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瑜到底有没有打黄盖 历史上又是如何记载的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3-31 点击数:
简介:“打,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我们常常将伤人者称为周瑜,甘愿受苦者称为黄盖,两人都是自愿的,这听起来被打者好像脑子缺根筋,哪儿自愿挨打却不还手,打人者还心安理得的

【菜科解读】

“打,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我们常常将伤人者称为周瑜,甘愿受苦者称为黄盖,两人都是自愿的,这听起来被打者好像脑子缺根筋,哪儿自愿挨打却不还手,打人者还心安理得的,正常情况下肯定不会是这样的,这句千古流传的歇后语背后隐藏着一个小故事,而这个小故事我们人尽皆知,但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小编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发现了一些端倪。

三国时期,曹操百万大军挥师南下,锐不可当,令人闻风丧胆,似乎有踏平一切的决心,面对这样的情况,和决定暂时化干戈为玉帛,毕竟他们谁都不是曹操的对手。

再一意孤行,只有死路一条,联起手来尚有取胜的机会。

于是就出现了后来著名的“”。

在这次战役中,为了让曹操上当,周瑜决定使用苦肉计,黄盖奋勇当先。

于是在军事会议上,就确立方了方案,周瑜黄盖二人假装意见不合,黄盖气焰嚣张,甚至有轻视周瑜之意,周瑜借口怠慢军心,下令要讲黄盖斩首,众将苦苦哀求,周瑜念在黄盖,决定从轻处理,但死罪可免,活罪难逃,将斩首改为笞刑,将黄盖打得皮开肉绽的,好几天都卧床不起,这出苦肉计是演给诈降吴营的、张允看的,阚泽还未黄盖献诈降书,这一切都被蔡瑁张允看在眼里,眼看着自己立功的机会就要来了,心中暗自欣喜。

于是蔡瑁张允就将这一假情报传回了曹营,等黄盖来投降时,曹操便,以至于后来惨败,懊恼不已。

其实看到这里,漏洞百出,听小编一一解答。

第一,周瑜、黄盖同为东吴大将,虽说周瑜在能力上略胜黄盖一筹,但黄盖的功劳也不比周瑜差,就算两人为了取信曹操才演的苦肉计,但这件事只有他俩知道,或者更多一点,主子们也是知道的,但是三军将士可不知道,黄盖年长周瑜,在军队里的威望甚至比黄盖还要高,况且黄盖为人忠厚,结交的朋友也不少,周瑜贸然采用这样损伤黄盖面子的行为,这不是打了黄盖的脸,也打了三军将士的脸吗?周瑜号称小诸葛,办法注意可不止这一点,何必非要采用这种犯众怒的行为呢?即使日后澄清,那众人心中难免有芥蒂,也会对周瑜的名声有影响,周瑜又何苦趟这趟浑水呢? 第二,从史料考证,依《三国志·周瑜传》的记载来看,赤壁之战开始后,经周瑜同意,黄盖借用十多艘轻便战舰,将其全部装满柴草,脚上膏油,裹上帷幕,竖起牙旗,且在大船后边绑上小船,以备用。

随后,派人送投降书至曹营,说要向曹操投降,然后浩浩荡荡驾船北上而去。

曹操的军吏、士兵纷纷从营房中探出头来观望,都以为是黄盖投降来了,在离曹营还有二里时,黄盖放开大船,同时放火,当时东南风正急,一时往船如箭,火势凶猛,不但烧了曹操的水营船只,火势还蔓延到岸上,烧了岸上的营落。

随后周瑜率轻锐之军快速进击,一举击败曹军。

从记载中我们没有看到有关黄盖的苦肉计,试想,如果真有苦肉计,那么一定是被载入史册的,这么精彩的段落,怎会错过?我们所知道的关于三国时代的故事大都是来自《》,毕竟这部著作传播的最广,还被拍成电视剧,影响深远,但是《三国演义》毕竟是文学作品,文学讲究来源于现实,有高于现实,在现实的基础上加以渲染,使得故事更加生动,所以不能被当成真正的历史。

另外,小编在《江表传》中也找到了关于这段历史的记载,里面记述了黄盖的诈降书,大意是说,黄盖受厚恩,经常为将帅,待遇并不薄,但从天下大势来看,江东六郡人马抵挡中原百万大军,实在是寡不敌众,这是海内所共见的。

江东的将吏,不论愚智,都知道这一点,只有周瑜、忠厚浅薄,固执己见,从现实考虑,只有投降一条路可走。

到交锋之日,我黄盖便为前部,当随机行事,为曹公效命。

曹操在接到书信后,特地召见了送信之人,秘密盘问了许久,说:“只怕其中有诈,黄盖如果真的投降,建立大功。

来日封爵受赏,一定在众人之上。

”曹操虽有怀疑,但还是选择了相信黄盖,最终“引火上身”。

在这里还是对黄盖的苦肉计只字未提,黄盖也是征战多年的老将了,信誉肯定还是有的,说是投降,即使曹操有所怀疑,也不会放弃这个大好的机会,是不是真投降,见了面不就清楚了,但怎料到,连黄盖的面儿还没见着,就被算计了,枉费他一世英名。

从几个方面都能证明,其实根本就没有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这一说,只是后人根据一些蛛丝马迹,编出来的。

我们看问题一定要带着思想去看,去思考,去探究,脑子越用越灵嘛。

随机文章成吉思汗对于世界的功过与影响有什么?雅典政治家:克里蒂亚斯简介史上最强双翼战斗机,英国剑鱼蹂躏德军潜艇(时速仅222公里/时)爱琴海在哪个国家,爱情海属于希腊/爱情海可以看到最美的日落物质十二态的名称和特性,爱因斯坦预言预言物质新形态被证明

虎贲军到底是怎么样一支军队?是何时退出历史舞台的

“虎贲”一词最早起源于《周礼》一书。

说:“设‘虎’一职,专门负责执掌如老虎般勇猛的将士800人。

外出打仗,就和军队一起出征;皇帝住在外面,虎贲军就负责守卫。

” 可惜,虎贲军前身的历史鲜为人所知,后人每每提起中国军队,皆以唐宋明清军队为谈资。

殊不知,在几千年前的中国,虎贲一词早已成为了王朝中强悍军队的代称。

而最早建立起这种军队并以“虎贲”为其冠名的的王朝,就是夏。

众所周知,禹的儿子杀死了本该被的,建立起了中国第一个王朝——夏。

夏朝的建立使得中央皇权更加集中,同时也更加地危险,这时候往往就需要强大的武装来保障皇权的稳固。

于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虎贲氏”一职被设立。

可是由于皇城的逐步完善,需要负责守卫的地方也越来越广。

面对外来入侵的蛮夷部落,天子经常需要派军队去打仗。

的时候,周,就曾将虎贲军当做攻打的精锐部队。

周朝灭掉以后,虎贲军又成为了周天子的禁卫军。

主要担负出行中的护驾和驻跸时的行宫护卫。

到了,就有了专门的建制,管这些虎贲军叫期门。

这时候期门人数渐渐多了起来,最多的时候可以达到几千人的规模。

我们管这一时期的虎贲军叫御林军。

二、虎贲军在西汉达到全盛 古代中国在秦的统一之下,古代中国“国家”概念渐渐形成。

所谓“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

”楚霸王灭秦之后,国家的意识并没有完全消失,而是到了西汉继续被加强。

到了时期,国家达到了全面兴盛。

在此期间,汉武帝通过讨伐匈奴、联通西域扩大了国家版图,增强了和世界的沟通。

西汉王朝日渐兴盛,而这些,都离不开虎贲军的身影。

骁勇善战的虎贲军在西汉王朝达到了全盛。

后来,汉室衰微,天下群雄比起。

虎贲军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到了,虎贲军这一建制就完全地被取消了。

但是在军队里依然保持着虎贲军的名称。

如果哪个军队作战勇猛,大家就直接称呼它为虎贲军。

显然,虎贲军三个字在以后的中国军队里依然要发光发热! 唐代之后北宋政权建立,是一个重文轻武的朝代。

军队的职责渐渐由作战转变成一种福利政策。

人数越来越多,军费消耗越来越大,作战的能力却越来越弱,几乎和平民百姓没什么区别。

和被金人俘虏到金国(现在的东北)去也正是这一国策直接导致的。

北宋无将,无相的说法并不千准万确,相反反而是一种自欺欺人的偏见。

南宋皇帝不思收复故土河山,“直把杭州作汴州”,尽管南宋将星林立,却并没有进军夺回中原的志向,最终也在残喘迎来的南宋的灭亡。

而纵观两宋,杨门虎将、西北种家、岳家背嵬奋力守土,却再无虎贲。

元朝的建立后,消失近千年虎贲军重新被建立了起来,朝廷增设指挥司,正三品官职。

后来又增设都指挥使和副都指挥使各二人。

虎贲军又驰骋在了中国大半疆土之上。

三、八千“虎贲”战常德 1943年秋,日本法西斯军国主义下达了进攻常德的命令,准备以此打开中国湘西北门户,进而占领整个湖南。

日本军国主义的野心昭然若揭。

11月,日军兵分两路进攻常德:日军第39师团、第13师团西渡长江正面牵制中国第十九集团军主力的五个师;而日军第116师团、第68师团则向第二十九集团的六个师发起攻击,后转移至常德附近。

而此时驻守常德的第五十七师在得知日军意图后,在常德郊区早早部署完备,凭借有利地势给日军以沉痛打击。

随后日军第116师团、第68师团集结3万余主力部队合围常德,想要活活困死城内的第五十七师。

与此同时,日军的第3飞行师团的第44战队同时对常德进行了狂轰般的乱炸。

常德城内一片火海,16天后,眼看日军的炮火就要全歼五十七师,五十七师师长余程万身先士卒冲在了突围的第一线。

在他身后仅剩的300余名57师官兵无一人畏惧。

因为他们是“虎贲”之师。

随后,五十七师打破了敌人的封锁线,冲出了包围圈。

这场史称“常德保卫战”的战役打出了中国军队应有的气势,中国军队歼灭来犯日敌12000余名,打响了“虎贲”之师的威名。

战后,国际媒体为此评价:“此战役至少可使有关于中国军队力量薄弱及日军可任意攻入中国内地之谎言宣告平息。

”同时,还为虎贲军之常德会战冠以“东方的格勒保卫战”的称号,可想而知这8000将士的影响之大。

虎贲壮举,世界哗然! 如今,我们的国家已经进入真正的和平,“虎贲军”也完成了它被赋予的历史使命,成为了我们文明记忆中的一部分。

不过,虎贲虽不在,虎贲的卫国精神却与我们民族长存。

它那誓死捍卫国家权威、力保和平的精神,注入了我们民族的血液,在国防科技事业耀耀生辉,在祖国的边疆防卫事业继续焕发着光彩。

随机文章嫔妃戴指甲套怎会是「方便皇帝」?那么长嘿咻怎么不伤龙根当“原住民美国人”根本不是美国原住民时,为什么将它们称为“原住民”?苏洵〈辨奸论〉问题讨论犯太岁是什么意思,2018年犯太岁的生肖/化解办法卡灵顿事件,再次发生卡灵顿事件/造成灾难性混乱

一代奸雄曹操既然杀了杨修,为什么没有把宣皇帝司马懿也一起杀掉

是杨震的玄孙,杨彪的儿子,出身世代簪缨之家。

《》说“自震至彪,四世太尉”。

为人好学,有俊才,建安年间被举孝廉,除郎中,后担任丞相的主簿。

不过,对于聪明的杨修,曹操非常不喜欢,对此,曹操曾写信给杨彪中提到:“足下贤子,恃豪父之势,每不与吾同怀,即欲直绳,顾颇恨恨。

”最终于建安二十四年秋天,也即公元219年,杨修被曹操以“前后漏泄言教,交关诸侯”凡罪犯收杀,对此,杨修在临死前叹息:“我固自以死之晚也。

”那么,问题来了,曹操临死之前,为何不杀,反而杀了杨修?毕竟对于司马懿所在的司,最终篡夺了曹魏的江山。

一 首先,根据《三国志》等史料的记载,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正月,曹操还军洛阳。

当月,病逝在洛阳,终年六十六岁,谥曰武王。

由此,曹操是在公元220年病逝的。

而在公元219年,也即曹操临终前,选择杀了杨修,却放过了司马懿。

那么,问题来了,对于司马懿和杨修,曹操为何一放一杀呢?对此,一方面,就曹操来说,其之所以放过司马懿,主要还是因为后者比较谨慎,没有犯什么可以借题发挥的错误。

在汉末三国这一历史阶段,司马懿也是个士族子弟,家族势力非常显赫,他也是个的智谋之士,这点和杨修有点像。

二 但是,相对于性格张扬的杨修,司马懿则非常低调深沉。

当然,后来曹操还是发现司马懿抱负远大,有雄心壮志,似乎不甘于人臣,越来越像年轻时的自己。

在此基础上,曹操对司马懿还是存在一定的杀心。

不过,自此之后,司马懿就更加谨慎和低调了。

因为司马懿获得了的支持,也即司马懿确实是个不可多得的智谋之士,此时、等谋士都已死去,所以对于之后即位的曹丕,也需要司马懿这样的谋士来辅佐。

在此基础上,出于长远的考虑,曹操决定放过司马懿,以此为之后即位的曹丕留下一位人才。

三 另一方面,历史上杨修被杀的原因,分为正史和演义小说两个版本。

这两个版本有一些共同点,但又不完全一样。

其实我们绝大多数人熟知的杨修之死,是《》里面的情节,并不是正载中的曹操杀杨修的原因。

在《三国志》等正史中,曹操曾写信给杨彪中提到:“足下贤子,恃豪父之势,每不与吾同怀,即欲直绳,顾颇恨恨。

”最终于建安二十四年秋天,被曹操以“前后漏泄言教,交关诸侯”凡罪犯收杀,杨修叹息:“我固自以死之晚也。

对此,在不少历史学者看来,曹操之所以杀了杨修,一方面是杨修数次助通过曹操的考验,这让曹操非常不满。

四 最后,在明确曹丕作为世子后,曹操决定对曹植身边的杨修痛下杀手,以此消除曹丕之后的威胁。

换而言之,如果曹操不少杨修,后者显然会成为曹植的助力,而曹植和曹丕之间的争夺,势必加剧曹魏内部的消耗,从而让蜀汉和东吴获益。

另一方面,杨修背后所在的世家大族,也让曹操颇为顾忌。

由此,曹操杀杨修,也是希望给曹魏内部的世家大族以震慑。

此外,杨修会在曹操死之前的数个月内被杀掉,有一部分的原因是因为曹杨两家的嫌隙,毕竟当时杨修可是掌握着丞相府的很多秘密。

总的来说,曹操最终放过了司马懿,却杀掉了杨修。

随机文章秦始皇心中的长城与康熙皇心中的长城最显著的不同是什么?如果没有秦始皇,那秦国是否能够统一天下?揭秘人体生物钟之谜,生物钟紊乱会导致性功能减退杰里科3弹道导弹简析,射程5000公里可打击中东所有国家88年天空上出现孙悟空,悟空踩七彩云惊现空中(专家已辟谣)

加入收藏
               

周瑜到底有没有打黄盖 历史上又是如何记载的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