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内阁制度对明朝有着怎么样的影响?是好是坏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2-20 点击数:
简介:内阁制强化了君主专制制度。

内阁制度随着皇权的高度强化而建立,权利的来源,由君主所授予,对君权的制约作用有限。

,内阁都要秉承君主的旨意行事,遂成为君主加强专制的工

【菜科解读】

内阁制强化了君主专制制度。

内阁制度随着皇权的高度强化而建立,权利的来源,由君主所授予,对君权的制约作用有限。

,内阁都要秉承君主的旨意行事,遂成为君主加强专制的工具,因此的君主专制比前代尤甚,助长了君主专制。

形成了明代宦官的专权。

明代内阁因缺乏法定的地位和权力,只是政务的辅助机构,通过票拟、修旨来辅政,但大学士的票拟最终要通过的朱批,而明代的司礼监秉笔掌章奏文书,宣宗时大臣章奏除皇帝亲批数本外,皆由司礼监秉笔太监参照内阁的票拟披红。

宣宗以后,人主怠荒,深居内宫,不亲政事,不见大臣,又把太监当作心腹委以重任,朱批便由秉笔太监处理。

司礼监便凌驾于内阁之上,内阁权力仅止于票拟。

无论皇帝亲自掌权或者是假手于司礼监代批,大学士只能承旨办事,由是司礼监便趁机窃柄专权。

明之阁臣即使有理想,有主张者,也必须先勾结宦官不可,否则一切政事都受到宦官阻梗,不能上达皇帝,如为有明一代能臣,其任首辅时亦要密结司礼太监,才能策动当时的政事。

至于阁臣之不肖者,更争相谄媚逄迎宦官,助阉为虐,狼狈为奸,助长宦官的气焰。

综观明代宦官为祸之烈,实与废相后,内阁无实权,加上君主过于宠信宦官,使宦官得以居中用事所使然。

演成朋党倾轧。

明之内阁上受君主箝制,内受宦官操纵,阁臣之欲握权柄者,皆不免以不光明之手段得之:一方面要交结内监;另一方面则又须倾轧同列之大学士,遂演成朋党之祸。

即在明代内阁权任处于最高峰时,阁臣间为争夺”辅“地位,往往互相倾轧,愈演愈烈,甚至不惜朋党台谏,依傍宦官,世宗时之任首辅,威权,但却为阁僚所倾到。

张居正在元年出任首辅,也是因为内结司礼监冯保,逐得来的。

阁臣倾轧之剧烈皆因明代内阁没有正式的权力,没有合法的地位而引生的流弊。

导致政风因循。

明代阁臣绝大多数是由进士而翰林,而拜命入阁,他们大都是,久在翰林苑,舞文弄墨之士,并无实际的政治经验,一旦入阁,大都昏庸而无识见,阁臣为保官秩,大都庸庸碌碌,而很少勇于任事,。

由于明代内阁受所处的地位和职权的限制,权力由皇帝授予,而宦官又居中窃柄,阁臣于是只能对皇帝唯唯诺诺,对宦官俯首听命而不敢有违,一辈阁臣都碌碌无能,遂使政风因循腐化。

再至张居正之循名责实,积极有为,却不免被目为越权专政,非议四起,死后更落得削爵抄家的下场。

继之为政者,惩张居正之败,多随俗浮沉以求免祸,唯取媚皇帝以巩固权力,于政事则无所主张,政治遂因循积弊,日甚一日。

总而言之,“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之罢相始也”。

在某程度上是有其道理的。

因为没有宰相,令皇权失却制衡;加上内阁无合法性;故无实权;事事听命于皇帝,造成君主独裁。

如遇上昏庸之主,又会导致宦官为祸。

而且内阁首辅为求争取权力,往往依附宦官,排挤异己,更助长了宦官的气焰。

由此可见,明内阁的出现与其政局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影响深远 。

随机文章晏子使楚原文及详细注释翻译谁知道朱允炆最后怎么了?我国具有五种地形的省,地大物博的四川是唯一拥有五种地形的省揭秘中国雾霾巨型不明生物真相,蝙蝠翅膀和庞大身躯比摩天大楼还高没有太阳人类能活多久,地球陷入黑暗地表温度急剧下降(人类灭绝)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制度是什么样的 以美元为中心的真相是什么导致的

体系制度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货币体系同历史上的国际货币制度相比,有了明显的改进。

第一,建立了永久性的国际金融机构。

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复兴开发银行等永久性国际金融机构。

通过国际金融机构的组织、协调和监督,保证统一的国际金汇兑本位制各项原则、措施的推行。

第二,签订了有一定约束力的《国际货币基金协定》。

金本位制对汇率制度、黄金输出入没有一个统一的协定,货币区是在规定的地区实施、联系国的法令。

战后的《国际货币基金协定》是一种国际协议,对会员国政府具有一定的约束力。

它的统一性在于把国家囊括在国际金汇兑本位制之下;它的严整性在于对维持货币制度运转的有关问题做了全面规定,并要求各国遵守。

第三,根据《国际货币基金协定》,建立了现代国际货币管理所必需的各项制度。

例如,国际收支调节制度、国际信贷监督制度、国际金融统计制度、国际汇率制度、国际储备制度、国际清算制度等。

体系特点 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货币制度不是按各国的铸币平价来确定汇率,而是根据各国货币法定金平价的对比,普遍地与美元建立固定比例关系。

第二,战前,黄金输送点是汇率波动的界限自动地调节汇率。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为地规定汇率波动的幅度,汇率的波动是在基金组织的监督下,由各国干预外汇市场来调节。

第三,国际金本位制度下,各国货币自由兑换,对国际支付一般不采取限制措施。

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许多国家不能实现货币的自由兑换,对外支付受到一定的限制。

第四,金本位制度下,国际储备资产主要是黄金。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储备资产则是黄金、可兑换货币和特别提款权,其中黄金与美元并重。

在外汇储备上,战前包括英镑、美元与法国法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货币制度几乎包括资本主义世界所有国家和地区的货币,美元是最主要的外汇储备。

第五,国际金本位制下,各国实行自由的多边结算。

战后的国际货币制度,有不少国家实行外汇管制,采用贸易和支付的双边安排。

第六,国际金本位下,黄金的流动是完全自由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下,黄金的流动受到一定的限制。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英、美、法都允许居民兑换黄金;实行金汇兑本位的国家也允许居民用外汇(英镑、法郎或美元)向英、美、法三国兑换黄金;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只同意外国政府在一定条件下用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不允许外国居民,用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

体系支柱 布雷顿森林体系以黄金为基础,以美元作为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

美元直接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则与美元挂钩,并可按35美元一盎司的官价向美国兑换黄金。

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美元可以兑换黄金和各国实行可调节的钉住汇率制,是构成这一货币体系的两大支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则是维持这一体系正常运转的中心机构,它有监督国际汇率、提供国际信贷、协调国际货币关系三大职能。

体系作用 布雷顿森林体系有助于国际金融市场的稳定,对战后的经济复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第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暂时结束了战前货币金融领域里的混乱局面,维持了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

固定汇率制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支柱之一,不同于金本位下汇率的相对稳定。

在典型的金本位下,金币本身具有一定的含金量,黄金可以自由输出输入,汇价的波动界限狭隘。

1929至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引起了货币制度危机,导致金本位制崩溃,国际货币金融关系呈现出一片混乱局面。

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使国际货币金融关系有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混乱局面暂时得以稳定。

第二,促进各国国内经济的发展。

在金本位制下,各国注重外部平衡,国内经济往往带有紧缩倾向。

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各国偏重内部平衡,危机和失业情形较之战前有所缓和。

第三,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在相对稳定的情况下扩大了世界贸易。

美国通过赠与、信贷、购买外国商品和劳务等形式,向世界散发了大量美元,客观上起到扩大世界购买力的作用。

固定汇率制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由于汇率波动而引起的动荡,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主要国家的货币汇率,有利于国际贸易的发展。

第四,布雷顿森林体系形成后,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活动对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其一,基金组织提供的短期贷款暂时缓和了战后许多国家的收支危机,促进了支付办法上的稳步自由化。

基金组织的贷款业务迅速增加,重点由欧洲转至亚、非、拉第三世界。

其二,世界银行提供和组织的长期贷款和投资不同程度地解决了会员国战后恢复和发展经济的资金需要。

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在提供技术援助、建立国际经济货币的研究资料及交换资料情报等方面对世界经济的恢复与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

第五,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有助于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

汇率的相对稳定,避免了国际资本流动中引发的汇率风险,有利于国际资本的输入与输出;为国际间融资创造了良好环境,有助于金融业和国际金融市场发展,也为跨国公司的生产国际化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体系缺陷 由于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实力对比一再发生变化,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制度本身固有的矛盾和缺陷日益暴露。

第一,金汇兑制本身的缺陷。

美元与黄金挂钩,享有特殊地位,加强了美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其一,美国通过发行纸币而不动用黄金进行对外支付和资本输出,有利于美国的对外扩张和掠夺。

其二,美国承担了维持金汇兑平价的责任。

当人们对美元充分信任,美元相对短缺时,这种金汇兑平价可以维持;当人们对美元产生信任危机,美元拥有太多,要求兑换黄金时,美元与黄金的固定平价就难以维持。

第二,储备制度不稳定。

这种制度无法提供一种数量充足、币值坚挺、可以为各国接受的储备货币,以使国际储备的增长能够适应国际贸易与世界经济发展的需要。

1960年,美国耶鲁大学教授特里芬在其著作《黄金与美元危机》中指出:布雷顿森林制度以一国货币作为主要国际储备货币,在黄金生产停滞的情况下,国际储备的供应完全取决于美国的国际收支状况:美国的国际收支保持顺差,国际储备资产不敷国际贸易发展的需要;美国的国际收支保持逆差,国际储备资产过剩,美元发生危机,危及国际货币制度。

这种难以解决的内在矛盾,国际经济学界称之为“特里芬难题”,它决定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不稳定性。

第三,国际收支调节机制的缺陷。

该制度规定汇率浮动幅度需保持在l%以内,汇率缺乏弹性,限制了汇率对国际收支的调节作用。

这种制度着重于国内政策的单方面调节。

第四,内外平衡难统一。

在固定汇率制度下,各国不能利用汇率杠杆来调节国际收支,只能采取有损于国内经济目标实现的经济政策或采取管制措施,以牺牲内部平衡来换取外部平衡。

当美国国际收支逆差、美元汇率下跌时,根据固定汇率原则,其他国家应干预外汇市场,这一行为导致和加剧了这些国家的通货膨胀;若这些国家不加干预,就会遭受美元储备资产贬值的损失。

体系崩溃 前期预兆 1949年,美国的黄金储备为246亿美元,占当时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黄金储备总额的73.4%,这是战后的最高数字。

1950年以后,除个别年度略有顺差外,其余各年度都是逆差。

1971年上半年,逆差达到83亿美元。

随着国际收支逆差的逐步增加,美国的黄金储备日益减少。

20世纪60~70年代,美国深陷越南战争的泥潭,财政赤字巨大,国际收入情况恶化,美元的信誉受到冲击,爆发了多次美元危机。

大量资本出逃,各国纷纷抛售自己手中的美元,抢购黄金,使美国黄金储备急剧减少,伦敦金价上涨。

为了抑制金价上涨,保持美元汇率,减少黄金储备流失,美国联合英国、瑞士、法国、西德、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八个国家于1961年10月建立了黄金总库,八国央行共拿出2.7亿美元的黄金,由英格兰银行为黄金总库的代理机关,负责维持伦敦黄金价格,并采取各种手段阻止外国政府持美元外汇向美国兑换黄金。

60年代后期,美国进一步扩大了侵越战争,国际收支进一步恶化,美元危机再度爆发。

1968年3月的半个月中,美国黄金储备流出了14亿多美元,3月14日一天,伦敦黄金市场的成交量达到了350~400吨的破记录数字。

美国没有了维持黄金官价的能力,经与黄金总库成员协商后,宣布不再按每盎司35美元官价向市场供应黄金,市场金价自由浮动。

崩溃标志 第一,美元停止兑换黄金。

1971年7月第七次美元危机爆发,政府于8月15日宣布实行“新经济政策”,停止履行外国政府或中央银行可用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的义务。

1971年12月以《史密森协定》为标志,美元对黄金贬值,美联储拒绝向国外中央银行出售黄金。

至此,美元与黄金挂钩的体制。

第二,取消固定汇率制度。

1973年3月,西欧出现抛售美元,抢购黄金和的风潮。

3月16日,欧洲共同市场9国在巴黎举行会议并达成协议,联邦德国、法国等国家对美元实行“联合浮动”,彼此之间实行固定汇率。

英国、意大利、爱尔兰实行单独浮动,暂不参加共同浮动。

其他主要西方货币实行了对美元的浮动汇率。

至此,固定汇率制度完全垮台。

美元停止兑换黄金和固定汇率制的垮台,标志着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货币体系瓦解。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作为重要的国际组织仍得以存在,发挥作用。

体系瓦解 20世纪70年代初,在日本,西欧崛起的同时,美国经济实力相对削弱,无力承担稳定美元汇率的责任,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相继两次宣布美元贬值。

各国纷纷放弃本国货币与美元的固定汇率,采取浮动汇率制。

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瓦解,美元地位下降。

欧洲各国的许多人一度拒收美元。

在伦敦,一位来自纽约的旅客说:“这里的银行,旅馆,商店都一样,他们看到我们手里的美元时流露出的神情,好像这些美元成了病菌携带物一般。

”在巴黎,出租车上挂着“不再接受美元”的牌子,甚至乞丐也在自己帽子上写着“不要美元”。

美元失去霸主地位,但迄今为止仍然是最重要的国际货币。

运转条件 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制度能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顺利运行,与美国的经济实力和黄金储备分不开。

要维持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运转,需具备三项基本条件。

但这三项条件却又是矛盾的,这便是特里芬难题(Triffin Dilemma))。

第一,美国国际收支保持顺差,美元对外价值稳定。

若其他国家通货膨胀严重,国际收支逆差,在基金组织同意下,该国货币可以贬值,重新与美元建立固定比价关系。

第二,美国的黄金储备充足。

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美元与黄金挂钩,外国政府或中央银行持有的美元可向美国兑换黄金。

美国要履行35美元兑换一盎司黄金的义务,必须拥有充足的黄金储备。

第三,黄金价格维持在官价水平。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黄金储备充足,若市场价格发生波动,美国可以通过抛售或购进黄金加以平抑。

原因解析 根本原因 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制度崩溃的根本原因,是这个制度本身存在着不可解脱的矛盾。

在这种制度下,美元作为国际支付手段与国际储备手段,发挥着世界货币的职能。

一方面,作为国际支付手段与国际储备手段,美元币值稳定,其它国家就会接受。

而美元币值稳定,要求美国有足够的黄金储备,而且美国的国际收支必须保持顺差,从而使黄金不断流入美国而增加其黄金储备。

否则,人们在国际支付中就不会接受美元。

另一方面,全世界要获得充足的外汇储备,美国的国际收支就要保持大量逆差,否则全世界就会面临外汇储备短缺,国际流通渠道出现国际支付手段短缺。

随着美国逆差的增大,美元的黄金保证会不断减少,美元将不断贬值。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从美元短缺到美元泛滥,是这种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直接原因 美元危机与美国经济危机频繁爆发。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此消彼长,美元危机是导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的直接原因。

第一,美国黄金储备减少。

美国1950年发动朝鲜战争,海外军费巨增,国际收支连年逆差,黄金储备源源外流。

1960年,美国的黄金储备下降到178亿美元,不足以抵补当时的210.3亿美元的流动债务,出现了美元的第一次危机。

60年代中期,美国卷入越南战争,国际收支进一步恶化,黄金储备不断减少。

1968年3月,美国黄金储备下降至121亿美元,同期的对外短期负债为331亿美元,引发了第二次美元危机。

1971年,美国的黄金储备(102.1亿美元)是它对外流动负债(678亿美元)的15.05%。

美国完全丧失了承担美元对外兑换黄金的能力。

1973年美国爆发了最为严重的经济危机,黄金储备已从战后初期的245.6亿美元下降到110亿美元。

’没有充分的黄金储备作基础,严重地动摇了美元的信誉。

第二,美国通货膨胀加剧。

美国发动侵越战争,财政赤字庞大,依靠发行货币来弥补,造成通货膨胀;在两次石油危机中因石油提价而增加支出;由于失业补贴增加.劳动生产率下降,造成政府支出急剧增加。

美国消费物价指数1960年为1.6%,1970年上升到5.9%,1974年又上升到11%,这给美元的汇价带来了冲击。

第三,美国国际收支持续逆差。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美国大举向西欧、日本和世界各地输出商品,使美国的国际收支持续出现巨额顺差,其他国家的黄金储备大量流入美国。

各国普遍感到“美元荒”(DollarShortage)。

随着西欧各国经济的增长,出口贸易的扩大,其国际收支由逆差转为顺差,美元和黄金储备增加。

美国由于对外扩张和侵略战争,国际收支由顺差转为逆差,美国资金大量外流,形成“美元过剩”(DollarGlut)。

这使美元汇率承受巨大的冲击和压力,不断出现下浮的波动。

失败示 黄金作为支付手段由来已久,正因为黄金产量少,且不可复制,所以将其作为支付手段才更为让人放心,而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则与黄金无关,当时黄金并不与各国货币直接挂钩,问题应该出在作为可以用于兑换黄金的货币上,即美元发行过剩,无法支撑美-金互换,这才导致了体系的混乱和崩溃。

随机文章晋朝的经济状况怎么样?视错觉形成的恐怖图片,九成物理学家不敢全部看完生物进化的实质,十大进化最完美的动物(树袋熊/麝香/穿山甲)亚历山大陵墓之谜,死后一年才被安葬(陵墓神秘消失)侵华日军一八五五部队曝光,变态的细菌研究所/部队名册公布

明朝灭亡竟是因为明太祖朱元璋子孙太多?为什么这样说

有一种戏谑的说法:谁是灭亡的罪魁祸首?答案是明朝肥头大耳的王爷们。

王爷们没啥事干,天天生孩子,明朝败局已定的十七年(1644年),明朝宗室竟有33.28万人…… 明朝宗室人数如此众多,这和他们优厚的生活待遇是分开的。

坚定地认为子孙开枝散叶,就能巩固他的朱家天下。

不但儿子们都分封外藩,待遇更是优厚。

如果是亲王,一年的禄米高达5万石,而普通的郡王只有6千石。

而洪武中期的一品官,年禄米也不过1千石。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亲王禄米骤降为1万石,郡王也降为2千石。

不过,王爷们的子孙可以每年每人拿到最多1千石的禄米,而不受之前规定的60顷拨田的限制。

什么意思呢?比如王爷甲,他的子子孙孙所需要的生活支出,都要从60顷拨田产生。

很显然,靠这些薄田,压根不够王爷及其子孙们挥霍的。

朱元璋嘴上说减禄米是心疼将士们没饭吃,其实只是虚晃一枪,朱担心儿孙们没饭吃才是真的。

洪武时期的宗室禄米,是在每年的十月发放的,一年发放一次。

朱元璋的担心其实是多余的。

明朝刚建立,宗室其实并不多,主要就是他那二十多个宝贝儿子,以及不算很多的们。

随着明朝统治的稳固,经济不断发展,宗室人口越来越多。

为什么这么能生?没事干啊。

明朝的藩禁制度非常严格,诸王名义上分封一地,实际上住进大监狱软禁起来。

除了有个别王爷奋发图强,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但总数不会超过1%。

剩下的,不是吃喝,就是造人玩。

明初对宗室身边女人的数量也有限制,郡王除了王妃,不能超过4个妾。

但之后,大家都在玩命的生。

宗室是明朝的根本,明朝再抠门,也要养活自己家的亲戚。

朝廷每年调拨给宗室们的禄米,不说是天文数字,也让朝廷感觉到了压力。

以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为例,全国共生产粮米2285万石,而仅支付宗室的禄米竟高达853万石。

更离谱的是,河南省府库尚存的米粮为84万石,而河南境内宗室的禄米需求有192万石…… 封在河南的周王,洪武年间,只有周王一个人去封地。

百多年间,周王的人口达到1851位,一年要消耗禄米87万石。

当时有官员对这个数据非常震惊,直呼荒谬绝伦。

可是,就是这样能吃能喝,宗室们还觉得朝廷亏待自己,不给更多的粮食。

这些人吃饱了没事,就找朝廷哭穷,朝廷又不能不给。

恶性循环,最终无可救药。

王爷及其龙子凤孙们,仅靠朝廷发放的禄米,是“填不饱”肚子的。

他们还有另外的进项,就是朝廷分发的庄田。

从刚即位时的1425年开始,宗室们开始经营庄田。

这可以理解,朝廷给宗室们分田地,让他们靠收租子,也能吃上饱饭。

而且这些庄田是不需要向朝廷缴税的,赚多少都是自己的。

这无疑激发了宗室的贪婪,觉得自己还可以伸手向朝廷要更多的田地。

宗室们看中哪块地,不顾这里庄稼疯长,就说这里是荒地,用各种手段巧取豪夺,据为己有。

还有的“奸民”,主动把自家的田地挂靠在宗室名下,这样就能省下大笔的赋税,各种丑行,弄得天下乌烟瘴气。

而朝廷又念着宗室是亲戚,嘴上各种遵守法律,但实际上还是向宗室们做出了妥协。

到了明末,很多王爷们霸占的田地多达4万顷,比如潞王朱常淓。

著名的福王,家田也不过2万顷(原定也是4万顷)。

土地兼并之风,在王爷们身上体现的非常明显。

仅在万历年间的四川省会成都府,其所有土地,被宗室们霸占就有70%,百姓(地主)只占10%。

这是明朝王爷收入的全部吗?当然不是,他们还都是生意场上的天才。

朝廷不允许宗室经商,但谁会和钱过不去呢?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种约束,王爷们做起了生意。

什么生意赚钱做什么。

比如盐、茶这些生活必需品,王爷们用权势,以较低的价格从盐贩子那里买进大宗的盐,然后以市场价卖给老百姓…… 不过,更多的王爷还是选择“安全系数”较高的商辅出租,他们占的都是商业繁华地段。

还是拿福王朱常洵举例,他的封国在洛阳,可由于父母的宠爱,朱常洵在京城的崇文门外拥有两百多家店铺,大发一笔横财。

除了商铺出租,王爷们还搞起了果树种植,还有的变身煤老板,挖煤发财。

明朝宗室的收入进项,还有很多。

难怪有人说:明朝之亡,宗室之罪,甚于李(自成)、张(献忠),以及关外的满清。

随机文章英国男子发现木乃伊猫,30年前就变成天然的木乃伊揭秘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成因,世界上最大的峡谷(长达446公里)德国MG42机枪的威力,半天一把机枪杀死4000人(号称希特勒的电锯)揭秘真正的嫦娥长什么样子,三界第一美人竟是丑陋的蟾蜍(辣眼睛)巴拿马运河谁修的,巴拿马运河是美国的吗(美国建造/不属于美国)

加入收藏
               

明朝内阁制度对明朝有着怎么样的影响?是好是坏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