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云南元谋发现最早的长臂猿化石

陈瑜 绘图元谋小猿幼年上颌骨元谋小猿MicroCT影像图元谋小猿的分支系统关系中国西南(云
【菜科解读】
元谋小猿生活场境复原图。
陈瑜 绘图
元谋小猿幼年上颌骨
元谋小猿MicroCT影像图
元谋小猿的分支系统关系
中国西南(云南元谋)发现最早的长臂猿化石
(神秘的地球uux.cn)据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昆明动物博物馆(吉学平):中国西南(云南元谋)新发现的小型猿类化石提供了已知最早长臂猿的证据。
现今,长臂猿科现存20种,主要生活在中南半岛的亚洲热带、亚热带地区,包括我国华南和东南亚。
在我国境内现存仅4-6种。
然而,此类化石非常稀少,多数是发现于华南和东南亚不老于200万年前的洞穴地点中。
云南元谋新发现的被命名为元谋小猿(Yuanmoupithecus xiaoyuan)的小型猿类,被科学家团队确定为迄今发现的最早的长臂猿,这一发现将长臂猿化石记录向前推至距今7-8百万年前。
论文于9月13日发表于国际人类学领域经典刊物《Journal of Human Evolution(人类进化)》杂志。
来自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纽约大学、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云南大学、楚雄州博物馆和元谋人博物馆的学者参加了此项考察和研究。
研究团队详细描述了收藏于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元谋人博物馆、昆明动物博物馆的元谋小猿牙齿和新发现的不到两岁的不完整的左下侧面骨化石。
牙齿和面骨的形态特征与现生长臂猿尤其是冠长臂猿类非常相似,但有些特征更原始,指示其可能为所有现生长臂猿的祖先。
根据元谋小猿牙齿大小计算,元谋小猿与现生长臂猿的平均体重相近,大约为6千克左右。
此前发现于印度中中新世(距今12.5-13.8百万年)的一枚下第三臼齿,被命名为Kapi ramnagarensis, 原研究者声称为更早的长臂猿,研究团队经过详细的分析对比证实,这一发现不是长臂猿,而是与现生猿类没有密切关系的更原始的灵长类,可能与印度晚中新世古猿有亲缘关系。
该研究项目负责人,昆明动物所昆明动物博物馆研究员吉学平,在一次野外调查中发现了元谋小猿幼年面骨这一关键的标本,他多次到昆明动物所标本库与现生长臂猿头骨进行对比,确认标本属于长臂猿类,并到古脊椎所开展了高精度CT扫描。
2018年,邀请纽约大学人类进化中心教授Terry Harrison及其他合作者,对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元谋人博物馆过去30年来收藏的出自元谋的长臂猿牙齿标本开展研究,首次得知长臂猿祖先类群面部特征的信息。
尽管元谋小猿标本非常稀少,但经过细致的分析对比研究,最终可以证实元谋小猿是现生长臂猿的晚中新世时期的最可能的直接祖先。
该研究项目的主要合作者,Terry Harrison认为:元谋小猿的发现填补了之前一直不清楚的东亚小型猿类进化史的一段空白。
遗传学研究表明,长臂猿从人和猿共同祖先的支系分化出来的时间大约是距今22-17百万年,而冠长臂猿类祖先分化的时间大约为距今8百万年前。
此次发现连同之前云南昭通发现的金丝猴最早的祖先--中猴化石的证据表明,分子证据与化石证据推断的物种起源时间基本吻合,古生物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结果可以相互印证。
然而,关于长臂猿科的演化,目前还有1000多万年的“缺环”有待发现,在华南和东南半岛持续的野外科考可能发现更多的长臂猿进化史的关键证据,尤其是6-2百万年间的空白时段,这一时段也是古老型灵长类动物群向现代型灵长类动物群交替的关键时期。
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基础研究重点项目、中科院战略先导B计划等项目的经费资助。
相关:云南元谋发现目前最早的长臂猿祖先化石
(神秘的地球uux.cn)据央视新闻客户端(总台记者 赵鹏):日前,国际人类学领域经典刊物Journal of Human Evolution刊发论文,确定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元谋县新发现的元谋小猿是迄今最早的长臂猿祖先化石。
这一发现将长臂猿化石记录向前推至距今700万—800万年前。
长臂猿科现存20种,主要生活在中南半岛的亚洲热带、亚热带地区,包括我国华南和东南亚。
在我国境内现存仅4~6种。
然而,此类化石非常稀少,多数是发现于华南和东南亚的洞穴中。
研究团队详细描述了收藏于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元谋人博物馆、昆明动物博物馆的元谋小猿牙齿和新发现的不到两岁的不完整的左下侧面骨化石。
牙齿和面骨的形态特征与现生长臂猿尤其是冠长臂猿类非常相似,但有些特征更原始,指示其可能为所有现生长臂猿的祖先。
根据元谋小猿牙齿大小计算,元谋小猿与现生长臂猿的平均体重相近,大约为6千克。
在一次野外调查中,中科院昆明动物所研究员吉学平发现了元谋小猿幼年面骨这一关键的标本,他多次到昆明动物所标本库与现生长臂猿头骨进行对比,确认标本属于长臂猿类,并到古脊椎所开展了高精度CT扫描。
尽管元谋小猿标本非常稀少,但经过细致的分析对比研究,最终可以证实元谋小猿是现生长臂猿的晚中新世时期的最可能的直接祖先。
相关:我国西南发现已知最早的长臂猿化石
(神秘的地球uux.cn)据新华社昆明9月27日电(记者 岳冉冉):古生物学家在云南元谋盆地发现了距今700万年至800万年的小型猿类化石,命名为元谋小猿,并证明这是已知最早的长臂猿。
该成果已于近日发表在国际期刊《人类进化杂志》上。
长臂猿科现存20个种,主要生活在亚洲热带、亚热带地区。
长臂猿化石非常稀少,多数在我国华南及东南亚的洞穴中被发现。
项目负责人、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吉学平介绍,30多年前,古生物学家曾多次发现过代表多个个体的元谋小猿牙齿化石,前期研究定为小型猿类。
之后,在一次野外调查中,吉学平偶然发现了元谋小猿的左下侧面骨化石,在多次与现生长臂猿头骨比对后,初步确认标本属长臂猿类。
之后,研究团队在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开展了高精度CT扫描,确定这个面骨化石属于一长臂猿幼年个体,年纪在17至22个月之间。
根据牙齿大小比例计算,元谋小猿接近现生长臂猿平均体重,约为6千克。
经过深入研究,元谋小猿的牙齿和面骨的形态特征与现生长臂猿,尤其是冠长臂猿类非常相似,但有些牙齿特征显得更原始。
“尽管元谋小猿标本还比较稀少,但关键材料的发现,让我们最终证实元谋小猿是现生长臂猿最可能的直接祖先。
”吉学平说。
遗传学研究表明,长臂猿从人和猿共同祖先的支系分化出来的时间在距今2200万至1700万年,而冠长臂猿类祖先分化的时间约在距今800万年。
“这说明,分子证据与化石证据推断的长臂猿起源时间基本吻合,古生物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结果可相互印证。
”吉学平说。
据介绍,元谋小猿的发现,填补了之前不清楚的东亚小型猿类进化史的一段空白。
该成果由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昆明动物博物馆、纽约大学人类起源研究中心、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等单位共同完成。
相关:云南元谋发现目前最早的长臂猿祖先化石
(神秘的地球uux.cn)据湖北日报客户端:9月13日,国际人类学领域经典刊物《Journal of Human Evolution》刊发论文,确定云南元谋新发现的元谋小猿是迄今最早的长臂猿祖先化石。
这一发现将长臂猿化石记录向前推至距今7-8百万年前。
据悉,这块化石是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昆明动物博物馆研究员吉学平在野外调查中发现,经过与昆明动物研究所标本馆的现生长臂猿头骨进行对比,并开展高精度CT扫描对比研究,最终确认标本属于长臂猿类。
2018年,吉学平邀请Terry Harrison及其他合作者,对保存在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元谋人博物馆的近三十年采集相关标本、尤其是新发现的面骨化石进行研究,首次获得了长臂猿祖先类群面部特征信息,进而证实元谋小猿是现生长臂猿在晚中新世时期的最可能直接祖先。
根据元谋小猿牙齿大小为参考,估计出元谋小猿体重大约为6千克左右,与现生长臂猿的平均体重相近。
Terry Harrison认为:元谋小猿的发现填补了之前一直不清楚的东亚小型猿类进化史的一段空白。
研究团队还发现,此前发现于印度中中新世(距今12.5-13.8百万年)的一枚下第三臼齿Kapi ramnagarensis, 不是长臂猿,而是另一种原始的小型猿类。
此次的发现表明,分子证据与化石证据推断的物种起源时间基本吻合,古生物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结果可以相互印证,为用交叉学科手段解决生物多样性起源问题提供了重要案例。
然而,长臂猿科演化目前还有1000多万年的“缺环”有待发现,未来有望在华南和中南半岛持续的野外科考中发现更多有关长臂猿进化史的关键证据,尤其是填补6-2百万年间的这一关键的由古老型灵长类动物群向现代型灵长类动物群交替的空白时段。
相关:云南元谋发现迄今最早长臂猿化石
(神秘的地球uux.cn)据云南网(记者 张琦敏):近日,国际人类学领域经典刊物《人类进化》杂志刊发论文,确定云南元谋新发现的元谋小猿是迄今最早的长臂猿祖先化石。
这一发现将长臂猿化石记录向前推至距今7-8百万年前。
据悉,长臂猿科现存20种,主要生活在中南半岛的亚洲热带、亚热带地区,包括我国华南和东南亚。
在我国境内现存仅4-6种。
然而,此类化石非常稀少,多数是发现于华南和东南亚不老于200万年前的洞穴地点中。
云南元谋新发现的被命名为元谋小猿的小型猿类。
研究团队详细描述了收藏于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元谋人博物馆、昆明动物博物馆的元谋小猿牙齿和新发现的不到两岁的不完整的左下侧面骨化石。
牙齿和面骨的形态特征与现生长臂猿尤其是冠长臂猿类非常相似,但有些特征更原始,指示其可能为所有现生长臂猿的祖先。
根据元谋小猿牙齿大小计算,元谋小猿与现生长臂猿的平均体重相近,大约为6千克。
该研究项目负责人昆明动物所昆明动物博物馆研究员吉学平,在一次野外调查中发现了元谋小猿幼年面骨这一关键的标本,他多次到昆明动物所标本库与现生长臂猿头骨进行对比,确认标本属于长臂猿类,并到古脊椎所开展了高精度CT扫描。
2018年,邀请纽约大学人类进化中心教授Terry Harrison及其他合作者,对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元谋人博物馆过去30年来收藏的出自元谋的长臂猿牙齿标本开展研究,首次得知长臂猿祖先类群面部特征的信息。
尽管元谋小猿标本非常稀少,但经过细致的分析对比研究,最终可以证实元谋小猿是现生长臂猿的晚中新世时期的最可能的直接祖先。
该研究项目的主要合作者Terry Harrison认为,元谋小猿的发现填补了之前一直不清楚的东亚小型猿类进化史的一段空白。
遗传学研究表明,长臂猿从人和猿共同祖先的支系分化出来的时间大约是距今22-17百万年,而冠长臂猿类祖先分化的时间大约为距今8百万年前。
此次发现连同之前云南昭通发现的金丝猴最早的祖先--中猴化石的证据表明,分子证据与化石证据推断的物种起源时间基本吻合,古生物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结果可以相互印证。
然而,关于长臂猿科的演化,目前还有1000多万年的“缺环”有待发现,在华南和东南半岛持续的野外科考可能发现更多的长臂猿进化史的关键证据,尤其是6-2百万年间的空白时段,这一时段也是古老型灵长类动物群向现代型灵长类动物群交替的关键时期。
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基础研究重点项目、中科院战略先导B计划等项目的经费资助。
来自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纽约大学、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云南大学、楚雄州博物馆和元谋人博物馆的学者参加了此项考察和研究。
相关:云南元谋发现最早长臂猿化石
(神秘的地球uux.cn)据科技日报(记者 赵汉斌):记者27日从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获悉,该所近期联合纽约大学、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云南大学等机构,为在我国云南元谋新发现的小型猿类化石提供了已知最早长臂猿的证据。
论文发表在国际人类学期刊《人类进化》上。
长臂猿科现存20种,主要生活在中南半岛的亚洲热带、亚热带地区,包括我国华南和东南亚。
在我国境内现仅存4至6种。
“被命名为元谋小猿的小型猿类,把长臂猿化石记录向前推至700至800万年前。
”研究项目负责人、昆明动物博物馆研究员吉学平介绍,他们详细描述了收藏于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元谋人博物馆、昆明动物博物馆的元谋小猿牙齿,以及新发现的不完整左下侧面骨化石,多个特征指示其可能是所有现生长臂猿的祖先。
根据牙齿大小计算,元谋小猿与现生长臂猿平均体重相近,约为6千克。
在一次野外调查中,吉学平发现了幼年元谋小猿面骨这一关键标本。
他多次到昆明动物所标本库与现生长臂猿头骨进行对比,并通过高精度CT扫描,确认标本属于长臂猿类。
2018年,又邀请纽约大学人类进化中心教授泰瑞·哈里森及其他合作者,对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元谋人博物馆过去30年来收藏的出自元谋的长臂猿牙齿标本开展研究,首次得知长臂猿祖先类群面部特征的信息。
尽管标本稀少,但经过细致分析研究,证实元谋小猿是现生长臂猿的晚中新世时期最可能的直接祖先。
泰瑞·哈里森认为,元谋小猿的发现,填补了东亚小型猿类进化史的一段空白。
遗传学研究表明,长臂猿从人和猿共同祖先的支系分化出来的时间,距今约2200-1700万年,而冠长臂猿类祖先分化的时间距今约800万年前。
新发现与此前在云南昭通发现的金丝猴最早祖先——中猴化石的证据表明,分子证据与化石证据推断的物种起源时间基本吻合,古生物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结果可以相互印证。
“但关于长臂猿科的演化,目前还有1000多万年的‘缺环’有待发现。
”吉学平说。
相关:云南元谋发现已知最早的长臂猿化石
(神秘的地球uux.cn)据昆明日报掌上春城(记者 罗昆娅):古生物学家在云南元谋盆地发现了距今700万年至800万年的小型猿类化石,命名为元谋小猿,并证明这是已知最早的长臂猿。
该成果已于近日发表在国际期刊《人类进化杂志》上。
长臂猿科现存20个种,主要生活在亚洲热带、亚热带地区。
长臂猿化石非常稀少,多数在我国华南及东南亚的洞穴中被发现。
项目负责人、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吉学平介绍,30多年前,古生物学家曾多次发现过代表多个个体的元谋小猿牙齿化石,前期研究定为小型猿类。
之后,在一次野外调查中,吉学平偶然发现了元谋小猿的左下侧面骨化石,在多次与现生长臂猿头骨比对后,初步确认标本属长臂猿类。
之后,研究团队在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开展了高精度CT扫描,确定这个面骨化石属于一长臂猿幼年个体,年纪在17至22个月之间。
根据牙齿大小比例计算,元谋小猿接近现生长臂猿平均体重,约为6千克。
经过深入研究,元谋小猿的牙齿和面骨的形态特征与现生长臂猿,尤其是冠长臂猿类非常相似,但有些牙齿特征显得更原始。
“尽管元谋小猿标本还比较稀少,但关键材料的发现,让我们最终证实元谋小猿是现生长臂猿最可能的直接祖先。
”吉学平说。
据介绍,元谋小猿的发现,填补了之前不清楚的东亚小型猿类进化史的一段空白。
该成果由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昆明动物博物馆、纽约大学人类起源研究中心、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等单位共同完成。
相关:云南元谋发现最早的长臂猿化石
(神秘的地球uux.cn)据中新社昆明9月27日电(记者 胡远航):记者27日从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获悉,该所科研人员在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元谋县新发现的元谋小猿,被确定为迄今发现的最早的长臂猿祖先化石。
这一发现将长臂猿化石记录向前推至距今700万-800万年前。
相关研究成果于日前发表在国际人类学领域经典刊物《Journal of Human Evolution(人类进化)》杂志上。
据介绍,这块化石是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人员在野外调查中发现,为一块不到两岁的元谋小猿的不完整左下侧面骨化石。
经过与昆明动物研究所标本馆的现生长臂猿头骨进行对比,并开展高精度CT扫描对比研究,最终确认属于长臂猿类。
2018年,由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纽约大学、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云南大学、楚雄州博物馆和元谋人博物馆多所机构组成的研究团队,对这一面骨化石和近30年来发现的元谋小猿牙齿化石开展研究,首次获得长臂猿祖先类群面部特征信息,进而证实元谋小猿是现生长臂猿在晚中新世时期最可能的直接祖先。
并根据元谋小猿牙齿大小计算,估算出元谋小猿与现生长臂猿的平均体重相近,为6千克左右。
此外,研究团队还发现,此前发现于印度中中新世(距今1250万-1380万年)的一枚下第三臼齿(被命名为Kapi ramnagarensis)不是长臂猿,而是与现生猿类没有密切关系的更原始的灵长类,可能与印度晚中新世古猿有亲缘关系。
纽约大学人类进化中心教授Terry Harrison认为,元谋小猿的发现,填补了之前一直不清楚的东亚小型猿类进化史的一段空白。
遗传学研究表明,长臂猿从人和猿共同祖先的支系分化出来的时间大约是距今2200万-1700万年,而冠长臂猿类祖先分化的时间大约为距今800万年前。
此次发现连同之前云南昭通发现的金丝猴最早的祖先——中猴化石的证据表明,分子证据与化石证据推断的物种起源时间基本吻合,古生物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结果可以相互印证。
然而,关于长臂猿科的演化,目前还有1000多万年的“缺环”有待发现,在华南和中南半岛持续的野外科考可能发现更多的长臂猿进化史的关键证据,尤其是距今600万-200万年间的空白时段,这一时段也是古老型灵长类动物群向现代型灵长类动物群交替的关键时期。
该研究得到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基础研究重点项目、中科院战略先导B计划等项目的经费资助。
相关:已确定!云南元谋发现目前最早的长臂猿祖先化石!
(神秘的地球uux.cn)据人民日报客户端云南频道(张帆 杨文明):9月13日,国际人类学领域经典刊物《Journal of Human Evolution》刊发论文,确定云南元谋新发现的“元谋小猿”是迄今最早的长臂猿祖先化石。
这一发现将长臂猿化石记录向前推至距今7-8百万年前。
据悉,这块化石是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昆明动物博物馆研究员吉学平在野外调查中发现,经过与昆明动物研究所标本馆的现生长臂猿头骨进行对比,并开展高精度CT扫描对比研究,最终确认标本属于长臂猿类。
2018年,吉学平邀请Terry Harrison及其他合作者,对保存在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元谋人博物馆的近三十年采集相关标本、尤其是新发现的面骨化石进行研究,首次获得了长臂猿祖先类群面部特征信息,进而证实元谋小猿是现生长臂猿在晚中新世时期的最可能直接祖先。
根据元谋小猿牙齿大小为参考,估计出元谋小猿体重大约为6千克左右,与现生长臂猿的平均体重相近。
Terry Harrison认为:元谋小猿的发现填补了之前一直不清楚的东亚小型猿类进化史的一段空白。
研究团队还发现,此前发现于印度中中新世(距今12.5-13.8百万年)的一枚下第三臼齿Kapi ramnagarensis, 不是长臂猿,而是另一种原始的小型猿类。
此次的发现表明,分子证据与化石证据推断的物种起源时间基本吻合,古生物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结果可以相互印证,为用交叉学科手段解决生物多样性起源问题提供了重要案例。
然而,长臂猿科演化目前还有1000多万年的“缺环”有待发现,未来有望在华南和中南半岛持续的野外科考中发现更多有关长臂猿进化史的关键证据,尤其是填补6-2百万年间的这一关键的由古老型灵长类动物群向现代型灵长类动物群交替的空白时段。
中国传统风俗“初九拜天公"天公是指谁?
“天公”,即。
当这天的子夜(农历正月初八的子时,晚间23时)到来,家家户户会隆重祭拜天公,祈求神明庇佑、延年益寿。
关于祭天与天公的信仰已相当久远,可追溯至远古的夏商时期。
远古时期的人们,基于对未知事物的恐惧,以及敬畏大自然的力量,因而敬天畏天,衍生出天神崇拜,将“天"视为创造万物的神。
殷商时期,商人除了有祭祀人鬼(祖先)、敬天神地祇外,更有完整系统的祭天仪式。
而“天"也是卜辞卜问的对象,来年的收成、吉凶祸福,乃至于国家大事都要询问“天"的意见。
“天"原本没有具体形象,但因被赋予象征宇宙万物的至高存在,被进一步神格化、帝王化,便将人世间的帝王形象套在“天"身上,开始用“皇天上帝”、“昊天上帝”、“玉皇上帝”等各种称呼“天"。
而人世间的帝王,也借用“天"的概念,称己“受命于天”、“天命在身”,自称为“天子”。
《尚书.召诰》有载:“呜呼!皇天上帝,改厥元子兹大国殷之命。
惟王受命,无疆惟休,亦无疆惟恤。
……我不可不鉴于有夏,亦不可不鉴于有殷。
我不敢知曰,有夏服天命,惟有历年;我不敢知曰,不其延。
"《召诰》是周召公委托上书,告诫应当敬德,使周的天命能够长久。
可看出周代具有浓厚的天命观,而“天命”也成为中国各个朝代君主最为看重的事物,最后形成天命思想。
形成于时期的,将“天"迎至道教神仙界中,民众皆以“玉帝”为神中至尊。
而玉帝所呈现的形像,多是穿着秦汉帝王的冕服,但这头戴十二旒冕冠、身穿大裘的玉帝样貌,是直到唐宋时期才逐渐定型的。
但是天公地位太过崇高,让一般民众不敢随意擅自为其雕塑神像,多以专供天公的香炉─天公炉代替,因此各个庙宇皆设有天公炉,在祭拜庙宇主神之前,都要先朝外拜天公。
天公的信仰,不仅在毛泽东在《沁园春•雪》提到:“欲与天公试比高”,在日常俗语中处处可见,像是“姻缘天注定”,“天意难为”,流传甚广的闽南语歌曲《爱拼才会赢》歌词也称:“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
随机文章奈良时代简介大魔王贝利尔,曾是撒旦人选能力最强的堕天使之一ufo为什么都是圆的?阻力更小/转向升降更灵活(科学分析)南极为什么比北极冷,海拔更高/热量交换少/平均气温低20℃以上地震为什么预测不到,动物异象预测真的靠谱吗/准确率极低
中国科幻作品的艰辛历程,“姓科还是姓文”
2019年《流浪地球》开启了中国科幻电影的元年,然而中国科幻的元年应该是1978年。
1978年,大量科幻作品被译介进中国,《未来世界》、《铁臂阿童木》、《大西洋底来的人》等科幻影视的引入更在中国掀起了一股科幻旋风。
也是这一年,在北京召开了全国科学大会,提出“向科学进军”的口号,宣告中国“科学的春天”的来临。
这之后,中国大量科技、科普类出版社、科普报刊恢复正常工作,很多作者投入科幻小说创作中。
后来以纪实文学闻名的叶永烈正是中国科幻界的四位大师之一,他的儿童科幻作品《小灵通漫游未来》的出版标志着中国科幻文学的复兴;郑文光在大陆被称为“中国科幻小说之父”,他50年代就致力于科幻创作,70年代重新投入创作,发表了多部重要科幻作品,1980年成为世界科幻小说协会(WSF)成员,代表作有《飞向人马座》;童恩正的作品《珊瑚岛上的死光》曾被改编为中国内地第一部具有科幻色彩的电影;萧建亨淡出科幻界后由诗坐稳了第四把交椅。
鼎盛时期有一百余位科幻作者,发表了近千篇中短篇科幻小说,长篇科幻小说也有几十部。
” 但是科幻作品应该背负什么样的社会责任,在当时成了一个议论的中心。
时至今日,科幻作品的定义也没得到普遍认同,在当时的中国更是经历了一场“姓科还是”的讨论。
1979年,《中国青年报》刊登《科学性是思想性的本源》,批评叶永烈的小说是“伪科学”,会毒害青少年。
并认为限定给少儿看的科幻小说不适合写爱情、犯罪、社会反思的,否则就是低级趣味。
于是双方开始论战。
科普派坚持科幻文学应该承担传播科学知识的任务,当时的社会的主流态度也是这么认为的。
本来这场论战应该止步于学术界,但上世纪80年代,在当时有重要地位的科学家钱学森也加入战局后,情势发生变化。
他赞同科普派,主张科幻小说必须承担科普义务。
1980年,钱学森曾批评:“现在有些科普文章和某些流行的科学幻想小说,我看在思想上和科学内容上都有些问题。
”1981年,针对科幻影片,钱又批评:“科学幻想这一类影片可以搞,但它应该是科学家头脑里的那种幻想。
……应该搞那些虽然现在还没有搞出来,但能看得出苗头,肯定能够实现的东西。
……现在搞科学幻想片,太长远的东西是次要的,主要应配合四化,搞2000年的嘛。
文艺界的朋友对太空的东西很感兴趣,但这不是我们的重点,……这不是好题目。
什么是农业现代化,到了2000年是个什么情况,要给农民一个远大的理想,这是个好题目。
”该批评被《人民日报》刊发后,影响很大。
叶永烈的高产被认定为赚稿费、唯利是图。
魏雅华的成名作《温柔之乡的梦》写机器人妻子对主人百依百顺,温柔之极,却不能让人满意。
被批评为“反”、“一篇下流的政治小说”。
而这还不足以团灭中国科幻,真正的严寒即将来临。
1983年,中国科普界某些人本来就看不惯科幻小说,借助于当时的形势把科幻小说列为清除对象。
本来姓“科”还是姓“文”的讨论升级为姓“社”还是姓“资”,受到直接正面的打击。
当时以钱学森为首的科普派批评科幻作品,1983年10月31日,钱学森在中国科协发表讲话称:“有些人打着‘科普创作’‘科幻小说’的招牌,贩卖一些资产阶级、封建主义的破烂,因为它的影响面宽,我们必须十分注意;1980年,我曾向所谓科幻小说放过炮,认为有些根本不是科学幻想,而是荒诞、离奇,没有科学根据的无稽之谈,对广大群众是个严重污染。
” 也是在这年,遭到重点打击的叶永烈决心离开科幻界,科幻文学大师郑文光因脑溢血结束创作生涯。
一时间,所有的科幻出版部门,噤若寒蝉。
出版管理机关多次发文禁止刊发科幻小说,相关杂志纷纷停刊整顿。
中国科幻进入了10年的冰冻期。
直到1996年以后,钱学森才不再公开批评科幻文学,但此时中国科幻已经断档,连土壤都已经不复存在,日后成为中国科幻领军人物的刘慈欣手握作品却找不到可以发表的地方。
中国科幻界再次迎来春天是在上世纪末,1999年,《科幻世界》杂志发行,刘慈欣这一批新生代作家终于等到了中国科幻的春天。
随机文章俄亥俄级战略核潜艇威力惊人,导弹可摧毁120座中型城市广州不明飞行物悬浮湖面,引8万人讨论10%的人相信是真地球灭亡后我们人类能够去火星么,马斯克火星移民好处多多为什么科学的尽头是神学,连爱因斯坦都发现障碍物后面的神学家探索时间漏洞可以穿越,扭曲光线停歇时空穿越时空(打破时间禁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