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门之变的真正罪魁祸首是哪位?本来是李渊

【菜科解读】
玄武门之变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大唐合法的皇太子被非法杀死,李渊被迫退位,凶手却坐上了皇位,并开辟了一代盛世。
唐太宗李世民的个人魅力,为君之道,历史贡献等等在中国古代皇帝中都是首屈一指的,这些都无可置疑。
但,同样不可否认的是,通过流血政变登上皇位的方式,给此后历朝历代的皇位争夺斗争作了一个很坏的示范。
对于玄武门之变中行凶者李世民,后世各代文人学者皆持同情和理解的态度,认为李世民的反击是迫不得已,为求活命的自保而已。
同样,也有同情太子李建成的,合法的太子之位被暴力剥夺,并被后世史书污蔑。
大家各有各的观点。
不过,在老王看来,玄武门之变中,有一个人的地位被完全低估了,甚至几乎忽视了,尽管这个人可能也是这场政变的受害者,他就是唐高祖李渊。
如果仔细深究这场政变的根源,李渊就是最大的凶手,如果不是李渊在李建成和李世民之间的斗争中,犹豫不决,处置失措,这场流血政变完全是可以避免的。
第二,立李建成为太子,却又为其树立最强大的政敌。
同样据《》记载:太子李建成性情松缓惰慢,喜欢饮酒,贪恋女色,爱打猎;高祖第四子、齐王李元吉,常有过错;二人均不受高祖宠爱。
世民功勋名望日增,高祖常常有意让他取代建成为太子,建成心中不安,于是与元吉共同谋划,并答应元吉在自己即位以后,立他为皇太弟,所以元吉倒向大哥建成,组成太子党,一起排挤李世民。
秦王李世民一方也不甘示弱,随着李世民在外屡立战功,威望日高,李渊先后封他为司徒(三公之一)、尚书令(相当于宰相)、中书令(亦相当于宰相),乃至无可再封时,便创造了史无前例的天策上将之职授予他,位在诸王之上,在朝中的地位仅次于李渊和太子建成,且拥有众多支持者;秦王府内人才济济,与李世民的支持者们一起形成了秦王党,与太子党相抗衡。
立了太子李建成却又不喜欢,不是太子的李世民却有超高的地位和权力,并给了李世民不合适的许诺,太子怎能不紧张,矛盾怎么不会产生?从这里来说,作为皇帝的李渊在立了太子之后,没有巩固太子的地位,反而为太子制造强大的对手,消弱太子的地位,从而把李建成和李世民之间的矛盾无限扩大化了。
第三,夺嫡之争越演越烈时,没有果断制止,导致矛盾最终爆发。
在玄武门之变发生前一刻,李渊还在为求证李世民告发太子建成的淫乱后宫一事,但在人证到达前,政变发生了。
而在此前,无论是李建成的刺杀或者政治攻击,还是李世民的背后反击,都要通过皇帝李渊来最终裁决,也就是说,在政变之前,李渊随时都拥有最终的决定权,他可以进一步巩固李建成的太子之位,也可以扶次子李世民上马。
不管是从家庭考虑,还是从朝廷大局考虑,李渊无论选择李建成还是李世民来作为接班人,都可以避免这种流血冲突,而且最终的结局都不会太差。
但,李渊选择了旁观,任其两兄弟的斗争一步步发展。
最终导致了这场影响深远的流血政变的发生。
流血的宫廷政变也成为后来的大唐皇室争夺皇位的首选手段,且不止一次的在长安上演。
随机文章老佛爷「慈禧」掌政半世纪!手握「3大王牌」、无人敢夺权美女效应是什么意思,美女成为各行各业手中的利器(单生狗跪舔)神奇的过度学习效应,天才没有99%的汗水那不是天才揭秘世界上最早的黑洞,原生黑洞比原子核还小/还会瞬间消失外星生命存在的可能性,宇宙文明中多/地球所在的位置太过于贫瘠
先天政变的过程如何 政变的影响及评价是什么样的
”李旦说:“将帝位传给有德之人,以避免灾祸,我的决心已定。
”太平公主和她的同伙们都极力谏阻,认为这样做不行,李旦说:“中宗在位时,一群奸佞小人专擅朝政,上天屡次用灾异来表示警告。
朕当时请求中宗选择贤明的儿子立为皇帝以避免灾祸,但中宗很不高兴,朕也因此而担忧恐惧以至于几天吃不下饭。
朕怎么能够对中宗可以劝他禅位,对自己却不能做到这一点呢!”于是在八月传位,自己退为太上皇,改元先天。
太平密谋 公元713年(先天二年),太平公主倚仗太上皇的势力专擅朝政,与李隆基发生尖锐的冲突,朝中七位宰相之中,有五位是出自她的门下,文臣武将之中也有一半以上的人依附她。
太平公主与窦怀贞、岑羲、萧至忠、崔湜以及太子少保、雍州长史新兴王李晋、左羽林大将军常元楷、知右羽林将军事李慈、左金吾将军李钦、中书舍人李猷、右散骑常侍贾膺福、鸿胪寺卿唐和胡僧慧范等一起图谋废掉,此外,太平公主又与宫女合谋,准备在进献给李隆基服用的天麻粉中投毒。
李晋是李德良的。
常元楷和李慈多次前往太平公主的私宅与她订下作乱的计谋。
隆基决策 王琚对李隆基进言道:“形势已十分紧迫,陛下不可不迅速行动了。
”尚书左丞张说从东都洛阳派人给李隆基送来了一把佩刀,意思是请玄宗及早决断,铲除太平公主的势力。
荆州长史崔日用入朝奏事,对李隆基说:“太平公主图谋叛逆,是由来已久的事情。
当初,陛下在东宫作太子时,在名分上还是臣子,如果那时想铲除太平公主,需要施用计谋。
现在陛下已为全国之主,只需颁下一道制书,有哪一个敢于抗命不从?如果犹豫不决,万一奸邪之徒的阴谋得逞,那时候再后悔可就来不及了!”李隆基说:“你说得非常正确,只是朕担心会惊动太上皇。
”崔日用又说道:“天子的大孝在于使四海安宁。
倘若奸党得志,则社稷宗庙将化为废墟,陛下的孝行又怎么体现出来呢!请陛下首先控制住左右羽林军和左右万骑军,然后再将太平公主及其党羽一网打尽,这样就不会惊动太上皇了。
”李隆基认为他说得很对,便任命他为吏部侍郎。
一网打尽 魏知古告发太平公主发动叛乱,指使常元楷、李慈率领羽林军突入武德殿,另派窦怀贞、萧至忠、岑羲等人在南牙举兵响应。
李隆基于是与岐王李范、薛王李业、郭元振以及龙武将军王毛仲、殿中少监姜皎、太仆少卿李令问、尚乘奉御王守一、内给事、果毅李守德等人定计率先下手诛除太平公主集团。
甲子(初三),李隆基通过王毛仲调用闲厩中的马匹以及禁兵三百余人,从武德殿进入虔化门,召见常元楷和李慈二人先将他们斩首,在内客省逮捕了贾膺福和李猷并将他们带出,又在朝堂上逮捕了萧至忠和岑羲,下令将上述四人一起斩首。
窦怀贞逃入城壕之中自缢而死,唐玄宗下令斩戮他的尸休,并将他的姓改为毒氏。
李旦听到事变发生的消息后,登上了承天门的门楼。
郭元振上奏李旦说:“皇帝只是奉太上皇诰命诛杀窦怀贞等奸臣逆党,并没有发生什么其他的事。
”李隆基也随后来到门楼之上,李旦于是颁发诰命列举窦怀贞等人的罪状,并大赦天下,只是逆臣的亲属党羽不在赦免之列。
薛稷被赐死在万年县狱中。
公主自尽 太平公主逃入山寺,直到事发三天以后才出来,被李隆基下诏赐死在她自己的家中,她的儿子以及党羽被处死的达数十人。
薛崇简因为平日屡次谏阻其母太平公主而受到责打,所以例外地被免于死刑,李隆基赐他,并准许他留任原职。
唐玄宗还下令将太平公主的所有财产没收充公,在抄家时发现公主家中的财物堆积如山,器玩可以与皇家府库媲美,厩中牧养的羊马、拥有的田地园林和放债应得的利息,几年也没收不完。
胡僧慧范也拥有家产达数十万缗。
影响 先天政变后,李隆基终于摆脱了有名无实的尴尬境地,当上了的真皇帝,最终结束了自中宗朝以来朝局多年混乱的局面。
评价 王夫之:太平公主谋危太子,宋璟、姚元之请令于东都安置,睿宗曰:“朕唯一妹,岂可远置东都。
”悲哉其言之乎!自之殄唐宗,惨杀其子而不恤,于是高宗之子姓,上及于兄弟,芟夷向尽,所仅存者三人而已。
父闇而不能庇其生,母憯而不难置之死,又继以、宗楚客之淫凶,睿宗之与公主,其不与中宗同受刃者,幸也。
原隰之裒,伊谁相惜,凋残已尽,仅保一人。
诗不云乎:将恐将惧,惟吾与汝。
”况其在同气之亲乎?故姚、故姚宋之言,社稷之计也;睿宗之尽然伤心,亦讵可决于一旦哉?公主之习于悍戾也,耳习于牝鸡之晨,目习于倾城之哲,贞士且不保其贞,而况妇人?其蔑视宫闱,操废置之权,朝章家法,亦未可遽责以顺者。
虽然,岂遂无以处之哉?公主之忌太子也,尚含恶怒而未发。
窦怀贞以远州长史遽起不轨之心,导其邪而为之结党,俄而迁侍中矣,同三品矣,为左仆射平章军国重事矣,于是崔湜、萧至忠、岑义竞起比附以取相,李日知、韦安石衰老庸沓而无能正,刘幽求孤立以争而流窜及之。
于斯时也,姚、宋位大臣,系物望,得与睿宗之密勿,夫岂不可早声怀贞之恶,以弭湜、羲、至忠之奸?而党援未削,遽欲取睿宗患难倚存之一妹,正国法以摈斥之,睿宗之心戚,而群奸之计得矣。
无怀贞、湜、羲、至忠,则公主之恶不足以发,徒远公主,而群奸在位,翟茀方涉蒲州,召命旋还京邸,其必然之势矣。
睿宗之不忍于公主者,性之正也,情之不容已也,患难与偕,义之不可忘也。
若怀贞辈之于唐,九耳,无德望之系人心,无勋劳之在社稷,流放窜殛,旦命下而夕伏辜,一白简之劳而已。
姚、宋何惮而不为乎?卒使睿宗不能保其恩,玄宗不能全其孝,公主不能免于死,群奸恶已盈而始就诛,唐之社稷又岌岌矣,姚、宋不能辞其咎矣。
争议 关于太平公主是否真正策划阴谋造反这一点,一直以来存在着疑问。
有一部分的人认为她与李隆基不仅是政敌,已经达到水火不容的地步,不可能没有谋反之心。
但另一部分人则认为,以太平公主在朝中完全占据上风的局势和她多次成功政变的经验,她若当真谋反,不可能如此轻易就被李隆基平定。
随机文章成吉思汗总共有几个儿子?宋朝杨家将各个下场如何?汉景帝和亲政策对汉武帝的影响?上海不明飞行物使飞机改航向,悬停半空8分钟后狂追飞机地球上13.8亿立方公里的海水从何而来,岩石中水分被重力挤出来
“玄武门之变”发生后,为什么没人支持李渊?
李世民痛下杀手,送哥哥和弟弟李元吉归了天,并且老爹李渊也被逼让位。
同时,篡改史书,把大哥和父亲描述成了和平庸之辈,以证明自己才是合法的。
当然李世民皇帝做的确实出奇的好。
但是,要知道,李渊能够坐上皇位,其实本身也不是一个简单之人,更何况还在皇位上做了很久。
大家都是知道的,李渊发起造反的时候,他是战略的总负责人,而李世民只是战略布局中的一部分。
但是位什么在李世民发起玄武门之变的时候,在朝廷中的大臣,要么支持李世民,要么支持李建成,剩下的人多为保持中立。
尽管都是他带出的老臣子,却营造出了一种李渊没有人支持的情况。
这也就是为什么玄武门事变,没人和李渊一条心的主要原因了。
你说之后李渊的下场,是不是就是自己作出来的呢? 小编在查阅资料的时候,发现很多的网友则是认为在历史上,其一:李渊导致了此中情况发生的时候则是,自己的一个愚蠢举动造成的。
此生最错误的决定莫过于李渊把,帮他打天下的刘文静处死了。
要说李渊能当上皇帝,李世民有功劳刘文静也有功劳,而且刘文静对李渊一直很忠心。
但是后来李渊听说刘文静有谋反之心,他一气之下就把刘文静处死。
并且在这过程中他并没有去调查事情的真相,也只是。
朝中的大臣看到这种情况,自然就对李渊的好感减少,这件事也导致他和李世民的战争中孤立无援。
我们在以往的小说或者影视剧中,经常会听到一个词叫做“帝王之术”,这是一整套皇帝用来御下的知识,通常下一代的储君在儿时的时候就会有专门的帝师来教导学习这套学问。
“帝王之术”最大的秘诀就是讲究平衡,皇权和臣子权利的平衡,给予下面的臣子和皇子不同的权利,却要达到一种微妙的平衡,让他们互相制衡,而这些是半路做了皇帝的李渊不晓得的。
其二:就是在当时的辅臣,,在幼时的时候就和李世民交好,而且还是李世民的郎舅。
在玄武门之变的时候,长孙无忌和、一直劝说李世民先发制人,因此李世民才得以成功。
而玄武门之变发生的时候,李渊已经60岁了。
大家都是知道,古代的时候,因为生活条件,和医学技术比较落后,所以导致,古人的寿命比较短,而李渊那时候已经是是高龄了,这意味着基本没几年好活了。
朝中大臣即便支持李渊,很可能也维持不了多久,因此必须要寻找新的靠山。
倘若太子李建成还在,那么以其正统储君的身份,自然是能轻易笼络住一大批朝臣的。
然而事实是,李建成在玄武门被杀,其子嗣也被屠杀一空,秦王李世民成为了新的太子,那么,这些人只要不傻,自然会站在李世民一方。
其三:李渊老了,与他当年一起打江山的大将,也是相对的老的老,死的死,再还有就是当年李渊登记时,肯定也在无形中消解遣散了最大的威胁,李渊能无数次听信许多嫔妃的言语,说明李渊沉迷于酒色,从李渊孩子的多少就能推演出后宫的奢靡与糜烂。
再者,年纪也大了,判断是非的能力和掌握国家政权的能力皆在下降,加之有少数民族的不断侵袭外扰,根本无暇顾及、屯兵。
而为了"前程"着想,朝中重臣们当然要选边站队,或支持李建成,或支持李世民,只图事成依然保持富贵。
秦王李世民因为在大唐平定天下中东征西战,立下赫赫战功,手下拥蹙者也很多。
玄武门之变,李世民政变成功,他的势力撑控了大局,控制了朝野,其他臣子和势力不妥协不屈服就只有死路一条,在这种大局己定的情况下,谁还会不识时务而公然支持李渊呢?但是按照小编的理解,其实李渊真的是自作自受,为什么小编要这样说呢? 其一:因为李渊没有稳固太子李建成的地位。
作为下一任储君,太子的地位在朝中可是相当的重要啊。
而且,太子和自己的父亲皇帝之间的关系很微妙,能当上太子的人说明皇帝对这个人的信任也对这个人能力的认可。
根据史料记载,李渊登基后立马就将自己的大儿子李建成册立为太子,但是册立太子之后可能为了平衡朝政的势力,李渊还曾经几次表态有意向把皇位传于李世民。
太子不满,想把太子换掉,这就直接对太子李建成构成了威胁,所以才火急火燎的想要干掉李世民这个父亲及其中意的二弟。
作为皇帝,如果不喜欢太子,可以把太子换掉,他却在两个儿子之间举棋不定,左右摇摆,犹犹豫豫,人为的制造了兄弟不和的矛盾。
第二点:李世民兵权的扩大,李渊也不加限制。
李渊在起义成功候,登基为皇,第一件事情就是册封李建成为皇太子。
封李世民为“”地位仅仅位于,皇帝和太子之下。
可谓是,权势滔天。
但是那时候,李渊想的是,四海之内还需要儿子们去一一平叛,如果那时世民握有兵权是理所当然的,但是等四海臣服,平定叛乱之后,应该及时的收回兵权,但是作为皇帝的李渊可能是太信任世民了,竟然没有收回兵权。
这样一来,身为太子的李建成,心中自然是危机重重。
所以才想着把世民身边的能臣武将调开。
这又引起了世民的极大不满。
兄弟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加深。
所以就造就了,玄武门之变的发生,这是要怪谁呢?所以小编则是要说“玄武门之变”爆发后,为什么没有人支持李渊?这个问题上,小编只能说,李渊自作自受,自以为是个聪明人,却不想聪明反被聪明误。
随机文章建立英格兰教会是宗教而非政治的三个原因是什么?五帝~黄帝.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人物简介解读世界十大反舰导弹排名,鹰击83位列第二(被称海上屠夫)太阳系是否稳定,太阳系为什么很稳定(太阳系并没有那么稳定)好望角是谁发现的,葡萄牙人迪亚士发现/前往东方时的意外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