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臣拼命辞职,帝王死活不让,明朝京察到底是什么?

为了加强对官员的管理,明朝规定每六年要对南北两京的官员进行考察,谓之“京察”。
【菜科解读】
为了加强对官员的管理,明朝规定每六年要对南北两京的官员进行考察,谓之“京察”。
京察时,四品以上的官员由亲自考察,四品以下的官员由吏部、都察院会同考察,如果考核不合格的官员,则会被直接罢黜,削职为民。
制度的设想是美好的,但是实施起来却很骨感,特别是对四品以上官员的考察完全沦为了一种形式,因为京察的方式很有问题。
京察主要就通过臣子写“自陈疏”的形式,由臣子自己向皇帝报告过去六年工作中的种种不足,希望皇帝能够罢黔罢黜自己。
皇帝在看完自陈疏后,通常对臣子多加鼓励,然后将其留任。
这种以“自陈疏”为主要方式的京察方式明显是存在很大问题的。
首先考查讲究客观,但自陈疏纯粹是官员们的一家之言,而不是他们过去六年的实际政绩。
自陈疏虽然都是揭露自己的种种不足,但大多数文过饰非,不暴露实际问题,将重大的问题隐藏起来。
其次,以六年为一次考察周期,时间间隔过长,大多数能力有缺失或者政治斗争失利的官员早已经被清除出局,不需要专门等到每六年一次的京察。
时间间隔过长也注定了京察注定将沦为一种形式,京察所能起到的监督作用是少之又少。
这一点从历次京察被罢免的官员人数就能清楚的体现。
正德四年刚刚确立自陈制度,由于实施之初较为严格,两百多名官员中有八人被罢免,但到正德十年时,已经没有一人因京察而罢黜。
到后来京察基本就成了一种政治斗争工具,除了少数政治斗争中的失败者会因自陈而去位,大部分人都可以安全过关。
京察既然渐渐成为一种形式,为什么皇帝和官员们都要坚持执行呢? 因为京察的自陈疏为皇帝和大臣间提供一条信息交流的渠道。
拿臣子来说,平时和皇帝的交流主要是通过奏章进行的,但奏章一般所说的都是正事,很少谈及个人私事,除非是乞休、上疏告病。
自陈疏则不同,是官员们的自述,内容由官员自我发挥,臣子可以充分向皇帝陈述自己的情况,以获得皇帝的瞩目。
对于那些刚提拔上来的京官来说,更是一次难得的向皇帝推销自己的机会。
对皇帝来说,通过大臣的京察自陈也能够让他掌握大臣们的详细履历、为政经历,他可以从中挑选一些自己中意的官员着重提拔,更能够展示作为皇帝的权威,这一点对新登基的皇帝尤其重要。
先朝遗留下来的老臣如果对新皇帝不满或不服气,新皇帝可以恩威并施,罢免一些官员或者在自陈疏上进行训斥,通过权力的微调来震慑臣下。
因为有以上两个作用,虽然京察基本流于形式,但到每六年一次的京察之时,皇帝和大臣都得卖力表演:大臣们死活辞职,皇帝拼命不让。
接下来给大家展示下明朝官员们的卓越演技。
按明朝官员的升迁规则,能够到达四品官以上的官员一般都是历经了十年寒窗苦读和多年来在仕途上的打拼,自然不愿轻易放弃手中的权力,归隐山林。
但是自陈疏要谦虚,不能夸自己有多好,而是要说明自己的缺点,让皇帝罢自己。
于是每到京察年,这些官员们就要绞尽脑汗想类似于今天“领导一心扑在工作上,不注意身体"的缺点。
其中最常用的招数就是说自己年迈体弱,无法胜任工作,如嘉靖十八年兵部尚书毛伯温就在自陈疏里说:“臣行年五十八岁,落齿有三,入仕三十二年”。
五十八岁做到二品大员在当时来说已经算年轻了,人家80多岁还奋战在首辅位置上呢? 上的自陈疏则更加扯淡了,“臣禀质庸愚,才猷浅薄; 感德之情无穷,报德之才不称; 言思供职,有负初心”,全文完全不说初心是什么,只是在空谈自己自己资质愚钝,才疏学浅。
毕竟对于海瑞这样的清官来说,要他说自己的缺点实在太难了,只能写这些谦逊的空话。
有些官员的自陈疏就更厉害了,通篇都在谈自己为政如何无能,实际上则是告诉皇帝事情这么多,你离不开我。
如初年刚开始改革,就碰上了六年一次的京察,他不想离开朝堂却又不得不写自陈疏,于是他只能这样写: 臣性质闇昧,学术空疎,虽不敢逞小智以紊旧章,而综理剧繁,力有不逮; 虽不敢昵私交以树党与,而老成英俊,荐拔未周; 虽不敢怙权势以便身图,而水旱贼盗之时闻,吏治民风之未善,徒切忧惶,一筹罔效。
是臣奉职无状之明验,可见于此矣。
张居正表面上是说自己奉职无状,但实际上却是在夸耀自己过去六年来处理好了繁琐的政务,选贤用能,而且现在吏治民风不善,天下并不安稳,皇帝你还得倚靠我呢! 对这些违心的自陈疏,皇帝自然不会一封封看和批示,只会对一些亲近的重臣或者亲睐的臣子亲笔批示,以资鼓励。
决大部分官员的自陈疏到了皇帝那里,都只有“不准辞”“不允辞”三个字。
正所谓人生如戏,明朝的京察大部分时期也是在演戏,既然站在了舞台上,那皇帝和臣子们都只好且演且珍惜了。
随机文章尴尬!乾隆惨遭改名「弘历鲑鱼」 后裔气炸:你全家都鲑鱼乾隆的一些生平事迹领导风格?运20大型运输机数量猜测,未来100架造价20亿元详解北极和南极的区别,南极最低温度零下90度比北极更冷1987年新疆和田丧尸事件真相曝光,国外媒体瞎炒作污蔑(制造谣言)
三国最失败的托孤是哪一国?托孤大臣们自相残杀
在后,刘备败退至永安白帝城。
公元223年,刘备将后主托付给和。
虽然李严最后被废为平民,但是,诸葛亮毕竟还是为了蜀汉竭尽全力,正是因为诸葛亮的,蜀汉才能从夷陵之战后的低谷中走了出来。
对此,刘备的白帝城托孤,无疑是比较成功。
当然,在三国时期,也有比较失败的托孤,比如托孤于和。
而就笔者今天要说的东吴,其托孤也是非常失败。
在魏明帝托孤后,司马懿和曹爽还是和睦相处了一段时间。
但是,在孙权刚去世后,东吴的托孤大臣就开始! 一 首先,根据《三国志》等史料的记载,黄武元年(222年),孙权被魏文帝册封为吴王,建立。
同年,孙权在夷陵之战中大败刘备。
黄龙元年(229年),孙权在武昌正式称帝,国号吴,不久后迁都建业。
孙权晚年在继承人问题上反复无常,引致东吴内乱和朝局不稳。
太元元年(252年),孙权病逝,享年七十一岁。
在孙权临终之际,太子孙亮年仅10岁左右。
对此,孙权自然要留下几位托孤大臣,以此辅佐年幼的孙亮。
最终,孙权确定了五位托孤大臣,分别是大将军、中书令孙弘、会稽太守滕胤、荡魏将军吕据、宗亲侍中孙峻。
二 由此,对于孙权选择的托孤大臣,从表面上来看是比较合理的,既有诸葛恪这样的武将,也有中书令孙弘这样的文臣,还有侍中孙峻这样的东吴宗室,以此来互相制衡。
不过,计划赶不上变化。
孙权死后,中书令孙弘因素来与大将军诸葛恪不和,担心日后被诸葛恪加害,所以决定先发制人。
在此基础上,在孙权死后,中书令孙弘故意隐瞒了孙权的死讯,欲矫诏除掉诸葛恪,被孙峻告发。
对此,诸葛恪立即邀请孙弘议事,于座中将其诛杀。
在孙权刚一去世,托孤大臣之一的中书令孙弘就被杀了。
三 在中书令孙弘被杀后,太子孙亮成为东吴的第二位。
对于孙亮来说,以诸葛恪为太傅。
由此,诸葛恪在东吴的地位,如同他的叔父诸葛亮在蜀汉一样。
在掌握了东吴的大权,诸葛恪出兵伐魏,导致大败,民心尽失。
公元253年,在诸葛恪惨遭新城之败后,同为托孤大臣的孙峻暗中联合皇帝孙亮,将诸葛恪及其亲信以赴宴为名诱入宫中,在宴会上将诸葛恪杀害。
由此,在孙权去世一年后,第二位托孤大臣又死于非命。
在除掉诸葛恪后,孙峻掌握了东吴的大权。
对此,孙峻杀害了废太子、孙权之女,宣太子之子孙英等人。
四 最后,由此,对于孙权的子女,不少都死于孙峻这位托孤大臣之手。
公元256年,孙峻在征伐时因病去世,时年37岁。
孙峻死后,他的堂弟孙綝继续掌握东吴的大权,从而让孙亮这位皇帝成为傀儡。
不久之后,孙綝最终将孙亮废黜,改立琅琊王为帝。
彼时,孙权的五位辅政大臣,只剩下滕胤与吕据。
对此,滕胤与吕据密谋除掉孙綝,因计划泄露,滕胤被杀,吕据自杀。
由此,对于孙权留下的五位托孤大臣,本应该共同辅佐年幼的皇帝孙亮,却因为种种原因而自相残杀。
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孙权托孤的孙亮被废黜,失去了皇帝之位,整个东吴也因此内耗而元气大伤。
随机文章新疆不明飞行物现5000米高空,60%可能是航天发射所致鬼不敢欺负的五种人,连鬼都怕的五种人/鬼都避而远之国家隐瞒的超能力者去哪了,曝光全部被各国收进秘密行动部队1987年新疆和田丧尸事件真相曝光,国外媒体瞎炒作污蔑(制造谣言)宇宙中黑洞是怎么被发现的,黑洞最早是谁提出的(爱因斯坦)
西域小国献给明朝一只狮子,大臣却天天盼着它死,真相竟然是因为太会吃了!
无论哪个朝代,都会与周边游牧部族与小国,发生千丝万缕密不可分的联系。
双方关系紧张时,就会出现大军出塞,千里远征的惨烈战争,双方关系缓和时,则会出现公主和亲,万国来朝的盛况。
每当中原王朝强大之时,凭借其强盛的武力与发达的经济,会成为周边众多小国部族的宗主国,诸多都会对中原王朝表示臣服。
表示臣服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册封,二是朝贡。
所谓册封,就是每当藩属国发生皇位交接传承时,必须上报朝廷,由朝廷颁布谕旨予以册封认可。
所谓朝贡,就是藩属国应当定期或不定期派遣使者,参拜中原,并同时进贡各种礼品,以示恭顺之意。
而中原皇帝也会同时予以丰厚赏赐,价值往往远超贡品,即所谓“厚往薄来”,以显示泱泱大国的实力与大气。
藩属国向中原皇帝进献的贡品,可谓五花八门,花样百出。
从衣食住行日用之物,到穷极奢华的奇珍异宝,几乎无所不备。
在这些贡品中,珍禽异兽是一个重要门类。
因为金银珠宝、珍馐美食这些东西,中原皇帝的皇宫之中,已经应有尽有,唯独来自千万里之外异国他乡的各类珍禽异兽,让中原人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着实大开眼界,因此颇受欢迎。
建立之后,以其强大无比的国力称雄亚洲,甚至还进行过七下西洋的壮举,使得明朝声威远播海外,在位时,藩属国达到的一百多个,甚至万里之外的非洲都有明朝的藩属国。
在此背景下,很多珍禽异兽也得以漂洋过海来到中原,以至于永乐十三年,非洲麻林国的长颈鹿都出现在明朝京师,引起轰动。
《明孝宗实录》记载,明弘治三年,明孝宗在位期间,西域小国迤西,派遣贡使满剌土儿等人,千里迢迢来到明朝京师,朝拜明孝宗。
迤西贡使随行还带来丰厚的贡品,其中有一头猛兽格外引人注意。
此猛兽体型庞大,毛色棕黄,吼声震地,脖子上还有着浓密的鬃毛,乃是一头威猛的狮子。
中原内地的猛兽只有虎豹之属,古来不产狮子,正因为其稀有罕见,在古人眼中狮子是真正的百兽之王,所以古代宫殿、陵寝之前,多有石狮子雕像,以示威严。
明孝宗虽贵为天子,对活狮子也是听说过没见过,大感兴奋,引为盛事,特意“召各番使进入大内看戏狮子”,组织各国使节一起进入宫中观赏狮子。
明孝宗对迤西国进贡的狮子非常满意,特意加恩降旨,命令对迤西国使者“宠其使臣,厚加优待”,“临行又差内官伴送”,使者告辞时,还破例让宫中内监一路护送。
明孝宗的行为,引起了大臣们的不满。
大学士为此特意上表,认为“迤西国一蕞尔小夷”,皇帝却对其使者厚加赏赐,让他们“大赉御品、夸耀而出”,甚至“又差内官伴送”,违背祖宗旧制,“京城内外,有识之人无不寒心,以为自祖宗朝以来,未尝见有此事”。
不仅如此,刘吉还上纲上线,认为明孝宗此举纯属玩物丧志,之所以会做出这种违背祖宗旧制之事,无非就是因为喜欢那头狮子,才导致“屈万乘之尊,为奇兽之玩”。
紧接着,刘吉再次上表,这次他把矛头直接对准狮子。
刘吉在奏章中,对那头狮子提出了一个解决办法。
刘吉知道狮子是皇帝心爱之物,明孝宗一向又以恭谨节俭闻名,所以他选取的攻击角度既狠又准。
他在奏章中写道:“闻狮子日用羊二只饲餋”,狮子一天需要吃两只羊,“年计之”,一年之内就要吃掉七百多只羊,要是狮子活十年,就要吃掉七千多只羊。
不仅如此,为了伺候好狮子,皇帝还“常拨校尉五十名看守狮子”,“此皆无益之费,所当省者”。
为了一头野兽浪费如此之多人力财力,完全可以把这笔费用节省下来。
既然这头狮子如此“罪大恶极”,到底该如何处置它?刘吉提出一个解决办法:“绝其羊只,免人饲养,听其自饿死”,一句话,把它饿死算了。
明孝宗一向以善于纳谏著称,也确实躬行节俭,但刘吉这个办法,他却没有采纳,“留中不发”,置之不理。
大概是考虑到这头狮子毕竟是外国贡品,好歹也是人家一片心意,如果就这么给饿死了,怕造成不好的“国际影响”。
所以这头狮子得以活了下来。
但明孝宗也部分采纳了刘吉的建议,从此下令,停止了各国进贡狮子。
随机文章古代洛阳简介2016暴雨后出现龙视频真相,疑长4米巨龙盘旋在乌云中网红区块链的应用领域有哪些,几乎能被运用到各行各业(未来可期)谷歌创始人佩奇布林,曾计划将230亿美元资产捐给马斯克新型核动力巡航导弹,能突破世界上任何导弹防御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