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上最神秘的5种怪病?七窍流血、过敏阳光

【菜科解读】
全球之大无奇不有,更别说罕见的疾病了,我们经常也能再电视新闻里听到神秘的疾病,今天51区要给大家介绍你觉得没有听过见过的5种怪病,有可能是基因突变,也有可能是环境弄人等,这5种怪病区别是:犹如中了如来神掌七窍流血、犹如僵尸一般不能见阳光、中了魔法般身体会石化、淋一滴雨也会致命、像佐助般的同万花筒写轮眼。
七窍流血一般是我们在国产电视剧中中了很强的武功后产生的反应,但这个却好像真是存在人类生活某一处,在印度有一个13岁的女孩,经常眼睛自动流血,鼻子、发囊、脖子甚至足底都会自动流血,更离谱的是身体任何皮肤割伤就会流血,目前她只能接受不断的输血来维持生命,这种怪病真是存在,随时危害着这个小女孩的生命。
翻页阅读其他怪病.
男孩得怪病成阴阳人雌雄同体
越南女子胡娟得怪病一夜变老
中了魔法般身体会石化曾经有一个女孩收到了魔法的诅咒,等她长大后身体会慢慢石化,这不是魔法故事,她也没中魔法,但是她真的会慢慢石化,事发在英国一个叫莉莉的女童,在她23个月的时候就被诊断出患有一种神秘的病叫做胱氨酸贮积症,这种病患者肾脏无法清洁自??己的血液,导致一种被称作胱氨酸的化学结晶物在她的体内不断聚集,当达到一定的量后就会慢慢石化,这种病无法根治,目前只能防止石化的速度,可怜的小女孩。
把人变成活石雕的石化怪病
继续翻页阅读其他怪病吧。
不能见阳光?这是电影中僵尸跟吸血鬼才有过的现象,不过这个却发生在英国的一个男孩身上,他的名字叫做戴维·米德尔顿,由于患上了一种神秘的疾病遇见阳光的照射,可以说是紫外线的照射后皮肤就会受伤,皮肤会起水泡,这种怪病叫做色素性皮肤干燥症,这种病也是无非是根治的,目前这个男孩每个2个小时就得涂一次防晒霜,又是一位可怜的英国人。
这种怪病叫做寒冷性荨麻疹只要一滴雨点、一个雪糕、浸浴、淋浴太久或是游泳,只要身体突然遇热或冷,就会休克或昏倒还有可能会致命。
这个女孩名字叫做佩恩,不是火影里的,是真是的人哦。
她必须每时每刻打着雨伞,这种怪病地球仅44人,13岁时,佩恩在寒冷中上体育课后开始发病,全身出疹。
16岁那年,她更曾在位于伯恩茅斯寓所附近的海中游泳,两度昏倒险死。
自此,她才被诊断出患上怪病。
现在她要随时携带一支肾上腺素针药,并戴着一条医疗手带,一旦晕倒,陌生人便知道要为她打针。
2009年的一天19岁的英国女孩丹妮尔·伯顿突然出现异常,眼前出现许多雪花状的彩色斑点,看物体时犹如透过万花筒,许多彩色斑点如雪花般出现在她眼前,而医生对她说因长期偏头痛,脑部一根神经传导受阻,可能是患上了持久性先兆偏头痛。
这种怪病暂无有效疗法。
中国古代上八大未解的谜团,原因无可考证,至今没能破解
兰亭序今下落成谜:失传千年,下落不明。
西周九鼎存在谜团:象征国家政治权利的九鼎是否还存在,至今未解。
和氏璧:中国古代上著名的美玉,与和氏璧有关的著名典故完璧归赵。
故事讲述了战国时期赵国名相蔺相如帮助国家夺回和氏璧,完整地送回邯郸的故事。
和氏璧价值连城,流落何方,至今是个谜。
秦始皇嬴政铸十二金人镇秦国龙脉,据说后来被董卓销毁铸钱。
原因究竟是怎么样,已经再无法考证了。
《永乐大典》正本下落谜团:千古奇书,自《永乐大典》问世,直到明末清初,正本去向成为公案。
青铜剑千年不锈谜团:随兵马俑一同出世,是什么真相致千年之久的青铜,没有生锈,锋利如初。
乾陵无字碑,为武则天所立。
位于陕西省咸阳市区西北方五十公里处的乾陵,在乾陵司马道东侧,北靠土阙,南依翁仲,西与述圣纪碑相对,奇崛瑰丽,巍峨壮观。
但武则天为什么为自己立下无字碑,真相尚不明确。
慈禧太后入殓时,嘴里衔着一颗大的夜明珠,孙殿英盗墓后,为了幸免被追究责任,他将这颗夜明珠转送给了蒋介石的夫人宋美龄,宋美龄曾将其缀在鞋面上,后来不知所踪,据估计,这颗夜明珠价值将近9亿人民币。
三星堆考古现场:是否和商周变革有关?
”而商王武丁以后的器物,目前还没有看到。
古代上,,商王武丁以后,周人逐渐崛起。
“那个时候三星堆的人在商和刚刚兴起的周之间,是否做了一些选择?” 史籍记载,古蜀国是参加了灭商战役的,周武王灭商时“牧誓八国”里面,第二个国家就是蜀,“有可能三星堆以后的成都十二桥文化的方国与周的关系更紧密,或者三星堆人中有一部分倾向于周,借助周的力量消灭了另外一方的势力。
” 不过,目前三星堆祭祀区8个坑还尚未发掘完毕,“里面最晚的东西是怎么样的,也还不清楚,不过我觉得我们离原因不远了.... 现在4号坑的测年年代是公元前1100多年,距离商周变革时期已经不是太远了。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北京大学对6个坑的73份炭屑样品使用碳14年代检测方法进行了分析,对年代分布区间进行了初步判定。
其中K4坑年代最有可能是在公元前1199年至公元前1017年,也就是距今约3200年至3000年,这就印证了三星堆新发现的4号坑碳14检测的年代区间属于商代晚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