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里西亚战争爆发后 穆尔维茨会战给腓特烈哪几个教训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3-13 点击数:
简介:1740年,年方28岁,深受法国蒙哲学思想熏陶的继位。

当时人们认为这将是一位善于思考的幵明国王,甚至可能偏于文弱。

的确,他一上台,就解散了父亲的“玩具”巨人掷弹

【菜科解读】

1740年,年方28岁,深受法国蒙哲学思想熏陶的继位。

当时人们认为这将是一位善于思考的幵明国王,甚至可能偏于文弱。

的确,他一上台,就解散了父亲的“玩具”巨人掷弹兵团(留一个中队作仪仗护卫),而且下令禁止军中体罚士兵(这个命令后来在战争中撤销)。

但是腓特烈拥有祖、父遗留下来的精良军队和充足国库,本人对战争也不是生手,当年在波兰王位继承战期间,就曾赴当时欧洲第一名将身边见习军事。

很难说腓特烈在那短短的一段时间真就能从欧根亲王那里学到些什么本领,但是欧根确实曾经盛赞腓特烈在战场上的冷静态度,而年轻的腓特烈倒是对老迈年高的欧根亲王印象不深。

最重要的是,腓特烈登基不久,就出现了普鲁士扩张的良机——奥地利王位继承危机。

事情要从西班牙王位继承战讲起:1711年奥地利约瑟夫去世,由他的弟弟,本来跟法国安儒公爵争夺西班牙王位的卡尔(查理)六世继位。

这兄弟两人都没有儿子,各有一个女儿。

卡尔六世在位时间很长,他促使欧洲各国同意一个原则:他的女儿玛丽亚·特蕾莎,要比他哥哥约瑟夫的女儿玛丽亚·阿玛丽亚(Maria Amalia)优先继承王位。

注意一个问题:奥地利和匈牙利波希米亚的王冠虽然可以由女性继承,但是依照宪法,这个名义上的皇帝位,不能是女人。

因此,这里所讨论的,实际不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位,而只是奥地利王位。

本来欧洲列强已经同意了小公主玛丽亚·特蕾莎的继承权,但是当1740年卡尔六世病死的时候,巴伐利亚选帝侯、长公主玛丽亚·阿玛丽亚的附马查理。

阿尔伯特Charles Albert为妻子要求继承权。

由此引发又一次全欧大战,奥地利王位继承战(1740-1745)。

玛利亚·特蕾莎 这场战争,普鲁士没有全程参与,只打了一前一后两段,全都是为了吞并奥地利的西里西亚省,对于普鲁士来说,就称为第一次和第二次西里西亚战争,所以这两场战争,实际都是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中的一部分。

1740年,腓特烈二世和玛丽亚·特蕾莎女王都是青年即位,腓特烈认为女王年轻没有经验,正是普鲁士扩张,吞并西里西亚的好时机:西里西亚本来是德意志诸邦中一个富庶的公国,1675年西里西亚公爵死后无嗣,虽然包括勃兰登堡在内的几位诸侯提出继承要求,但是其实谁也没有特别有说服力的理由,于是皇帝就把西里西亚收归己有。

坦白地说,其实无论皇室或者哪位诸侯,当时吞并西里西亚的理由都很牵强,只是皇帝先下手为强而已。

到1740年,腓特烈派使臣知会特蕾莎女王,普鲁士愿意以军事力量支持她的继承权,但是要求以西里西亚作为交换条件,实质摆明了是。

女王拒绝了腓特烈提出的条件,于是普鲁士出兵,抢占西里西亚造成既成事实,第一次西里西亚战争爆发,这也标志着整个奥地利王位继承战正式开始。

战争伊始,年轻的普鲁士国王仍然缺乏经验,必须依靠两位沙场老将:一位是施维林(Schwerin)元帅,国王最倚重的军事顾问,常年陪王伴驾出谋划策,实际是太傅的地位。

另一位是安哈特·德绍亲王,利奥波德老元帅(Prince Leopold of Anhalt·Dessau) 。

这位利奥波德亲王非同小可,他当年在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中指挥马尔巴勒麾下的普鲁士军队,是马尔巴勒和欧根手下最得力的将领之一,战功卓著。

战后,他又是普鲁士陆军的主要组织者和改革者。

此时虽然垂垂老矣只能坐镇本土,但是他在普军中,可以说是军队的精神领袖,绰号“德绍老头” 。

利奥波德一门父子4元帅,除了他本人以外,长子次子和四子后来都是普鲁士元帅。

施维林元帅 安哈特·德绍亲王 腓特烈大帝和施维林元帅率领八万普军南下在1740年12月16日进入西利西亚境内。

由于普鲁士军的袭击令奥地利军猝不及防,奥地利在西利西亚当地只有少许的二线驻防队(Garrison),西利西亚几乎全境沦陷,只剩下格洛高(Glogau)、布里格(Brieg)和尼斯堡(Neisse)等要塞遭普军围困,奥军为了保存实力一时退往捷克境内的波希米亚与莫拉维亚,普鲁士一举夺得了400万的人口和数倍的手工业生产力。

但是围城战向非普军所长,腓特烈率两万普军屯兵尼斯堡坚城之下,准备长期围困。

西里西亚 1741年2月,奥地利伯爵菲利普·冯·奈伯格元帅(Phillip von Neipperg)集结了20000名奥军士兵,朝上西利西亚进击,目标是救援尼斯堡,一举分断上下西利西亚普鲁士军的连接。

奈贝格伯爵的进击相当迅速,而菲特列的普鲁士军为了扫荡、确保各村镇并搜集粮草,其部队冬营散落在整个上西利西亚境内,因此让奥地利军得以如入无人之境般地迅速迫近纳塞。

在积雪深达膝盖的初春,菲特烈为了集结部队花掉了非常久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普鲁士陆军元帅利奥波德二世 (安哈尔特·德绍)亲王为了迟滞奥地利军,于1741年3月9日晚上,用仅仅一小时的时间夜袭奥军营地,并且以数学算式般的精度完成破坏工作后撤离,奥军约小损千余名士兵、失去了大批弹药、粮草等物资,普鲁士军则几乎没有损失。

即便遭受奇袭,奈贝格伯爵还是保有九成以上的完好兵力,他一边加强来自侧后方的防御,持续向尼斯堡方向进击。

此时,无论是回防的普军或是意图冲刺的奥军都苦于春初雪融的泥海,以极为迟缓的速度运动着,以尼斯堡为目标。

最后,奈贝格伯爵军团在普鲁士骑兵不断的夜袭游击干扰下,表现出更高的机动技巧,抢先进至尼斯堡城下解围,自己背靠坚城,反而把原本围城的普军隔绝在尼斯河对岸。

从战略眼光来看,奥地利军只要能够坚守住战线,切断来自普鲁士本国的补给,并且持续投入更多部队,被孤立在上西利西亚的腓特烈军团将会遭到压倒性的歼灭。

为了要突破奥地利军的封锁线,菲特烈决意主动进攻击破奈贝格军团。

由此在穆尔维茨村爆发了穆尔维茨会战。

穆尔维茨会战战场形势图 战役经过 1741年4月10日凌晨,普鲁士军吃完早饭之后开始急行军。

菲特烈在早雾和飞雪之中如幽灵般地无声无息出现在奈贝格军团前方不到2000步之近处,奈贝格发现普军后,下令紧急敲钟列阵备战,由于年轻的菲特烈认为奥地利军已经敲钟备战,坚持普鲁士军必须先行整队后再行进攻,因此错过了第一击的时机,双方开始列阵,由于战前普军侦察不力,腓特烈事先并不清楚奥军主力的具体位置,因此过早将行军纵队展开成横队作战队形,双方阵线呈南北展开,普军在东奥军在西,两军的北侧翼突前。

约在下午一点钟时,两军才完成了列阵与部署。

这是菲特烈亲手指挥的第一场战争。

虽然他先前已经跟随过欧根亲王的脚步上过战场,但是那充其量不过是战场观察员的角色,以主帅身份指挥大军,可说是菲特烈人生中的第一次初体验。

由于先前普军骑兵游击队的活跃,奥地利军在往尼斯堡的赛跑中损失大量物资与少许士兵,因此奥地利军方面约只有19000人(18个步兵大队、86个骑兵中队、18门野炮)左右,而腓特烈麾下的普鲁士军却占有21500+2000人(31个步兵大队、35个骑兵中队、60门野炮)的些微优势───这也是腓特烈生涯中比敌军占优势屈指可数的几场会战之一, 不过,由于普鲁士军先前已经把骑兵大量派出袭击奥地利军营地,所以在会战时有相当数量的骑兵无法回来或已经精疲力尽;反之,奥地利军左翼的罗默尔(Romer)拥有六个联队共5000人的骑兵,以当时的军事眼光来看足以粉碎掉一个10000人的师而绰绰有余。

普鲁士军在骑兵的战力方面是略占劣势的。

菲特烈此时手头上的各单位编制不全,多半的单位因为士官兵未归建而缺员严重,但他还是亲临普鲁士的中央军第一线指挥,下辖第10、12、13、19步兵联队,外加第五掷弹骑兵联队与第十一轻骑兵联队。

他的左翼是三代老臣库尔特·克里斯托夫·格拉夫·冯·施维林元帅指挥的第7、8、29步兵联队组成的步兵军与威尔翰·塞巴斯丁·冯·贝尔林(Wilhelm Sebastian von Belling)指挥的第五骁骑兵联队。

在普鲁士军的右翼,则是阿道夫·菲特烈·冯·舒伦堡·贝琛多夫伯爵(Adolph Friedrich Graf von der Schulenburg·Beetzendorf)指挥的四个联队共2000余名骑兵、及第十五步兵联队。

而编制不全的其它单位与炮兵、零星的骑兵则交由利奥波德二世亲王指挥,作为预备队使用。

普鲁士骑兵 下午一点半左右,穆尔维茨会战的第一枪由罗默尔率领的奥地利军左翼骑兵,对普鲁士军右翼发动的猛攻揭开了序幕。

奥地利军的骑兵在压倒性的数量优势下驱散了冯·舒伦堡伯爵的右翼部队,逼得腓特烈亲自前往右翼重整部队。

然而,在确定击溃了普鲁士军的右翼之后,罗默尔麾下的第二骑兵联队转为进击普鲁士军的左翼,毫无顾忌地猛攻失去骑兵机动掩护的普军步兵。

普鲁士步兵 左翼司令官冯.施威林元帅此时前往菲特烈跟前禀报战况,并且指出再这样下去普军将会大败,为了保全王室的血脉,建议菲特烈先行退出战场,由冯·施威林断后。

短兵相接的惨烈战斗,和两翼的暂时挫败,把初次指挥大战的腓特烈吓得不轻,下午4点,他把指挥权交给施维林元帅,自己带少数近卫退出战场休息,以为自己的第一次战役已经这样不光彩地一败涂地。

有部分战史学家相信,当时普军的局势尚不危急到战败的程度,只是久经战阵的老将冯·施威林看出了国王的心情逐渐失去平衡,因此才决定诱骗腓特烈离开,亲自接手指挥。

在菲特烈离开战场后不久,施维林元帅下达了著名的口令:“横扫敌军左翼撤退。

”普鲁士步兵的素质在不利的战场形势下发挥了关键作用:几乎被奥地利军骑兵踏碎、全团军官死伤惨重的普鲁士第十五步兵联队立起战旗重整队伍,并且挡住了罗默尔与他的骑兵继续推进。

在这关键时刻,冯·舒伦堡伯爵集中手中所有骑兵单位杀入奥地利骑兵的侧翼,双方展开混战,冯·舒伦堡伯爵与罗默尔两位骑兵军官在混战中双双阵亡。

在排除骑兵的威胁后,冯.施威林元帅迅速地展现优秀的组织力,将右翼普军重整成功。

奈贝格伯爵下令投入奥地利军的剩余骑兵前往袭击普军左翼,但被猛烈的散弹和排枪火力击退。

随即,双方步兵战列交接,普鲁士军得以发挥其自傲的「十二秒排枪」战技,用猛烈的排放火力和严整的战列队形压倒性地击溃奥地利步兵。

傍晚,奈贝格伯爵由于本来存量就不多的弹药几乎用尽(有德国史学家认为这是利奥波德二世亲王骑兵游击战的成果),而且无法靠纯步兵突破高度组织与纪律的普鲁士军战列,于是在抛弃重装备退出战场重整后,返回本国。

在本次会战中,普鲁士军约死伤五千五百余人,略多于奥地利军的五千三百人。

但是,由于奥地利军败退,所以普鲁士军在清理战场时得以把现场的奥军火炮枪枝全数俘虏。

至此奈贝格伯爵意图切断上西里西亚普军的后路,将腓特烈军团歼灭的作战设想,就随着穆尔维茨会战的败北而成为泡影。

利奥波德二世亲王 作为后来欧洲历史上的一代名将,腓特烈的第一次战役赢得并不太光彩。

但是一个像腓特烈那样具有哲学家头脑和思辨能力的人,善于总结和汲取教训是他的长处。

首先,年轻的腓特烈受施维林等元老的影响太深。

本来腓特烈战前很久就想让普军先巩固占领区修筑工事,并且适当集中兵力。

但是施维林元帅主张先解决粮草供应问题,腓特烈没有坚持己见,否则也不会造成战前分兵那样的尴尬局面。

自这场战役之后,腓特烈学会了凡事依靠自己的判断,再也没有被部下将领的不同意见所左右。

第二个教训是,普鲁士军队的侦察能力和骑兵急需加强,没有精锐骑兵,也就没有好的侦察。

穆尔维茨战役之后仅一个月,腓特烈提拔了一位年已43岁的骠骑兵中校,他的名字叫做齐腾(Zeiten) ,此人日后将以腓特烈麾下第一得力战将的身份载入史册。

齐腾身材瘦弱,而且酗酒,性如烈火脾气暴躁,但是战时却是有胆有识的一员勇将,仿佛他是专门为战争而生的。

他有点象二次大战中的巴顿,当年巴顿的军事档案鉴定评语“和平时期是个惹是生非的家伙,但战时是无价之宝”也适用于齐腾。

这场战役给腓特烈的第三个教训,是“未料胜先料败” 。

从战略角度看,穆尔维茨是一个冒险而侥幸的胜利,因为战前普军已经与基地隔离开来,被迫作背水战,如果普鲁士在战场上失败了,后果将是灾难性的。

这些教训,腓特烈显然曾经反复思考,并在以后的战争中牢牢记取。

随机文章隋朝隋炀帝朱贵儿的生平事迹汉景帝和亲政策对汉武帝的影响一百维空间是什么样子,看任何事物只是一个点(纯猜想)AGM—129隐身巡航导弹,史上最强的核巡航导弹(造价673万美元)曲速飞行到1光年要多久,与曲速引擎能量有关/至少太阳10亿倍以上

揭开第谷超新星爆发成因

丹麦著名天文学家第谷·布拉赫曾在1572年记录到一次超新星爆发,当时他在发现天空中突然出现了一颗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新星"。

但本来这并不是一颗"新星",而是原来就存在在那里的一颗非常暗弱的星球突然爆发,亮度可以瞬间增加数千万倍。

这颗"新星"被命名为"第谷超新星"。

后来,NASA钱德拉X射线空间望远镜观测到了当年那次超新星爆发留下的遗迹。

  而现在,科学家们相信他们已经找到了第谷超新星形成的确切真相。

这张壮观的图像将可能为科学家们揭示这一古代悬疑提供关键证据。

  科学家们相信这一个案例证明在双宇宙岛统中,一颗成员星发生超新星爆发时,另外一颗成员星可以不至于同时被摧毁。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丹尼尔·王 DanielWang是这一课题的研究人员,他说:"看起来这颗成员星距离那次剧烈的爆发很近,但是却相对完好的幸存了下来。

不过当身边的伴星爆炸时,它可能还是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加上它原先具有的轨道初速度,导致这颗太阳现在正以很高的速度穿行于空间之中。

"  第谷属于1a型超新星,这种超新星爆发由于亮度非常固定,很多时候在天文上会被用作"量天尺",用以观测由于暗能量导致的宇宙加速膨胀。

  最近,一组科学家在对钱德拉望远镜的数据进行分析之后发现,在第谷超新星遗迹中存在一个X射线弓形激波。

  有证据显示,这种弓形激波是当一颗白矮星发生剧烈爆发,强大的冲击力剥离其附近伴星表面的物质进入宇宙而形成的。

  另一位科学家,来自中国科学院的卢方军表示:"有关Ia型超新星爆发的起因一直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但由于它们是茫茫宇宙中的灯塔,我们必须搞清楚究竟是何种机制触发了这样的爆发现象。

"  目前有一种流行的理论,认为Ia超新星的发生时由于两颗白矮星的合并。

不过根据这种理论,那么不应该会有任何伴星或由于爆发而剥离伴星表面物质这样的现象发生。

  还有另外一种流行的理论,认为Ia超新星的爆发是由于在双宇宙岛统中,一颗成员星是白矮星,它的强大引力从伴星身上夺取物质,导致自身的质量上升,直到重新点燃自己,引发剧烈的失控热核反应,将自己彻底炸毁。

  本来这两种状况只要具备了合适的条件确实都可能发生,但是这一次钱德拉的观测看来更倾向于支持第二种说法。

  另外,此次对第谷超新星的研究也发现了一个现象,那就是太阳似乎非常"顽强":如此剧烈的近距离超新星爆发竟然只剥离了这颗伴星身上的一小部分物质。

  在此之前天文学家们也曾在超新星遗迹中观测到一颗以极高速度运行的单个太阳,现在看起来它很有可能也是属于某个双宇宙岛统毁灭后的孤独幸存者。

  根据观测到的X射线弓形激波形态,以及这颗幸存伴星的性质,研究小组计算出了那次可怕的超新星爆发之前,这一双宇宙岛统中两颗成员星的相互绕转周期以及两者之间的轨道距离。

  计算显示,这两颗太阳相互绕转的周期约为5天,距离约为100万分之一光年,这大致相当于太阳到地球距离的十分之一不到。

相比之下,超新星爆发留下的遗迹现在的直径大约是20光年。

  这个弓形激波的特征还显示它是由伴星表面剥离的物质所形成的。

如,这一遗迹的X射线辐射观测显示在弓形激波区附近存在一个明显的"阴影区",这里激波被阻挡。

这很显然是当物质从伴星表面被剥离进入宇宙时,由于其星体阻挡而形成的屏障区。

  卢方军说:"这是一个关键证据,证明第谷超新星是由一颗正常的伴星表面物质被爆炸剥离所形成的。

我们现在似乎已经找到了这个证据。

"  这个弓形激波的形态非常特殊,和遗迹中其它的结构都不一样。

在遗迹的其它部分先前也发现了一些纤维状结构,但它们的形状非常不同,这可能是由于受到宇宙射线加速导致的。

  有关这一研究的详细论文奖发表在5月份出版的《天体物理学报》。

以上就是关于揭开第谷超新星爆发成因 的全部内容,

圣经预言第三次世界大战

第一、第二世界大战让很多国家人民流离失所家破人亡,虽然现在已经成功维持了很长时间的和平,但是据说在圣经里面还预言了第三次世界大战,这是怎么回事呢?圣经预言第三次世界大战据说经科学证明圣经是真实的,这显然是不可信的,但是有一本叫做圣经密码的书,这本书是一本十分古老的书籍,它预言的很多事情都实现了,所以一直以来都有很多人试图揭开它的秘密但是未能实现,直到到了现代,人们已经可以成功揭开这本书的神秘面纱,也就是在这本书中预言了第三次世界大战。

圣经密码起源在50多年前,有一位拉比犹太教士成功发现了有关圣经的密码。

他在旧约摩西五书《创世记》、《出埃圾记》等等书籍的开始处发现了某些规律。

就是每隔50个字母跳读就可以拼出〝Torah〞。

研究人员将整本圣经的原文去除了所有的间隔,然后用计算机来进行跳跃,在其中寻找一些规律。

据说牛顿在退休后对这方面十分感兴趣,甚至认为圣经已经隐晦的暗示了人类的未来,不过可惜他没有找到问题的答案。

圣经密码原理是什么假如从圣经的第一个字母开始,找到跳跃的可能性,然后看看能够成功拼出什么字符。

最终找到了奥姆真理教和灾疫、 毒气 贝多芬和约翰‧巴哈都是德国作曲家, 莫扎特的身份是音乐 作曲家等等。

圣经密码可信吗虽然有人觉得这些都是巧合,但是实际上有很多个比较顶尖的数学家验证过,这些确实是有一些规律的,毕竟这些所谓的巧合只在圣经中反复出现。

圣经密码实际上是十分广阔的,但是我们只能掌握其中的小部分,所以没办法完全的找到其中的诀窍所在。

圣经预言第三次世界大战这个圣经密码成功的进行了很多预言,其中破解出来的最让人关注的是世界大战,在书里将第三次世界大战联系在一起是叙利亚,难道这个意思是说,这场战争要在叙利亚开始吗?结语:有关预言方面的事情让很多人都十分惊艳,这里所说的圣经密码有人觉得可信,有人觉得是瞎说,总之看个人自己的想法吧。

加入收藏
               

西里西亚战争爆发后 穆尔维茨会战给腓特烈哪几个教训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