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港之战中戚继光运用了怎么样的战术?是如何大获全胜的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3-15 点击数:
简介:在龙山所附近的两次战斗,使开始显露头角,也使他认清了明军的弱点:缺乏必要的训练,战斗中畏缩不前。

如果不迅速采取措施,训练出一支强有力的军队,就无法取得御倭战争的

【菜科解读】

在龙山所附近的两次战斗,使开始显露头角,也使他认清了明军的弱点:缺乏必要的训练,战斗中畏缩不前。

如果不迅速采取措施,训练出一支强有力的军队,就无法取得御倭战争的胜利。

鉴于此,戚继光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起草了一篇《任临观请创立兵营公移》,正式向上司提出了自己的练兵建议。

在这篇《公移》中,戚继光具体分析了明军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初步的改进办法。

第一是创立兵营。

在军中置备帐篷,准备好行军用的物资和用具,做到进退无虞,行动自由。

第二是选兵。

清理现有部众,裁掉老弱残,从所辖府、州、县的民夫、义勇中精选一批新兵。

第三是练兵。

从所选兵丁中挑出3000名壮士,认真组织训练,习练武艺,严明军纪,专备本地区截杀、攻击倭寇用,一切行动听从督抚、参将的指挥。

《公移》递上去了,但上司根本不予理睬。

戚继光并没有泄气,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二月再次提出练兵的建议,并作出“诚得浙士三千,亲行训练,比及三年,足堪御敌”(《年谱耆编》卷一。

)的保证。

当时的浙直总督并不重视,他不相信能练成戚继光所设想的那样的军队。

因此直至冬季,才把曹天佑部下的3000士兵拨给戚继光训练。

这样,戚继光带领这3000士兵,一边训练,一边作战。

训练开始不久,就打响了围剿倭寇最大巢穴之一的岑港战役。

岑港位于舟山岛的西部,地形极为复杂,易守难攻,因此倭寇长期以岑港为根据地,四出抢掠。

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春,在胡宗宪的指挥下,各路兵马向岑港进发。

戚继光率本部军兵由左路进击。

这场战斗一开始就十分激烈,倭寇居高临下,据险死守,双方死伤都很严重。

不久,大批新倭又乘春汛赶来,倭寇声势更大。

到了四月,战斗仍处于胶着状态。

这时台州沿海又有大批倭寇登陆,胡宗宪命令戚继光驰援台州。

下旬,戚继光遂督所部,从舟山渡海前往台州。

不久,探马来报,倭寇已移至温州。

戚继光又率众,直奔温州。

途中得到倭寇在盘石卫的乌牛一带大肆烧杀抢掠的消息,他便兵分三路,自率中路,猛扑乌牛山。

自晨至午,五战五胜,倭寇四散奔逃。

五月初,又有倭寇4000余人,乘船80余艘,屯泊于乌牛、馆头,四处抢掠。

戚继光率军迎战,两创敌兵。

不久,又有倭船40多艘从龙湾方向驶来,欲图盘石,见明军雄威,转而屯泊在大崎山、黄华一带。

随后,屯泊在乌牛、馆头的倭寇,组成百艘联舟,驶往海上抢劫。

戚继光组织水陆两军追击倭寇。

倭寇抵挡不住,乘小船仓惶奔逃,并以大福苍船掩护撤退。

明军追击至小崎山下,戚继光张弓射倒倭船舵工,部下刘意又射死了倭船橹手。

这样舵橹皆歇,敌船只能在海上打转,倭寇手忙脚乱。

明军乘势四面环击,放火烧船,所有大小倭船全被焚毁,倭寇被射死、溺死、烧死上千人。

明军。

大崎山、黄华等处倭寇“不敢回顾,远遁大洋,开帆而去”(《戚少保年谱耆编》卷一。

)。

秋天,戚继光又被调回岑港战场。

岑港被围已半年多,一时仍难以攻下。

朝廷以岑港久攻不克,将、戚继光等革职留任,戴罪杀敌,并限一月内必须攻取岑港。

戚继光等率众舍身忘死,奋勇冲杀,拒守岑港的倭寇终于抵挡不住,放火烧寨,狼狈逃窜。

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三月,倭寇300余犯宁波金墩,戚继光率军迎战,松浦、鉴溪两战皆捷,倭寇消灭殆尽。

值春夏之交,倭寇大举侵犯浙江沿海,数千倭寇在温州、台州两处登陆,警报频传。

戚继光奉命率兵从宁波出发,多次击败所遇之倭,在前后两个多月的时间里,一举摧毁了栅浦、桃渚、海游三个重要的倭寇巢穴。

仅海门卫附近一战,即烧死、溺死倭寇一千多人。

到六月下旬,侵扰台州、温州的倭寇大部被消灭,残余部分也被驱逐出海。

戚继光奋显神威,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勇将了。

随机文章商朝的尧是被哪个女人迷昏头的?明朝怎样灭亡?为谁而亡?墨西哥伊克基尔天然井,深达40米的天然地底游泳池黔南平塘天坑群风景区,世界上最大口径的天坑(1800米)蒙古现千年木乃伊身体完好,身穿裘皮母马陪葬(高端奢华)

阿德里安堡之战为什么会惨败 是什么真相导致的

衰退的军团 虽然经历过三世纪危机,但四世纪的罗马帝国依然拥有可观的实力。

即便罗马在德国的北部、瑞士北部、多瑙河北部、尼罗河中游的领土都丧失了,他的疆域依旧北达哈德良长城,南及撒哈拉沙漠,西沿大西洋,东接。

在当时,拥有7000万人口的罗马帝国不仅是世界上疆域最为辽阔的国家,还是人口最多的国家。

尽管罗马依旧是一个超级帝国,但在政治和军事上,相对于帝国前期已经历了极大的变化。

公元一二世纪的罗马军队由军团和辅助部队组成,而公元四世纪的则是由野战军和边防军组成。

早期帝国的军队总数有30-35万,军团和辅助部队各占一半。

无论是军团还是辅助部队,都可作为机动力量前往各个战场。

他们的武器装备非常精良,军纪也非常严明,是早期帝国对应外敌的一大利器。

晚期帝国的军队扩充了许多,但却没有明说具体的数字。

许多史学家都对晚期罗马军队的数量进行了推测,蒙森推测晚期罗马一共有55万军队,尼斯谢给出的数据则是73万,琼斯的是60万,瓦哈底的是52万,斯基尔的是50万。

尽管对军队总数量的推测差异很大,这些史学家在估计野战军数量时却高度的一致,基本都是20万左右。

这或许说明了一个问题,晚期帝国的军队规模虽然扩大了,但具有机动作战能力的军队却比早期帝国少了十多万。

因此晚期罗马帝国应对军队数量上千上万的外敌时,显得无力。

至于边防军,职责仅是作为驻军呆在工事之后消极防守,很多时候并没有多大作用。

对此我们可以简单做个对比,以便加深对两种军事体系之下罗马应付高烈度战争时的不同: 在公元6年镇压起义时在几个月内集结了10万人。

图拉真对达西亚王国发动的两次战争投入的兵力,一次是10万,一次是15万。

对帕提亚的战争中则投入了7万以上的兵力。

反观晚期帝国,规模最大的一场战役无疑是尤利安对萨珊波斯的进攻,可是这次战斗投入的战斗人数仅有3万人。

而在前些年他对抗莱茵河上的人时,麾下的军队也只有1-2万人。

相比早中期帝国,晚期罗马能进行野战的兵力实在是少得可怜。

这么一来,我们也就不能对亚德里亚堡战役中罗马军队的数量有太高的期望。

何况即便是这么一支数量有限的部队,都是从各自分散的驻地抽调而来,缺乏必要的协同性。

哥特战争爆发后,巴尔干的残余罗马军队便被迅速击败。

这不仅是由于巴尔干的罗马军队数量很少,并且其中的大部分都是战斗力低下的边防军组成。

亚德里亚堡惨剧 在击败了当地唯一一支野战部队后,哥特人开始大肆劫掠,巴尔干大片大片的乡村被摧毁。

只是由于缺乏攻城力量,他们才对防卫严密的要塞和城市毫不理睬。

此时身在安条克的瓦伦斯接到这个消息后,立刻开始抽调东部的军队前往巴尔干。

同时他还联系罗马西部的皇帝格拉提安,要求对方提供支援。

格拉提安自然是一口允诺了这位东部同事的请求。

鉴于莱茵河对面的蛮族部落相比之前已经安分了不少,他便抽调高卢的军队作为援军前往巴尔干。

但就如之前提到的,莱茵河流域突如其来的战事迫使格拉提安掉转枪头转回高卢。

公元378年早些时候,当瓦伦斯和他的部队已经到达巴尔干半岛时,格拉提安和他的援军却迟迟不见踪影。

日子一天天过去了,瓦伦斯的士兵开始变得焦躁不安,他本人也因为援军迟迟未到而感到忧虑。

尽管格拉提安承诺他仍然会赶往支援,但到了八月,夏天已过去了一大半,瓦伦斯依旧没等到他想要的援军。

恰好在这时,传来哥特人正从北部向亚德里亚堡挺进,而他们的兵力只有不多的1万。

听到蛮族只有1万战士,瓦伦斯决定亲率大军与之决战。

因为他手头上拥有的兵力达到了三万人,面对只有一万兵力的蛮族胜算很大。

于是他带领自己的军队仓促前往亚德里亚堡北部寻求和蛮族的正面对决。

或许是瓦伦斯要命丧于此,他得到的情报出现了错误,罗马人误以为在亚德里亚堡北部的哥特人只是瑟文吉部落,却没想到此时格鲁森尼人也加入了瑟文吉的阵营,哥特人的兵力达到了2万之众。

8月8日,双方已经近到可以在战场上看到对方的军队。

哥特人派出了使节前去求和,但瓦伦斯断然拒绝接受和谈,哥特人不死心,又派遣了两批使节,瓦伦斯开始犹豫了。

正当他安排交换人质,以保证和约的有效性时,罗马军队右翼的两支部队在没有接到命令的情况下就贸然发动进攻。

战斗终究还是不可避免的打响了。

哥特人虽然已经击败了不少罗马军团,但他们也知道自己在精锐的野战军团面前难有胜算。

于是便在己方战线上布置了由辎重大车围成的车阵。

他们的部队虽然比较善战,却在稍早时候离开营地进行侦查和粮秣搜集任务,一时半会还帮不上忙。

罗马一方则是在侧翼部署轻步兵和骑兵,在中央部署的传统布阵模式。

但战斗刚开始时,罗马军队的左翼还没摆好作战阵列。

所以战役前期,就是罗马右翼部队擅自发起的攻击。

幸好他们取得了不错的进展,哥特人的步兵被他们逼迫得退回大车之后死守。

整个过程发展的太快,以至于左翼的部队迟迟没有完成布阵。

此时,战局发生了逆转。

哥特骑兵从战场视线之外的地方返回,不经任何准备,便入雷电般从附近高山上冲下来,引起一片混乱。

他们所到之处见人就杀,直捣队形混乱的罗马军队左翼。

在罗马左翼被击溃后,哥特人又冲入了正在围攻车阵的罗马中军。

而此刻罗马人唯一的反击力量——骑兵也不战而逃。

局势彻底倒向了哥特人,罗马人几乎,就连瓦伦斯也没能逃得一命,本人受伤后被困在一间木屋中被活活烧死。

亚德里亚堡战役极大地影响了罗马帝国,不仅皇帝战死,而且哥特人在这之后的几十年一直待在帝国境内,成为罗马帝国内部的一颗毒瘤。

直到罗马帝国西部彻底沦陷后,哥特人依然存在,还在西班牙与意大利都建立了自己的王国。

评价 瓦伦斯并非一个无能的君主,他曾有力地平定普罗科皮乌斯叛乱,压制了哥特人,并迫使萨珊波斯求和。

固然,这次出现的对手比起之前的敌人有更强的组织效率,而且其首领弗里迪盖伦也在指挥艺术上胜过了瓦伦斯。

但是招致如此重大的惨败以至于几乎全军覆没,自己也战死,主要并非瓦伦斯的责任。

罗马帝国当时已经衰退,加上各种巧合因素,亚德里亚堡的悲剧于是难以避免地发生了。

随机文章俄罗斯900年木乃伊出土,女木乃伊头发睫毛清晰可见蝴蝶效应是什么意思,小翅膀轻轻一挥引起美国超强龙卷风250定律是什么意思,每名顾客身后有250亲友可成用户布雷路怪兽吃人图片真相,与熊相似体型巨大(专家称是虚构生物)大自然的奇妙声音,奇妙的声音十大用途(回声定位/治疗癌症)

阿德里安堡之战简介 多瑙河难民危机和背景是什么样的

哥特人一支西哥特人得到罗马的允许,从北方达西亚(今罗马尼亚)越过多瑙河,移居米西亚省和色雷斯一带。

入境的西哥特人不堪罗马官吏的压榨和暴行,于376年掀起大暴动,得到当地下层人民的支持,给罗马当局以沉重打击。

378年,罗马皇帝瓦伦斯率领的罗马四万大军在亚德里亚堡与弗里迪盖伦领导下的西哥特人展开决战,结果被其打得大败,瓦伦斯皇帝战死。

此后西哥特人转战意大利,继续打击并进一步动摇着罗马帝国的统治。

背景 公元378年6月12日,罗马皇帝瓦伦斯与自己精锐的帝国野战军驻扎在亚德里亚堡南部。

此时正值夏初,整片军营都是充满了燥热的空气。

他们正等待着罗马帝国的另一位皇帝格拉提安率帝国西部的援军赶来,一同击败两年前越过多瑙河后便一直在巴尔干半岛犹如饿狼般四处劫掠的哥特人。

然而他想不到的是,格拉提安正火速赶来的时候突接莱茵河防线告急的消息,竟把支持巴尔干的援军派回了莱茵河。

他更想不到的是,亚德里亚堡这个地方,即将成为他与帝国士兵的坟场。

这个当时西方世界最大帝国的皇帝将和他的大部分将士一起,葬身此地。

多瑙河难民危机 在亚德里亚堡战役前两年的公元376年,位于罗马帝国边境的多瑙河地区,突然出现了一大批难民。

这些难民绝大多数都是属于北方日耳曼民族的一支——哥特人。

他们因为匈人攻击他们在黑海沿岸的居住地,被迫带着家小财产背井离乡,逃往更西边。

据罗马史学家阿米安记载,这些难民的人数多达二十万,其中能披挂上阵的战士有两万众。

这些哥特人仓皇逃生的画面被阿米安描绘得十分生动: 消息传遍各哥特部落,迄今为止都尚未听说的一支突然出现,有如高山上袭来的暴雪,,所到之处或被占领,或被摧毁。

这些可怜的哥特人希望得到罗马帝国的庇护,在帝国内部寻求一片。

对罗马帝国来说,这并不是一个未曾见过的请求。

早在公元1世纪尼禄统治时期,帝国就曾经将10万移民从多瑙河北岸迁至色雷斯。

公元300年时,罗马皇帝也将大批迁入帝国境内的达契亚人安置在匈牙利至黑海沿线。

所以当哥特人请求迁入帝国境内时,很多人都欣喜若狂。

官员们称赞皇帝瓦伦斯有福气,因为大批移民不仅意味着大批适合招纳入伍的蛮族战士会增强帝国的军事实力,还意味着从蛮族那得来的税收将充实罗马的国库。

一个万国来朝的盛世似乎指日可待。

史料没告诉我们瓦伦斯对哥特人的这个请求如何答复。

但我们知道哥特人的一支,瑟文吉部落在376年越过了多瑙河。

他们越过多瑙河的时间恰好是多瑙河防御空虚的时间,当时巴尔干半岛的兵力都因为帝国东部波斯人的军事威胁而被抽调走了。

这么一来,哥特人在巴尔干就如入无人之境,这对罗马帝国来说是一个十分严重的威胁。

皇帝瓦伦斯不得不与瑟文吉部落谈判,放宽了移民的条款,不再是由皇帝选择他们的安置地,而是他们自己选择自己的定居点。

但由于罗马帝国未给这群新移民提供足够的粮食,饥饿的瑟文吉人开始了暴动。

当地的罗马指挥官只能先抽调多瑙河上另一支哥特部落——格鲁森尼人,去越过多瑙河来应付瑟文吉人。

同时还搞了一次刺杀瑟文吉人首领的。

结果斩首计划失败,哥特人与罗马帝国的战争正式爆发。

随机文章隋恭帝杨侑简介,被逼退位死因不明的傀儡皇帝火星和木星之间的小行星带,120多万颗或许存在外星文明揭秘印度2018登月计划,阿三开挂仅靠960万美元登月(牛飞了)近期太平洋火山地震连发,两天发生两次地震一次火山爆发(活跃期)须佐能乎vs外道魔像,宇智波斑的须佐恐被外道魔像碾压

加入收藏
               

岑港之战中戚继光运用了怎么样的战术?是如何大获全胜的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