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不勒斯死亡谷、海底的湖泊及帕劳水母湖

所谓的奇迹只是你到达不了领域或理解
【菜科解读】
天下之大,无奇不有!
世界上没有绝对的真理,一切只取决于你站在哪里 。
所谓的奇迹只是你到达不了领域或理解不了知识。
一,深海里的湖泊。
在墨西哥湾、红海、地中海和黑海,甚至在南极大陆架地区,存在着海底湖泊,有一些海底湖泊和海水之间有着清晰可见的分界面,海水和湖水并不相融合!
这些湖泊有个共同的名句——盐卤池,多数分布在海平面以下1000-3000米。
比如在墨西哥湾海底发现的的盐卤池。
这个圆形的盐卤池约周长30米,深3.6米,位于墨西哥湾海面以下1005米处,池中水的盐度是周围海水的4-5倍,海洋生物进入该湖泊绝无生理。
二,意大利那不勒斯死亡谷。
据说在意大利那不勒斯和瓦维尔附近的死亡谷,是“动物的墓场,人类的天堂”
只要进入该谷,动物绝无生路,而人类却可以毫发不伤。
据有关人士统计,在该谷每年有三万多头动物死于非命。
非集体自杀,非自相残杀,更非人为。
是什么神秘的力量让该谷成为“动物的墓场,人类的天堂。
”
三,帕劳水母湖。
水母湖,位于帕劳群岛其中一座岩岛埃尔·马尔克,是在大约1.2万年前形成的,当时地壳隆起致使这座岛屿高出海平面,岛屿中部的下陷出俘获了海水形成了湖泊。
水母湖是帕劳的珍宝,是帕劳的名片之一。
该岛距离帕劳首都约有30分钟的行船路程,湖中聚集着数百万至上千万只水母,但是该湖深只有约20米,面积不过几个游泳池大。
这些水中精灵的密集程度远远超出力的预想,大约每20厘米就有一只,不仅限于湖面,只要潜入,可视的几米范围内全是悠闲游荡的水母。
活在这个世界上,越是深究,越是觉得造物之神奇。
全世界的海底火山有多少?为什么海水浇不灭海底火山
一天一夜之后,人们赫然发现海面上多出一个小岛,此后经过数次喷发,新生的小岛竟然长到170米高,1700米长,这便是著名的塞岛。
无独有偶,2018年9月12日,日本硫磺岛附近的海底火山再次喷发,海面以上一度出现超过十米的水柱。
根据我们掌握的物理知识,不论多么强大的火势,只要有足够的水泼上去绝对熄灭。
苏尔特塞岛和硫磺岛附近的火山再大,大得过大西洋和太平洋吗?但为什么海水仍旧浇不灭海底火山?这种水火共存的现象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呢? 所谓海底火山,是指分布于浅海与大洋底部的火山,与陆地火山一样,它们也有死火山与活火山之分。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球的海底火山超过两万多座,其中一大半坐落在太平洋里。
这些火山多位于板块的交界处,有的已经,有的仍然年轻活跃,有的则正在休眠。
海底火山喷发也分具体情况,如果海水较浅、水压较低,水蒸气和熔岩常常会喷出水面,并伴随剧烈的爆炸。
反之,如果水深过大,我们在水面以上则看不到十分明显的变化。
那么这种情况是海水把火山浇灭了吗?当然不是。
否则的话,以太平洋如此浩瀚的水量,大概不会有“火山”这个名词问世了。
那么火山的“火”与海水的“水”究竟是如何作用的呢? 首先我们要明白的是海底火山喷发出来的火并非陆地上的明火。
平日里我们见到的火是燃烧物与空气之间的剧烈氧化作用,而火山喷出的是一种高温流体物质,也就是岩浆。
地壳以下因为高温高压而储存着大量的岩浆,当板块运动频繁,地表出现空隙时岩浆便会涌出。
以水灭火的原理是把燃烧物与空气隔开,但岩浆的喷发是高压所致,本身就不需要空气,海水对其只能降温而无法熄灭。
岩浆冷却之后会变成固态覆盖在海底火山与海水之间,但新的岩浆仍旧源源不断地喷涌而出。
于是喷发、冷却、凝固、堆积,沉积物不断累积便形成,海山露出水面便是海岛。
前文提到的硫磺岛正是一座由火山喷发形成的小岛,因岛上弥漫一股浓烈的硫磺味而得名,其他比较著名的火山岛还有夏威夷、吕宋岛等等。
随机文章西班牙直布罗陀机场,世界唯一汽车与飞机共用车道ufo事件真实外星人事件,媒体报道的外星人真实事件揭秘考古界不敢公开的秘密,世界各地巨人遗骸证明远古文明存在探索白化病是怎么引起的,家族遗传和近亲结婚是白化病的罪魁祸首五大外星灵魂的特征,不恐高/不喜欢汽车与竞争/能与海豚产生感应
海底惊现神奇金字塔 考古学家揭开百慕大三角秘密
“大西国”是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在其对话体著作中为后世留下的千古疑案。
世世代代的人们曾望洋兴叹:命运悲惨的“大西国”究竟葬身何处水域呢?相传9000年前,“西海”中有一块很大的陆地,这就是“大西国”所在的亚特兰蒂斯大陆。
陆上风光秀丽,物产富饶,拥有高度发达的文明。
人民生活富足,强大的军事威震四方。
不料,一场毁灭性的地震和随之铺天盖地而来的海啸,使整块亚特兰蒂斯大陆载着都市、寺院、道路、河运以及全体国民,在一夜之间沉陷海底,消失在滔天的浪峰洪谷中……尽管柏拉图关于“大西国”的记述为当代学者所怀疑,但自本世纪60年代以来,人们已在百慕大海区的洋底发现了愈来愈多的史前文明遗迹。
一门新兴的潜水考古学正在酝酿创立当中。
这门新兴的学科将以揭开亚特兰蒂斯古陆的沉没与藏身谜团为己任。
这必将促进人们对百慕大“魔三角”真面目的逐步认识。
1967年,一位美国飞行员罗伯尔。
布卢斯和助手迪米特来。
勒皮科夫驾机在百慕大海区的巴哈巴群岛一带低空飞行。
突然他们发现比米尼岛水面下有一个很大的长方形物体,他们马上拍摄下来。
勒皮科夫是法国潜海探险家,他很快与耶鲁大学的瓦朗丁教授联系,提出组织一个在比米尼岛与周围岛屿进行水下研究的考察组。
第二年8月,考察组来到比米尼岛水域展开水下考古工作,陆续获得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宝贵发现。
随后,更多的人力和物力投入了对百慕大海底文明遗迹的考察之中。
在比米尼岛水下,很大的石头建筑群静卧洋底,它们结构严密,规模宏大,形状变化多端。
长达1600米的大石墙,由长4.5米,宽6米,高3米的大石块砌底,每块大石至少重25吨。
石砌的街道,还用长方形或多边形的石头排列出各种图案花样。
一座高42米,每边长54米的平顶金字塔,沉睡在距海面近400米的水下,另外还发现有码头、港口设备遗迹和大理石的雕像。
根据巴哈巴群岛附近海底石灰岩的分析,证明它在1.2万年前曾存在于空气之中,也就是说这里曾经是陆地。
古巴岛大陆架水域发现了面积约5万平方米的“水底石头城”,建筑群内有多条街道,石板铺路,石条门框,石块雕塑,甚至还有石板棺材,是个名副本来的石头世界。
潜水员们发现这座“水底石头城”遍布贝壳化石,年代非常古老。
此外,在墨西哥、洪都拉斯沿岸,都发现有石头堤围延伸入海,消失于洋底。
在希斯班尼俄拉海底,发现大石屋多幢,其中最大的一幢宽70米,高25米。
在安得罗斯岛附近的海面下,还有一座相当古老的寺庙残址,其宽度为25米,长度为30米。
在百慕大海域最激动人心的发现,莫过于1978年对海下巨型金字塔的发现了。
当时,国际潜水中心主任罗歇韦率领一部分队员来到百慕大“魔三角”附近考察,突然大晴天起了风暴,海面瞬时间迷雾茫茫,白光直射天空,小船已无法控制,他们只好舍身潜入海里。
当潜入100米深处时,他们看到了一个很大的金字塔,它有两个大洞,海水以极快的速度从洞中穿过,激起海面怒涛狂卷,水雾飞腾,工夫不大,当这一现象消失,海面又恢复了平静。
为了搞清楚这座水下金字塔的情况,美国一批科学家动用先进设备,再次前往百慕大“魔三角”调查,经细心测定,他们发现,座落在洋底的金字塔高200米,塔尖距海面100米,塔的每边长300米,建筑年代约比埃及金塔早7000年。
由于海水太深,环境复杂,水下勘察的科学家无法断定,该金字塔与大西洋底的其他古建筑群是否系同时代的产物。
在发现这座巨型水下金字塔的前两年,科学家们就在其东面发现有一座金字塔深藏在百慕大海区的底部,它的塔顶离水面达700米。
对大西洋中百慕大海底文明遗址的最新发现是在1989年,两名挪威潜水员在“魔三角”的一个水底平原上见到一座古城。
他俩用水底摄影机拍下了有关镜头,从中可以看到许多纵横交错的道路,一座座圆房顶的建筑物排列道路两旁,此外还有竞技场及长方形的建筑物。
它们都保存完好。
这两位挪威人自信发现了柏拉图所提到的“亚特兰蒂斯古陆”。
#p#分页标题#e# 这一发现无疑为百慕大水域的海陆变迁史提供了新的证据。
围绕以百慕大海区为中心的种种史前文明遗迹的水下大发现,科学家们见解不一。
有的认为百慕大海域及至辽阔的大西洋中,确有可能隐藏着沉沦的“亚特兰蒂斯古陆”。
有的则不以为然,因为人们历代提到的可能会成为“大西国”的沉沦水域已达上百处之多,也许柏拉图说的“西海”不是大西洋而是地中海呢。
对那些富于想像力的探索者来说,他们的念头颇为古怪,这就是他们居然怀疑“大西国人”是否还活在百慕大海底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