鹪鹩:属于一夫一妻制鸟类,而且领地意识非常的强

【菜科解读】
在自然界的生物中,有着这样一种善于鸣叫的鸟类,它的名字叫做鹪鹩(jiao liao),体型虽然比较小,但领地意识却非常的强。
那么它有哪些特征与生活习性呢?下面奇闻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鹪鹩又被称为鹪鹩属,是一种善于鸣叫的小型鸟类,主要分布在南美、北美、欧亚大陆以及北非等等地区。
鹪鹩的婚配制度主要是一夫一妻制,筑巢是雄鸟的任务,雌鸟则负责繁殖。
鹪鹩的体型比较小,它的嘴比较长,而且很纤细,体长大约是10到17厘米。
它全身的颜色主要是黄棕色,胸部和腹部的颜色比较浅,头部是浅棕色,眉毛是黄色。
鹪鹩的上体主要是栗棕色,并且有一些黑色的斑纹,虹膜是暗褐色,嘴巴是黑褐色且下嘴的颜色较浅,腿和脚趾是暗肉褐色。
鹪鹩喜欢生活在一些潮湿的密林、灌木丛等等地方,有时候在城镇、乡村和农田等地方会看见它们。
鹪鹩通常会在一些树洞、岩石洞、建筑物等等地方筑巢,树枝、草叶、苔藓、细茎等等是它们筑巢的主要材料,巢穴主要呈现圆屋顶的形状。
它们不会集成大群外出活动,一般成对或者以家庭群出去。
鹪鹩的领地意识非常强,雄鸟处在战斗的第一线,当发现有入侵者,它们会扇动翅膀,晃动尾巴的羽毛来恐吓它们,而雌鸟则是最后一道防线。
一些蜘蛛、毒蛾、天牛、象甲、椿象等等昆虫是它们的主要食物。
鹪鹩已经被列入了《世界自然保护联盟》2014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
现存最濒危的鸟类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鹦鹉都长的这么好看,在遥远的新西兰生活着一种“奇丑无比”的鹦鹉,它明明是一种鹦鹉,却长着猫头鹰一样的面孔,它就是鸮面鹦鹉(Strigops habroptila)。
有人说,鸮面鹦鹉是世界上最蠢笨的鸟,正是因为这样它们才成功的把自己“玩”成了极危物种。
但其实,这个说法是不对的,因为鸮面鹦鹉的极危与它们蠢笨没有什么关系,而恰恰是因为它看似有些“蠢”的行为,成功的拯救了它们,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有趣的鸮面鹦鹉鹦鹉是鹦形目鹦鹉科下所有鸟类的统称,相比较其他的鸟类,该科下的鸟类除了基本都有艳丽的羽毛外,体型的差异化也非常大,最小的棕脸侏鹦鹉平均体长只有8厘米,而最大的紫蓝金刚鹦鹉的体长可达1米。
而且鹦鹉都有带有沟曲和蜡膜的喙以及厚厚的舌头,除此之外,鹦鹉的脚都比较短且粗壮,拥有对趾足适合攀援,均为为攀禽。
不过,鸮面鹦鹉有些不同,相比较其他鹦鹉,它不但长着酷似猫头鹰的面部,羽毛也不算艳丽,全身布满了黄绿色的斑点,看起来有些其貌不扬,而且鸮面鹦鹉也是现存最大的鹦鹉之一,它们的体长可达60厘米,体重平均3公斤。
大多数的鹦鹉是日行性的鸟类,但鸮面鹦鹉也有些另类,它们喜欢昼伏夜出,这倒不是因为它们有猫头鹰那样的夜视能力,而是因为它有着两大夜间觅食的法宝:第一就是它的脸,鸮面鹦鹉的脸之所以看起来像猫头鹰,主要原因就是它们的面部有许多的羽须,这些羽须具备很强的感知能力,当夜间在地面行走时,它的羽须能够感受地面的情况。
第二就是它的嗅觉了,鸮面鹦鹉有两个大大的鼻孔,里面布满了嗅觉感受神经,能够准确的收集空气中的气味颗粒,然后判断气味颗粒的位置和来源,它正是靠着这两个器官在黑夜中觅食的。
除了习性奇怪外,鸮面鹦鹉还是现存唯一一种不会飞的鸟类,虽然它们的翅膀并没有退化,但是已经不足以带动它庞大的身体飞起来了。
其实,鸮面鹦鹉的祖先与其他鹦鹉一样都是会飞的,但是当它们的祖先来到新西兰这个海岛上之后,由于缺少竞争者和食肉动物,所以它越吃越胖,最终再也飞不起来了。
同时,鸮面鹦鹉还是唯一一种一夫多妻制的鹦鹉,在繁殖期,雌性们会聚集到一起,散发的荷尔蒙会被嗅觉灵敏的雄性捕捉到,于是,一场配偶争夺战开始了。
与大多数鸟类通过叫声来吸引异性不同,雄性鸮面鹦鹉是靠自己的表演来争夺繁殖权的,包括张开翅膀、转圈等等,表演时间越长,胜出的几率就越大,胜出者会拥有所有雌性,失败者则会离开,这种求偶模式被称为求偶场交配模式。
不过,尽管雄性拥有“三妻四妾”,但是繁殖期一过,它就再次回归“单身”生活了,因为雄性鸮面鹦鹉是没有照顾和孵化后代的习性的。
把自己“蠢”成极危的鸮面鹦鹉?在现存的鹦鹉中,最濒危的当属鸮面鹦鹉了,早在1995年,它们全球的数量仅剩下了约51只,离灭绝只有一步之遥,由于鸮面鹦鹉不会飞,移动速度也比较慢,而且遇到人也不知道躲避,所以有人说它们是被自己“蠢”成极危物种的。
但其实,鸮面鹦鹉的极危与它们自身没有太大的关系,因为我们上面说过,鸮面鹦鹉不会飞是因为它们定居在了没有天敌威胁的海岛上才逐渐的失去飞行能力的,而且鸮面鹦鹉喜欢栖息在密林之中,它身上黄绿的斑点与环境几乎能融为一体,形成很好的伪装色。
再加上鸮面鹦鹉昼伏夜出的生活以及它们依然具备很强的爬树能力,这使得它们能够更加安全的在原生环境中生存。
它们极危的真正原因其实是人导致的,确切的说是人带来的动物导致的,大约在1000多年前,波利尼西亚人首次发现并登陆了新西兰,当他们发现这种对人类完全没有警惕心且不会飞的大鸟后,首先被当成食物捕杀。
在拔毛的过程中,人们发现它的羽毛非常的柔软,于是,它又因为羽毛可以制成比较华贵的服饰和装饰品被捕杀,不过,这并非主要的因素。
#p#分页标题#e#到了19世纪40年代,欧洲人开始陆续的登陆新西兰并将这里变成了殖民地,与欧洲人一起进入的还有黑鼠、家猫和白鼬,这才真正开启了鸮面鹦鹉的噩梦。
由于鸮面鹦鹉通常在地面茂盛的植被或者树洞中产卵,而且又是雌性单独孵卵,这就给了黑鼠偷吃鸟蛋的机会。
而家猫和白鼬都是夜间活动的食肉动物,它们也盯上了这种不会飞的大鸟,就这样到了20世纪中期,鸮面鹦鹉就剩下了不足50只。
虽然当地的政府意识到了这种鸟类的生存现状堪忧,并且采取了一定的保育措施,但是到了1995年,数量仅恢复到了51只,可见当时的保育也只是以保护为主,还没有进入到真正的保育。
直到20世纪末,动物学家Mark Carwardine来到了新西兰对这种珍稀的鸟类进行观察,才真正的拯救了鸮面鹦鹉,而且这种拯救还是“自发”性的。
“奇葩”的行为拯救全族当动物学家Mark Carwardine来到这里后,恰好是鸮面鹦鹉的繁殖期,Mark在野外观察一只名为Sirocco的鸮鹦鹉时,意外发生了,Sirocco正处于发情期,而且没有找到合适的配偶,所以当看到蹲在地面上的Mark时Sirocco直接跳到了他的头上,并且作出了身体前后摇摆的交配姿势。
这一幕也被Mark拍了下来,最后被BBC的动物纪录片《最后一眼》收录并播出,节目播出后,鸮面鹦鹉才真正的被大多数人关注到。
也是从节目播出后,越来越多的动物学家来到新西兰,新西兰的保育部也正式的开始科学的拯救鸮面鹦鹉,到了2018年,仅仅是不到二十年的时间,鸮面鹦鹉的数量就来到了154只,比保育前翻了三倍。
两年后,也就是2020年,鸮面鹦鹉的数量突破了200,来到了211只,虽然它如今依然是极危物种,但是在积极的保育下,它们的数量正在稳步的上升,未来我们会看到更多的、呆萌的鸮面鹦鹉。
最后鸮面鹦鹉是世界上最珍稀的鹦鹉,也是最珍稀的鸟类之一,它们原本有着庞大的种群数量、安全富足的生活环境,但当人类不断的来到它们栖息地后,一切都变了,从无危到极危,仅仅用了一百多年。
好在,一只“饥不择食”的鸮面鹦鹉做出了一个奇葩的举动,这才真正引起了关注,最终拯救了全族。
上古神兽凤凰原型之谜,孔雀长尾鸡已灭绝鸟类
上古神兽凤凰原型之谜根据神话传说,凤是从东方殷族的鸟图腾演化而成。
今日所见关于凤的最早记录,可能是在《尚书·益稷》篇中。
书中叙述大禹治水后,举行庆祝盛典。
由夔龙主持音乐,群鸟群兽在仪式上载歌载舞。
最后,一凤凰也来了——“萧韶九成,凤皇来仪。
”据考古发现,“凤”字的甲骨文从形态上看,最顶端是一个头冠,下面整个形体是一只鸟,而且特别突出了两条长长的尾羽,菜科网,尾羽末端还有圆斑。
而到了籀文中的“凤”字,又通“鹏”字,可以看到字形中也强调了长长的尾羽。
不过在何光岳在《东夷源流史》一书中提出,凤凰的原型乃是皋鸡(长尾鸡),它是作为东夷部落领袖太皞和少皞的图腾。
《左传·昭公十七年》载:“少皞挚之立也,有凤鸟适至,故纪于鸟,鸟师而鸟名。
”不过这些说法都只是猜测,毕竟古人在记载凤凰这种生物,都说他不是人间的,只存在于传说之中,再加上凤凰的原型有可能已经灭绝,所以现今争论的凤凰原型都只能是猜测,除非你你回到那个遥远的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