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克帝国是如何建立的?疆域包括哪些地方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3-13 点击数:
简介:锡克帝国,为南亚地区曾经存在的一个国家,存在时间为1799年至1849年。

领土包含今天的巴基斯坦北部,以及印度西北部的小部分地区。

首都位于古吉兰瓦拉。

第一次英

【菜科解读】

锡克帝国,为南亚地区曾经存在的一个国家,存在时间为1799年至1849年。

领土包含今天的巴基斯坦北部,以及印度西北部的小部分地区。

首都位于古吉兰瓦拉。

第一次英国锡克战争是指在1845年至1846年期间,英国与锡克帝国之间的一场局部战争。

这场战争以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胜利而告终,也使得锡克帝国的部分领土被并入英印领地。

1839年,兰吉特辛格驾崩。

他死后,锡克帝国马上陷入混乱的局面中。

兰吉特辛格的继承人,他的儿子卡拉克辛格不受欢迎,短短几个月就被剥夺了权利,后来在监狱中神秘的死亡了。

人们普遍认为,他是被毒死的。

卡拉克辛格的儿子瑙尼哈尔坎瓦尔辛格在父亲被毒杀后,登上了王位。

但是几个月后,他也神秘的死亡了;相传,他是在父亲的葬礼返回途经拉合尔时被高处落下的拱门砸死的。

这时的旁遮普有2大势力在进行权力的角逐。

最后派胜出,1841年1月,他们拥立了兰吉特辛格的最年长的私生子辛格。

而失败的锡克教派不得不逃亡英控领地避难,但他们在旁遮普的军队中仍留有一定的影响力。

兰吉特辛格死后,旁遮普的军队数量急剧扩张,从1839年的29000人(192门火炮)到1845年的80000人。

其宣布自己为"卡尔萨",即锡克民族的化身。

它的潘查亚特制度(委员会)形成了王国内的后备力量,宣布Guru Gobind Singh的理想:锡克国已经复兴,将Sarbatt Khalsa即锡克王作为国家内最高的军事、政治、民事权力。

英国观察者将其诽谤为“危险的军事民主”。

旁遮普的英国代理人和访问者将这种控制表述为保持“教徒”对内的权威,但同时永远处在和杜尔巴(宫廷)对立的状态。

在一次臭名昭著的叛乱中,锡克士兵发动暴乱,寻找任何一个看起来可能会讲波斯语的人(控制卡尔萨经济的会计使用这种语言),并杀死他们。

舍尔辛格无力支付卡尔萨的支出,尽管他据传在一个奢侈的庭院上。

1843年9月,他被他的表兄弟,Ajit Singh Sindhanwalia,一个卡尔萨官员,谋杀。

多格拉人开始向相关人员复仇,同时Jind Kaur,兰吉特辛格最年轻的遗孀,成为了她幼儿,日后的Dalip Singh Sukerchakia,的摄政王。

维齐尔Hira Singn在尝试将从皇室金库(Toshkana)的东西偷出首都的时候,被Sham Singh Attariwala的军队杀死,而后Jind Kaur'的兄弟Jawahir Singh 在 1844年12月成为了新的维齐尔。

很显然的,他让他的工作陷入了一种很恐怖的状态,他试着对卡尔萨许诺不可能兑现的贿赂。

在1845年9月的一次阅兵,他在Jind Kaur和Dalip Singh Sukerchakia的面前被杀。

卡尔萨在这个时期依然没有接管整个王国。

尽管Jind Kaur公开宣誓要向杀死她兄弟的凶手复仇,她依然担任摄政王。

Lal Singh,据说是她的情人,成文了新的维齐尔;而Tej Singh 成为了军队的指挥官。

锡克历史学家已经强调过这两个人在""多格拉""内非常有名。

原本来自旁遮普以外高等种姓的印度,他们都在1818年转变为锡克教徒(和那时旁遮普大多数锡克人一样)。

1837年,英国人虽然已经牢固地控制了印度,但是,英国人开始担心俄国从开伯尔山口和波伦山口入侵印度,扩张其帝国。

英国派使节到喀布尔,希望和阿富汗国王多斯特·穆罕默德·汗(Dost Mahommed Khan)结盟,以对抗俄国。

当时,锡克帝国刚刚夺去了阿富汗重镇白沙瓦,多斯特·穆罕默德希望得到英国人支持,收复此城,但英国人却拒绝支持他。

俄国随后亦派遣了使节到喀布尔,并表示支持多斯特·穆罕默德收复白沙瓦。

印度总督乔治·伊登的顾问夸大了此事的影响。

[1]1838年,俄国与阿富汗谈判破裂,波斯-俄国联军随即围攻阿富汗西部城市赫拉特。

俄国为增长在亚洲的影响力,与波斯结盟,而后者与阿富汗一直有领土争议 - 赫拉特一直在的版图里面,直到1750年阿富汗夺去了赫拉特。

奥克兰勋爵的计划是,首先为阿富汗人解围,然后扶植一个亲英的君主,代替多斯特·穆罕默德。

英国人后来选定舒亚·沙阿·杜拉尼(Shuja Shah Durrani)为新一任国王。

随机文章民国初年白朗起义鸦片战争时间汉武帝重用的大臣中,哪一位是黑人奴人?世界徒手攀登失手频发,男子从20米高悬崖掉下摔成粉碎现实生活中避雷针效应的运用,暴脾气小宝宝经疏导变乖宝宝

刘秀要当帝王的谶语是真的吗?为什么只有他的谶语是真的

西汉末年,谶纬盛行,篡汉就是DIY了几道谶语“告安汉公(王莽当时的爵位)莽为”,然后即位。

光武帝的人生转折点,也是由各大谶语“操持”的。

据不正规史书记载,史学家的儿子刘歆在做学问时看见一本名叫《赤伏符》的预言书,里面讲到有个叫刘秀的人将来会当天子,于是刘歆赶紧以“歆”犯了皇帝的名讳为由,改名为刘秀。

听起来是老实巴交地尊奉皇帝,实际上却是自己想当天子,刘歆这招干得倒是漂亮。

不过,盗版终究是盗版,刘歆没过多久就因质量不行而被销毁了。

那么,正版的刘秀在哪里?刘歆看到谶纬的那年,他刚出生。

成年后,刘秀跟着大哥到宛城游历,见到了也喜欢研究谶纬的蔡少公,一帮男人坐在一起谈天论地,蔡少公神秘地说:“据我研究,将来有个叫刘秀的要当皇帝。

”大家一听,都觉得是已经改名叫刘秀的刘歆,毕竟人家当时是王莽新朝的国师啊。

刘秀听后幽了一默,“你们怎么不觉得是我这个刘秀?”话刚说完,所有人爆发出无情的嘲笑。

不过,这个谶语却在刘秀心里扎了根。

后来,王莽政权倒行逆施,天下乱成一锅粥,刘秀还是做庄稼汉。

凭着高超的种植技术,他在天下遭受蝗灾时仍种了一地好稻子,并拿到宛城去卖。

宛城有个喜欢搞谶纬的人,他算出“当兴,为辅”,并告诉了儿子。

李通比他老爹还笃信——刘氏是汉家宗室,李氏不就是我们吗?于是干脆辞职回家等待刘氏和天机。

听说刘秀来了宛城,李通赶紧把他拉到家里密谈,用老爹的谶语深情解说,奉劝刘秀起兵。

刘秀是个谨慎的人,本来不敢答应,但考虑到大哥一直有复兴汉室的雄心,迟早也要举兵起事,又想起当初的谶语,当即决定以后不卖谷子了,跑去买了弓箭和马匹,宣布起事。

刘秀兄弟起兵后势力单薄,只好跟当时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军组队。

绿林军推举了一位叫的汉室后代即位,改年号为更始,刘秀兄弟成了别人的打工仔。

更始政权有了汉室旗号,一时间聚集了不少民众,王莽终于派出百万大军准备消灭“叛逆”。

刘秀兄弟一个在昆阳、一个在宛城,继续为卖命,好不容易昆阳大捷、宛城大破、击败王莽主力,接连而来的竟是刘縯被更始帝和绿林军害死,刘秀则被重度监视,半点看不到“当为天子”的趋势。

后来,经几个亲信谋划,刘秀得以脱离更始帝的控制,去河北招抚。

虽然也是颠簸坎坷,却终于从走到了——有了信都郡、渔阳郡,又消灭了假冒汉室的王郎政权,击败了铜马军……刘秀终于有了底气,和更始帝宣布决裂。

手下趁机劝刘秀称帝,但谨慎的刘秀依然迟疑不已。

关键时刻,老同学强华来了,还带来当初那本著名的预言书《赤伏符》。

强华翻开书,指着一行字——“刘秀发兵捕不道,四夷云集龙斗野,四七炎际火为主”。

啥意思?能够发兵抓捕天下无道的人,就是了。

既然谶纬都这么说,谨慎的刘秀综合各方面因素考虑,终于下定决心,设了祭坛,登皇帝位。

人生中每件事都由谶纬推动,刘秀对这玩意儿愈发信任。

不过,这一套可不是只有刘秀会使。

王莽末期,天下揭竿而起,四川一带有个,势力到了一定的地步,于是总有人劝他自立为帝。

公孙述开始还不敢,后来做了一个梦,终于把这份野心付诸行动。

梦里,有人对公孙述说:“公孙家要出皇帝,能当12年天子。

”公孙述把这事告诉了老婆,无不可惜地表示12年短了点。

公比较想得开,说:“俗话说,朝闻道,夕死可矣。

能当12年皇帝,赚够了啊。

” 于是,公孙述也开始造势,在手上刻了“公孙帝”三个字。

此外,公孙述还在经史子集里查到一大堆可以造势的内容,针对“刘氏当兴”这种谶语,举出了作《春秋》,暗示国运只能有12代。

而从汉初到汉平帝刚好是12代,所以刘氏不可能再受天命了。

又针对公是天命所归,公孙述翻遍图书馆,找到了《录运法》中的“废昌帝,立公孙”、《括地象》中的“帝轩辕授命,握”等来加强大家的印象。

公孙述以此为据大发广告,宣扬自己才是接任汉业的正统,一时间迷惑了不少人前来投靠。

刘秀坐不住了,怎么他也会这招,而且耍得比自己还溜?当即写信给公孙述,针对他散播的“公孙帝”谣言表示了自己的看法。

刘秀也信谶纬,所以他不反驳谶纬本身,而是直接将公孙另安了个人,“‘公孙皇帝’老兄,你真逗啊!我告诉你吧,这个‘公孙帝’确有其人,但他是我们汉家的宣帝啊,宣帝是的,真真正正的公孙哦。

你还扯什么手上有字有祥瑞,王莽的这种小伎俩,你学去干什么?” 面对刘秀的攻击,公孙述无言以对,干脆不搭理。

这场因谶纬引发的辩论由此结束。

不过,“公孙帝”这个说法还是住进了刘秀心里。

刘秀手下的为人谦卑低调、做事靠谱踏实,但他偏偏字公孙,搞得刘秀有点小紧张。

于是,当有人报告冯异在关中收买人心、被称为咸阳王时,刘秀直接写举报信以示警告,吓得冯异连忙请辞。

好在刘秀是个厚道人,记得在绝境中冯异对自己的点滴恩情,所以没下狠手。

直到冯异病死、公孙述战死,刘秀这颗悬着的心才终于放下,坚信自己就是天命所归的皇帝。

从起步到干倒对手,一路都有谶纬伴随,刘秀愈加迷信。

当了皇帝后,遇到不能决定的事,刘秀就翻谶文,对朝廷官员的任命也时常根据谶言的指示来操作。

甚至由此反推,反对谶纬就是反对“刘秀当为天子”这种天意,反对自己的正统性。

这样干当然有正经读书人不同意,给事中桓谭对谶纬之说很不以为然,几次上奏表示谶纬之说是胡扯,把刘秀气得不轻。

一次,刘秀故意对桓谭说要用谶纬决定一件事。

桓谭有点生气,沉默了半天,蹦出一句,“我不读这玩意儿。

”刘秀追问缘由,桓谭只好又将自己的理论搬出来,告诉刘秀,谶纬之说虽然偶尔有碰对的时候,但大多数都是胡扯。

刘秀深觉桓谭触犯了自己坚信的神灵,当时就想把他叉出去斩了,吓得桓谭连忙叩头谢罪,血流了一地。

虽然死罪可免,但桓谭仍被一脚踹出朝廷,贬到地方去了。

赴任的路上,桓谭越想越不服气,于是郁闷死了。

当然,刘秀也并非完全盲目地迷信,很多时候,他只是选择性迷信。

如果谶纬对自己的统治有利,则毫无原则地相信;如果谶纬与现实有所出入,则持保留态度,等下次符合了,再来迷信。

随机文章唐朝的官制?毛毛虫效应是什么思维?是要不断创新不然一事无成国外海滩惊现两具美人鱼尸体,如丝般顺滑的头发/魔鬼的样貌爱因斯坦语言的时间晶体是什么,不存现实中的幻想晶体(打破时间)人类基因组计划及意义,世界各国争相推进破解进度(生命钥匙)

曾静是哪位 为什么风流皇帝乾隆公然“坑”爹的事情和他有关

在位期间,活着的时候,自然没有人可以忤逆他的行为,就连他儿子也不行,不过在雍正过世之后,乾隆上位公然“坑”爹那就没得说了,是怎么一件事。

“坑”爹的举动源于以个叫曾静的人,雍正还在位期间,这个叫曾静的家伙是一个县里面的教书的,他曾经读过的文章,吕留良的思想主张着反清复明的观点,这个叫曾静的家伙好的不学,就看好人家文章中的反清思想,并且大力推崇。

曾静偶然听说雍正的皇位是夺来的,更是添油加醋数落出雍正好多条罪状,煽动他人进行反清行为,很快这家伙的不敬行为就传到了雍正的耳朵了。

雍正听说之后很生气呀,朗朗乾坤之下竟然被人污蔑,声音还闹的那么大,这都传到自己耳朵里了,于是派人将此人逮捕回来亲自审问,几经调查,雍正发现这个曾静不过是个跟风群众,威胁不到清朝统治,真正有隐患的是吕留良的书籍以及反清的思想。

烧毁吕留良的著作,大兴,杜绝社会舆论。

由于曾静这样的小民没有什么过错,只是受到不良文化的侵袭,皇恩浩荡,常怀慈悲,遂将其放走了,并不许任何人去伤害他。

乾隆心里知道这样的人放走就是纵容这种思想的衍生,不过碍于父亲的面子,不能够动手,直到雍正退位,乾隆一上任就派人将曾静带来大卸八块,“曾静你做出反清的行为本身就是大逆不道的,处置你死刑都不能够抵得上你的罪名!”。

随机文章惠司马衷皇后贾南风的故事富士急鬼屋真的有鬼吗,传闻有人被吓死在三楼(90%的人中途退出)人类是外星人的试验品,人类不是进化而来/是外星人创造(阴谋论)美国人眼中的李小龙,改变美国人对亚洲人的印象/亚洲人也够酷俄罗斯鼓励中俄通婚,为什么有的中国小伙不愿意迎娶?

加入收藏
               

锡克帝国是如何建立的?疆域包括哪些地方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