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拍5汶川大地震灾难发生时的瞬间?山崩地裂

这场地震,就像一股黑暗的飓风,是中国成立以来破坏力最大、波及范围最广、灾害损失最重、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也是唐山大地震后伤亡最惨重
【菜科解读】
2008年5月12日,这一天,中国四川省的大地在滚滚春雷中痛苦的痉挛,一个罕见的、强度高达8.0级的地震,就如同魔鬼的手掌狠狠地拍在了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映秀镇附近,距离繁华的省会成都市约80公里。
这场地震,就像一股黑暗的飓风,是中国成立以来破坏力最大、波及范围最广、灾害损失最重、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也是唐山大地震后伤亡最惨重的一次地震。
地震背景和成因512汶川大地震的发生地,四川龙门山逆冲推覆构造带,就像是地壳的伤疤,总体呈NE—SW走向,由三条主断裂组成,分别是被称为前山断裂的安县—灌县断裂,被称为中央断裂的北川—映秀断裂,以及被称为后山断裂的汶川—茂汶断裂。
那一天,8.0级的强震就像一只巨兽,在中央断裂,即北川—映秀断裂上肆虐,震中位置更靠近映秀(这个断裂带的历史地震尚未超过7级)。
512汶川大地震的发生,像是在揭示一个无声的战争,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的的碰撞及其向北的推挤,这一板块间的相互挤压和摩擦,给亚洲大陆内部带来了大规模的构造变形,造成了青藏高原的地壳缩短、地貌隆升和向东挤出。
由于青藏高原在向东北方向运动的过程中在四川盆地一带遭到华南活动地块的强烈阻挡,使得应力在龙门山推覆构造带上高度积累,最终在映秀-北川断裂上爆发,掀起了8.0级的惊天地泣鬼神的地震。
地震特征和影响
512汶川大地震的特征,就像一个狂怒的巨兽,以逆冲为主、兼少量右旋走滑的分量,它的疯狂在于,断层向西北倾斜,走向是229°,标量地震矩为4.4×10^21^ N-m。
这场地震,它的威力只有一个震源,规模与1976年唐山地震相当,在震源深度、破裂长度和破裂时间等方面都有极其明显的特点,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这场地震,让许多人失去了亲人,失去了家园,痛苦和绝望在每一个灾区的角落蔓延。
但就在这个绝望的时刻,中国人民的团结和勇敢,让世界见证了人性的光辉。
我们以泪洗面,我们以血铸魂,我们以爱筑家。
在这个灾难之后,我们再一次站起来,用我们的勇气,智慧和力量,让生活再次焕发光彩,让希望重新在我们的心中点燃。
这场灾难,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生命的脆弱和宝贵,让我们更加珍惜每一次的生活,更加努力地去爱我们的家人和朋友。
最大火星地震的地震波揭示了可能的流星体撞击
洞察号是第一个深入研究火星“内部空间”:地壳、地幔和核心的外层空间地震仪。
(神奇的地球uux.cn)据cnBeta:在火星上探测到的最大地震揭示了其地壳中的层,这些层可能表明过去与大质量物体(如流星体)发生过碰撞。
以前的数据表明过去发生过大的影响,研究结果提供了可能支持这一假设的证据。
这项由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UCLA) 行星科学家领导并发表在《地球物理研究快报》两篇论文中的研究还表明,火山岩和沉积岩的交替层位于地表之下。
4.7 级地震或火星地震发生在 2022年5月,全过程持续了四个多小时,释放的能量是之前记录的任何地震的五倍。
虽然按照地球标准,地震的强度不大,但它的威力足以将地震表面波完全环绕地球的圆周,这是首次在火星上观察到这种现象。
“InSight 着陆器上的地震仪记录了数千次火星地震,但从未发生过如此大的地震,着陆后花了三年多的时间才记录下来,”通讯作者、地球、行星和空间科学教授 Caroline Beghein 说。
“这次地震产生了不同种类的波,包括两种被困在地表附近的波。
此前,在两次撞击事件之后,从未在火星地震期间观察到这两者中的一个。
”绘制地震活动图、对火星的影响位置和频率以及内部结构对于未来前往火星的任务非常主要,因为它将告知科学家和工程师在何处以及怎么修筑结构以确保未来人类探险者的安全。
与在地球上一样,研究地震波怎么穿过岩石可以为科学家提供有关地球地表以下温度和成分的线索,这有助于为寻找地下水或岩浆提供信息。
它还有助于科学家了解过去塑造地球的力量。
Beghein的小组结合了两种类型的表面波(称为 Love 波和 Rayleigh 波)的测量结果来推断地下剪切波的速度,该剪切波水平传播并垂直于波传播方向移动岩石。
这是首次在火星上同时观察到Love波和Rayleigh波。
测量结果表明,当地下 10 到 25 公里之间的岩石在几乎平行于行星表面的方向上振动时,剪切波在地壳中的移动速度比岩石在垂直方向振动时更快。
“这种波速信息与地壳内部的变形有关,”Beghein 说。
“很久以前沉积的交替火山岩和沉积层,或非常大的撞击,如流星体,很可能是我们观察到的地震波测量结果的真相。
”这些数据还使 Beghein 小组的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博士后研究员 Jiaqi Li 了解到,剪切波在火星南部高地地区的移动速度比在北部低地地区快。
火星北半球海拔较低,陨石坑比南半球多。
解释这种差异起源的流行理论对低地产生了很大影响。
新数据表明低地存在厚厚的沉积岩堆积和相对较高的孔隙率。
大量的气体,例如沉积岩中的空气,会减慢波浪的速度。
火星遭流星撞击所产生的地震活动可揭示火
研究人员现在通过两项研究证明,这一事件和同年早些时候探测到的另一地震事件是由一颗流星撞击引起的;研究人员用该次撞击产生的表面波来分析火星壳部的结构。
一颗行星的壳部和幔部结构可为其起源和演化提供有关的重要信息。
沿着行星表浅层面传播的地震波被称为表面波,它们可被用来绘测这些结构特征。
然而,到目前为止,除了地球之外,还没有在任何行星上探测到这种波。
尽管在这颗红色星球上的地震性震动和流星撞击并不罕见,但探测和描述它们一直颇具挑战性。
然而,发生在2021年下半年的两次地震事件的规模特别大。
在第一项研究中,Liliya Posiolova和同事利用火星勘测轨道飞行器拍摄到的火星表面图像证明,这两次事件是由流星撞击引起的。
这些碰撞形成了两个巨大的撞击坑(直径>130米),其产生的表面波回荡于整个火星。
在第二项研究中,Doyeon Kim和同事利用这些表面波(它们是第一次在火星上探测到的表面波)来更好地了解InSight登陆器下方的火星内部结构。
Kim等人发现,火星的壳部比之前推测的要更致密。
这些变化可约束火星壳部的组成、形成和厚度模型。
Yingjie Yang 和 Xiaofei Chen在一篇相关的《视角》中写道:“InSight登陆器预计将在2022年12月结束其运行,因为它的太阳能电池板上积聚了尘埃。
然而,持续对已经记录的地震数据进行研究应能继续做出有关火星结构的新发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