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居宣长有着哪些作品?他的作品都有着什么含义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4-14 点击数:
简介:江户中期的学术界,朱子学的没落是与“国学”的兴盛同步进行的。

那时朱子学空谈义理、否定人的自然本性及随意解释文献的做法,已经不能让人 们满足了。

一些学者开始认真钻

【菜科解读】

江户中期的学术界,朱子学的没落是与“国学”的兴盛同步进行的。

那时朱子学空谈义理、否定人的自然本性及随意解释文献的做法,已经不能让人 们满足了。

一些学者开始认真钻研古代文献,以客观实证的态度来进行研究,这种情况与中国明清时期理学到朴学的学术嬗变颇为相似。

在这些学者中无疑是最为突出的一位。

本居宣长(1730 —1801)出生在伊势松坂一个富裕的商贾人家,原名小津富之助、荣贞,后改为宣长。

通称弥四郎、健藏,号铃屋。

青年时期学医于京都。

后又师事儒学家堳景山。

宝历七年(1757)回到故乡以医为生计。

同时热心于日本古典的研究。

之后又拜贺茂真渊为师,开始以《古事记》为主要研究对象。

宽政十一 年(1799)撰成《古事记传》,是所谓国学之体系化的总论,影响很大。

其与契冲、荷田春满、贺茂真渊被称之为国学四大家。

宣长弟子众多,有近500人。

其中,平田笃胤、伴信友被称为该门的双璧。

宣长一生著作等身,著书90种,260余卷,涉及多种领域,如有阐述古道论的《直灵》(明和8年,公元1771年)、《万叶集玉小琴》(安永8年,公元1779年)、《古今集远镜》(宽政6年,公元 1794年)和《新古今美浓的家苞》(宽政7年,公元1795年)。

特别 是他站在纯艺术立场,以“物哀”的文学论为基调的物语论《源氏物 语小栉》(宽政8年,公元1796年)以及和歌论《石上私淑言》(宝历 13年,公元1763年)成为他的学说的一个中心。

本居宣长能够集国学和复古思想之大成,与他直接或间接的师承不无关系。

他曾师从著名学者堀景山学习儒学,倾心阅读国学大师契冲的著作。

这里需要特别介绍一下僧人契冲(1640— 1701),他出生于武士之家,自幼入佛门学习教义,后开始研究古代语言和文学,他以文献实证的方法奠定了国学的基础,被后人尊为 “国学之祖”。

契冲以及江户的户田茂睡、大阪的下河边长流等人, 希望通过对《万叶集》的注释,把和歌从儒佛的牵强附会及阴阳道 的解释中解放出来。

他所编著的一些优秀注释书,都贯彻了这一 意图,如《万叶代匠记》、《古今余材抄》、《源注拾遗》等。

此后荷田 春满(1667—1736)受其影响,将研究《古事记》、《日本书纪》、《万叶 集》作为治学的正途,提倡国学,明确地与朱子学对立。

1728年, 他向幕府提出了建立学校的意见书——《创学校》,以实施自己的主张。

学校虽未建成,这种主张却给后来学者如贺茂真渊、本居宣长以巨大影响。

贺茂真渊(1697—1769)是对本居宣长有直接影响的学者。

他出身于远江某神官的家庭,37岁上京受教于荷田春满,以后迁居江户,事将军吉宗之子田安宗武,晚年在社会上培养门人。

他的著作有《万叶考》、《歌意考》、《新学》、《国意考》等等。

贺茂研究古典 文学,发现了所谓古代人的“真心”(纯情)。

在他的《国意考》里,指出读万叶调的歌能体会出日本古道的天地自然之理,儒佛则是凭借狡智制作的人为之教,或用伪善的道学装饰起来的东西。

因而他痛斥两者,力主尊重自然和人性,具有自然主义的倾向。

他曾在 《国歌八论余方拾遗》中写道:“庄周曾云:‘《诗》以道志。

’盖直言其心之所思,乃诗歌也。

”他认为文学应该从朱子学所提倡的把它作 为劝善惩恶的工具这种观念中解脱出来,主张文学是人类自身的东西。

这种观点在当时无疑具有思想解放的意义。

这种强调文学的人性论的倾向,发展到本居宣长(1730— 1801)的时候,变得更加明确了。

宣长在《石上私淑言》中就写道: “惟柔弱的女人气,欲哭欲泣,乃是真情。

”在“男尊女卑”这样一种 封建时代常见的性别观念占支配地位的情况下,宣长却认为只有女人气才是人的本质。

对此,我们不由得会联想起在《红楼 梦》中对女性的一系列赞美之辞。

宣长的代表作《古事记传》和《源氏物语玉小栉》,是当时日本 实证主义文献学的最高成果。

他对《古事记》十分重视,曾用30余年的时间写成了《古事记传》一书,奠定了日本国学的重要基础。

他认为《古事记》所记载的是事实,对他来说,《古事记》所传的“天 照大神之道”及“天皇统治天下之道”曾是实有其事的世界,要从那里追求人生的理想,表现了他的复古主义思想倾向。

尽管如此,宣长在思想上却是以“情”为核心的。

他认为儒学从中国传到日本,儒家做出种种烦琐的规范,其间灌注了所谓的 “汉意”。

这和日本人的心情是不同的,在日本人的内心深处,有日本人固有的情的世界。

即使接受儒学,也只是表面的。

应以纯粹的形式,从昔日未被儒学污染的古代人心情大和心”中找出 来。

要达此目的,惟有理解古代人留下来的文章,通过它才能将 “大和心”复原。

如他在《初山踏》中写道:“初学之徒,必先清除汉意,立大和魂。

犹如武夫初赴战场,首须备铠甲,整装出阵。

如装束不齐,而读神典,则无异不着甲胄。

,俄顷之间,为敌所 伤,必将落人汉意。

”这里的所谓汉意,应该指的是朱子学的主张。

这段话,可以看出作者对随意曲解文献原义的反感。

因为是汉意在作怪,所以必须排斥。

他主张按原来的面目接受古典,避免汉意的误导。

宣长的另一国学力作《源氏物语玉小栉》,具体贯彻了这一思想。

他认为《源氏物语》这本书的本质并不是为“悟道”或者劝善惩恶而写的,而是为表现人的真情实感,并将此基础置于人性的自然发露上。

这是对贺茂真渊学说的发展。

宣长的这种观点,在他的那篇著名文论《石上私淑言》中,有更为详细的阐发。

如前所述,他还认为对人来说,文学绝不是什么劝善惩恶的工具,而只能是歌唱人本身的东西。

后期的新的学问,即国学的实证的文献学和人文主义的文学理论,在宣长手下才臻于完善。

国学的这两个方面,都是从尊重人类本性的视角出发的。

但另一方面,宣长这两部书也表达出了浓厚的国粹主义,并对后世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随机文章世界上最巨大最清晰ufo曝光,头顶几百米高空飞过发怪声近期太平洋火山地震连发,两天发生两次地震一次火山爆发(活跃期)揭秘猪为什么是蛇的天敌,毒蛇面对野猪无处下口/野猪抗毒能力强心理学上的十大效应,美女效应成为了商家最爱的营销活动(吸睛)斯诺登所陂露的美国棱镜计划,全球都在美国的监控之内

须句国有着怎么样的来历?最后又是如何灭亡的

,也叫须朐国,《左传》记载:“任、宿、须句、颛臾,风姓也。

实司大皞与有济之祀,以服事诸夏。

”意思是任国、宿国(见宿国篇)、颛臾国、须句国并称“风姓四国”,周王当初封他们在济水流域立国是为了让他们祭祀太皞的神灵和济水之神,以服事诸夏。

据说风姓的先祖们曾经生活在豫东地区,后来迁徙到济水流域,在那里扎了根,周初时,武王找到风姓的后裔们分别立国。

须句国在今东平县境内,具体位置不可确定,可能在东平县与梁山县之间,也有说在东平县西北部,总之就在东平湖一带。

学者蒋作锦在《东原录》一书中考证须句国在“须昌城南三十里”,须昌县,秦时置县,也就是今天的东平县范围内,按照蒋的说法,须句国地望就在东平县以南。

须句国与同国相邻,又近靠邾国和。

西周时期的须句国已不可考,须句国春秋历史上经历了三起三落,几度灭亡又几度兴起,可谓饱经苍霜,冷暖自知。

须句国的最大危胁来自邾国。

据《左传·僖公二十一年》记载:“邾人灭须句,须句子来奔,因成风也。

成风为之言于公曰:‘崇明祀,保小寡,周礼也;蛮夷猾夏,周祸也。

若封须句,是崇皞、济而修祀,纾祸也。

’”说得是公元前639年,邾国为了扩张领土,灭掉了须句国,这下鲁国不高兴了,除了邾国破坏了周边均势,还有一层重要关系,因为的母亲成风是须句人。

鲁很会说话,她对说鲁僖公说,尊祟神灵的祭祀,保护弱小的国家,这是大周祟尚的礼仪精神,凶恶蛮夷的邾国,不顾周礼,灭亡了周王所封的须句国,这是大周将来的祸患。

如果鲁国能助须句国复国,使先祖太皞和济水的神灵重新得以祭祀,将来一定也会为鲁国带来福祉,免去灾祸。

于是,鲁国在次年“春,伐邾,取须句,反其君焉,礼也。

”意思是公元前638年,鲁僖公出兵伐邾,夺回须句,送国君回须句国,这是合乎周礼的。

须句国因鲁国的干预复国了,邾国肯定不会罢休,于是狠狠将气出在了鲁国的头上,鲁邾两国在“升陉”经过一场大战,结果鲁僖公因不听大夫臧文仲:“国无小,不可易。

无备,虽众,不可恃。

”的谏言而大败(详见邾国篇),自己也差一点死在战场上。

鲁国大败后,邾国又重新将须句国据为己有,并统治了整整十八年。

据《左传·文公七年》记载:“春,公伐邾。

间晋难也。

三月甲戌,取须句,置文公子焉,非礼也。

”说得是公元前620年春天,攻打邾国,这是鲁国看准了内乱的时机(因为此时的邾国投抱晋大腿)。

三月,占领须句地,但这一次不像十八年前的鲁僖公,取须句后助须句复国,鲁文公比较自私,将自己的儿子封在须句,所以史官说“非礼也”。

从此,须句国成了鲁国的领地。

须句国亡国后,国人以须句为氏,后简化为和句氏,形成须句姓,战国时有个叫须贾的大臣,估计是须句国后裔。

随机文章谁知道朱允炆最后怎么了?心理学上的十大效应,美女效应成为了商家最爱的营销活动(吸睛)葫芦娃七兄弟各自有什么能力,法天象地/喷火吐水个个令人羡慕不已南极北极属于哪个国家,北极岛屿被瓜分/南极大陆属于全人类黑洞最终会变成什么,黑洞会爆炸/消失在宇宙坍缩中(未解之谜)

鲜虞国有着怎么样的文化?鲜虞国具体位置在哪里

经过旷日持久的艰苦征战方能消灭鲜虞,表明鲜能征善战,且占据有利地形,以滹沱河作为天然屏障,易守难攻。

自西周兴起后又几乎延续整整一个春秋时期,说明石家庄北部地区在当时适于农牧业发展,这使鲜虞国具备相当雄厚的经济实力。

平山县鲜虞遗址曾出土千余枚尖首刀币,藁城市也曾出土92枚。

这是当时北部少数民族由一种日常使用的青铜工具——削(即小刀),逐渐演变成的刀削形态的青铜铸币。

众多尖首刀币的出土,反映出鲜虞国的商品流通已相当发达。

刀币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四大铸币体系之一。

自春秋中晚期之际开始,至战国末年,在长达近400年的历史长河中,刀币先后成为中国北方、东方各诸侯国(族)的主要铸币形态,曾经铸造和流通过刀币的国家就有鲜虞国、 、、、和山戎等部族。

刀币文化还是中国特有的钱币文化之一,为先秦钱币中的奇苑瑰宝,在中国铸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鲜虞国和中山都是西周时期在石家庄一带建立的小国,中山又有春秋中山和战国中山两次立国经历,在有关鲜虞与中山两者的关系问题上,学术界长期存在争论。

主要观点有以下三种: 1)中山是白狄所建的鲜虞国的继续; 2)中山系周王室所封,为,与鲜虞子无关; 3)中山为白狄别种,是一个很早就依附于晋的古老国家,与鲜虞无承继关系。

持上述观点的学术界人士各有论据,但由于史料较少,还处于考证阶段,尚无一家之言能成定论。

随机文章揭秘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成因,世界上最大的峡谷(长达446公里)为什么海水是蓝色的,海里的浮游物吸收光折射出蓝色小行星带位于什么之间,火星轨道和木星轨道之间(位于太阳系内)中国古代十大名医图片,法医学之父宋慈列第五/第三活100多岁唐太宗多次想杀魏征,为什么魏征每次都能化险为夷?

加入收藏
               

本居宣长有着哪些作品?他的作品都有着什么含义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