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有原料有人才为什么没有先造出原子弹?本来是科学家故意延缓

这次袭击虽然造成了很大的伤亡,但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日本法西斯的灭亡。
其实,二战
【菜科解读】
这次袭击虽然造成了很大的伤亡,但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日本法西斯的灭亡。
其实,二战中的德国和日本也曾有过研究原子弹的计划,甚至比美国的“”还要更早。
美国的原子弹计划能够在短时间内成功有国家全力支持的原因,也有原料充足的原因,但更多的是因为流亡到美国的一群高尚的科学家。
他们站在正义的一方,帮助美国抢先研发出了原子弹。
德国对于原子弹的研究始于1937年,彼时的欧洲战场还未开,但就已经有了将核裂变应用到战争上的想法,还为此制定了“铀计划”。
1939年3月,德国强行侵占捷克斯洛伐克,不仅对波兰形成三面包围之势,还拥有了捷克斯洛伐克先进的工业体系。
最恐怖的是,德国也拥有了来自捷克斯洛伐克的世界上最大的铀矿,这其实也在希特勒的计划之中,德国的核计划迈开了一大步。
诚然,因为德国对犹太人的迫害,很多犹太籍核物理学家流亡海外,但当时的德国还是拥有大量的杰出科学家和庞大的核物理研究机构。
可以说,德国根本就不缺人才,海森堡和冯·魏茨泽克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那么有原料、有人才、甚至时间也很充裕的德国为什么直到二战结束也没能造出原子弹呢?有人说是因为德国不够重视、德国前线战事吃紧、经费紧张、海森堡计算失误、德国原子弹研发设施屡次被英国特工破坏。
这些都有可能,但这位德国科学家的一番话却让人细思极恐。
战后被俘的冯·魏茨泽克就曾披露:“我们研究原子弹的速度后来确实延缓了,但这并不是技术原因,而是我们当中大部分人并不想有所突破,对于战争,我们有自己的选择。
” 当然,很多人认为冯·魏茨泽克的话很可疑,但仔细想想,也是有一定可信度的。
他们亲眼目睹了身边犹太籍科学家所遭到的迫害,哪怕有一点良知也会选择正义。
另外,海森堡的计算错误也是极其低级的,他竟然预估一颗原子弹爆炸需要几吨铀235,希特勒,这导致德国的原子弹计划一度停滞。
也有部分证据披露,在研究期间,以海森堡为首的一些德国科学家确实有拖延时间的嫌疑。
还有人说,海森堡知道原子弹的危害,他根本就不想造出这东西。
如果真的是这样,那么我们可能躲过了一场人类浩劫,以希特勒的疯狂态势,德国拥有原子弹的话后果不堪设想。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研究原子弹的进度其实也很快,但却因为没有核原料而举步维艰,德国送给日本的铀矿石也被盟军截获,看来幸运也喜欢站在正义的这边 随机文章求魏征死后,唐太宗讲的诗。
朱元璋23天不给他吃饭看到他傻眼:你怎么还活着南极无雪干谷之谜,2000米冰层覆盖的南极竟有无雪区ufo事件真实外星人事件,媒体报道的外星人真实事件销售28法则是什么意思,8成的利润来自2成的客户
中国有锁龙井吗?
比较出名的有《故宫闹鬼事件》《锁龙井灵异事件》《北顶娘娘庙事件》《朝内81号凶宅》等等关于北新桥锁龙井灵异事件,有很多传说故事。
北新桥位于,东直门内大街西端,交道口东街东端,东四北大街北端,雍和宫大街南端汇合的十字路口,属于东城区,北新桥街道办事处管辖。
在北京民间,自古便流传着一个传说,传闻在北新桥的位置,有一口井,井的深处还有一头被铁链锁着的孽龙,后世,将这口井称为锁龙井。
传说井下还有一个海眼,海眼直通渤海,谁要是动了泉眼,整个北京城就要被大水淹了。
在后来,陈市建设,由于这口井碍事,工人于是打算将井填了,不过打开井盖后,却看到里头有一条手臂粗的铁链,井深不见底,当时的人很迷信,都说不要动,但是也有好事胆大的,非要看看铁链下到底有什么,于是开始向上拉铁链,铁链越拉越多,却没有到头的意思,同时听见井底发出隆隆的沉闷响声,工人们害怕了,将铁链又放了回去,最后用大石条盖上。
此外,据说,在日军侵略期间,也曾发生过类似的事情,相传,在1937年,日军在北平西南卢沟桥附近演习时,借口一名士兵失踪,入侵占领了北平,而后在全城搜索时,在北京北新桥的位置发现了一口奇怪的井,便以为井里藏有中国士兵。
所以强迫老百姓拉铁链,老百姓拉了三天三夜,也没有尽头,拉出来的铁链摆的满大街都是,日军不信邪,还让继续往上拉,这时井里突然往上反黑水,同时还有类似牛叫的声音,吓的日军也不敢在往上拉了,把铁链又顺了回去。
而现在之所以找不到锁龙井,是应为城市建设需要,在原址上盖起了商店,起地基的时候把那口井给绕过去了,井的正上方,有一间小屋子,常年锁着,类似的传闻在民间和野史中广泛流传。
莫非真的存在着这么一口神秘的古井,井里头又锁着一条活龙,可是反过来想,又有些不太对劲,既然锁龙井被传得那么邪乎,为什么没有专家前往一探究竟,为什么在各种传说的背后,铁链都只是拉到一半又放回去呢?当神秘与疑惑相杂糅,便如同夜幕下的迷雾,让人真假难辨。
据民间故事(姚广孝禽龙记)记载,北新桥锁龙井最初是起源于明朝,相传,当年朱棣夺位称帝后,便准备将都城由南京迁往北平,于是先派遣姚广孝负责修缮北京城,姚广孝入京后,意外发现了城内有九处海眼,内部泉眼直通大海,其中两处最大,一口在京西五泉山下,被白塔镇着,还有一口在北新桥,由于没有镇压之物,内部常有孽龙出来作怪,于是姚广孝连同宋朝岳将军的英灵制服孽龙,将孽龙锁入井中,,井上还建了一座岳飞庙,用于镇压孽龙,这就是北新桥锁龙井的由来。
锁龙井也称锁蛟井,是中国神话故事里的一个实物性内容,反映人们数千年的治水理想,是中华文化里一个重要现象。
最早的神话传说是禹王锁蛟龙,相关的有禹州的禹王锁蛟井、济南市舜井、淮阴龟山支祁井、重庆市巫山县锁龙村的锁龙柱等文化传说地。
另外,北京市的北新桥、潭柘寺及其它省份也有锁龙井(锁蛟井)传说。
北京的北新桥锁龙井据说刘伯温和姚广孝两个人建立了北京城,完工之后发现有几口海眼,一直通向大海。
其中两口比较大的,一个在京西玉泉山镇在一个大庙下面,另一个在北海被白塔镇着。
还有较大的在东直门的北新桥。
当时为防止水患,抓了一条龙锁在了海眼里,刘伯温、姚广孝把孽龙锁在北京北新桥的海眼里,海眼上修一个深深的井筒子,拴上长长的大锁链,井上再修一座三间大殿的庙宇。
庙里供什么神像呢?姚广孝想起帮他拿住龙公的不是岳元帅吗,就供岳飞吧。
龙公在被锁进海眼之前的时候问道:姚军师,难道要关我一千年、一万年吗?什么时候我才能出来呀?姚广孝说:等这座桥旧了,修起桥翅儿来,就是你的出头之日。
打这儿起,这里就叫了北新桥,北新桥从来也没有过什么桥翅儿。
姚广孝又把龙子锁在崇文门镶桥下的海眼里,龙子也问:姚军师,难道关我一千年、一万年吗?我什么时候才能出来呀?姚广孝说:只要你听见开城门的时候打碘,就可以出来了。
打这儿起,崇文门开城、关城不再打碘,一律改为打钟。
老年人都说:北京城九门八碘一口钟啊。
人们看到北新桥北边还有一座镇海寺,就更信这个传说了。
当年日本人占据了北京城后,让当地百姓拉过井里的铁链,铁链子拉上来铺了一地也不见头,日本人不死心让继续拉,老百姓继续拉,拉着拉着井里开始往上反黑水并且还有怪叫声,日本人这回吓着了,让老百姓把铁链子又放了回去。
第二次是红卫兵破四旧。
也把大铁链子往上拉,结果根日本人一样。
也全吓傻了,赶紧恢复了原貌。
最近一次跟北新桥海眼有关的事是2004年修地铁5号线,修建期间打开了传说中的锁龙井遇事故,后被迫绕道而行 。
此事新闻里还播了,说是为了不破坏北新桥的一口古井,地铁绕了多少多少公里。
现在的科学家都不敢去碰它。
南极1400万平方公里无主之地会怎样分配?中国有资格分吗?
这块人类文明有史以来最大的肥肉,目前不归属于任何国家,这归功于《南极条约》的签订。
但将来情况会怎样,却没人知道,毕竟按现代人类社会越来越快的发展趋势,南极的土地和资源终有一天会进行开发,届时南极的归属,必将成为各国政府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那么我国在这场事关未来国运的南极竞赛中,会有怎样的机遇和做出了哪些努力呢?这得从人类发现南极的历史说起。
(全文阅读约需10分钟)一、人类文明发现南极——与死神搏斗的船长们早在18世纪以前的大航海时代,欧洲各国就流传着一个令人心潮澎湃的传说:在大海南方的尽头,还有一片从没被人发现的未知大陆,无论谁找到了它,都能获得难以计数的天量财富。
为此无数勇敢的船长们前赴后继,驾驶着风帆战舰驶向那未知之地。
但令人遗憾的是,两百年过去了,却依然没人发现这片传说中的大陆,直到1739年,法国探险家布韦发现布韦岛,人类文明才算第一次触摸到南极的边缘。
1772年,著名的库克船长受英国王室和英国皇家学会重托,带领决心号和探险号两艘风帆战舰,出发探索传说中的“未知的南方大陆”。
库克船长画像经过长达一年的艰苦航行,库克船长终于率队首次进入南极圈,并发现了南极边缘一系列的岛屿,但由于冰山和恶劣气候的影响,他最终并未找到南极大陆。
库克返航后,向英国政府提交了一份报告,报告中他认为南方大海上“并不存在有价值的土地”,令英国政府重新发现一块“新大陆”的美好愿望就此落空。
此后又过了大约半个世纪,英国船长威廉.史密斯和伙伴们为捕猎海豹,第一次航行到了今日的南极半岛附近,他们返回后表示“从船头上隐约看到了一个大陆的轮廓”,此语一出震惊世界,在那遥远的南方,难道真的存在一整块大陆?各国政府以及探险者们立马兴趣高涨,各路人马争先恐后地向南极出发。
由此之后,好消息不断传来。
1820年1月16日,俄国航海家别林斯高晋和拉扎列夫首次观察到南极大陆海岸线,并率领船队绕航一周,绘制了极为重要的南极海岸线地图。
由于冰山的阻挡,别林斯高晋等人这次并未登上南极大陆。
南极海岸线,冰雪构成的悬崖峭壁登陆极为困难在此之后的数十年内,法国人、美国人、英国人都相继发现了南极海岸,但都没有登陆。
1899年,挪威海员博尔赫格列文克终于首次登上南极洲,1904年,阿根廷在南极建立了人类第一个科学考察站——奥长达斯站。
至此,人类文明经过长达近五百年的探索,终于彻底揭开了笼罩在南极大陆上空的神秘面纱。
南极的发现,是人类征服自然过程中最为壮丽的篇章,在探索南极的过程中,无数英勇的人们因风暴、冰山、寒冷等艰难险阻而献出生命,但人类却从未放弃过对未知的渴望和探索。
二、南极争夺战——一场没有硝烟的殊死决斗南极大陆这块无主之地的发现,瞬间引起了各国政府的巨大兴趣。
1908年,英国政府率先提出对南极的领土声索,为了让声索得到法理上的支持,英国政府特地委托极地探险家欧内斯特.沙克尔顿对南极点进行冲击。
沙克尔顿带着英国皇后御赐的国旗,出征南极点,但他仅到了离南极点180公里的地方,就因给养耗尽而不得不返程。
由于这次未竟全功,大英帝国自然不肯善罢甘休,两年后,著名极地探险家斯科特再次代表英国出战,准备出发征服南极点。
就在英国人准备大干一场的同时,另一个人也决定参与这场角逐——挪威人罗威尔特.阿蒙森。
感受一下阿蒙森犀利的眼神此时斯科特率领的65人大型远征队已经出发,阿蒙森为节约时间,驾驶“前进号”帆船狂奔16000公里直驶南极。
阿蒙森在从挪威奥斯陆出发的同时,给斯科特拍了一封电报:请允许我通知您,前进号将前往南极!阿蒙森这边只有20个人,装备较之斯科特也差了不少,毕竟挪威小国寡民远远比不上当时的第一列强英国。
而斯科特收到电报时,已经到了澳大利亚的墨尔本。
二人的角逐举世瞩目,全球都盯着他们的一举一动。
两人这番竞赛,不仅仅是为个人荣誉,也是在为各自的国家而战,胜者自不必说,败者则很可能为此付出生命的代价。
这是一场为了各自国家和民族的死亡决斗,胜者,只能有一个!1911年9月8日,阿蒙森从南极鲸湾抢跑,他希望通过提前出发获得时间上的优势,但这次行动受到了严重挫败,阿蒙森不得不返回鲸湾休养生息。
10月20日,阿蒙森将队伍精简到5个人,只带着4个雪橇和52只狗,第二次向南极点发起了冲击。
另一边斯科特在完成所有准备后,在10天后的11月1日也开始向南极点进发。
两支队伍在一望无垠的南极冰原上你追我赶,为了国家与民族、光荣与梦想展开了一场真正的生死时速。
南极点在南极大陆的正中心,而南极内陆的气温常年在零下50摄氏度以下,两人的远征队带着现代看来堪称原始的装备,必须冒着极寒气候跨过平均1400公里的距离,才能到达南极点。
阿蒙森和斯科特路线,红圈为二人出发地,红点为南极点这是一场人类历史上最为壮烈的比赛,阿蒙森和斯科特,他们毫不退缩地投下了包括生命在内的所有赌注。
阿蒙森一行人历尽艰辛,在经过近2个月的野外跋涉后,终于在1911年12月14日率先到达南极点,阿蒙森和队员们心情激动得难以言表,他们互相拥抱欢呼,庆祝胜利,并郑重地将一面挪威国旗插在了南极点上。
阿蒙森在离开前,留下两封信,一封给斯科特,另一封给挪威国王,他担心自己在返程路上遭遇不测,如果斯科特到了这里看到信,还能将他们胜利的消息带回人类社会。
另一边的斯科特在半路上却遇到了很大的麻烦——食物不够了。
这时摆在斯科特面前的有两种选择。
第一是就此返回,英国冲击南极点再次功败垂成。
第二是继续往前走,即使死在半路上,也要将英国国旗插在南极点上。
斯科特的选择是第二个,继续前进!此时的他和队员们,已将个人生死彻底置之度外。
阿蒙森离开5个星期后,斯科特也到达了南极点,首先映入他眼帘的是那幅正在寒风中飘扬的挪威国旗。
斯科特极为失落,他明白,自己已经输给了阿蒙森。
但他不知道的是,在他到达南极点的那一瞬间,就已经赢得了全世界。
斯科特失望地看着阿蒙森留下的挪威国旗前进之路固然艰难,但返程之路却更加艰险。
1912年2月17日,队员中的埃德加.埃文斯因受伤严重,第一个在南极的寒风中死去。
3月17日,腿脚已坏死的劳伦斯.奥茨对伙伴们说“我出去走走”,说完一头投入帐篷外的暴风雪中,从此再没有回来。
3月29日,食物和燃料彻底耗尽,包括斯科特在内的最后三名队员已经明白他们再也无法返回文明世界,他们在帐篷里留下各自的遗书,从容面对死亡的来临。
斯科特在他给妻子的遗书中写到:如果有合适的男人愿意与你共同面对困难,你应该走出悲伤,开始新的生活......很遗憾,我没有时间再写下去了,看在上帝的份上,请照顾好我的家人。
这一年,斯科特43岁。
英国海军上校斯科特这场阿蒙森和斯科特用生命展开的对决,折射出20世纪初欧洲各国对南极的野望,表面看来,二人是一场荣誉之争、君子之争,但事实上,它是英国和挪威对南极利益的争夺。
斯科特的背后,是英国王室和英国政府,阿蒙森背后,站着的却是当时的挪威国王和挪威政府,南极这块肥肉,随着英国和挪威对南极点白热化的争夺,彻底展现在世人眼前。
三、二十世纪上半叶各国对南极领土的声索——千奇百怪的理由目前世界上共有7个国家对南极大陆提出了领土要求,它们分别是英国、挪威、法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和智利。
英国和挪威就不多谈了,阿蒙森和斯科特就是理由,法国因为前文谈到的布韦船长,声索了一小块领土,也不多讲,主要谈谈澳大利亚这几家。
澳大利亚在声索的南极领土,占到了南极大陆总面积的四成左右。
各国声索南极领土分布图1933年时,英国将声索的一大块土地转移给了澳大利亚,所以此后澳大利亚便有了声索权,但澳大利亚声索的这块领土也忒大了,也不怕把自己给噎死。
新西兰的声索权也来自1923年英国部分声索领土的转移,算是继承英国爸爸的“遗产”。
别的国家看着英国不要钱似的将“声索领土”送来送去,自然也是眼热的紧,首先跑出来挑事的,是阿根廷和智利。
阿根廷和智利敢站出来争肉,自然有些依仗,两国的“凭据”有两点。
一是它们两国离南极近,所以可以认为南极洲是南美洲陆地的自然延伸,这个“逻辑”太强大,一般人理解不了。
二是它们翻出了大航海时代的一个条约——《德雷西提斯条约》。
这个条约相当牛叉,是大航海时代西班牙和葡萄牙为“瓜分”全世界所签订的。
条约中规定,双方以西经46度为界,西边归西班牙,东边归葡萄牙......阿根廷和智利认为,它们原本是西班牙的殖民地,后来独立了,自然该继承西班牙的这一“瓜分”世界的权利,所以就有资格去声索南极上的领土。
当然,阿根廷和智利以此理由声索南极领土时,它们原来的宗主国西班牙站在一边不敢说话。
说实话我个人很喜欢足球,但在了解到这件事后,感觉球踢多了似乎会把脑子踢坏。
可能很多人觉得阿根廷就是说说而已,但我得告诉你,阿根廷不仅说了,还付诸了行动。
前文讲过,阿根廷早在1904年就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南极科考站奥长达斯站,截止现在,各国在南极建立的80多个科考站中,阿根廷的站点是最多的,达到了14个,比中美两家加起来还多。
目前南美洲国家建立的所谓“南极科考站”,均带有很强烈的军事化色彩,与其说是科研站点,不如说是军营更合适些,这些站点的名称多是“XX少校站”、“XX将军站”,一看就知是南美国家军政府时期的产物。
坦言讲,这7个声索南极领土的国家,除了英法上点档次外,其他几个在国际舞台上着实没啥存在感。
二战之后,声索国们特别是英法觉得南极这事也到了该解决的时候了,于是相互承认对方的“好处”,为了拉美国下水,还特意给美国留了一块玛丽.伯德地(图上灰色空白区域)。
玛丽.伯德地是南极大陆上的高原区,平均海拔800—2000米,冰层厚达640米,生态环境极其恶劣。
美国一看,肉都被你们分了,留下的这点连骨渣都算不上,糊弄谁呢。
而且这几个声索国还将当时世界另一个超级大国——前苏联排除在外,所以他们之间的相互“承认”,不过是自娱自乐罢了。
美国的想法很简单,二战没我你们几个早被德国给灭了,现在施舍给咱一不毛之地是什么意思,特别是那个澳大利亚,嚷着要那么多领土,也不怕风大闪了舌头。
前苏联的想法更简单,一句话就可概括:你有几个师?红场阅兵——苏联:你有几个师?美苏都没分到肉,自然心里不痛快,1959年,美苏共同牵头发起《南极条约》,条约强行冻结了各国声索南极领土的要求,英法挪阿几个彻底傻眼了,但胳膊终究扭不过大腿,也只好坐在一块把条约签了。
这个世界,嗓门大没用,拳头大才是真管用。
从此以后,南极进入一个新的时代——条约时代。
《南极条约》本身不算复杂,其中最主要的有以下几个条款:一、南极用于和平目的,各国不得在南极设立军事基地和进行军事活动,但不阻止为科学研究与和平目的使用军事人员和设备。
阿根廷在南极洲的那些小动作,算是打了这项条款的擦边球。
二、暂时冻结各国对南极领土声索要求,但不能强制这些国家放弃过往的领土声索要求。
这一条是英法等声索国要求的,总得给自己留个希望不是。
三、只有在南极建立科考站或派出科考队的国家,才能成为条约体系下的协商国。
这一条很实际,如果你连南极都去不了,自然在南极事务上没啥话语权,这个道理还可以延伸到月球甚至其他地外天体上,如果一个国家连月球都登不上去,又有什么资格对月球事务或者利益指手划脚呢。
以上就是《南极条约》中最主要的几项条款,我们应当看到,《南极条约》之所以能解决问题,就在于它没有解决任何问题。
条约只是把问题暂时搁置,这也是目前各国在南极领土争端上能达成共识的根本原因,这就为我国这类后发国家将来介入南极事务,提供了巨大的机会。
目前国际上对“历史性领土”的承认有“三要素”:正式主张、持续有效地行使管辖权、国际社会默认。
所以我们看到近年来各国不断在南极加大建设科考站的力度,正如本文开头所说,南极这块无主之地的领土归属总有一天会摆上台面,届时各国所建立的“科考站”,便是硬得不能再硬的证据。
现在各国在南极有一个心照不宣的默契,大站有方圆300-500公里的“科考范围”,小站则是50-200公里不等的“科考范围”,阿根廷为何要以倾国之力建14个站,这就是根本原因。
南极洲上有4个极为特殊的地点——极点、冰点、磁点和高点。
其中极点上是美国阿蒙森.斯科特站;冰点上是俄罗斯东方站;占了磁点的是法国迪蒙.迪维尔站;最后一个“高点”是我国于2009年派8辆雪地车和40个雪橇拉着建站物资,进入极地深处所建立的昆仑站,科考队员到达后,立刻将一尊“中华天鼎”矗立在“高点”上,实是扬我国威。
目前我国已在南极拥有四个站点,还有一个恩克斯堡岛上的大站在建,预计2022年投入使用,国家的极地战略从83年加入《南极条约》起,就从来没有松懈过。
我国南极科考站分布图,红色箭头所指为南极“高点”昆仑站除此之外,我们还应注意到,英法澳等几国的对南极领土的声索,国际社会并没给予多少支持,尤其是中美俄对这些国家的“要求”更是没有承认。
个别国家狮子大开口,想靠着嘴上喊喊就有大笔领土入账,无疑是痴人说梦,世界上不合理的事情很多,但有一点始终是公平的:想要拿到好处,就得有过人的实力,要不能揍人,要不能抗揍,二者必居其一。
南极问题终有一天要处置,在这件事上,可以借鉴联合国安理会“大国一致”原则,因为只有全球各个负责任的大国提供安全保障,南极问题才能和平而有效地解决。
(现在普通人也能去南极旅游,花费不算高,下面这本书中南极旅游攻略十分详尽,能去看看南极,应该也不枉此生了)由于《南极条约》的约束,南极目前有着典型的公共属性特征,在这一点上我国相关部门完全可以引入“全球治理观”理论并予以实践,实现“共商共建共享”,为人类和平利用和开发南极,主动提供中国方案和贡献中国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