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内核可能已经停转,并开始逆转,是否意味世界末日的到来?

【菜科解读】
地球的内核可能已经缓慢停转,并开始逆转,这意味着什么?
地球的内核停转是否意味着世界末日真的就要到来了吗?
为了更加准确地探究这个问题,科学家建议应该加强对地球磁场的研究、监测和保护工作,以及提高地球环境适应能力。
导语地球是宇宙中我们所熟知的一颗星球,它给予了无数生命的诞生,并孕育着生机勃勃的生态环境。
在地球的生活上,最能让我们感到熟悉的一定是地心引力,地心引力无处不在,并在人类的生活上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但是对于地心引力这一现象,在地球上的各个地方所产生的效果却并不一定都是一样的,这一点就体现在同样是地心引力的体现中——磁力上。
地球磁场保护着地球以及地球上的生命,可研究发现,地球磁场其实一直在变动,而其中最关键的因素就是地球内核的旋转。
地球内核的旋转以及它所带来的地磁运动轨迹改变,都会对地球磁场产生影响,而地磁运动轨迹的改变就可能导致地磁偏移,甚至是地磁反转,由此对地球上的生命以及环境几乎都会造成影响。
地球的磁场主要是由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而形成的,在地球的物质内部,铁是一种电磁性很强的物质,且地心具有相当高的温度,并且还由于地心正处于地球的重力作用下,所以内核中的铁元素就显得很活跃并且流动。
由于地球内核中的铁物质流动,从而形成了一种巨型的电磁体——这就是形成地球磁场的重要原因。
地球磁场在地球的一个方向上会有一个正极,并在另一个方向上则会有一个负极,并且这种磁场一方面既可以保护地球不受太阳风、宇宙射线等宇宙天体所释放的大量电子所侵袭,另一方面,这种磁场还可以通过这些地磁场来帮助人们记录地球历史上曾经经历过的一些重大事件等。
可以说,地球磁场就如同一位无形的保护神一样,它会在最紧要的关头为地球以及地球上的生命展开一场保护战。
但是地球磁场也并非十全十美,它虽然可以帮助人们记录曾经发生的重大事件,但也正是由于它记录了曾经发生的地磁变化,才让人们逐渐发现地球磁场是有周期性变化的。
大约每隔200至300万年左右,地球磁场就会经历一次极性反转,其所带来的效应几乎都会影响到地球上的自然环境和生命,但除了这种周期性的反转之外,地磁还可能偏离其原本的轨迹,而这种现象则会更加严重地影响到地球。
地球磁极附近的地区,由于地磁场的不稳定,会经常容易使得指南针的方向产生一些轻微的变动,这些未到数十甚至百年后产生极大变化的变动,都被认为是地球磁场即将发生翻转的前兆。
地心可以说就像地球最重要的内脏一般,而地心在地球内部也是距离地表最近的一层,但由于地心的温度异常的高,并且压力也是最大的,因此地心的磁场性也最强,从而地心可以说是地球磁场的主要来源。
地心主要由地心幔和地心核两部分组成,而地心幔中的延展性高、黏度低的物质,构成了地球上最常见的熔融岩浆,可以说地幔中的物质非常适合地心的流动,因此地心幔就被称为地心最为活跃的一部分。
地心核是地心的核心部分,也是地心最为活跃的一部分,从内核的大小和质量上来说,内核占据了地球半径的1/3并且质量也占到了地球总质量的1/6,但内核中的铁却达到了地球最高最高温3000℃以上。
这种超高温度可以将铁烧得发白,也可以说这种高温度是绝对高温,内核中的温度根本无法适应生命的存在,就连地幔这种相对温度较低的地下状态条件下,生命都十分的艰难,更不用说内核这种最为炽热的地方了。
#p#分页标题#e#可以说,内核中的铁液体是非常活跃的,其所带来的磁场性也非常强,是形成地球磁场的最佳基础,但是地心中的铁液体却不是一种单纯存在的元素。
可以想象一下,可以将熔融金属从外部灌入地心中去,甚至可以将地心挖开然后从中取出地心,但是这些都是不可能的。
因此,地心中的铁液体纯度并不高,或者说是地心中富含很多的夹杂的杂质,而这些杂质来自地心元素相互融合产生的化学反应后,产生的影响。
地心中的铁液体具有很高的磁场性,并且由于地心本身就具有磁场感应,地心中的铁液体就会受到地心发出的磁场感应的影响,并开始在地心内聚集。
在地心内进行磁铁定律的作用下,将地心内部的铁液体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电流圈,由此形成了地球磁场的主体,由此产生了地球磁场的主体。
但是地磁场的产生还有一个关键因素,那就是地球自转。
可以说没有地球上生活的出现,地球就不会有自转,而没有地球上生物的产生,地球磁场就不会表现在地自转所带来的效应上。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地球磁场和地球上生物产生是相辅相成的,正是由于地球上生物产生后,地磁场才会逐渐显现出它的重要性。
地磁场的产生和发展是极为缓慢的,随着时间的累积,地磁场也表现出越来越加明显,并且随着地磁场的不断扩大,磁感线也会随之发生改变,但这种变化并不是一种单向的变化,而是一种旋转的变化。
在地球的极空地带,就是由于地磁场磁感线的无规律地运动从而形成了一种漩涡一样的极光景观,同时,地心内的铁液体在地磁场磁感线的刺激下,也会随之而旋,于是就形成了地心内的铁液体旋转。
地心内的铁液体旋转就是地球磁场形成的关键,而地心内的铁液体旋转速度和方向都是不稳定的,但总是遵循着一定的稳定思路。
然而,尽管如此,但是由于地心内的铁液体存在着很多的杂质,所以它的旋转速度和方向也是不断发生变化的。
地心内的铁液体旋转速度和旋转方向的变化地球磁场从而受到影响,甚至会对地球磁场产生翻转的影响,而近些年,科学家们也发现了地心内的铁液体旋转速度和旋转方向的变化迹象。
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地震波,由于地震波在地心内部的传播方向和速度,都受到地心内部的结构和物质运动状态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所以科学家们可以从地震波的传播情况来推断地心内的结构以及地心内的物质运动。
近年来,科学家们发现的地震波的传播方向和速度向来都是很稳定的,但近些年,地震波的传播方向和速度却出现了漂移的现象,可以说这种现象就是地心内的铁液体旋转的直接表现。
从地震波传播方向和速度的改变来看,地心内的铁液体旋转的速度和方向的变化非常的复杂,不仅有着正打旋转,还有着反打旋转的现象,但地震波也同样表现出这种反打旋转的特征。
从这种表现来看,不难发现地心内的铁液体旋转的速度和方向的变化已经非常剧烈,甚至已经变得不稳定。
正是由于地震波传播中出现了地心内铁液体旋转又反旋的情况,科学家们才推断出地心内的铁液体旋转已经非常复杂,甚至可能会出现停转反转的情况。
地心内的铁液体是形成地磁场的重要原因,所以地心内的铁液体的运动就会直接影响到地磁场的形成,但是地心内的铁液体运动并不只受到自身的影响,还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比如地球的自转、公转等。
#p#分页标题#e#近些年,地球公转的速度和方向也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带来的后果就是地心内的铁液体的运动会加快,从而会带来地磁场的形成速度提前,甚至很可能发生翻转。
随着地磁轨迹的改变,地磁场和附近的地磁极也会随之改变,这种变化对生物产生的影响就会非常大,一般情况下,生物产生适应环境。
但是地球磁极发生大的偏移或者是发生反转,对生物和地球上的生态环境几乎都会造成巨大的影响,而我们人类则没有能力适应这种环境。
这就对我们将来的生活产生挑战,但是科学家们也表示,对于地球磁场的未来变化,我们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加强对地球磁场的研究、监测和保护工作,同时,我们也需要提高我们的适应能力,以应对可能的挑战。
也许地球磁场的变化不只是对我们生活和环境产生影响,对于生命的起源和进化等潜在的重大科学问题,我们也缺乏足够的了解,但是这种从未有过的挑战,也有可能得到从未有过的回报。
我们应该以积极且谨慎的态度来面对地球磁场的变化,通过不断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和预测地球磁场的变化,以便在面对变化的时候能够采取措施来减轻可能的影响。
同时,全球各国之间的合作也是非常重要的,全球性的社会和经济问题也有可能因为地球磁场的变化而产生,如气象、通讯等,我们需要共同应对,毕竟地球是属于我们所有人的家园。
但不管怎么说,地球磁场的变化都是一件十分困难的问题,但是地球磁场的变化也让我们看到挑战,然后我们就会去探索并适应,这本身就是人类社会和科技发展的一部分。
地球磁场的变化提醒我们地球的环境是如此的脆弱,我们更加要珍惜和保护地球这个宝贵的家园,这也是我们必须努力的目标。
新研究表明银河系或有20亿颗行星像地球
研究人员说,研究结果暗示,我们的银河系中也许存在着数十亿颗类地行星。
这些新的计算结果基于开普勒太空望远镜收集的数据。
开普勒太空望远镜在2月轰动全球,它发现了超过1200颗太阳系外潜在行星,包括68个可能与地球大小类似的行星。
美国航天局位于加利福尼亚州帕萨迪纳的喷气推进实验室的科学家们关注的主要是位于其恒星宜居带内、与地球大小类似的行星。
宜居带是指,允许星球表面存在液态水的区域。
研究人员分析开普勒4个月来收集的原始数据后确定,在所有类日恒星中,预计有1.4%到2.7%的恒星拥有类地行星,这些类地行星的直径是地球直径的0.8至2倍,且位于其恒星的宜居带内。
喷气推进实验室的天文学家约瑟夫·卡坦扎里蒂说:“这意味着,存在许多与地球大小类似的星球,在银河系中有20亿颗。
在数量这么多的情况下,其中有一些行星也许存在生命甚至是智慧生命的概率比较大。
这还只是我们所处的银河系,另外还有500亿个其他星系。
” 在研究了开普勒收集的3至4年的数据后,科学家们预言,将发现总共12个类地星球。
他们还说,其中有4个已经在数据公布后的4个月内被陆续发现。
科学家们预测,银河系中可能总共有500亿颗行星,尽管它们不全都是大小与地球类似且位于其恒星宜居带内。
海洋微物种发现地球上可能存在三域外物种
我们星球上大部分的物种并非日常所见的动植物,而是看上去像是一个个单一细胞的低等生物体,如果要判断它们在演化树上处于什么位置,生物学家们需要在实验室里培养它们,等有了足够的DNA后再进行基因分析。
但艾森表示,这里的问题是,这些物种的绝大部分,差不多占所有物种的99%,都没法在实验室里被培育,“它们就像是生物宇宙里的暗物质。
” 为了探寻生物的“暗物质”,艾森展开了和世界上最出名的私人基因研究所——文特尔研究所的合作。
对于这项探究“暗生物”的挑战,他和他的同事们采用了一种现在很前沿的研究方法,叫做“宏基因组学”(微生物环境基因组学)进行研究,传统的微生物基因序列分析需要在实验室里培养微生物,但用宏基因组学,可以直接从环境样品中提取全部微生物的DNA,那就可以避开有的微生物很难在实验室里培养的难题。
艾森表示,加上这种方法,无论是环境中采集的还是实验室里培养的,现在没有DNA序列是测不出来的。
这个发现十分惊人,其可能改写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延续的主流生物分类学法。
研究是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基因中心的艾森(JonathanEisen)领头所做。
他与同事们提取了一部分海洋水样本中的DNA进行分析,发现这些样本基因序列十分不同寻常,和人们平时所知的细胞生物似乎关系非常疏远,完全像是来自另外一个全新的生物域。
二、假设迷雾重重 在此次研究中,艾森和文特尔提取了“全球海洋取样考察”(GlobalOceanSamplingExpedition)中采集的海水样品,通过宏基因组学分析,发现其中有一些基因序列和此前所知的彻底不一样,无论如何也放不进现有的演化树中。
“问题是,它们是哪儿来的?”艾森说。
目前还没有一个科学家能够解答得了,这些基因不知道到底是属于什么生物。
不过,艾森表示,现在出现了两种假设,一种是这些基因序列来自一些很与众不同的病毒,而另一种假设则更为令人惊讶,这些神秘的基因序列或许代表着生命树上一个完全崭新未知的分支。
这个假设是十分大胆的,生物学界一些人表示激动,但也有一些人认为现在就谈生命的“第四维度”为时过早。
如加拿大渥太华麦克马斯特大学的生物学家古普塔(RadheyGupta)说,尽管这个发现很有意义,但还是得小心下结论才行,因为可能有更多的解释,比如,这些基因序列可能来自一些生活在独特的环境中的细胞生物,有的环境可能导致生物的基因发生迅速的演变,这就有可能给做基因分析的科学家带来错觉,以为这是在很早很早以前就和其他生物分家了的“新”的生命形式。
“现在生物是否分成三个域,或者这三个域之间的生物是怎么相互联系的,这些都还有着很大的分歧。
”古普塔说,“如果再加上对第四个域的讨论,只会让人们更加困惑。
” 不过,法国巴黎第六大学科学家巴普苔丝特(EricBapteste)的回应则更积极一点:“事实就是基因是非常多样的,而且毫无疑问其中的大部分我们都是未知的,要设想还有一个全新的生物域在那儿这也是合情合理的。
” 三、演化树面临再次重写 研究接下来的一个工作就是要更进一步地确定这些序列的来源,将寻找这些基因到底是突然变异的还是从另一个奇怪的“维度”来的。
对这些样本的进一步分析,还可以确定这些神秘的基因序列到底属于什么生物体。
假设艾森等人的进一步工作发现,这些基因序列的确是来自一个全新的生物域,那生物演化树将再次被推翻重写。
艾森介绍说,到上世纪90年代之前,演化树上只有两个分支:一个是真核生物,包括动物、植物、真菌和一些奇怪的生物形式,比如黏液菌;而没有被列入真核生物的,则被称为“其他所有一切生物”。
随着基因分析技术的进步,上世纪90年代后,科学家发现,所谓的“其他所有一切生物”并不能笼统地归在一起,它事实上有两个完全不同的域:细菌和古菌。
即使这样,生物学家对演化树如何来画依旧是分歧多多,还有不少存在争议的生物,比如拟菌病毒,这是目前所知的最大的病毒之一,有人就认为其应该单独代表一个新的域,它里面带有很多在细胞生物中才有的基因,所以不应该看成是病毒。
“如果你把这些拟菌病毒看成是第四个分支,那我们的序列或许代表着第五个分支,只不过现在我们都还不知道而已。
”艾森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