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诸城恐龙足迹化石群中发现罕见龟类足迹化石

【菜科解读】
山东诸城恐龙足迹化石群中发现罕见龟类足迹化石
(神秘的地球uux.cn)据齐鲁网·闪电新闻10月30日讯:诸城因为蕴藏着丰富的恐龙化石资源,被誉为“中国龙城”。
近日,诸城市恐龙文化研究中心研究人员在恐龙足迹化石群中发现了一处龟类遗迹化石,含化石层初步断定为早白垩世地层,在国内较为罕见。
新发现的这处龟类遗迹化石,是诸城市恐龙文化研究中心工作人员,在当地皇龙沟恐龙足迹化石点进行科学研究时发现的,共有20多个龟类足迹,其中一个保存完整。
诸城市恐龙文化研究中心科研科普科科长陈树清介绍说,新发现的龟类足迹保存得非常完整,保留了完整的五趾,生物学特征五趾符合早期古生物龟类特征,根据以前专家研究的论文进行了对比,确认这是一个新的龟类足迹化石,根据它的完整性以及生物学特征,命名“完整诸城足迹”。
诸城处于胶莱盆地南部的断陷盆地,形成于中生代白垩纪,构造变形复杂,地质地层发育齐全,盆地凹陷长期连续沉积,为形成化石创造了条件。
陈树清告诉记者,目前看到的龟类足迹化石,在世界上是首次发现这么多,保存这么完整。
龟类留下大量的爬行痕,有的呈弧形,可能是龟在拐弯的过程中留下的,还有的比较长,可能龟在游泳的过程中速度比较快,有的比较短,就是爬行速度在游泳的过程中比较慢,留下了各种不同形态的不同距离的龟类爬行痕迹。
据介绍,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诸城先后发现了30多个恐龙化石埋藏点,埋藏区域近千平方公里。
研究人员表示,相较于恐龙足迹化石,龟类足迹化石在我国发现比较少,对其研究更少,处于起步阶段。
“完整诸城足迹”这一发现,发表在最新一期国内权威刊物《地质论评》上。
陈树清表示,经众多知名专家一致确认,“完整诸城足迹”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完整龟类足迹之一,它的发现意义非常重大,对研究当时古地理、古气候、古地貌都有非常重要的价值,为以后鉴定龟类足迹提供了鉴定依据。
甚至更广的范围来说,为以后古脊椎类动物行为遗迹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关:罕见!山东又有重大新发现
(神秘的地球uux.cn)据济南时报:今天,“山东诸城新发现罕见龟类足迹化石”冲上微博热搜,引发众多关注。
山东省诸城市恐龙文化研究中心研究人员近日在诸城市皇龙沟恐龙足迹化石点进行科学研究时,在恐龙足迹群的中上部发现20多个龟类足迹,其中一个保存完整,根据其形态命名为“完整诸城足迹”,为龟类足迹新属种。
这一发现发表在最新一期国内权威刊物《地质论评》上。
据介绍,“完整诸城足迹”属于早白垩世,具有5趾,足迹长度略大于宽度,呈现为凹形足迹。
研究人员表示,相较于恐龙足迹化石,龟类足迹化石在我国发现比较少,对其研究更少,处于起步阶段。
“完整诸城足迹”是目前发现的保存最完整的龟类足迹化石之一,较全面地反映了造迹者足部生物学特征,为进行生物学特征重建及研究足迹形成机制提供了新的材料。
诸城市恐龙文化研究中心科研科普科科长陈树清告诉记者,目前看到的龟类足迹化石,在世界上是首次发现这么多,保存这么完整。
龟类留下大量的爬行痕,有的呈弧形,可能是龟在拐弯的过程中留下的,还有的比较长,可能龟在游泳的过程中速度比较快,有的比较短,就是爬行速度在游泳的过程中比较慢,留下了各种不同形态的不同距离的龟类爬行痕迹。
据了解,诸城素有“中国龙城”之称,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先后发现了库沟、掘村、玉皇、臧家庄、侯家屯等30多个恐龙化石埋藏点,埋藏区域近千平方公里。
恐龙是如何灭绝的?
三叠纪末的大绝灭使恐龙逐渐成为生物界的主导。
但这个主宰地球1.6亿年之久的庞大动物类群却在距今约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第三纪交界时期突然覆灭了。
为什么正处于极度繁盛状态的恐龙会在很短的时间里灭绝?好奇心促使中外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
科学家发现,在白垩纪末期地层的黏土层中微量元素铱的含量比其他时期陡然增加了30-160多倍,而铱元素在地壳中属罕见元素但却广泛存在于小行星之中。
因而当前最为流行和最有影响的观点是:6500万年前,陨星撞击地球,产生的尘埃遮天蔽日,引发气候剧变,植物大量死去,恐龙因食物匮乏而遭致灭顶之灾。
对恐龙灭绝之谜的解释与说法其实还有很多,公开发表的就有一百多种。
有关恐龙灭绝的多种说法 氧气陡降论 6500万年前地球气候陡然变化,气温大幅下降,造成大气含氧量下降,令恐龙无法生存。
问题是:如果如此,那当时氧气含量是如何陡降的呢?
道县古人类遗址出土人牙化石
福岩洞遗址位于道县乐福堂乡塘碑村,遗址所在处为典型的喀斯特峰林峡谷地貌,洞穴发育于村东南一大体呈南北走向的石灰岩山。
该遗址曾于1984年进行过考古试掘,仅发现一些动物牙齿化石,未见相关人类遗存。
据参与发掘的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李意愿介绍,此次发掘面积约20平方米,在洞内地表10厘米以下的堆积层中,出土了大量动物牙齿化石和人牙化石。
经过分析,动物牙齿化石含30多个动物种类,包括灵长目、啮齿目、食肉目、食虫目、长鼻目、奇蹄目和偶蹄目等。
从动物的组成看,属于南方地区第四纪的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
从包含巨貘、鬣狗等绝灭种的情况推断,遗址的年代可能为晚更新世晚期阶段,距今约1.2万年前。
而化石的具体年代,考古学家正在使用铀系测年方法进行研究。
李意愿表示,发掘最重要的收获是4颗人牙化石。
若遗址年代推断正确,此次发现将给湖南更新世时期古人类化石增加一批重要标本,为追溯解剖学上现代人类的迁徙、扩散和发展提供非常重要的资料。
据了解,从福岩洞古人类遗址往南约6公里,即是距今约1万多年的玉蟾岩遗址,考古专家曾在该地发现世界上最早的人工栽培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