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节传说和习俗?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2-15 点击数:
简介:

【菜科解读】

腊八节的来历和风俗

腊八节起源于元末明初,和朱元璋有关。

据说朱元璋落难牢狱之中时,正是寒冷的冬天,又冷又饿的朱元璋从监牢的老鼠洞当中刨除了一些红豆、大米以及红枣等五谷杂粮,朱元璋用这些东西熬成了粥。

因为那天是腊月初八,因此朱元璋将其命名为腊八粥。

等到后来朱元璋做了皇帝,为了纪念这个特殊的日子,于是将这一天定为腊八节,将用杂粮熬出来的粥命名为腊八粥。

还有一种传说是腊八节源自"赤豆打鬼"的风俗。

据说上古五帝之一的颛顼氏,其三个儿子死后变成了恶鬼,专门吓孩子。

古代人们对于鬼神一事十分相信,而且认为小孩子中风得病等都是疫鬼作祟,人们认为鬼非常害怕赤红豆,所以在腊月初八这天人们煮上红小豆、赤小豆等熬成粥,用来祛疫迎祥。

腊八节的风俗

腊八节最主要的风俗有吃腊八粥和祭祀这两种。

我国喝腊八粥的历史由宋代开始,已经延承一千多年。

不同地区的腊八粥虽然用料各不相同,但是基本上都有大米、小米、糯米、高粱米等谷类,以及黄豆、红豆、绿豆、红枣、花生、莲子等干果。

腊八粥具有养生作用,适合在寒冷的天气当中饮用,具有保养脾胃的效果。

此外腊八节人们还对进行祭祀,祭祀的对象包括农神田官之神、司啬神后稷、坊神等等。

在唐宋之后又融入了祭祀佛祖的成分。

腊八节有什么传说和习俗?

各地习俗:

1、陕西腊八节的习俗

腊八粥熬好之后,要先敬神祭祖。

之后要赠送亲友,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

最后才是全家人食用。

吃剩的腊八粥,保存着吃了几天还有剩下来的,却是好兆头,取其"年年有余"的意义。

如果把粥送给穷苦的人吃,那更是为自己积德。


有些不产或者少产大米的地方,人们不吃腊八粥,而是吃腊八面。

用各种果品、蔬菜做成臊子,把面条擀好。

到腊月初八早上全家人一起吃。

2、甘肃腊八节的习俗

传统煮腊八粥用五谷、蔬菜,煮熟后除家人吃,还分送给邻里,还要用来喂家畜。

甘肃武威地区讲究过"素腊八",吃大米稠饭、扁豆饭或是稠饭,煮熟后配炸散子、麻花同吃,民俗叫它"扁豆粥泡散"。

3、西宁腊八节的习俗

腊八节并不喝粥,而是吃麦仁饭。

腊月初七晚上将新碾的麦仁,与牛羊肉同煮,加上青盐、姜皮、花椒、草果、苗香等佐料,经一夜文火煮熬,麦仁饭异香扑鼻,十分可口。

4、江浙腊八节的习俗

江苏人吃腊八粥分甜咸两种。

腊八粥里要加入茨菰、荸荠、胡桃仁、松子仁、芡实、红枣、栗子、木耳、青菜、金针菇等。

如果煮的是咸粥的话,在里面加入青菜和油即可。

浙江人煮腊八粥则一般用胡桃仁、松子仁、莲子、红枣、桂圆肉、荔枝肉等,香甜味美。

据说,这种煮粥方法还是从南京流传过来的。

5、西北腊八节的习俗

腊八节在陕北高原,熬粥除了用多种米、豆之外,还得加入各种干果、豆腐和肉混合煮成。

吃完以后,还要将粥抹在门上、灶台上及门外树上,以驱邪避灾,迎接来年的农业大丰收。

而且,腊八这天忌吃菜。

如果这天吃菜的话,庄稼地里就会杂草多。

腊八这天人们除了吃腊八粥,还得用粥供奉祖先和粮仓。

6、宁夏腊八节的习俗

做腊八饭一般用各种豆类加大米、土豆煮粥,再加上用麦面或荞麦面切成菱形柳叶片的"麦穗子",或者是做成小圆蛋的"雀儿头",出锅之前再入葱花油。

和陕北一样,这天全家人只吃腊八饭,不吃菜。

7、北京腊八节的习俗

北京的腊八粥可以说是最为讲究的。

掺在白米中的东西较多,如红枣、莲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圆、葡萄、白果、青丝、玫瑰、红豆、花生……不下20种。

人们在腊月初七晚上就开始洗米、泡果、拨皮、去核,半夜时分开始用微火炖,直到第二天清晨,腊八粥才算熬好了。

神话传说:

腊八节是农历腊月(十二月)初八,起源于元末明初,据说当年朱元璋落难在牢监里受苦时,当时正值寒天,又冷又饿的朱元璋竟然从监牢的老鼠洞刨找出一些红豆、大米、红枣等七八种五谷杂粮。

朱元璋便把这些东西熬成了粥,因那天正是腊月初八,朱元璋便美名其曰这锅杂粮粥为腊八粥。

美美地享受了一顿。

后来朱元璋平定天下,坐北朝南做了皇帝,为了纪念在监牢中那个特殊的日子,他于是把这一天定为腊八节,把自己那天吃的杂粮粥正式命名为腊八粥。

加入收藏
               

腊八节传说和习俗?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