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的“冥婚”风俗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2-09-14 点击数:
简介:阴婚,也叫冥婚,是为死去的人找配偶。

有的少男少女在定婚后,未等迎娶过门就因故双亡。

老人们认为,如果不替

【菜科解读】

  阴婚,也叫冥婚,是为死去的人找配偶。

有的少男少女在定婚后,未等迎娶过门就因故双亡。

老人们认为,如果不替他(她)们完婚,他(她)们的鬼魂就会作怪,使家宅不安。

因此,一定要为他(她)们举行一个阴婚仪式,最后将他(她)们埋在一起,成为夫妻,并骨合葬,免得男、女两家的茔地里出现孤坟。

2011年5月22日,韩国已故女星郑多彬的母亲为她及文在成举行阴婚仪式。

中国历史上的“冥婚”风俗

  看着上面的这张照片,不知你会有何感受?请你仔细的看一看那个女人的手臂,对,她的右手是不存在的;再看一看她的脸,你会发现她的眼睛其实只是在呆滞的向上看;我们再往下方看一看,你又会发现,他们其实是没有双脚的,并且处于一种被某种物体支撑下的悬空状态。

好了,我们还是暂时与恐怖小别一下吧!不错!上面的这张令人毛骨悚然的照片就是我国传统风俗中相传已久的“冥婚”合影。

  提起“冥婚”,可能现代的年轻人还很少听说,不过作为有些上了年纪的老人,对于传统习俗的“冥婚”,或许会让他们记忆犹新。

  “冥婚”在我国的起源其实很早,早在先秦时代,人们就已经开始广为流传了。

“冥婚”又称“阴婚”或“鬼婚”,并且它的名目也很多,比如像冥配,配骨,幽婚,圆坟等等。

简单的理解,我们可以将“冥婚”看作是在幽冥的阴世间所举行的一种悼念式的婚礼,说到底,就是一场死人的婚礼。

  对于“冥婚”,在我国的历史资料中也是有案可稽的。

据《周礼》中有关于冥婚的记载:“禁迁葬者,与嫁殇者”。

“迁葬”,郑玄注:“谓生时非夫妇,死者葬同穴,迁之使相从也。

”孔颖达进一步解释为“迁葬,谓成人鳏寡,生时非夫妇,死乃嫁之”。

意思是说,人成年后还没有结婚就死亡的,往往施行迁葬,即冥婚仪式。

古代中国注重成年礼,男子20岁而冠,女子15岁而笈,都算是成年了,但如果无婚,死后不能享受祭祀。

再者,死者没有婚配就死亡的,在生人看来,死后无伴,当是很可怜的,这大概是冥婚流行的理由吧。

当然了,冥婚也有现实的利益,鬼婚双方的亲家虽然俗称鬼亲家,但并不是等他们做鬼后才做亲家的,而是跟真正的亲家一样互相来往着,所以,死者家如果是富室之家的话,鬼媒上门的自然也多一些。

还有,生者早婚现象比较严重,鬼婚同样如此,发展到农村,干脆不分年龄,为所有的早亡者结鬼亲了,比如曹操爱子,就是那个称象的曹冲,估计是太聪明了,13岁就死了,曹操将他和甄氏之女合葬。

而至于鬼婚的仪式,一如生者,彩礼什么的,一样不可或缺。

唯一不同的是,把闹洞房这一项改作圆坟了,也就是把双方亡人的尸柩迁葬于一起?

  站长点评:清末民初的北京仍有阴婚风俗的残余现象,还有个别家庭办死人与死人结婚的“喜事”,谓之“搭骨尸”,男、女两家亲家,谓之“骨尸亲”。

早年,这种“婚礼”的迎娶仪式多在夜间举行,有时,人们正在安睡之际,忽被街巷里的鼓乐吵醒,原来是“搭骨尸”的。

抬着一顶纸轿子,由单鼓、单号、单唢呐吹奏前引。

有的则不用这种形式,仍用八抬大轿,全份金灯执事,原来只娶一张女人的照片。

三十年代以后,还有仿照“文明结婚”仪式,用西乐队前导,后边四个人抬着一个出殡用的影亭,内挂“新娘”照片。

中国传统风俗“初九拜天公"天公是指谁?

“初九拜天公",农历正月初九,以中国传统习俗来说,被称为是“天公的生日”。

“天公”,即。

当这天的子夜(农历正月初八的子时,晚间23时)到来,家家户户会隆重祭拜天公,祈求神明庇佑、延年益寿。

关于祭天与天公的信仰已相当久远,可追溯至远古的夏商时期。

远古时期的人们,基于对未知事物的恐惧,以及敬畏大自然的力量,因而敬天畏天,衍生出天神崇拜,将“天"视为创造万物的神。

殷商时期,商人除了有祭祀人鬼(祖先)、敬天神地祇外,更有完整系统的祭天仪式。

而“天"也是卜辞卜问的对象,来年的收成、吉凶祸福,乃至于国家大事都要询问“天"的意见。

“天"原本没有具体形象,但因被赋予象征宇宙万物的至高存在,被进一步神格化、帝王化,便将人世间的帝王形象套在“天"身上,开始用“皇天上帝”、“昊天上帝”、“玉皇上帝”等各种称呼“天"。

而人世间的帝王,也借用“天"的概念,称己“受命于天”、“天命在身”,自称为“天子”。

《尚书.召诰》有载:“呜呼!皇天上帝,改厥元子兹大国殷之命。

惟王受命,无疆惟休,亦无疆惟恤。

……我不可不鉴于有夏,亦不可不鉴于有殷。

我不敢知曰,有夏服天命,惟有历年;我不敢知曰,不其延。

"《召诰》是周召公委托上书,告诫应当敬德,使周的天命能够长久。

可看出周代具有浓厚的天命观,而“天命”也成为中国各个朝代君主最为看重的事物,最后形成天命思想。

形成于时期的,将“天"迎至道教神仙界中,民众皆以“玉帝”为神中至尊。

而玉帝所呈现的形像,多是穿着秦汉帝王的冕服,但这头戴十二旒冕冠、身穿大裘的玉帝样貌,是直到唐宋时期才逐渐定型的。

但是天公地位太过崇高,让一般民众不敢随意擅自为其雕塑神像,多以专供天公的香炉─天公炉代替,因此各个庙宇皆设有天公炉,在祭拜庙宇主神之前,都要先朝外拜天公。

天公的信仰,不仅在毛泽东在《沁园春•雪》提到:“欲与天公试比高”,在日常俗语中处处可见,像是“姻缘天注定”,“天意难为”,流传甚广的闽南语歌曲《爱拼才会赢》歌词也称:“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

随机文章奈良时代简介大魔王贝利尔,曾是撒旦人选能力最强的堕天使之一ufo为什么都是圆的?阻力更小/转向升降更灵活(科学分析)南极为什么比北极冷,海拔更高/热量交换少/平均气温低20℃以上地震为什么预测不到,动物异象预测真的靠谱吗/准确率极低

中国古时候“守岁”这个风俗是如何来的?

,作为中国最盛大的节日,指的是农历新历,是一年之岁首,传统意义上的“年节”。

在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洋溢着喜庆的气氛,不同地方的人们用自己家乡的习俗庆祝新年的到来。

不过,即使各地的习俗不同,人们却有着共同的一点,晚上不睡觉,全家熬夜“守岁”。

那么,“守岁”的习俗到底又从何而来呢? 守岁是中国民间在除夕的习俗,又称照虚耗、点岁火、熬年、熬夜等。

守岁的习俗指的是人们在除夕夜这一天灯火通宵不灭,守岁谓之“燃灯照岁”,即大年夜遍燃灯烛,据说如此照过之后,就会使来年家中财富充实。

守岁亦指在除夕夜一家人团聚,熬夜迎接农历新年的到来。

守岁的习俗由来已久,现存最早的文献记载出现在西晋周处的《风土记》: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在《秦中岁时记》有这样的记载:“守岁之事三代前后典籍无文,至唐的《杜位宅守岁》诗云‘守岁阿咸家,椒盘已颂花’疑自唐始。

”在时候,曾经写过一首《客中守岁》:“守岁尊无酒,思乡泪满巾”。

也曾写过“续明催画烛,守岁接长筵”的诗句。

到了宋朝的时候,守岁的习俗便席卷全国了。

苏东坡曾经说过:“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

而在《东京梦华录》也有这样的记载:“除夕……士庶之家,围炉而坐,达旦不寐,谓之守岁。

”后来,守岁便成为了中国春节的一种习俗,并流传到了今天。

而我们如今守岁的方式一般为看春晚。

守岁一词十分有意思,一个“守”字既表现出人们对即将逝去的旧岁有留恋之情,也表现出人们对即将到来的新年怀希望,一个岁字则代表着除夕过后,人们便又增长了一岁。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在除旧迎新的这个日子里,亲朋好友,围炉而坐,一同诉说着过去一年的故事,带着期望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既有趣又增进感情。

参考资料:《东京梦华录》、《风土记》、《秦中岁时记》 随机文章中古欧洲有名的骑士有哪些?秦始皇是成功的皇帝吗?美女效应是什么意思,美女成为各行各业手中的利器(单生狗跪舔)霍金完美体现鲨鱼效应,与病魔斗争50年获得惊人成就(内心强大)揭秘盗墓四大门派是哪四大,摸金/发丘/搬山/卸岭谁最牛叉

加入收藏
Tag: 未解之谜的中国神秘事件 历史故事
               

中国历史上的“冥婚”风俗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