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堆新出的苏门达纳犀牛青铜器?告诉您三星堆的铜从哪里来

【菜科解读】
#9月9日三星堆又双叒上新啦#三星堆龙首青铜器,属于苏门达纳犀牛青铜器##三星堆的铜,是从哪里来的?#
#苏门达纳犀牛##商代犀牛青铜器#
不易,支持请按关注,和我一起发掘古文字的秘密吧!
{上图为三星堆新出的苏门达纳独角兽犀牛青铜器和溶解铜}
前言:
考古学家们给三星堆文物命名的速度太快速了,没有思考,也不查阅文献
《山海经》:又东北三百里,曰岷山,江水出焉,东北流注于海,其中多良龟,多鼍 tuó。
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白珉。
其木多梅棠,其兽多犀、象,多夔 kuí牛,其鸟多翰、鷩 biē。
《山海经》记载四川省三星堆周边的岷山岷江地区有犀牛,也就是独角兽。
以上这件三星堆青铜器刚刚挖出来不久,考古学家们不假思索的就快速命名为龙首青铜器,也不告知读者们,命名的依据是什么。
轻率而随意地给文物命名,往往会埋没历史,误导观众。
以上这件青铜器,属于独角兽犀牛的牛首造型,暗含三星堆铜来源的历史。
一:三星堆遗址1号-8号埋葬坑出土的青铜器,需要铜原材料大约一共为12吨,铜从哪里来呢?
在1986年第一次考古发掘中,一号坑、二号坑就出土了青铜制品178件 + 736件,共计914件。
这次2021年开始发掘的3号坑-8号坑,已经清理出土的青铜器接近500多件,还有很多在坑里没有清理。
三星堆人用于铸造青铜器的铜原料,远远超过了15吨,接近20吨。
三星堆的铜,来自哪里?
{上图为湖北省铜绿山遗址}
2021-23 14:59《光明网》发布了《三星堆青铜器的铜料,可能来自湖北大冶铜绿山?》的文章,有学者认为三星堆的铜是来自湖北省大冶铜绿山地区,依据是考古学家发现铜绿山4000年前有人类活动的遗迹。
以上观点,属于最新的三星堆铜来源猜想。
引用:《中国文物报》2011年发表文章《三星堆与殷墟铜料来源浅析》:专家估算,三星堆1号2号坑出土的青铜器,用铜总量达8—10吨,而天然铜矿石的含铜量一般在10%—14%之间,若加上运输、冶炼和铸造过程中的损耗,8—10吨铜约需100吨天然铜矿来冶炼,如此巨量天然铜矿当地是无法解决的,必须仰仗于外地。
中国科技大学的金正耀先生曾对三星堆青铜器进行同位素比值研究,分析一、二号坑青铜器的铅同位素比值相同,应该是大量采用了同一种铜矿料。
此后经朱炳泉先生研究,这些含有高放射性成因的异常铅青铜器的原料产地可能在云南省滇东北。
2017年12月,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Antiquity》杂志发表了一篇文章:回顾商和西周青铜器铅同位素数据(Revisiting lead isotope data in Shang and Western Zhou onzes)(doi:10.15184/aqy.2017.149)。
文章作者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牛津大学各两位作者,第一作者是中国中科大的金正耀。
以上文章,主要是讨论商代青铜器的异常铅位数分析。结论,辩论和猜想的观点是: 青铜时代中国从非洲进口金属{铜铅锡}? #p#分页标题#e#
也有一些关于三星堆和中国商代铜来源研究的一些学术论文认为:商代时期,在非洲和中国之间没有大宗金属转移的考古学或同位素基础。
也就是说,以上有关三星堆以及中国商代的铜来源分为2派假说。
第1种说法是,中国三星堆以及商代的铜,是中国本地所产本土所出,持这一学假说的学者们要突出中华文明是本土独立起源,属于自给自足的封闭性文明,和西方和美洲大陆不存在任何联系。
通俗地说,中华文明,就是一个密封的泡菜坛子。
第2种说法是,三星堆以及商代中国的铜是从非洲进口的,持这一说法的学者,主要依靠的是铜的铅位数以及矿源地的科学测试数据比较分析。
但是,这一派学者们假说的学术短板是,考古学暂时无法证明从非洲进口到中国的铜运输路线,即还没有考古实证作为学术假说的基础。
如果第二种说法成立,则可以证实:青铜时代的中华文明,是全球化的文明,具有扩张性和多元化的特征。
三星堆3号-8号坑新出的铜熔料,则可以证实:三星堆人不需要采矿运输铜矿石来到四川省成都平原,三星堆人也不需要冶炼铜矿石。
三星堆人铸造青铜器,使用的是已经冶炼好的铜原料,三星堆遗址只有熔铜环节,即将成品铜回炉冶炼,再铸造青铜器。
一:三星堆人长房头楚人族群的首领,叫做吴回,祖籍苏州。
迁徙到西亚伊拉克地区卖布,民族叫做苏美尔。
{上图1为苏州草鞋山遗址。
图2为草鞋山出土的葛布,距今6000年}
三星堆长楚人的首领,名字叫做吴回。
他的祖先们,于距今6000年前后居住在江苏省苏州市的草鞋山遗址,长楚人族群已经掌握了加工各种麻类植物的纤维用于纺纱织线,织造布匹。
?苏寬兒鼎春秋晚期集成2722
{上图1为植物白苏。
图2为植物青苏。
图3为金文苏字}
于6000年前,苏州的苏字,是三星堆人祖先长楚人族群对各种麻类植物的称谓。
各种麻的纤维,可以纺织出不同密度的布匹{粗孔布,细孔布}。
植物苏,别名:桂荏、白苏、赤苏、红苏、黑苏、白紫苏、青苏、苏麻、水升麻等。
【揚子·方言】苏,芥草也,江淮南楚之閒曰苏。
苏字,是楚人对麻类植物的独特方言称谓。
{上图为伊拉克苏美尔彩陶,距今6000年}
伊拉克苏美尔距今6000年前后的彩陶上,就出现了粗孔麻布的图案。
伊拉克苏美尔人的苏字,是指祖籍地在中国苏州的长楚人族群移民。
苏美尔的苏字,是指各种用于织布的麻类纤维。
#p#分页标题#e#{上图为伊拉克地理位置图。
图2为中国丝线}
苏美尔的美字,词义是指大,羊,三星堆3号坑的主人是伊拉克苏美尔的美人{羊人,羌族人},出土了羊首青铜器。
美索不达米亚地名的索字,源于新石器时代早期的中国土话方言。
索子,是湖北省随州市"曾侯乙祖先们对麻花状丝线的俗称。
自从距今6000年之前的中国和西亚丝绸之路以来,产业模式属于来料加工,而不是成品布匹输出。
中国人将纺纱的丝线半成品运输至于伊拉克,在本地织布,再出售。
而不是从中国直接拖着一捆布匹,拉到伊拉克去买。
6000年前苏州草鞋山的长楚人族群,不会走黄沙漫漫的沙漠骑着骆驼丝绸之路去伊拉克卖布。
长楚人放木排作航行器,走东海,利用洋流和季风到印度尼西亚苏门达纳,过马{音麻}六甲海峡,进印度洋,至于阿拉伯海沿岸登录,到达伊拉克。
季风和洋流每年只有一次,在其余时间,苏州长楚人拖着丝线货物走陆路,到云南省昆明和西双版纳,走缅甸,出海在印度洋航行,到埃及红海和阿拉伯半岛登录。
{上图为伊拉克苏美尔女性织布陶壁画。
图2为云南省西双版纳以及缅甸傣族女性}
上图距今6000年前的织布苏美尔女性,是一位来自中国云南省和缅甸的傣族女子。
她左边的肩膀,裸露在外。
她身穿傣族长裙,赤脚,头戴纱巾。
她的服装装束,是对南亚傣族人女性的写实。
距今6000年前的苏州长楚人族群,是资本家商人,在云南西双版纳和缅甸招聘大量的纺织女工,去伊拉克从事织布工作。
{上图1为苏美尔6000年前的女性。
图2为现代伊拉克女性}
您,不要以为,距今6000年前的伊拉克苏美尔人和现代伊拉克人,有什么文化和血统上的联系和关联性。
在6000多年的历史长河里,人类就像泛滥的流水,不断地在迁徙。
6000年前的苏美尔女性露肩性感开放,现在的伊拉克女性将自己包裹在长袍子里,保守的只露出2只眼睛。
苏美尔文明和现代伊拉克,不具备文化和历史的传承性。
中国移民于距今6000年-3200年前后,在西亚中亚欧洲非洲地区开纺织厂,卖布匹,是要赚钱的啊!三星堆的新出的铜,在当时叫做金,是商业利润的体现。
中国考古界的意见目前还不是统一,有人认为青铜器铸造技术起源于西亚地区,也有人认为是本土起源。
二:苏门达纳的独角犀牛与三星堆独角犀牛青铜器。
各位,去阅读《三星堆官网》的文章,中国考古学家会承认,三星堆所有的青铜器不含锌,这一不含锌的现象和西亚地区的青铜器相同。
#p#分页标题#e#各位读者,自行去阅读史书《圣经,旧约,出埃及记》。
于距今4200年前后,三星堆人族群和中国商王朝的军队在西亚地区打得不可开交。
三星堆人族群的首领革舜{摩西的儿子}从古埃及运输出了近1000多吨的铜,往西亚地区前进。
{上图为阿富汗瓦罕走廊}
三星堆人要将这150吨原产于埃及的铜运回中国,有2条路可以选择。
陆路,从西亚走伊朗,进入阿富汗,再走瓦罕走廊,进入中国。
瓦罕走廊,是咽喉之道。
商王朝一旦驻兵把守在狭长的瓦罕走廊里,三星堆人的铜就被没收了缴获了,三星堆人的鸡蛋就都破了。
三星堆人族群决定,一小部分的铜,走陆路,去阿富汗瓦罕走廊,作为诱饵{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吸引商王朝的兵力追赶。
三星堆的青铜器上有文字,写着上,入。
{各位莫急,只要我不死,还要写20年的文章,我以后会披露三星堆的青铜器文字上,入。
}
三星堆的铜,走西北高原的陆路进入中国,叫做上,入。
三:三星堆人在非洲远航,通过澳大利亚,途径苏门达纳南线海洋丝绸之路运输铜回中国,叫做下入。
{上图1为商代青铜器小臣艅犀尊。
图2为印度尼西亚苏门达纳犀牛}
印度尼西亚特有的苏门达纳独角犀牛青铜器,商代就有,现在珍藏于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
三星堆新出的苏门达纳独角犀牛青铜器,铸造于距今3800年前后。
这件三星堆犀牛青铜器上,浮雕有很多的文字。
{苏門答臘犀(學名:Dicerorhinus sumatrensis)簡稱蘇門犀,又稱雙角犀或毛犀牛,是一種原產於印度尼西亚、中南半島、南亚次大陆東北部及中國西南部的犀牛}。
{上图为第一个为西方学界所知的苏门犀标本的画像,由18世纪英国画家威廉·贝尔在1793年绘制。
}
?入甲骨文鐵49.2合5187
【博雅】纳:入也。
三星堆犀牛青铜器的正面,浮雕有一个甲骨文的字体,读作入字。
于距今3800年前后,三星堆的铜,从印度尼西亚苏门达纳起运远航回到中国,叫做纳入。
三星堆的铜,从下面航运回到中国,叫做下,入。
印度尼西亚蘇門答臘{苏门达纳}的古名為suvarṇa dvīpa(梵文:金島),中国文献中也称为金洲,马来语称为Pulau Emas,也指金洲。
}
{上图为三星堆新出的黄金面具}
三星堆人的金子,叫做黄金。
三星堆人从古埃及起运的铜,叫做红金。
三星堆人在红铜里面,混合铅锡,叫做绿铜和青铜。
印度尼西亚苏门达纳,是三星堆人贵金属的转运地,于距今3800年前的地名是金州。
苏门,词义是指苏们,一群苏美尔人,叫做苏们。
达纳,词义是指要到达进入中国内。
金州苏门达纳,词义是苏美尔人族群指要将贵金属运回中国。
{上图为商代小臣艅犀尊及其铭文}
三星堆人在苏门达纳用什么运输贵金属回中国,小臣艅犀尊青铜器铭文显示:用大船!
要知三星堆人的铜运输路线如何从印度尼西亚到达四川省,且听下回分解。
三星堆考古现场:是否和商周变革有关?
”而商王武丁以后的器物,目前还没有看到。
古代上,,商王武丁以后,周人逐渐崛起。
“那个时候三星堆的人在商和刚刚兴起的周之间,是否做了一些选择?” 史籍记载,古蜀国是参加了灭商战役的,周武王灭商时“牧誓八国”里面,第二个国家就是蜀,“有可能三星堆以后的成都十二桥文化的方国与周的关系更紧密,或者三星堆人中有一部分倾向于周,借助周的力量消灭了另外一方的势力。
” 不过,目前三星堆祭祀区8个坑还尚未发掘完毕,“里面最晚的东西是怎么样的,也还不清楚,不过我觉得我们离原因不远了.... 现在4号坑的测年年代是公元前1100多年,距离商周变革时期已经不是太远了。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北京大学对6个坑的73份炭屑样品使用碳14年代检测方法进行了分析,对年代分布区间进行了初步判定。
其中K4坑年代最有可能是在公元前1199年至公元前1017年,也就是距今约3200年至3000年,这就印证了三星堆新发现的4号坑碳14检测的年代区间属于商代晚期。
考古大揭秘之三星堆之谜下,三星堆文物考古
那么,三星堆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古国呢?为什们看到了一个神秘的古蜀国,这个古蜀国的存在时间非常久远,甚至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
那么,三星堆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古国呢?为什么能够有如此悠久的历史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一下。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三星堆遗址的发现过程。
一:考古学家发现三星堆三星堆博物馆因为需要维修馆中的电路,所以在5月10日至11日这两天时间进行闭馆。
自从考古学家在三星堆发现古代文物,并有一次程度的研究发现,因此引起了许多人对于三星堆文物一饱眼福的愿望,而在五一长假期间,三星堆博物馆仅仅三天就吸引了将近五万人前来观赏,可以说是当时的现场真的是非常的火爆。
二:神秘三星堆考古再解谜三星堆创造和打破了许多的世界纪录、中国纪录,其中多项纪录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世界之最、中国之最。
世界上最大的青铜纵目人像。
高64.5公分,两耳间相距138.5公分。
世界上最早的金杖。
长142公分,直径2.3公分,重700多克,上有刻划的人头、鱼鸟纹饰。
三:考古发现三星堆5月底,四川广汉,推开标着“三星堆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考古现场的木栅栏门,拾级而上进入考古大棚,4个透明工作舱内,穿着白色防护服的考古工作人员或在电脑前处理相关数据,或跪在悬空操作平台上拍照提取信息……忙碌而有序。
工作舱内的三星堆遗址3号坑到8号坑是2019年11月至2020年5月新发现的6座三星堆文化“祭祀坑”,在今年3月20日和5月末,这6座“祭祀坑”出土的新文物,包括金面具残片、鸟型金饰片、金箔、巨青铜面具、青铜顶尊人像、青铜扭头跪坐人像等重要文物陆续公布,“三星堆”成为霸屏热词。
从地理位置看,三星堆遗址位于四川省广汉市三星堆镇,成都平原北部沱江支流湔江(鸭子河)南岸,是四川盆地目前发现夏商时期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中心性遗址。
沉睡数千年一醒惊天下谈到三星堆遗址,常用“沉睡数千年,一醒惊天下”来描述。
将时钟回拨至上世纪20年代末,广汉太平场(今南兴镇)的燕道诚淘浚溪流,在溪底发现璧形石环数十枚及石圭、玉琮等,就此意外揭开了三星堆考古大发现的序幕。
沿着三星堆遗址考古的时间轴线,1934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点。
那一年,由时任华西大学博物馆馆长的美籍学者葛维汉带队,在广汉太平场月亮湾进行了三星堆的首次发掘,出土器物及残件600余件。
虽然此次发掘只有约短短10天,但意义重大。
新中国成立后,四川省文物部门重新启动三星堆遗址考古工作。
上世纪80年代初,三星堆考古发掘者根据历年所获资料,将属于同一遗址群的各地点统一命名为“三星堆遗址”并首次进行了分期研究,使人们对三星堆遗址的认识从无序走向有序。
时间来到了1986年,由于砖厂工人取土,于当年7月和8月先后发现1、2号“祭祀坑”,随后进行抢救性发掘,出土了青铜面具、青铜人像、青铜神树、金面罩、金杖、大玉璋、象牙等珍贵文物千余件,其中以青铜器为大宗。
相关专家认为“多数文物前所未见,揭示了一种全新的青铜文化面貌,也由此掀起了一个国内外探索三星堆的热潮”。
从1986年三星堆遗址1、2号“祭祀坑”的考古发掘吸引世界就此,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孙华告诉确实,在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馆员万娇在其2020年9月出版的《从三星堆遗址看成都平原文明进程》一书中,详细梳理了三星堆遗址的发现及考古工作,其中,从1987年到2014年共有15个重要时间点,考古工作包括对三星堆王城的初步认定完成、青关山台地发现“宫殿”基址等。
“非常奇妙、非常独特”是中华文明组成部分5月28日下午,在广汉举行的“中华文化全球推广 三星堆推介会”上,国家文物局副局长胡冰介绍了新发现的6座三星堆文化“祭祀坑”的最新文物出土情况。
“2020年9月至今,34家科研机构、高校系统开展祭祀区考古发掘工作,初步确定了祭祀区的分布范围、堆积状况和年代。
目前,3、4号坑内象牙提取工作已基本完成,下一步将对象牙下文物进行提取;5号坑已完成西北区域除圆形金箔片之外的其他文物提取,基本确认到达坑底,下一步将局部开展实验室考古;6号坑正在进行坑壁以及‘木箱’的整体提取工作;7、8号坑正在发掘坑内填土及灰烬堆积。
现已提取出土象牙、青铜器、金器、玉石器等文物上千件。
”胡冰说。
出土文物一次次更新,犹如打开了三星堆遗址的考古“盲盒”,引发了一轮又一轮的5月30日下午1点多,三星堆遗址4号坑现场负责人许丹阳和几位工作人员“特别激动”,都在盯着“青铜扭头跪坐人像”的提取。
回想起当时的场景,这位“95后”小伙子告诉而此前发布的青铜顶尊人像造型同样奇特:跪姿、双手叉指合拢,头像大眼咧嘴,表情夸张、神态虔诚。
相关专家评价认为,青铜顶尊人像将三星堆独特人像造型与尊造型相结合,彰显了三星堆与中原商王朝的紧密联系,描绘出三星堆虔诚而神圣的祭祀场景,展现了三星堆独特的信仰世界。
“三星堆非常奇妙、非常独特,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华文化全球推广 三星堆推介会”上,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这样描述三星堆。
“独特”也是踏进三星堆博物馆看到馆内文物的观众的第一反应。
“看到青铜大立人像,我已经感到很神奇了,但看到后来的青铜纵目面具、青铜戴冠纵目面具等展品时,真的是一次比一次震撼。
”5月28日上午,特意选了工作日到博物馆参观的王梅(化名)说自己“被震住了”,她没想到观众会这么多。
在孙华看来,三星堆的独特体现在三星堆遗址既是包含了3个延续的考古学文化的典型遗址,也是有别于中原文化的古蜀文化中心都城,并且在城市规划建设、宇宙观念和宗教崇拜上有自己创造的独特城址。
“比如,三星堆古城的城市规划蕴含着法象天汉的思想,对以后古蜀王国历代都城的规划影响很大,在紧接三星堆古城之后出现的成都金沙遗址、古蜀国最晚的开明王朝的都城成都遗址均可找到印迹。
而且,古蜀国的都城规划思想,在秦灭巴蜀后并没有消失,而是被整合入秦汉文化体系中。
在秦统一后营建的大咸阳、西汉长安城乃至于隋唐洛阳城等,都还可以见到此类规划思想的孑遗。
”孙华说。
实证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发展随着新发现的6座“祭祀坑”考古成果的陆续公布,“这些成果如何解释”备受学界“如果用一句话形容三星堆文化的特质,那就是以地域特征为主导的多元文化面貌。
”在“中华文化全球推广 三星堆推介会”上,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三星堆工作站站长雷雨在回答媒体提问时说,“三星堆遗址的文化遗存首先以地域特征为主并深深烙上了其他地区的文化印记,这体现了三星堆文化的开放性、吸附性及其吸纳能力。
”他进一步举例说,首先,中原地区的夏商文化对其产生极大影响。
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镶嵌有绿松石的铜牌饰、铜铃、玉器当中的玉戈、玉璋,老百姓使用的陶盉、觚形器,都是受二里头文化的影响。
商代时期,三星堆的青铜容器,如青铜尊、青铜罍,以及青铜铸造技术,尤其是范铸技术也都源于商文化。
至于那些怪异的、以前在其他地区不曾见过的青铜器,也有大量来自商文化常见的纹饰,如云雷纹、兽面纹、回纹等。
其次,位于长江流域下游地区的良渚文化也是三星堆文化的重要“目前的一个推测是良渚文化覆灭后,一部分良渚先民到了中原,这样,文化因素又从中原辗转到了川西地区。
”雷雨说,“还有值得在王巍看来,三星堆既有青铜面具、青铜神树等独特的文化面貌,同时又与夏商王朝关系密切,学习借鉴了夏商王朝的礼制,比如玉器、牙璋、玉戈等为代表的仪仗制度,商王朝时期的青铜容器代表的礼器制度等。
“由此可见,三星堆对外来文化既吸收借鉴,又创新发展。
尤其冶金技术传到三星堆,发展成为青铜人像、青铜神树这样的铸造技术,是了不得的发明和创造。
古蜀文明以开放的心态积极吸收,又创新发展,所以才如此发达并呈现出浓厚的色彩。
”王巍说。
许丹阳告诉孙华认为,三星堆文明是在中原文明、黄河流域文明和长江流域文明共同作用下产生的。
虽然三星堆是后发展起来的,但是它长期延续、特征最为鲜明,既有学习和模仿,也有创造和发展。
“可以说是多种文化的聚汇,之后又汇入秦汉文化,影响着中华文明。
”有哪些谜底尚未揭开2021年5月18日下午,孙华应邀在南京师范大学做了题为“探索古蜀文明的密码——《从三星堆埋藏坑看古蜀文明》”的报告。
关于“埋藏坑”的说法,孙华表示,在埋藏坑的性质问题上,学界的基本认识已经集中在“祭祀坑”和“埋藏坑”两个方面。
“祭祀坑说”认为,这两个坑是三星堆人特殊祭祀活动的遗存,这是学界最普遍的主流认识;“埋藏坑说”则认为,这是三星堆发生重大变故后毁坏神庙陈设的埋藏。
“根据此次考古新发现,也许会在该问题上有新的推进。
”孙华说。
三星堆祭祀区的新发现有助于解决一些长期悬而未解的学术问题,这是学界的共识,比如有望厘清最基本的年代问题和性质问题。
“过去我们只发现了两个坑,这次新发现从两个坑增加到8个坑,并且对周围进行了详细的勘探,有助于复原当时‘神庙’或‘祭祀区’内部的空间,对完整认识当时的礼仪空间、宗教思想,乃至于反映的宇宙观念,都提供了重要资料。
”孙华说。
从著名的出土文物青铜大立人像手里握的是什么到是否会有文字发现,从如何理解几座“祭祀坑“的关系到三星堆究竟起源于哪里,从古蜀文化在文明交流中如何吸收融合为己所用到是否会有新证据出现支持远距离贸易……三星堆还有许多谜题待解。
正如许丹阳所说:“新发现的6座‘祭祀坑’中出土了很多之前未见过的器物,解决了一些问题,但同时也产生了更多的新问题,比如新出土的器物是怎么制作的,产地在哪里,祖型是什么,谁在使用……我们抱着这样的好奇心去探索,但可能需要较长的时间来做基础性的整理与研究工作。
”令人振奋的是,本次三星堆考古发掘工作秉持“课题预设、保护同步、多学科融合、多团队合作”的理念,展现了中国考古理念和考古技术的新进步。
在考古现场,“三星堆祭祀区考古现场发掘估计能在10月前结束,但之后的整理,需要的时间可能不只七八年。
”孙华说。
链 接三星堆文化涉及更大范围20世纪80年代至今,国家文物局指导四川省开展大规模调查勘探和发掘工作,陆续发现三星堆古城、月亮湾小城、仓包包小城、青关山大型建筑基址、仁胜村墓地等重要遗迹,不断明确三星堆遗址分布范围、结构布局。
考古工链 接三星堆龙造型龙的造型在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在中国境内有大量的发现,是中华文明具有标志性的造型之一,并在后世被解读为中华民族的象征。
三星堆把龙的造型装饰到跪坐人头上所顶的青铜大口尊的肩部,并且它比一般的铜尊肩部装饰要大得多,是一个非常独特的文化现象。
这是三星堆文明在吸收、借鉴其他区域文明因素的同时,发挥创造力的突出表现。
延伸阅读多科技手段集成应用此次考古发掘,协调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国内多家科研机构和高校参与,形成考古、保护与研究联合团队。
考古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