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时候九大军队战略要地说的是哪些地方?你知道几个?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3-25 点击数:
简介:说起古代的中华大地,经常会提及它的一个别称,九州。

关于“九州”是哪九个州,历代划分有所不同。

见于古籍的,《周礼》、《禹贡》、《春秋》、《尔雅》等就有多个版本。

【菜科解读】

说起古代的中华大地,经常会提及它的一个别称,九州。

关于“九州”是哪九个州,历代划分有所不同。

见于古籍的,《周礼》、《禹贡》、《春秋》、《尔雅》等就有多个版本。

这里我们不去细究九州的划分,但我们借用这个概念,将中国约略画成一个九宫格,就有了中国历史上的九大军事战略要地。

先把这个九宫格画出来,然后再一一加以解说。

关中 山西 河北 汉中 中原 山东 巴蜀 荆楚 江东 现在,建议大家手边准备一幅中国地形图,下面我们会具体来说说这九个地区的地形结构。

其间会多次提到山脉、河流、城市,如果对照地图,看起来会更加有趣一些。

评价一个地方是不是战略要地,主要就是两大要素:其一,山;其二,水。

也就是古人常说的山川之险。

山的作用毋庸置疑,在飞机发明之前,高山几乎就等于不可逾越。

那么在山脉之间的一些谷道,就成了连接两大区域间的唯一通道。

历史上又经常在这些谷道上修筑一些易守难攻的关隘,就成了兵家必争的咽喉要道。

河流同样具有防御作用,但不如山脉那样明显。

然而河流却同时具有另外两大功效:一,交通运输;二,农田灌溉。

一个光险要而没有经济实力的地域是缺乏战略价值的,因而山、水两要素,必不可少。

就这两条而论,中华大地上最为得天独厚的地方,莫过于秦国的故土——关中。

01:关中 在中国历史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关中都是绝对的天下第一重地。

这重地的中心,就是中国第一古都,长安。

长安周围,是渭河、泾河、洛河以及它们的支流所冲出来的一些平原,统称关中平原。

周族人的老家,秦国的老家,都在这附近。

因此这里也是中国开发最早的地区,沃野千里,人烟稠密。

这些河的许多支流,都从长安旁边流过,古有“八水绕长安”之说(泾、渭、灞、浐、丰、镐、潦、潏),简直就是天然的护城河。

秦与西汉年间,又不断在此地修建水渠,使得长安周边无论是交通还是防御,都极其发达。

这说的是关中的腹心之地。

下面再向外延伸,说说关中的四面边界。

关中最扎实的边界,当属南边的秦岭。

秦岭是相当险峻的一条山脉,海拔在2000米以上的就有好几座,以奇绝壮美著称的华山也是秦岭的一支(不过海拔只有 1000米左右)。

诸峰之中最重要的,是秦岭东段的崤山。

我们还记得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场歼灭战,先轸导演的就发生在这里。

到战国初期,秦国就在崤山北麓上修建起了一座天下名关——。

函谷关 函谷关夹在崤山与黄河之间,旁边就是三门峡,与中条山隔河相望。

也就是说,无论从南边还是北边,除非大范围迂回,否则很难绕过这里。

它牢牢扼住了关中与中原的咽喉。

只要守住这里,中原势力很难进入关中。

,就有好多次多国部队攻打函谷关未遂的事情。

除了南边的秦岭之外,关中西边是陇山,北边也是群山环绕,只有东部边界的黄河算是稍稍容易过的地方了。

所以战国时期秦魏对河西之地展开激烈争夺,争的其实就是关中的门户。

另外,除却函谷关,关中东南有武关通向中原,西南有散关通向汉中,西北萧关则是长安出发的上的重地。

这四关史称“关中四塞”,差不多是进出关中最直接的四个直线出入口。

其余的路,走起来就不大方便了。

这一点我们后面还会提到。

关中就成了进可攻、退可守,安全而又富庶,这就难怪“得关中者王天下”了。

02:山西 从关中向东,便是山西。

所谓“山西”,是说太行山脉以西,指的是黄河“几”字右下角的直角弯与太行山夹出来的一个长条地带。

山西(西边和南边的黄河边界很明显,大家注意一下东边的太行边界) 这也算是一个被包起来的地方。

东面太行山脉极长,其间只有著名的太行八陉与东面的河北相通。

它西面和南面的黄河内岸还有吕梁山、中条山为屏障,北面便是中华与蒙古草原的重要分界线阴山山脉。

阴山以南,云中、雁门这等重要关隘把守着中国的北面门户。

整个山西地区,就像楔子一样插进关中与河北之间,是整个中国北方的枢纽地带。

战国时秦图大业,力主首先攻魏;相争略定北方,也自山西始。

日后更有不计其数的大战在山西地带展开。

但山西内部的地形,就不像关中那么好。

虽然一条汾河贯穿南北,可其间大小山脉交错纵横,使得山西很容易分裂成小的政治集团,所以历史上经常由外部力量统一山西。

而山西一旦统一起来,由于它四面均易守难攻,就成了一个极佳的战略地带。

03:河北 从山西向东,来到河北。

河北,自是指黄河以北。

它南面是黄河,东、西、北三面又分别由渤海、太行山、燕山所包,据此亦可割据一方。

然而河北之地,没有关中八百里秦川的富庶,也不如汾河流域各平原丰饶,反而还饱受黄河改道的水患。

自古它都不是一个经济发达地区。

但有一点,河北民风彪悍。

燕赵多之士,自古闻名天下。

灵王之后,河北更是中国的重要产地。

因此,凭借河北精兵,妥善运用,亦可与天下争雄。

04:山东 由河北向南跨过黄河,便是山东。

前面讲关中、山西、河北,都说了四面屏障。

可是对山东来说,没有。

它除了东面的渤海、黄海算是安全之外,其余三面,几乎无险可守。

整个山东地区一马平川,一打就穿。

战国时一口气吃掉整个,然后又一口气将整个齐国吃回来,这种事情,也只有在山东地区才会出现。

但山东却又是兵家必争之地,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这里很富。

山东渔盐之利天下闻名,而且山东也是中国传统的工商业发达地区。

平原之上,粮食自然也相当充足。

此地便成了历史上重要的经济基地。

对于山东的战略地位,地理大家顾祖禹在他的名作《读史方舆纪要》中写道:”山东以自守则易弱以亡,以攻人则足以自强而集事。

“堪称至理。

05:中原 山东向西,便是古代中国的中心地带,自古战事最为激烈的地区——中原。

、……尽管没有什么割据势力是从中原起兵的,但任何有野心的人物,心里都装着一个中原之梦。

至于中原地区究竟是个什么概念,说起来却有些复杂。

我们只得将其再细分,划成四个小区域。

三川 河内 南阳 淮上 西北,为三川河谷。

所谓三川,指的是黄河、伊河、洛河冲积出来的小平原,中原重镇洛阳正位于其上。

三川地区除了北临黄河之外,三面环山。

山间亦有险关,西面是函谷,东面是成皋,南面是伊阙,北面是黄河南岸的重要渡口孟津。

这四处都是历史上的知名地带。

函谷自不必提;当年为了给韩信的战略包围赢得时间,顶住的疯狂进攻,守的便是成皋;战国时秦国与魏、韩争夺伊阙,斩杀二十四万人,足见此地之重要;周武王”八百诸侯会孟津“,虽有传说成分,但也能说明孟津的地位。

三川河谷,可谓中原的重中之重。

西南,为南阳盆地。

此地地势虽说不上有多险要,但确实是兵家必争的枢纽之地。

它北面,是中原重地洛阳;西北面的武关是关中门户;南面的汉水、方城山又是荆楚的门户;另兼西接汉中、东临江淮,,不可不取。

历史上,围绕南阳盆地两大重镇宛城、襄阳,发生的战争故事数不胜数。

东南,为淮河上游地区。

此地最大的特点,河流众多,淮河、汝河、颍河、涡河、汴河等等,水运发达,堪称中原水系的命脉所在。

我们知道在古代,河运极其重要,走水路比走陆路便宜太多。

因而掌握这片地区,对于本国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又加上南面靠着大别山,是中原少见的有所屏障之地。

东北,是太行山与黄河夹出的一个区域,是关中、山西、河北、中原之间的一个过渡地区。

在此置河内郡,郡治在今河南沁阳地区。

在统一战争中,此地便被刘秀定为兵马、粮草的转运中心。

可见这里与中原其它地区一样,起着至关重要的枢纽作用。

以上讲到的五大战略要地,主要位于黄河流域,基本属于我们概念中的北方。

在历行到公元前后,中国北方的生产力水平,远胜南方。

因此以上五个地区,是之前历史的主体地区。

但下面的四个地区,将在日后的历史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06:汉中 中原西边,为汉中。

汉中地区,是秦岭和巴山之间夹出来的一个长条地带。

秦岭隔开了汉中与关中,巴山则把汉中与巴蜀分在两侧。

汉中这个地方,在九大战略要地里面差不多是最小的。

单独占据汉中,很难成事,必须要向关中或者巴蜀挺进,才能把根据地建得更加厚实。

所以汉中的意义,主要在于与关中和巴蜀的联系。

汉中与关中隔着秦岭,其间只开了四条谷道曲折相通。

自西向东,分别是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

陈仓道自不必说,韩信之策已是中国战史的经典,它的北口正是关中四塞之一的散关。

褒斜道并不出名,但却开发最早,当年正是从此道进入汉中,进而拿下蜀地的。

傥骆道最为险峻,极少用兵,更加少为人知。

而子午道却由于《演义》的宣传而极其有名。

它实际上是公元5年才开发出来的,而且相比其它的谷道也有些绕远,当时不太受重视,所以才觉得能起到奇袭的效果。

至于汉中与巴蜀间的巴山之中,谷道更少,只有两条。

其中直通成都的叫金牛道,由于路途最短,最直接,所以为兵家必争。

道上的剑门关也是古代名关之一,《蜀道难》中创造的名句“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就是说这儿的。

金牛道东边,还有条米仓道,就需要从巴中、阆中,绕到成都了。

07:巴蜀 下面我们就顺着这两条谷道穿过大巴山脉,来说说巴蜀之地。

就防御的角度而言,巴蜀比关中更加稳固。

其南面是云贵高原,西面是青藏高原,敌人根本不可能攻上。

仅有的两条通路,在北边和东边。

北边我们说过了,掐住剑门关,守住米仓道,便可保巴蜀腹心成都的安全。

而巴蜀的东面门户,在重庆。

重庆是全国有名的山城,因此从东面陆路进攻巴蜀,几乎不可能,只能走长江水路。

而巴蜀又位居长江上游,顺流而下易,逆流而上难,加之有三峡阻隔,可谓。

所以说,巴蜀之险,几不可破。

但这里有个问题,就是太多,外面不容易进去,里面也不容易出来。

因此巴蜀最容易出现局部割据的势力。

然而,一旦巴蜀脱出局域,则变得极其重要。

与东面的荆楚相连,则占尽长江天险,足以与北方抗衡;与北面的关中、汉中相连,则可顺流而下,直取荆楚、中原。

加之成都平原也是一个巨大粮仓,使得巴蜀虽不是兵家必争(因为很难打下来),却是得之可安天下的重地。

08:荆楚 从巴蜀向东,跨过长江三峡,便是荆楚之地。

这是整个南方的枢纽地带。

与巴蜀相连,则顺江而下,江东岌岌可危;与江东相连,则据守三峡,足可困死巴蜀;又凭借长江、汉水之险,堪与北方对峙。

任何一个立足于南方的政权,如果不拿到荆楚,就不会任何前途。

因此,有人统计说《》一百二十回里有七十二回提到荆州,就是这个道理。

中国历史越往后发展,长江流域越发重要。

09:江东 我们再从荆楚顺江而下,便来到了我们九宫地域的最后一站——江东。

由于长江在安徽境内拐向东北,所以长江中下游的皖东南、江浙一带,历史上又称江东。

此地是中国地图上水网最密集的一个地方。

因而北方铁骑要想从此地跨江南渡,几乎不可能,必须取道荆楚。

因而江东政权只要在西线防住荆楚,便足可割据一方。

若能拿下荆楚,便有望争雄天下。

春秋时期可以置其余大国于不顾,盯着打,就是这个道理。

只不过没想到侧背出了个,才骤然灭亡。

若吴越连成一体,则大事可图。

又由于发生在江东内部的战事极少,北方由于战乱所致的流民大量涌入江东,使得这个地区在历史上是越来越发达。

江南鱼米之乡,之利,此地便渐渐成为中国新的经济重心所在。

江东政权的另一个优势,就在于与它隔江相望的江淮之间地区,常常是各方势力的真空地带。

它便很有机会跨过长江,在江北淮南之地建立根据地,为北进中原做好准备。

10:简论 关中、河北,居高临下,为天下之上游,西北、东北之边患,泰半源于两地。

山西又为关中、河北之上游,自古山西攻河北易,河北攻山西难,如之并尔朱,则追亡逐北之余也。

刘秀之入河东,则所对皆乌合之众也。

山西的优点是形式完固,自成一国,应有尽有,春秋时晋以此立国争霸,缺点是出击不如关中、河北平坦方便。

山西吕梁、太行包住的中间类似于一个葫芦,葫芦腰容易被切断。

山东似一小关中,故齐之地,东有大海,西有大河,南有穆陵关,亦非全无险要可守,且擅渔盐之富,也是根据地的一选,后期运河发达,更是掐死北方咽喉,取大都,则先定山东,断其运道,不过确实是利攻不利守。

洛阳西有崤山、函谷,东有荥阳、虎牢,北有黄河、孟津,南有龙门、伊阙,看似天险,实为天牢,因为从四处险固进至洛阳城下,都只须一天,战略纵深狭小,所以反对在此建都。

后来李世民灭,大部分时间都用在攻占洛阳周围的据点上,等到占领四处险要,反而方便唐军阻断救援,王世充空有河南、安徽的大量援兵,只得做了瓮中之鳖,就连来救的也屯兵虎牢关下,被李世民寻机一并灭了。

唐军河阳之溃后,弃洛阳守河阳,就是把关进了天牢,任自己揉捏。

可见洛阳看似天险的迷惑性啊。

此外,方城山似在伏牛山与桐柏山交界之处,南阳盆地北端,而非南端。

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比喻说法,二地貌似相距甚远。

楚灭申、邓,得方城,强则从此进取中原,宰割陈蔡郑宋,弱则退入方城,据此自守,晋人悬师在外,束手无策,且由于山西南下不易,晋人行动常比楚人慢半拍,直至用孟献子之策筑城虎牢,取得战略前沿。

荀文若曰:昔汉高据关中,光武定河内,皆以致天下。

后汉之世,则比于,则差强张良,则仿佛韩信,但又都是缩水版。

随机文章中国古代书法简史罗马皇帝奥托简介请问宋朝是中国所有朝代法律最完善的吗?罗得斯岛太阳神巨像遗址,仅活56年的世界七大奇迹宛如雕像的欧洲沼泽木乃伊,相貌清晰内脏都还在

西辽、北元两国到底算不算中国历史上的王朝?

西辽与北元分别是与在中国历史上建立的割据政权。

由于主流历史教科书着重讲解中原王朝,导致许多人对于西辽,北元的认识不清晰。

同时,由于年代久远、政权更迭等原因,导致这两个王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存在感不高。

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下西辽、北元两个政权与古代中国的关系。

西辽是辽国的延续 西辽国的起源是北宋时期称霸漠北的辽国,修史时同时修《》、《》、《金史》,并且将辽、宋、金都称为正统王朝。

根据《辽史》记载:1125年,称霸漠北200多年的辽国被女真金国所灭,契丹贵族率领契丹残部远遁中亚。

事实上,在辽国灭亡的1124年,耶律大石已经在新疆站稳脚跟。

耶律大石说:我的祖先()披荆斩棘,才建立大辽,历经200多年9位帝王不曾中断过,今日被女真所灭,实在不甘心,我愿与各位一起光复大辽。

1124年,耶律大石根据契丹人的习惯称“菊儿汗”,称为草原各族名义上的领袖。

西方国家误将“菊儿汗”传为“john(约翰)”,因此在西方流传出了“神秘的祭司王约翰讨伐伊斯兰教那些异教徒”的故事。

1132年,耶律大石在中亚称帝,为表光复大辽的决心,他依然以“辽”为国号,历史为了与耶律阿保机的辽国想区别,特别将耶律大石建立的辽国称为西辽。

耶律大石在扩张的过程中,征服了高昌汗国、喀喇汗国、塞尔柱帝国(中亚霸主),将汉文化与契丹文化传播到西亚。

耶律大石的后人征服了花剌子模、阿富汗,使得西辽帝国强盛一时。

正是因为耶律大石的扩张,把契丹文化和汉文化带到了中亚。

于是当地的穆斯林文献里就把北方中国称为契丹(Khita),而俄语、希腊语及中古英语则干脆把整个中国都称为契丹(Kitay)。

这些都是耶律大石西征带来的影响,时至今日,俄罗斯人和乌克兰人还把中国叫做契丹。

在我国的24本正史之中,《辽史》记载着上辽太祖耶律阿保机916年临璜府建国,下至辽末帝屈出律(乃蛮人)1218年亡国,共计300多年的历史。

因此,西辽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

北元是的延续 北元是元朝灭亡后,由蒙古人在草原建立的割据政权。

1368年,大将攻陷大都,元顺帝逃离中原,在漠北立足。

现在一般认为,从元顺帝北逃到北伐为止这段时间,元朝在漠北建立的残余势力就是北元政权。

统一内地以后,奉与元朝为前代正统。

他说:赵宋立国三百年,终因不爱惜百姓而亡。

起于漠北,文韬武略,混一海内,得国为正,延续至今已有百年。

大明吊民伐罪,以承元世祖正统。

元朝是中国正统王朝之一,而北元是元朝的延续。

明朝建立以后,与北元政府在甘肃、西域、东北多个方向陷入拉锯战,北元入主中原的梦想没有实现。

经过1389年的捕鱼儿海之战之后,北元政府瓦解,后续者也不再使用代表皇权的帝号,沦落为蒙古汗国。

虽然一直统治漠北到明朝灭亡为止,但零碎的蒙古部落与北元政权是两回事,真正的北元政府在1389年就已经灭亡了。

明朝消灭北元的军事行动是达成了的,只是没有消灭漠北的蒙古诸部。

因此,北元也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

随机文章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谷歌是哪个国家的,美国巨头曾深陷好莱坞艳照门克莱因瓶为什么装不满,克莱因瓶只能存在于二维的平面画中戴森球是什么,用人造天体吸收恒星的能量(把恒星包裹利用)揭秘飞机降落为什么三转弯,有序排队和把飞机的降落姿态调到最佳

古时候的银锭上面一般都会刻上什么东西 每个朝代都是一样的吗

银锭是中国古代的货币,因为以“两”为主要单位,所以也叫银两。

虽然银锭始自,但是却一直流通不广。

虽然大家经常说古代银子银子的,但是银两确实是流通不广,也不是国家法定货币。

在时甚至有过禁银令,直到银两才成为主要货币流通。

既然用银子作货币交易,那用银子得有轻重大小吧,所以得铸成银锭才方便,小额的才用碎银。

铸成银锭后,银锭上得有字,有标识才行。

银锭上錾刻或铸造的铭文,每朝每代也是不尽相同,但大致上包括时间、地点、重量、用途、成色、官员或工匠姓名等。

在银锭上铸上时间地点成色这很容易理解,那么铸上人名是什么鬼?又不是什么绝世工艺品,为何要把大名留在银子上呢? 这道理其实很简单,这就像现在的负责人对一项工程项目的签字画押一样,得对此负责。

在银子上刻上铸造者的姓名或者监督押运的官员名字,就是签字画押,是对经手的银子负责。

就像去银行办理业务也得各种签字不是。

但各个朝代银锭上的铭文也都是与时代紧密相连的。

随着时代发展,银锭上的铭文种类自然也越来越多,比如说有关赋、税、解、贡方面的官锭;刻上银楼、炉户、公司、银行吉语等的商银;个人名义的私银。

另外,在银锭上刻铭文的方法也有不同。

早期的银锭,很多都是工匠在铸造好银锭后用錾子錾刻上去的,有错字,笔画多一笔,少一笔是很常见的事,这就是阴文。

毕竟工匠又不都是艺术大家,水平也有限。

后来的阳文就是趁着银锭还没有完全冷却,用钢模打上铭文,这样就工整美观了。

由于有时银锭已经冷却,这时打钢模也会有打压痕迹。

现在许多制假者也利用这一点在普通锭中加字或改字,使之成为银锭珍品。

民间对银锭的鉴别还有很多口诀,比如说含有黄铜的银色为‘‘七黑八灰九转青,九五成时色还清‘‘,含红铜的银色口诀为‘‘七黑八红九带白,九五成时还原色‘‘。

随机文章南极无雪干谷之谜,2000米冰层覆盖的南极竟有无雪区楼兰遗址为什么不能去,极其危险千万别去(天价门票3500元)南风法则的作用,对下属给予的温暖是无法用价值来衡量的死亡体验馆有什么感觉,体验死去活来的感觉(并非真正死亡)揭秘蜥蜴是恐龙的后代吗,蜥蜴是恐龙的食物/长得像并无亲属关系

加入收藏
               

中国古时候九大军队战略要地说的是哪些地方?你知道几个?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