谋完全落空了。

隋焬帝被杀的消息传到长安,李渊便有篡立的念头,当时,河东郡城已被刘文静攻下,并招降了隋大将屈突通。

李渊认为时机已到,于是,召还在外作战的李建成、李世民、胁逼隋恭帝杨侑禅让帝位。

公元618年五月,李渊即皇帝位,改国号唐,年号武德,隋朝正式消亡了。

隋 朝传二帝(不包括隋恭帝杨侑、隋皇泰杨侗和秦王杨浩三个傀儡皇帝),共三十七年。

隋朝虽然是一个短暂的朝代,但是,它和一样,是结束前一个历史阶段,开始一个新历史阶段的重要朝代。

它所创立的各种制度,对唐朝以及唐朝以后的各个朝代都有重大的影响。

隋朝在文化方面没有什么特别的成就,倒是隋文帝、隋焬帝把遭到北周武帝消灭的又大力提倡,使佛教很快成为了一种国教,在手工业技术方面,隋朝却有一些杰出的事例,工匠设计建造的越州桥(在今河北越县城南的佼河上,又名安侪桥) ,是今天世界上最古老的一坐单孔大弧劵桥。

隋朝的造船术达到很高的水平,能造高四十五尺,长二百尺的大龙舟。

著名工匠能建造可以拆合移动的大殿(观风行殿)。

著名工匠何稠能建造可以拆合移动的大城(六合城)。

以上这些,都是令人惊讶的。

随机文章晋武帝司马炎的“太康之治”是怎么一回事?谁是美国第一位女性银行创始人和总裁?盘点美国NASA近年重大发现,另一个地球/外星人/UFO粉墨登场核裂变为什么会有辐射,裂变出来的中子达到光速形成辐射人死后在棺材多久腐烂,一年时间里腐烂变大后分解(极度恶心)

顿国一开始不是投靠陈国的吗?为什么最后又投靠楚国

顿国,,西周初封子爵国,据考证,其始封地在今河南商水县境内,与陈、项、沈等国为邻。

商水县地处淮水中上游段,是前朝殷商之地,周建立后,为了监管殷商旧民,武王分封了许多姬姓子爵国,集中在淮水流域,包括顿、沈、项、息、番、蔡、道、蒋、曾、唐等等。

春秋中期顿国由于陈国所迫,向南迁徙,至今河南项城南顿镇,历史上称为南顿。

“顿”字由来,“顿”字由“屯”和“页”组成,“屯”的甲骨文看上去就像一粒嫩芽,下有根须,上面一横表示大地,故“屯”的造字本义就是从地面上冒出一粒幼芽,所以《易经》六十四卦的第四卦便是以“屯”命名,表示事物的起始阶段。

而“页”的甲骨文看上去就像一个人跪着的状态,《说文解字》释义:“页,头也。

”“屯”和“页”联起来就是屈膝跪地,将头低下去。

即“顿首”,古代“顿首”是一种高级礼仪,无论在祭祀或接待上司等高级场合都是必须的,《周礼》谓“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很有可能,顿国的“顿”字就是因此而来。

西周时期,周王室威望尚高,各地诸侯还能相互并存,顿国当时依附比其强盛的姒国,两国关系还不错。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河南商水县出土春秋早期青铜器“原仲簠”,其铭文记载:“惟正月初吉丁亥,原仲作沦仲妫家母媵簠(fǔ)。

用祈眉寿,,永寿之。

”从铭文可以看出,陈国大夫原仲将女儿仲妫嫁往顿国,“原仲簠”是作为陪嫁物随往顿国的,是陈顿政治联姻的一个佐证。

那为何后来陈顿两国会反目?这就要关系到当时复杂的列国格局了。

春秋初期,在雄主的治理下逐渐强盛。

当时陈国的地缘位置被南北两大强国夹持着,北为郑国,南为楚国,陈国只好怀柔身边一系列小国来巩固自己的实力,顿国大概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与陈国联姻的。

但是,随着南边楚国北上图霸的日益逼迫,淮上一纵小国惶惶不安,为保自安,只得见风使舵,纷纷开始倒向楚国,顿国也没有坚持住,弃陈国而去,投靠了楚大哥。

陈国大怒,发兵攻打顿国,顿国应该是在这个时候被迫开始南迁的。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记载:“秋,楚成得臣帅师伐陈,讨其贰于宋也。

取焦、夷,城顿而还。

”说得是,公元前637年秋季,楚国令尹成得臣帅师讨伐陈国,理由是陈国倾向于宋国,得了陈国的焦(见焦国篇)、夷之地,在顿地筑城后回国。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记载:“楚人围陈,纳顿子于顿。

”说得是,公元前635年,楚国包围陈国,然后将顿国国君顿子护送到新邑,使顿国复国。

不过这个时候的顿国已经不在原址上,据上述“(楚人)城顿而还”来看,顿国原来的都城成了楚地了。

很显然,顿国背叛陈国,陈国讨伐顿国,顿国被迫南迁,后来楚国借此出面干预攻打陈国,将顿国故地据为己有,然后安排逃亡到楚国的顿子南迁另建顿国。

据清代《春秋大事年表》记载:“顿子迫于陈,南奔楚,自顿南徙,故曰南顿。

”南迁后的顿国到了项城县(今项城市)境内。

南顿国实际上是楚国扶立的,之后南顿国事事唯楚大哥马首是瞻,春秋后期,顿国经常跟着楚大哥,只要楚国跟他国发生战争,小顿的身影必会出现。

《左传·襄公四年》记载:“楚人使顿间陈而侵伐之,故陈人围顿。

”说得是公元前568年,楚国教唆顿国占空子去打陈国,因此陈军包围了顿国。

《左传·昭公四年》记载:“楚子、蔡侯、陈侯、许男、顿子、胡子、沈子、淮夷伐吴。

”说得是公元前538年,楚国率领一班淮上小国讨伐,其中就包括顿国。

顿国本就弱小,再经连经兵乱折腾,可怜的小顿已经消耗得差不多了。

到了《左传·定公十四年》:“顿子牂(zāng)欲事晋,背楚而绝。

二月,楚灭顿。

”公元前496年,顿国国君牂想要事奉晋国,背叛楚国以及断绝与陈国的友好,二月,楚国灭亡顿国,国土划入楚国版图。

顿国亡国后,国人以国名为氏,但顿姓人极为少见。

随机文章苏洵〈辨奸论〉问题讨论秦始皇是成功的皇帝吗?清朝百姓为何不愿生女儿?因1「特殊制度」 当时人不敢说黑暗森林法则是什么,人类或早被外星文明当成猎物(传霍金认可)鲨鱼为什么怕海豚,鲨鱼为什么不吃海豚(海豚完胜鲨鱼/屌炸天)

如果珍珠港事变不爆发 美国是不是就不参战了

事变是二战的转折点。

因为珍珠港事变发生,日本强行把美国拖进战争来,结果自取其辱,平白给自己增添了一个强大的敌人。

本来日本等成员就已经打得比较吃力了,再加上世界一哥美国参战,所以直接导致了日本的失败。

那么,既然如此,日本为什么还要发动珍珠港事变呢?如果没有珍珠港事变发生,二战的走向又是什么样的呢? 这个问题,其实指向的是另一个更直接的问题:如果珍珠港事变不发生,美国会不会加入到二战中来? 表面看起来,珍珠港事变是美国参战的导火线。

如果没有这根导火线,美国可能不参战。

如果美国不参战,那么整个二战的走向肯定会有影响,就算最终同盟国战胜轴心国,但是没有美国的加入,这个历程肯定要艰难得多。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珍珠港事变确实是改变历程的。

那么,如果珍珠港事变不爆发,美国是不是就不参战呢? 我觉得,就算没有珍珠港事变,美国也是会参战的。

首先,日本不制造珍珠港事变,必然会制造另外的事变,以此逼迫美国。

事实上,当时日本的战争已经打到差不多穷途末路了。

所谓穷途末路,不是说他人打光了,而是资源打没了,石油用得差不多。

日本本来就缺乏石油资源,再加上以美国为首的供应国,切断了对日本的石油供给,所以日本根本就打不下去了。

为了获得石油,日本制定了往北打苏联和往南逼美国的两条策略。

但是往北比苏联,在中国受到很大阻碍,同时日本也怕中苏连成一体,更不好打。

所以最终日本选择了往南逼美国,强迫美国恢复石油供给。

当然了,其实日本也许并没有想把美国拉入战争。

据史料记载,在战争爆发前,日本是知会过美国要炸的,但是没有引起美国的高度重视。

或者说,美国装作不知道。

其次,美国一直在寻找参战的机会。

这又可以从三方面来说。

一是美国绝对不会允许轴心国势力壮大。

轴心国是和美国相对立的一个政治团体,而英国、法国、中国在那时候,是和美国关系更密切的一些国家。

如果轴心国壮大,美国在世界上的利益自然会受到严重挤压。

所以,美国要努力帮助同盟国。

二是美国历来有最后时刻攫取胜利果实的做法。

美国地理条件特别,不容易在它本土开战,所以往往先看别人打,别人打到精疲力尽的时候,他才加入。

一战时它就是这样的。

也就从那时候,美国强盛了起来。

所以二战他肯定也会那么干。

三是美国会主动制造事变,让日本打他。

美国是一个民主国家,不是总统说打,就可以打的,国内有很大一片反战者,必须要说服这些反战者,才能开展。

所以没有珍珠港事变,美国也会有意制造其他事变。

事实上,据现在一些专家分析,珍珠港就是美国故意寻日本炸的。

有非常多的可疑迹象证明这一点,包括美军突然把最重要的飞机放在小港口回避等等。

只有把珍珠港炸得更响亮,美国国内才可以。

当然了,这只是一些专家的分析,还有待更有说服力的证据。

总之,不管怎样,美国都会参战。

既然美国参战了,而苏联又战胜了法西斯德国,中国又消耗了日本太多的力量,所以历史总进程,不会改变。

随机文章关于神射手哲别 他的生平资料和他的功绩如何?成吉思汗屠城的策略如果换做是你你会发起吗?欧门尼德斯Eumenides简介诸葛亮为什么会娶一个丑女?背后原因可能比你想像的还不单纯木乃伊士兵被发现,80具一战士兵冰冻木乃伊遗体

加入收藏
               

晋阳兵变是如何成为压垮隋朝的最后一根稻草的 为什么最后赢的是李渊而不是李密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