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里安堡之战为什么会失败 难道是罗马骑兵主动出去才失败的吗

【菜科解读】
罗马军团以强大的步兵闻名于世,在罗马共和国和罗马帝国大部分时间内,这个结论并不错。
罗马共和国时期一个罗马军团中只有300名骑兵,而重步兵的数量则是4800名,辅助军团中也只有900名骑兵。
罗马人的骑兵在当时只是辅助兵种,骑兵也多有外族人充当。
屋大维把共和国变成了帝国后,罗马军队中也只是增加了独立骑兵部队,它们以(alae,“翼”)为基本的单位,每个翼有480名或者720名骑兵,30个罗马军团中的骑兵数量变化不大(也就是几百人)。
随着萨珊波斯等敌人的崛起,罗马军团也进行了规模的军改,骑兵的规模开始扩大,军团中的骑兵不再从属于步兵。
在公元4世纪军团下属骑兵支队逐渐独立出去,到五世纪初骑兵支队成为独立部队。
骑兵地位的提高还体现在工资最高、升官最快的禁卫军身上,屋大维时代罗马禁卫军以步兵为主,9个禁卫军大队分别由由6个步兵百人队和3个骑兵中队组成(一个骑兵中队是30人),这种结构的禁卫军维持了300多年。
到了公元四世纪,罗马禁卫军的构成就变成了骑兵为主,罗马禁卫军由5个禁卫军骑兵支队、5个禁卫军军团和10个禁卫军辅助军团组成,这是因为罗马已经把最强大的机动部队变成了自己的禁卫军。
在罗马皇帝四处救火时,真正履行护驾任务的其实是骑兵支队和辅助军团各一个,外围的禁卫军全部变成了纯骑兵构成的“警卫军”。
随机文章小偷偷走蒙古高僧木乃伊,过边界被抓(200岁肉身不腐)学心理学的女人很可怕,心理学女人非常聪明/读懂你所有小心思怎么弄死僧帽水母,僧帽水母有剧毒是真的(触之毙命/离开水会死)意念移物1分钟学会,现代科学用意念操控机器人移动/变相超能力为什么有人相信ufo,美军曾建UFO研究基地/霍金曾预言UFO存在
失败的罗马军制改革——阿德里安堡之战
强如罗马帝国,也不能例外。
然而改革本身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甚至反而会引起更大规模的崩溃。
公元3-4世纪的罗马军制改革,无疑就是越改越差的典型案例。
改革的成果如何,在著名的阿德里安堡战役中,暴露无遗。
颠覆性大改 君士坦丁一世上位前 罗马出现了四帝相争的局面 公元3世纪开始,频繁的内战和挫败的外战一起,交错影响着罗马帝国的国运。
大规模内战消耗了各地的国力,诱使入侵并战胜了日趋疲软的罗马军队。
反过来外敌的入侵,又破坏了充当兵源地的边境行省,进一步摧毁了帝国中央的权威和军事实力。
破败的地方经济,使军事首领们比过去更有动力去,从而引发频繁而剧烈的恶性循环。
帝国的数位都只能在各个边境上同对手周旋,疲于奔命。
3世纪危机中 哥特人第一次席卷了爱琴海与黑海各地 为了应对这样的局势,皇帝将军队进行了大规模改组。
他认为内乱的根源是边境将领拥有极大的权力,外战失败则是因为部署在边境的军团调动极为不便。
因此将军队分为边防军和野战军,前者由行省指挥官统帅,被布置在边境行省。
后者则为了方便集结而布置在后方,由皇帝所掌控。
到公元324年,篡位的君士坦丁皇帝上位,将这一体系进一步强化。
他抽调了大批边防军到皇帝直接统帅的中央野战军服役。
并将剩余的行省野战军也分散安置在城镇里驻扎,以避免将领控制太多部队,对自己产生威胁。
开启毁灭之路的戴克里先皇帝 如此一来,新体系下的罗马军队,就同过去那些善战的前辈大为不同了。
改革后的新军队,往往不再到野外的大军营里驻扎,也就失去了充分的享有训练的条件。
层次更低的边防军,被派到到各个小型堡垒里蹲守,成为可以被牺牲掉的炮灰。
省级的野战军却能在城市里享受优越的生活,消磨掉了原有的战斗力。
只有好一点的精锐中央军,还保持着相当于过去军团的战斗力。
但这支部队经常在遥远的地方等待,只有皇帝的命令才能调动。
改革后的罗马边境要塞 远道而来的难民 大量进入罗马边境避难的哥特人 不幸的是,新体系并没有解决任何实际问题。
麻烦不断的帝国,很快将迎来自己的一场巨大劫难。
公元376年,由于匈人在乌克兰大平原地区的征服行动,大批不甘屈服的哥特人来到了多瑙河边避难。
他们并非入侵的大军,而是拖家带口的难民。
为了获得新的栖息地,哥特人中的特温基部族,派出使者去参见远在叙利亚首府安条克的东部皇帝瓦伦斯。
他们提出以提供兵源为条件,最终获得了皇帝的入境许可。
这一决断给罗马的东部边境,带来了巨大的风险。
哥特人在等待皇帝答复的日子里,已经消耗掉了所带的粮食,只能靠的救济生存。
但迁入安置亦需要大量的时间,为了监视他们还要调动军队。
由一个事件引发的巨大后勤压力,可想而知。
东部帝国的官员们只有几个月时间准备,腐败而低效的大政府却进一步加剧了恶劣局面。
最终导致供应完全跟不上需要。
蛮族的涌入 压垮了日渐脆弱的边境 于是,哥特人不得不变卖儿女,甚至是以自己的自由为抵押物,换取糊口的食物。
罗马官员还趁机从中敲诈,引起了哥特人的普遍憎恨。
境内的哥特人遭受苦难,境外的其他哥特人却被拒绝入内。
但边防军被大量抽调去监视入境的哥特人,让他们非常顺利的偷渡过多瑙河。
在未经罗马当局允许的情况下,成批涌入罗马境内。
此时的局面对罗马来说非常危急。
出于缓和局势的需要,色雷斯地区的野战军指挥官卢皮西乌斯,邀请哥特首领们参加宴会。
这本是一次带有统战性质的示好行为,却被哥特人和罗马人的矛盾所打断。
在城外的营地里,哥特人企图进入城内的市场而罗马人则予以阻止,双方的口角很快升级为武装冲突。
这突如其来的战斗使得卢皮西乌斯非常不满,醉意阑珊的他下令抓捕所有首领,屠杀他们的卫队。
罗马人与哥特人之间的矛盾 很快就成为武装冲突 得知大事不妙的哥特首领菲列迪根,谎称自己可以去敉平暴乱,让卢皮西乌斯释放了他。
在逃出生天后,菲列迪却根没有履行承诺。
发现自己的卢皮西乌斯便调动全部军力攻打对方的营地,不料被正在气头上的哥特人击退。
卢皮西乌斯本人则在作战不利时,率先逃出战场。
更要命的事情,很快在附近接连发生。
当战争爆发的消息传遍色雷斯各地,一支在阿德里安堡附近驻扎的哥特裔罗马部队,因不堪市民的骚扰而与之爆发冲突。
城里的最高指挥官便武装了国家兵工厂的工人去抵抗他们的进攻,结果也惨遭失败。
缴获大量武器装备的这支哥特雇佣军,在进一步权衡利弊后,选择投奔菲列迪根。
双方兵合一处,共同攻打阿德里安堡。
不过由于缺乏攻城武器,不善攻城的蛮族没有控制城市。
眼见大军的粮草消耗殆尽,哥特人便分头劫掠各处的村庄,获取供应。
正在执行劫掠作战的哥特骑兵和民兵 决战前的骚扰 公元4世纪的哥特人比前一个世纪的前辈们装备更好 由于卢皮西乌斯的失败,当地的罗马野战军损失惨重,无力再进行主动的攻击。
现在,控制局势的重担就落在了边防军头上。
但他们分散在各处小型堡垒中,根本无力进攻哥特人。
最多只能在龟缩中,负隅顽抗。
所幸哥特人也缺乏攻坚能力,才使局面没有彻底崩坏。
当边防军在尽力遏制哥特人侵略的势头时,西部帝国的援军赶到,在与东部同胞汇合后,罗马军队的反击拉开序幕。
公元377年,东西罗马联军采用分队骚扰的方式,袭击哥特人的劫掠小队。
这种战术取得了几次小规模胜利,让初获战果的罗马人打算乘胜组织更大的攻击行动。
他们开始在阿德塞里斯城外集结,准备攻打驻扎在此地的蛮族主力。
在规模不大的冲突中 罗马军团依然有自己的专业化优势 由于蛮族用携带辎重的大车围成了坚固营寨,进攻者便没有轻举妄动,准备更多的增援到达再行作战。
这就给了哥特人同样的准备时间,酋长们趁此机会召集各地劫掠粮草的分队集合。
若是过去处于巅峰时期的军团,可能会调集大量的弩炮等武器,远距离攻击蛮族人的车营。
然而在军制改革后,此类工兵团体已经从罗马的地方部队中消失。
所以军团只能采取强攻的手段来应对车营。
双方集结完毕之后,战斗随即爆发。
但战斗较弱的罗马左翼被很快击溃,只能依靠后备军来勉强维持。
哥特人虽然付出了不小伤亡,却牢牢的将车营控制在自己手里。
双方激战数日无果,罗马人居然先因为后勤问题而先行撤退,重新采用骚扰战术。
已大不如前的罗马步兵很难在战斗中压制哥特人 阿德里安堡的惨败 眉清目秀的皇帝 瓦伦斯 在叙利亚的东部皇帝瓦伦斯,很快就得知了色雷斯地区发生的事情。
焦急的他发现自己正身处同波斯人的战争。
由于无力维持两条战线,他只能委曲求全的和波斯人停战,抽调亚美尼亚等地的军队赶赴色雷斯。
同时,他还邀请了自己的侄子——西部皇帝格拉提安,派遣援军前来共同作战。
格拉提安也毫不犹豫的答应了叔叔的请求。
但他的计划被身旁日耳曼侍卫泄露了出去,莱茵河对岸的阿勒曼尼人趁机发动入侵。
这一突发事件,逼得皇帝带着大部分援军赶回高卢,在击退了入侵者后才重新出发。
但宝贵的时间也就被耽误了间。
苦等许久的瓦伦斯没有等来期盼的援军,却将适合作战的夏季荒废了大半。
哥特人也很快有了动作,他们移动到了阿德里安堡与瓦伦斯的30000大军对峙。
公元4世纪的罗马野战军团步兵 面对突然到来的敌情,自持武力占有的瓦伦斯并没有恐惧,反而觉得有机会一举获胜。
斥候带来了情报显示,哥特人中的士兵其实仅有10000万。
而瓦伦斯的部将塞巴斯蒂安,也在一次突袭行动中夺回了不少战利品。
恰巧在此时,哥特领袖菲列迪恩派了一名基督教牧师带来求和的密信。
这些因素夹杂在一起,都让瓦伦斯的虚荣心开始作祟。
于是他不顾西部皇帝格拉提安和们的劝阻,执意立刻开战,企图独占胜利的光荣。
8月9日,瓦伦斯将他的军队带出营地,赶赴8英里外的哥特车营。
直到下午才赶到目的地,罗马人在大半天的烈日下行军,几乎没有任息。
急不可耐的瓦伦斯却命令他们按照作战队形展开。
但由于长时间的分散驻扎,各军事单位间都缺乏协同作战的必要训练。
这就使罗马人在混乱中又浪费了很多时间,一直到开打的前夕也没有将战斗队形布置好。
哥特人的骑兵 正当罗马人乱哄哄的排兵布阵时,哥特人的大部分骑兵还在远离营地的地方搜集粮草。
兵力不足的哥特人,只能用和谈争取时间。
瓦伦斯更需要时间将部队布置完毕。
于是双方你来我往的“和谈”了几个小时。
烈日下数小时对峙和谈,没消磨了罗马士兵的耐心和体力。
早已忘却了纪律为何物的军团开始骚动起来,位于右翼的骑兵首先按耐不住,率先发动攻击。
这次突如其来的袭击也迫使得部分哥特人迅速后撤,退入车营中去负隅顽抗。
右翼的短暂胜利,也拉开了罗马一边的全线总攻。
但乱糟糟的逐个攻击,并没有让胜利女神立刻垂青罗马人。
一直到此时为止,罗马人的左翼还未完全列阵完毕,仓促开战让他们更加混乱。
完成布置的中路和右翼也好不到哪里去。
由于缺乏重型攻城机械撕,他们只能高举盾牌掩护自己,希望用人海优势去冲入车营。
也因为缺乏必要的体能培训和在高强度下作战的磨练,这些军团在战斗中表现非常差劲。
人数更少的哥特人,背靠辎重车掩护,一次次挫败罗马人的企图。
罗马人与哥特人的近距离交战 目睹此情此景的瓦伦斯,只能不断派遣预备队去增援第一线的战斗。
但有限的空间内,过多部队的拥挤反而造成了更大范围的混乱。
这就让双方在车营附近的战斗,彻底失控。
正当战况胶着之时,在外搜集粮草的哥特骑兵正巧赶了回来。
他们刚刚抵达战场,就出现在罗马人的左翼。
看到罗马人乱哄哄的拥挤在一起,就迅速的发动了冲锋。
突如其来的攻击使得还未布置好的罗马左翼骑兵立即溃散,速度之快甚至连步兵都来不及作出任何反应。
哥特人也顺势冲入队形混乱的步兵当中,以瓦伦斯不敢相信的轻松,击垮了整个罗马左翼。
阿德里安堡战役形式 原本作为预备队的二线部队,已经被被拖入车营附近的战斗,无法阻止左翼的整体性溃败。
于是,哥特骑兵进而席卷了无暇他顾的罗马中军,并一直杀到对手的右翼。
战线上的罗马人被骑兵分割包围,又开始遭到车营内反扑出来的哥特步兵夹击。
加上身边同伴的挤压,很多人都难以抽出胳膊挥剑。
由踩踏引起的大面积伤亡,也就随之而来。
自知大势已去的瓦伦斯,只得仓皇逃跑。
但在哥特人的追击下,他发现自己已经很难跑掉。
慌不择路中,他选择躲入附近的一间农舍。
尾随而至的哥特人,也不言语,直接纵火焚烧农舍。
东部帝国的瓦伦斯皇帝,便在熊熊烈焰中结束了自己悲哀的一生。
正在夹击罗马步兵的哥特步骑兵 纵观混乱不堪的,瓦伦斯皇帝犯下了不少错误,但失败却并不完全归咎于他个人。
新式罗马军队的弊端,可谓始作俑者。
几位雄才大略之主,都将他们设计为适合打小规模战斗的治安部队。
也让很多晚期的罗马军团,对祖先所擅长的大规模会战,很不适应。
瓦伦斯之后的东部皇帝狄奥多西,也正是利用一系列小规模骚扰,迫使哥特人再次臣服。
一度在战场上被包围的瓦伦斯皇帝 只是小规模骚扰和破交战,并不可能让所有对手都乖乖就犯。
哥特人的临时反击,也只是更大风暴来袭前的预演。
得过且过的罗马人则继续维持自己大而无当的军队,迎接5世纪后的终极悲剧 随机文章神奇的巴马天坑在哪,510米深的天坑内部空间1亿立方米死亡率最高的极限洞穴潜水,美国洞穴一年死25人天虹微型精确攻击导弹简介,重3公斤命中率高达96%炽天使加百列实力强吗,曾面对路西法不敢出手(疑隐藏实力)十大超人系果实排名,霸主震震果实竟然不是第一
阿德里安堡之战为什么会惨败 是什么真相导致的
即便罗马在德国的北部、瑞士北部、多瑙河北部、尼罗河中游的领土都丧失了,他的疆域依旧北达哈德良长城,南及撒哈拉沙漠,西沿大西洋,东接。
在当时,拥有7000万人口的罗马帝国不仅是世界上疆域最为辽阔的国家,还是人口最多的国家。
尽管罗马依旧是一个超级帝国,但在政治和军事上,相对于帝国前期已经历了极大的变化。
公元一二世纪的罗马军队由军团和辅助部队组成,而公元四世纪的则是由野战军和边防军组成。
早期帝国的军队总数有30-35万,军团和辅助部队各占一半。
无论是军团还是辅助部队,都可作为机动力量前往各个战场。
他们的武器装备非常精良,军纪也非常严明,是早期帝国对应外敌的一大利器。
晚期帝国的军队扩充了许多,但却没有明说具体的数字。
许多史学家都对晚期罗马军队的数量进行了推测,蒙森推测晚期罗马一共有55万军队,尼斯谢给出的数据则是73万,琼斯的是60万,瓦哈底的是52万,斯基尔的是50万。
尽管对军队总数量的推测差异很大,这些史学家在估计野战军数量时却高度的一致,基本都是20万左右。
这或许说明了一个问题,晚期帝国的军队规模虽然扩大了,但具有机动作战能力的军队却比早期帝国少了十多万。
因此晚期罗马帝国应对军队数量上千上万的外敌时,显得无力。
至于边防军,职责仅是作为驻军呆在工事之后消极防守,很多时候并没有多大作用。
对此我们可以简单做个对比,以便加深对两种军事体系之下罗马应付高烈度战争时的不同: 在公元6年镇压起义时在几个月内集结了10万人。
图拉真对达西亚王国发动的两次战争投入的兵力,一次是10万,一次是15万。
对帕提亚的战争中则投入了7万以上的兵力。
反观晚期帝国,规模最大的一场战役无疑是尤利安对萨珊波斯的进攻,可是这次战斗投入的战斗人数仅有3万人。
而在前些年他对抗莱茵河上的人时,麾下的军队也只有1-2万人。
相比早中期帝国,晚期罗马能进行野战的兵力实在是少得可怜。
这么一来,我们也就不能对亚德里亚堡战役中罗马军队的数量有太高的期望。
何况即便是这么一支数量有限的部队,都是从各自分散的驻地抽调而来,缺乏必要的协同性。
哥特战争爆发后,巴尔干的残余罗马军队便被迅速击败。
这不仅是由于巴尔干的罗马军队数量很少,并且其中的大部分都是战斗力低下的边防军组成。
亚德里亚堡惨剧 在击败了当地唯一一支野战部队后,哥特人开始大肆劫掠,巴尔干大片大片的乡村被摧毁。
只是由于缺乏攻城力量,他们才对防卫严密的要塞和城市毫不理睬。
此时身在安条克的瓦伦斯接到这个消息后,立刻开始抽调东部的军队前往巴尔干。
同时他还联系罗马西部的皇帝格拉提安,要求对方提供支援。
格拉提安自然是一口允诺了这位东部同事的请求。
鉴于莱茵河对面的蛮族部落相比之前已经安分了不少,他便抽调高卢的军队作为援军前往巴尔干。
但就如之前提到的,莱茵河流域突如其来的战事迫使格拉提安掉转枪头转回高卢。
公元378年早些时候,当瓦伦斯和他的部队已经到达巴尔干半岛时,格拉提安和他的援军却迟迟不见踪影。
日子一天天过去了,瓦伦斯的士兵开始变得焦躁不安,他本人也因为援军迟迟未到而感到忧虑。
尽管格拉提安承诺他仍然会赶往支援,但到了八月,夏天已过去了一大半,瓦伦斯依旧没等到他想要的援军。
恰好在这时,传来哥特人正从北部向亚德里亚堡挺进,而他们的兵力只有不多的1万。
听到蛮族只有1万战士,瓦伦斯决定亲率大军与之决战。
因为他手头上拥有的兵力达到了三万人,面对只有一万兵力的蛮族胜算很大。
于是他带领自己的军队仓促前往亚德里亚堡北部寻求和蛮族的正面对决。
或许是瓦伦斯要命丧于此,他得到的情报出现了错误,罗马人误以为在亚德里亚堡北部的哥特人只是瑟文吉部落,却没想到此时格鲁森尼人也加入了瑟文吉的阵营,哥特人的兵力达到了2万之众。
8月8日,双方已经近到可以在战场上看到对方的军队。
哥特人派出了使节前去求和,但瓦伦斯断然拒绝接受和谈,哥特人不死心,又派遣了两批使节,瓦伦斯开始犹豫了。
正当他安排交换人质,以保证和约的有效性时,罗马军队右翼的两支部队在没有接到命令的情况下就贸然发动进攻。
战斗终究还是不可避免的打响了。
哥特人虽然已经击败了不少罗马军团,但他们也知道自己在精锐的野战军团面前难有胜算。
于是便在己方战线上布置了由辎重大车围成的车阵。
他们的部队虽然比较善战,却在稍早时候离开营地进行侦查和粮秣搜集任务,一时半会还帮不上忙。
罗马一方则是在侧翼部署轻步兵和骑兵,在中央部署的传统布阵模式。
但战斗刚开始时,罗马军队的左翼还没摆好作战阵列。
所以战役前期,就是罗马右翼部队擅自发起的攻击。
幸好他们取得了不错的进展,哥特人的步兵被他们逼迫得退回大车之后死守。
整个过程发展的太快,以至于左翼的部队迟迟没有完成布阵。
此时,战局发生了逆转。
哥特骑兵从战场视线之外的地方返回,不经任何准备,便入雷电般从附近高山上冲下来,引起一片混乱。
他们所到之处见人就杀,直捣队形混乱的罗马军队左翼。
在罗马左翼被击溃后,哥特人又冲入了正在围攻车阵的罗马中军。
而此刻罗马人唯一的反击力量——骑兵也不战而逃。
局势彻底倒向了哥特人,罗马人几乎,就连瓦伦斯也没能逃得一命,本人受伤后被困在一间木屋中被活活烧死。
亚德里亚堡战役极大地影响了罗马帝国,不仅皇帝战死,而且哥特人在这之后的几十年一直待在帝国境内,成为罗马帝国内部的一颗毒瘤。
直到罗马帝国西部彻底沦陷后,哥特人依然存在,还在西班牙与意大利都建立了自己的王国。
评价 瓦伦斯并非一个无能的君主,他曾有力地平定普罗科皮乌斯叛乱,压制了哥特人,并迫使萨珊波斯求和。
固然,这次出现的对手比起之前的敌人有更强的组织效率,而且其首领弗里迪盖伦也在指挥艺术上胜过了瓦伦斯。
但是招致如此重大的惨败以至于几乎全军覆没,自己也战死,主要并非瓦伦斯的责任。
罗马帝国当时已经衰退,加上各种巧合因素,亚德里亚堡的悲剧于是难以避免地发生了。
随机文章俄罗斯900年木乃伊出土,女木乃伊头发睫毛清晰可见蝴蝶效应是什么意思,小翅膀轻轻一挥引起美国超强龙卷风250定律是什么意思,每名顾客身后有250亲友可成用户布雷路怪兽吃人图片真相,与熊相似体型巨大(专家称是虚构生物)大自然的奇妙声音,奇妙的声音十大用途(回声定位/治疗癌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