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国家是如何产生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哪个国家

【菜科解读】
由这次会议开始的活动,被称作齐美尔瓦尔德运动。
1915年12月,欧洲和美国28个社会民主党中有13个党和两个党内的8个反对派声明加入这个国际,其后还有一批社会主义政党和团体参加。
考茨基中派在这个组织中居主导地位。
由于以列宁为首的革命左派坚持斗争,该国际宣言指出战争的帝国主义性质,谴责社会沙文主义,批评社会和平主义。
齐美尔瓦尔德运动最重要的成果是锻炼和加强了思主义者的队伍,组成齐美尔瓦尔德左派集团,为创立新的国际组织第际作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
列宁在同第二国际修正主义和孟什维克的斗争中,在指导俄国革命实践和进行理论总结的过程中,全面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尤其是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帝国主义论、社会主义将在一国或几国首先胜利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民族解放运动、战略和策略、党的建设以及在小农占人口大多数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途径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上都作出了光辉的理论贡献。
十月革命的胜利和欧亚革命浪潮 沙皇俄国是帝国主义各种矛盾的集合点。
它参加帝国主义世界大战导致矛盾的激化和人民群众革命情绪的高涨。
1917年3月,彼得格勒工人大规模罢工斗争,很快发展为武装起义,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的专制统治。
俄国二月革命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列宁及时提出由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
在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血腥镇压示威群众的七月事变之后,革命和平发展的可能性业已消失。
布尔什维克党领导彼得格勒工人和革命士兵举行武装起义,在1917年11月 7日(俄历10月25日)胜利地夺取政权。
革命从首都向外地、从城市向农村扩展,到1918年 3月,全俄广大城乡基本上建立苏维埃政权。
十月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宣告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开始了人类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程。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局和十月革命的胜利加深了帝国主义国家全面的经济政治危机,激起各国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欧洲和亚洲出现国际性的革命浪潮。
在欧洲,主要有芬兰1918年人民起义,1918~1919年德国革命,1919年 3月匈牙利革命,先后建立为时短暂的芬兰社会主义工人共和国、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斯洛伐克苏维埃共和国以及巴伐利亚苏维埃共和国。
在其他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展开了声势浩大的革命群众斗争,1919~1920年意大利爆发工人占领工厂、农民夺取土地的运动,1918年8月日本掀起“米骚动”,直到1923年还发生保加利亚反对赞可夫政权起义,德国萨克森、图林根工人政府建立和汉堡工人起义以及波兰克拉科夫工人起义等。
所有这些革命斗争都冲击了资本主义制度,但在国内外反动势力的武装干涉和血腥镇压之下先后遭到失败在亚洲,许多国家兴起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中国1919年“五四”运动把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阶段推进到了新民主主义阶段,即无产阶级领导的新型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924~1927年展开轰轰烈烈的反对北洋军阀和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的革命运动。
朝鲜在1919年爆发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三一运动”在土耳其伊朗、印度、印度尼西亚、菲律宾也相继以不同的规模和方式掀起以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为主要内容的革命运动。
联共(布)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的争论 苏维埃国家在列宁领导下取得1918~1920年国内战争和反对帝国主义武装干涉的胜利以后,从1921年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
其主要内容是放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以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在一定程度内允许私有经济存在,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沟通城乡和工农之间的联系,巩固工农联盟,发展国家资本主义,逐步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这是一条在俄国这样一个小农经济占很大比重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1924年列宁逝世后,围绕一国能否建成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的方针、路线,苏联共产党内多次发生重大争论。
以..为首的联共(布)中央多数成员1924年批判了托洛茨基反对派,1925年批判了所谓..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新反对派,1927年批判了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联盟。
这几次争论对持有不同意见的人施加政治压力,以至采取极端的组织措施,在党内斗争中开创了不好的先例。
1928~1929年,从如何看待和解决粮食收购危机开始,斯大林与..布哈林之间发生严重分歧联共(布)开展了批判所谓“布哈林集团” 右倾错误的斗争。
其结果过早结束新经济政策,强制推行农业全盘集体化,并在阶级斗争越来越尖锐的错误观点指导下于30年代进行了大规模镇压运动,杀害和囚禁了大量无辜的领导人、干部和人民群众。
这一时期,苏联实行以优先发展重工业为中心的高速度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尽管存在不少问题,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苏联人民还是以极大的革命热情从事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的成就。
苏联的强大及其影响,不仅保证了它在以后的反法西斯卫国战争中的胜利,而且极大地鼓励和推动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
在十月革命胜利和欧亚革命运动高涨的形势下,国际共产主义队伍在世界范围迅速发展经过多年努力,在新的基础上实现新的国际联合。
1918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改名俄国共产党(布),7个欧美国家成立共产党,另外一些国家成立了共产主义小组1919年3月,共产国际第1次代表大会在莫斯科召开,有欧洲、亚洲、美洲21个国家35个政党和左派组织的52名代表参加。
中国、朝鲜和其他东方国家的代表作为观察员列席。
这次大会正式成立各国共产党的联合组织共产国际,即第三国际。
共产国际是统一的世界性的共产党,总部设在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的各国共产党是它的支部。
它强调集中的领导和严格的纪律,共产国际有权决定各国支部的纲领、策略和组织问题。
各支部要定期向共产国际报告工作,执行它的决议。
共产国际前期,列宁在世期间,举行过 4次代表大会。
共产国际团结和巩固了各国革命左派的力量,在它的帮助和指导下,到1922年已有40多个国家建立共产党。
它在继续批判第二国际机会主义的同时,开展了反对左倾机会主义和宗派主义的斗争。
它提出建立工人阶级统一战线以及“全世界无产者和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的号召,有力地推动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1924年以后,共产国际在斯大林的实际指导下进行活动,共举行过 3次代表大会。
为适应资本主义进入暂时相对稳定的形势,共产国际总结各国革命运动的经验教训,加强各国共产党的建设。
同时滋长了“左”的倾向,把一国党的经验绝对化,提出各国共产党实现布尔什维克化的方针,并在一段时间内把社会民主党作为主要打击目标。
1935年7、8月间,共产国际第 7次代表大会提出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强调在共产党同社会民主党合作的基础上建立有农民和其他民主派别参加的人民阵线,批判关门主义倾向,等等,对纠正某些“左”的错误起了积极的作用。
共产国际中后期活动的主要偏向表现为片面强调高度集中的统一领导,不顾各国的具体情况,任意干涉各国党的事务,在各国党内进行过火的斗争,动辄采取极端措施,以及要求各党在自己的行动中服从苏联外交政策的需要。
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以后,世界形势发生巨大变化。
共产主义运动中的集中统一的国际组织形式,不适合各国革命事业发展的需要,不利于广泛的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
1943年 6月,共产国际正式解散。
历史证明,这一决定有利于各国无产阶级革命政党创造性地应用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本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解决所面临的任务。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及战后初期的胜利 各国共产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谱写了光辉篇章。
在苏联共产党的领导下,苏联人民发挥了反法西斯战争主力军的作用,为战胜德意日法西斯作出伟大贡献。
中国和南斯拉夫等国的共产党独立自主地领导本国人民抗击侵略者,胜利地进行了民族革命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 法国、意大利等国的共产党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推动本国反法西斯力量建立统一战线,组织大规模的抵抗运动和武装斗争 东欧和其他各国的共产党人分别进行了建立人民军队、开展游击战争、组织抵抗运动、发动武装起义以及各种形式的反法西斯斗争。
在世界范围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历史条件下,原美国共产党总书记E.R.白劳德在1943年12月苏美英三国首脑德黑兰会议之后,宣扬德黑兰协议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之间长期的信任和合作提供了保证,主张美国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长期实行阶级合作,放弃社会主义目标,并在1944年 5月解散美国共产党,另组共产主义政治协会。
白劳德修正主义给拉丁美洲和其他一些国家的共产党也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 1945年,美国、法国等国家的共产党人批判了白劳德主义。
在此基础上,W.Z.福斯特于同年7月重建美国共产党。
经过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期间的奋斗和战后初期的较量,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东欧的南斯拉夫、波兰、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阿尔巴尼亚、德国东部(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亚洲的朝鲜北半部(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越南北半部(越南民主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等国取得政权,建立了人民民主国家。
连同苏联、蒙古在内,约占世界人口1/4的近8亿人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1949年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的胜利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继十月革命之后又一个影响深远的重大历史事件。
这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20、30年代克服党内“左”、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开创了坚持革命武装斗争、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革命道路的结果。
随机文章北周建立的奠定者宇文泰介绍,宇文泰是在哪逝世的?商朝的刑罚有哪些?隋朝简介埃及法洛斯灯塔历史价值,世界最高的便民工程(400米)宝马工厂遭搜查事件,为调查尾气排放操纵事件(总部被查)
如果珍珠港事变不爆发 美国是不是就不参战了
因为珍珠港事变发生,日本强行把美国拖进战争来,结果自取其辱,平白给自己增添了一个强大的敌人。
本来日本等成员就已经打得比较吃力了,再加上世界一哥美国参战,所以直接导致了日本的失败。
那么,既然如此,日本为什么还要发动珍珠港事变呢?如果没有珍珠港事变发生,二战的走向又是什么样的呢? 这个问题,其实指向的是另一个更直接的问题:如果珍珠港事变不发生,美国会不会加入到二战中来? 表面看起来,珍珠港事变是美国参战的导火线。
如果没有这根导火线,美国可能不参战。
如果美国不参战,那么整个二战的走向肯定会有影响,就算最终同盟国战胜轴心国,但是没有美国的加入,这个历程肯定要艰难得多。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珍珠港事变确实是改变历程的。
那么,如果珍珠港事变不爆发,美国是不是就不参战呢? 我觉得,就算没有珍珠港事变,美国也是会参战的。
首先,日本不制造珍珠港事变,必然会制造另外的事变,以此逼迫美国。
事实上,当时日本的战争已经打到差不多穷途末路了。
所谓穷途末路,不是说他人打光了,而是资源打没了,石油用得差不多。
日本本来就缺乏石油资源,再加上以美国为首的供应国,切断了对日本的石油供给,所以日本根本就打不下去了。
为了获得石油,日本制定了往北打苏联和往南逼美国的两条策略。
但是往北比苏联,在中国受到很大阻碍,同时日本也怕中苏连成一体,更不好打。
所以最终日本选择了往南逼美国,强迫美国恢复石油供给。
当然了,其实日本也许并没有想把美国拉入战争。
据史料记载,在战争爆发前,日本是知会过美国要炸的,但是没有引起美国的高度重视。
或者说,美国装作不知道。
其次,美国一直在寻找参战的机会。
这又可以从三方面来说。
一是美国绝对不会允许轴心国势力壮大。
轴心国是和美国相对立的一个政治团体,而英国、法国、中国在那时候,是和美国关系更密切的一些国家。
如果轴心国壮大,美国在世界上的利益自然会受到严重挤压。
所以,美国要努力帮助同盟国。
二是美国历来有最后时刻攫取胜利果实的做法。
美国地理条件特别,不容易在它本土开战,所以往往先看别人打,别人打到精疲力尽的时候,他才加入。
一战时它就是这样的。
也就从那时候,美国强盛了起来。
所以二战他肯定也会那么干。
三是美国会主动制造事变,让日本打他。
美国是一个民主国家,不是总统说打,就可以打的,国内有很大一片反战者,必须要说服这些反战者,才能开展。
所以没有珍珠港事变,美国也会有意制造其他事变。
事实上,据现在一些专家分析,珍珠港就是美国故意寻日本炸的。
有非常多的可疑迹象证明这一点,包括美军突然把最重要的飞机放在小港口回避等等。
只有把珍珠港炸得更响亮,美国国内才可以。
当然了,这只是一些专家的分析,还有待更有说服力的证据。
总之,不管怎样,美国都会参战。
既然美国参战了,而苏联又战胜了法西斯德国,中国又消耗了日本太多的力量,所以历史总进程,不会改变。
随机文章关于神射手哲别 他的生平资料和他的功绩如何?成吉思汗屠城的策略如果换做是你你会发起吗?欧门尼德斯Eumenides简介诸葛亮为什么会娶一个丑女?背后原因可能比你想像的还不单纯木乃伊士兵被发现,80具一战士兵冰冻木乃伊遗体
顿国一开始是哪位的封地?是周武王弟弟的封地吗
比起豫东其他县市,似乎人们很难把这座城市和千年古县联系起来,事实上,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豫东地区,从来不乏历史古城。
项城,就其历史而言,堪称悠久。
项城这个地名,最早可以上溯到西周初年的项子国。
项子国是西周时一个小诸侯国,虽然国不大,但辈分不低。
项子国的第一任国君是季毂。
据说季毂是周武王的弟弟,时担任虎贲中郎一职。
虎贲是的精锐部队,能在这样一支部队任职,说明季毂的军事素养很高。
武王死后,成王继位,因为季毂在牧野之战立下大功,所以将其分封到了今天的项城一带。
按照《礼记》记载的周代封建官制,“王者之制禄者,公、侯、伯、子、男,凡五等”。
项子国君在史料中被称作“项子”,显示为第四等的小国,尽管季毂源于。
不过季毂的后世子孙以邑为姓,据说这也是后世的起源。
项城,其名源于此。
诸侯小国多被吞并 作为千年古县,项城的历史演变比较复杂。
春秋时期,项城一带除了项子国,还有一个顿子国(今项城市南顿镇一带)。
和项子国一样,顿子国也属于酱油诸侯——爵低国卑,疆狭民寡,逐渐衰落。
公元前643年,鲁国灭掉了项子国,此后这里一直被称为项地。
后来楚国北侵,灭掉了鲁国,项地并入楚国。
顿子国的灭亡稍微复杂一些。
顿子国原本是中原地区陈国的依附国,后来南方的楚国势力日益北侵,本来就国卑势弱的顿子国,夹在的诸侯之间,或依或违,时即时离,摇摆不定,惶惶不可终日。
看到原本的附庸顿子国惧怕楚国之强,陈国于是大兵压境,灭掉了顿子国。
顿子国国君逃奔到楚国避难,并向楚国求援。
公元前637年秋,楚国派大将成得臣率兵攻打陈国。
根据《左传》的描述,这场战争毫无悬念,被楚军占领了两座城池后,陈国就屈服了,楚军在顿地一带修筑新城后回国。
结合项城史志的记载来看,这次楚国伐陈,光复了顿子国,不过由于陈国的势力比较大,为了保险起见,复国后的顿子国都城被迫往南迁徙,新筑的顿城后来又称南顿。
顿子国复国后,不甘心完全沦为楚国的附庸。
公元前496年,顿子国国君准备投降,于是便背叛了楚国,同时和陈国断绝了友好关系。
楚便在陈国的帮助下发兵灭掉顿子国。
顿子国灭亡后,顿子国的贵族为了纪念国家,开始以国名为姓,顿姓由此而生。
顿子国亡国后,项地一带全部并入楚国。
到了时期,楚国都城由郢迁到了陈(今淮阳一带),以陈为国都,项为别都。
南顿百姓的情结 ,群雄并起,五霸争强,七雄一统。
灭掉六国后,在全国设立郡县制,不过这时候没有项地什么事儿——改陈地为颍川郡,以陈为县。
项地归属于颍川郡,只有项地名而无项郡或项县之名。
公元前202年,在这一带一下子设立了两个县:项县(治所在今沈丘县槐店镇)和南顿县(治所在今项城市南顿镇),都隶属于颍川郡。
汉高祖设立了南顿县,但和南顿历史联系最为紧密的,是的光武帝刘秀。
虽然古籍史料确凿地告诉我们,南顿城建于春秋时期,但南顿百姓更相信,南顿城是刘秀时修的。
据说“昆阳大战”后,军大败。
刘秀率兵乘胜西征,在途中遇王莽增援大军,因寡不敌众,刘秀兵败而逃,王莽命人马追赶,并下令五更前一定捉住刘秀。
因刘秀是,遭此劫难惊动了。
于是太白金星驾临南顿上空,命土地爷带领手下三千小鬼绕刘秀宿营地修建城池,一夜之间修筑了一座城池。
等王莽赶到时,见平地突起一座坚固的城池。
王莽大惊失色,连忙退兵,刘秀得以逃脱。
这一充满了封建迷信色彩的传说,显然不足为信。
在老乡的带领下,记者观看了“饮马池”、“扳倒井”等当年王莽追刘秀的故事遗存。
“王莽追刘秀”是个异常经典的故事,经典得整个北中国地区都流传着类似“王莽追啊追,刘秀逃啊逃,神仙鬼怪来帮忙”的故事。
当然这些故事基本都经不起推敲,不过刘秀和南顿的故事有些倒是有史可查的。
刘秀的父亲刘钦当年做过南顿,并在此迎娶了刘秀的母亲。
或许因为幼年在南顿生活过的缘故,刘秀称帝后,曾于公元43年来到南顿,下令免除南顿县两年田赋。
南顿的老百姓非常高兴,就修建了一座光武庙,以示纪念。
虽然现在的光武庙是今人所建,但足以反映出南顿百姓对光武帝刘秀的偏爱。
出项城市区往西南不过十余里,老远就能望见一道土夯城墙,这就是南顿故城遗址。
根据《太平寰宇记》的描述:“南顿,古顿子国,后逼于陈南徙,故号南顿,其城楚令尹子玉所筑。
故城管理所所长朱丽华女士告诉记者,黄土夯就的城垣经过两千多年的洪水冲刷、风雨侵蚀和人为破坏,仅保留下北城垣一段,高7米左右,长200多米,最宽的地方不过10米。
据发掘,城垣分为上中下三层:最下层属时期;中层有清晰的夯土层,属于东西周时期;上层含大量秦汉时期的粗绳纹板瓦和筒瓦等建筑材料,夯层十分明显。
朱丽华说,正因为此,南顿故城备受关注,1986年就被省政府批准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时首次命名项城县 时期,项地一带为项县,不过由于在曹魏统辖范围内,项县隶属于陈国。
西晋实行的也是郡国制,项县名称没有改变,西晋时先属陈国,后改属梁国。
南北朝时,战争频繁,东讨西伐,南征北战,颍、淮流域归属经常变化,项县隶属州郡也随着不断更迭,县的名称也是这样。
在南朝刘宋时期,项县被改称为项城县——这是项城一名首度出现,当时的项城县隶属于豫州陈郡。
北朝时期,项城县又改回了项县。
统一后,确定为项城县。
后来又复设南顿县。
到了,公元623年,南顿县被撤销,并入项城县。
公元627年,将附近的颍东县并入项城县。
公元695年,项城县西部一带划入光武县(后改名为南顿县)。
五代时期,项城县隶属陈州。
北宋和金代时期,项城县隶属河南府陈州。
到了元代,公元1336年,项城县被废,但不久重新复设,隶属于陈州。
时期,公元1368年,南顿县被撤销,并入项城县,项城县隶属开封府陈州。
公元1644年,攻入北京,建国号大顺,下令将项城县改为项州。
李自成远在北京,对项城念念不忘,大概和当年的项城之战有关。
众所周知,李自成大军崛起的转折点就在河南。
公元1641年9月,李自成大军与陕西总督傅宗龙在项城一带展开决战,经过苦战,李自成。
随后,李自成大军频频告捷,项城、襄城、朱仙镇、郏县、汝宁五次战役的胜利,不仅击败了傅宗龙、汪乔年、杨文岳等明军主力,而且控制了河南全省,部众发展到近百万人,一跃成为明末农民起义军的主力。
这大概就是李自成将项城由县升格为州的原因所在吧。
不过到了,项城又改回了县的本名,依旧隶属河南省陈州府。
说文解字 “项”字,形声字,从页工声。
该字最早见于春秋,早期字形或左页右工,后世固定为左工右页。
古文字中的“页”,本像一突出头首之人形,所以汉字中大凡从页者都与头首有关。
只是由于古今音变,我们现在已经看不出“工”是用来表音的偏旁了。
据《玉篇》,项是指脖子的后部。
文献中有这样的用法,如《左传·成公十六年》:“王召养由基,与之两矢,使射吕锜,中项,伏弢。
”也可泛指脖子,如《荀子·修身》:“行而俯项,非击戾也。
”冠的后部也可称“项”,如清代张惠言《仪礼图一》:“凡冠后曰项。
”《仪礼·士冠礼》:“宾右手执项,左手执前进客。
”此外,项还可表肥大、种类、古国名、氏诸义。
其中用为古国名者,如《春秋·僖公十七年》:“夏,灭项。
”这里的古项国,位于今河南省项城市东北。
古项国被灭后,后世子孙以国为氏。
春秋时有项橐,秦末有与等。
随机文章希腊阿提密斯神殿,被烧7次终被罗马大帝摧毁盘点b站十大洗脑神曲,让您欲罢不能走火入魔(内附试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牢骚效应,企业应对发泄情绪的员工宽容对待神奇的过度学习效应,天才没有99%的汗水那不是天才亚特兰蒂斯文明发展到什么程度,建造海底城市文明远超人类(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