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为明太祖朱元璋贡献一生,最后却难以自保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4-05 点击数:
简介:纵观刘基一生,可以说是一个书生从政的典型。

他之参加的考试,显然是以之作为进身之阶,希望进入元朝的官场施展自己的抱负,成就一番事业。

这时,他是将元朝作为自己的“国

【菜科解读】

纵观刘基一生,可以说是一个书生从政的典型。

他之参加的考试,显然是以之作为进身之阶,希望进入元朝的官场施展自己的抱负,成就一番事业。

这时,他是将元朝作为自己的“国朝”,在他心中,是没有民族轸域的。

因为他出生于元朝统治比较稳定的时期,元初知识分子强烈的民族意识至此已经淡薄。

为当朝服务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是当时绝大多数知识分子的选择。

然而,刘基一经投身元朝官场,却发现这是一个黑暗腐败、压抑人才的地方。

失望之余,他只能家居读书,冷眼向洋,等待机会。

和他领导的军事集团的崛起,使他看到了改朝换代的希望。

在被征聘之后,他就决心为这个“明主”贡献自己的一生了。

与朱元璋一样,他对自己跟随朱元璋所从事的反元斗争,并没有过分强调民族斗争的意义。

他之从曾经的元朝官吏转而变成反元的坚定分子,支配自己行动的是“良禽择木而栖”的古训。

而这个古训却与“为一君尽忠到底”的伦理观念相矛盾。

对于刘基的由仕元转而反元,社会上肯定有人提出非议。

在刘基自己,这大概也是一个挥之不去的心结。

以致后来为他写《敕建诚意伯刘公祠堂记》的礼部尚书姚夔,也不得不就此为他精心杜撰如下的辩护辞: ……独出处之节,或者以尝仕元为疑,則不可不为先生白其心也。

先生负豪杰之才,当元之季,以春秋之学登进士第,累仕累发,其竒輙不合而去,則先生非无意于用世,而世不能用,遂归隠括苍山中,以耕食为乐,盖一遺民耳。

及王师下浙西,搜罗人才,先生坚卧不出,亦岂无所见耶。

既而吴汉角立东南,中原割据如蜂蚁,然天下非元有矣。

先生之心,诚不忍天下之棼棼也。

矧高握真符而定金陵,先生固预占于十年之前矣。

于是慨然以天下为己任,束帛朝临而夕起,一见之頃,首陈天命有在,髙皇帝敬而信之,自谓吾之子房,谋无不用,用无不效,卒成天下大业,厥功伟哉。

夫元运去矣,为元氏遗民,犹迟迟不肯轻于他就,及不得已必择真主自辅,运筹决策,取天下于群雄之手,非取于元氏也。

先生于此,盖亦审之熟矣。

昔五就不用,退而耕于有莘之野,及遇成汤,翻然起而成佐商之功。

圣贤所以汲汲于斯世者,岂有他哉?诚以畏天命悲人穷不得已而然也。

先生之心,其即伊尹之心欤。

伊尹无愧于桀,先生无愧于元氏。

无愧于元氏,则无愧于出处之节,夫何疑哉?(《诚意伯文集》卷二十《敕建诚意伯刘公祠堂记》) 其实,无论从民族斗争的角度,还是从反暴政斗争的角度,刘基的“叛元”都不应该受到谴责,而应该得到褒扬。

刘基跟定朱元璋以后,即献出自己的全部才智和忠诚。

他出奇谋,定筹策,多次协助朱元璋取得军事斗争的胜利;他参与历法和各种礼乐法规的制定,为新朝的制度建设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他对朱元璋在人事方面的垂询,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事后也证明他的知人之明。

直到临终还不忘对自己的皇帝尽上最后的忠告。

他的谋国之诚,虑事之密,临机之智,运筹之精准,在明初文臣中几乎无出其右。

然而,他最后的结局却是悲剧性的:以被谋杀而。

原因何在? 刘基之悲剧结局的成因,既有他自身的失误,更多的是制度所造成,其中包括朱元璋这样的皇帝的思想和性格。

刘基尽管是江南文人集团的领袖,才华横溢,足智多谋,多年为两个皇朝服务,在官场摸爬滚打数十年,但终其一生也没有脱尽书生气质,对官场的黑暗凶险既缺乏透彻的认知,也没有清醒的防范意识。

因而对许多问题的处理就显出书呆子习气。

你看,在朱元璋征召他的时候,一开始他故意拿架子,没有立即响应。

这显然不是明智之举。

既然在十年前你就算准了“金陵有王者起”,而今王者已经站在面前,你就应该立即毫不犹豫地趋前礼敬才是,你的矝持,在朱元璋那里留下的肯定不是好印象:“我征召你出来做官,那是看得起你!一个无拳无勇的臭老九,你摆什么架子?”因为出身草莽的朱元璋本来就与知识分子在感情上有一定距离,刘基的作为就不能不在朱元璋心底播下不信任的种子。

这一层,刘基大概至死也没有认识到。

到了朱元璋幕中,刘基自然是毫无保留地献出了自己的赤诚,同时也想当然地认为,他自己也同时取得了皇帝的绝对信任,所以敢于在皇帝面前和盘托出心里话,任意,不计后果。

例如,当朱元璋问他对、、、等的看法时,他完全可以耍个滑头,说一句“知臣莫如君”搪塞过去,没有必要那么认真。

要知道,在用人问题上,朱元璋有他自己的考虑,处在刘基的地位,他能对朱元璋施加的影响是十分有限的。

更重要的是,你没法保证你对皇帝说的话不传到被评判者耳朵里。

果然,他与胡惟庸的结怨与此不无关系。

刘基文名籍籍,被江南文人视为当之无愧的领袖。

他,从来不搞个人的小圈子,更不去结党营私,这一方面自然释去朱元璋的许多疑忌,不会对他施以杀头问罪的过激惩罚,另一方面也使他在朝中缺少知心朋友,没有任何奥援,一旦身陷危局,也就没有人挺身而出为之辨冤讲情。

在他遇到两次被冤枉的危难时,竟没有一个人站出来为他说一句公道话。

其实,当时只要有人出来说明事实真相,危难是不难化除的。

这种情况之于刘基,难道还不是一种深深的悲哀么! 刘基的最大失误在于,在他服务于的15年中,他始终对自己的身份定位没有清醒的认识。

朱元璋起事取天下,主要靠的是如、之类曾经一起光着屁股放牛割草的淮西老将,以及李善长之类最早投靠的淮西文人集团。

作为后来入围的江南文人领袖,刘基始终处于一种“客卿”的地位。

朱元璋对他以及和他同样地位的人物,可以尊敬有加,可以虚心垂询,可以任命为御史中丞之类的高官,也可以得到诚意伯之类的显爵,但却很难进入朱元璋“自己人”的行列。

刘基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他甫入朱元璋幕中,就毫无保留地将自己视为朱元璋的“自己人”,说话行事,毫不避讳。

他不明白,自己不仅没有淮西老将与朱元璋之间那份心贴心的感情,更没有淮西老将那些、的功劳,也就没有了朱元璋对淮西老将的那份担待。

只要他犯了一点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小过错,朱元璋处理起来也会毫不手软。

然而,对于自己在明朝的身份地位,刘基却至死不悟,临终还不忘让儿子在他死后献上那份展示自己矢志忠贞的“密奏”。

由于刘基自视“自己人”,他也就对来自周围的明枪暗箭疏于防范。

他深知元朝官场的黑暗与凶险,因而以辞官家居躲避之。

然而,当他身居新朝时,却基本上解除了对官场黑暗与凶险的警觉。

大概在他心目中,这个新朝肯定是一片光明吧。

他意识不到,这个新朝的专制程度决不亚于旧朝,而官场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也比旧朝有过之而无不及。

身处如此险境而浑然不觉,他的悲剧也就不可避免了。

朱元璋将刘基比作汉朝的张良,时人也将他等同于张良,大概他自己也以此而自鸣得意,但实在说来,他的自我保护意识却远逊于张良。

试想,当他视之不屑而对自己又忌恨的胡惟庸送药上门的时候,怎么能够放心大胆地连着饮下这两幅来路不明的药物呢?俗话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刘基丢弃了防人之心,成为“不设防的城市”,自然也就被宵小之徒轻而易举地攻破了。

明朝人廖道南已经认识到这一点,他在对刘基和张良进行比较时,说了这样一段很有见地的话: 予观诚意伯集,慨然激叹,以为有子房之风,及诵我圣祖之言,亦曰吾子房也。

夫子房椎击沙中,何异于伯温之愤也。

伯温受天文于邓祥甫,又何异于圯上老人之三畧哉。

汉之元功大封,子房愿封留足矣,乃辟榖导引,明哲保身,始神黃石之术,终从赤松之游。

易曰“介如石,不終日”,贞吉何其智也。

而伯温乃徘徊容與,雉罹于罗,象以齒焚,岂其忠于国而弗智于身耶?刘基地下有知,实在应该将这段话作为“知音”而赏吧。

随机文章盘点中国十大天坑,夺得多项天坑世界之最(最深/最大/最多)微波炸弹有多大威力,摧毁任何电子设施/使人精神错乱毫无战斗力揭秘遍布半个地球的人面岩画之谜,人类迁徒之路所做的标记这片枯叶是一只完全伪装的蝴蝶 如果不仔细看 会被它骗过只用过一次的铁裙之刑,犯人身穿铁做的裙子后放在火上面烤

明太祖朱元璋想增加人口,刘伯温用四个字解决

末年,各地不堪暴政的压迫纷纷揭竿而起,也是其中的一个人,后来自然是朱元璋成为了最后的胜利者,将元朝消灭,将金人赶走,成立了延续200多年的朝代,大明。

说起来,当年元朝的统治者都输蒙古人,他们由于从小在草原上长大。

所以文化方面与汉人有着很大的差别,这也因此使得当时的中原百常受到种族的压迫,后来因为压迫的实在太过于严重,元朝终于迎来了它的末日,不过数十年的征战虽然以朱元璋的胜利告终,可也是因为连年的征战,国家的人口大幅度下降,据资料显示,初年,全国的人口只有两千多万。

其实人口少也并不全是因为连年征战,当时元朝虽然成功建立,可是民族文化的融合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汉人经常要受到压迫,再加上元朝的时候天灾频发,在多种情况的影响下,人口自然就会下降了。

随机文章第十四章 柔然民族的辉煌与没落司马迁生平简介俄罗斯白杨洲际弹道导弹,唯一美国无法拦截的导弹无人机和遥控飞机的区别分析,无人机能自动控制飞行/性能超屌亚特兰蒂斯文明发展到什么程度,建造海底城市文明远超人类(幻想)

明太祖朱元璋七次招降此人,还让他妹妹成为王妃

这个人就是元末大将,在中有着记载,一天在和将军们聊天的时候就问到底谁才是天下的奇男子,这个大将都说是,但是朱元璋却不这样认为,说常遇春即使再强也还是我的臣子,但是这个无论我怎么招降都没用的人,才是真的奇男子。

根据史料的记载,这个朱元璋曾经七次招降他,但是却无功而返,甚至还被他毒死了一个使臣,废了另一个使臣的手臂,丝毫没有顾忌。

但是就是这样朱元璋爱他的心还是没变,而且还把他的妹妹嫁给了自己的儿子成为王妃,想要通过这样来拉近两人的关系。

在路过其养父的墓前的时候,还派人的祭拜,但是这些完全没有动摇王保保的决心。

据说朱元璋的三大遗憾之一就是没能活捉这个人,注意是要活捉,就是希望他能为自己所用,但是还是没能实现。

那么这个王保保究竟有什么魅力,能够让朱元璋对他如此称赞呢? 其一,朱元璋一直觉得他是汉人,觉得他和自己的立场应该是相同的。

在他的檄文里面说的是自己是在恢复中华,不是在造反,还顺便提起了王保保说他忘本,说一个汉人为什么要改蒙古名,既然大家都是汉人你就应该和我一起去征讨。

但是他还真的误会了王保保家族几代都是蒙古的,他并没有汉人血统。

朱元璋会误会就是因为他是被养父养大的,就觉得他是汉人,但其实养大他的人是他舅舅,是个地地道道的蒙古人。

其二,王保保几次大败朱元璋手下的将领,很多人都很畏惧他,北方的红巾军就是被王保保消灭的,在朱元璋几次北伐的时候,不少大将都折损在他的手里。

就算到了北元事情王保保依旧带领着大军打败了北伐的队伍,使得北元被保留下来。

其三,王保保的忠心很让他佩服,虽然他一直误会人家的汉人,但是作为元军的将领几次差点在战场牺牲都没有放弃,面对招降不为所动让朱元璋对他十分敬佩。

随机文章古代日本的食品与农业简介阿拉里克一世简介清朝最衰皇帝是他!「3大剧变」全遇上还埋下亡国种子土星为什么恐怖?夏季温度仅-140℃(29年公转一次)如果有一天火星撞地球,两者都将毁灭(可能性为0)

加入收藏
               

他为明太祖朱元璋贡献一生,最后却难以自保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