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化石展示了澳大利亚史前巨型“雷鸟”的样子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2-16 点击数:
简介:几块新描述的Genyornis newtoni化石,包括一个完整的头骨,以及一个独立的上喙和方形。

图表未按比例绘制。

来源:uu

【菜科解读】


几块新描述的Genyornis newtoni化石,包括一个完整的头骨,以及一个独立的上喙和方形。

图表未按比例绘制。

来源:uux.cn/Phoebe McInerney


(神秘的地球uux.cn)据对话(Phoebe McInerney,Jacob C.Blokland和Trevor H.Worthy):直到大约45000年前,澳大利亚还是一种名为Genyornis newtoni的不会飞的巨型鸟类的家园,它高2米,重达230公斤。


古生物学家在19世纪末首次发现了这些所谓的“雷鸟”。

然而,Genyornis到底长什么样仍然是个谜,因为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保存完好的Genyorni头部化石。


相反,科学家们根据大型、不会飞的亲属来解释它的外观,比如Dromornis和亲缘关系较远的emus。


在南澳大利亚东北部干燥的盐湖中,我们现在发现了几块新的Genyornis化石,包括一个完整的头骨。

这些发现展示了这种古老的雷鸟的真实面貌,并为它的进化、生存和死亡提供了线索。

这项研究现在发表在《历史生物学》上。


头骨


Genyornis和它在Dromornithidae科的表亲(被称为dromornithids)有着异常大的头骨,适合不会飞的鸟类。

它们的脑壳也很短,下巴也很大。

Genyornis与其他dromornithids的区别在于其独特的上颚,这使其具有独特的外观。


Genyornis有一个高高的头骨,连接着一个又大又结实的下颚,这与Genyorni这个名字很吻合,在希腊语中大致意思是“颚鸟”。


上颚长,比宽高一点,有一个特别的匙形或鹅状的圆形尖端,上颚闭合。

喙的中心有一个高高的脊,一个叫做海雀的球状结构位于眼睛的正前方,小鼻孔的上方。

这种伪装的目的不明,但可能是为了性展示。


头骨中高度灵活的关节使Genyornis能够像鹦鹉一样张大嘴巴,下颌肌肉的排列表明其咬合力比最初预期的要高。

连接在脑壳后部的强大肌肉可以有力地向后拉动头部。


Genyornis是如何进化的?


dromornithids的化石记录可以追溯到至少5500万年前,尽管它们的起源肯定更古老。

尽管Genyornis的存在时间相对较晚,但这段漫长的进化史,再加上缺乏更古老的化石,使得对卓尔莫尼特类进化的理解变得非常复杂。


Dromonithidae家族是一个更广泛的群体的一部分,该群体包括陆禽(如鸡和鹌鹑)和水禽(包括鸭和鹅)。

Dromonithids与两者都有共同的头骨特征。


只有通过将卓尔莫尼特头骨化石与这些亲属的头骨化石进行广泛的比较,我们才能解释Genyornis令人惊讶的头骨的解剖和进化。


dromornithids与landowl共享的几个头骨特征似乎存在于dromornithis、landowl和水禽的最后一个共同祖先身上。


然而,dromornithids与鸭子和鹅共享的头骨特征可能与水禽从更像鸡的祖先进化而来的早期有关。

值得注意的是,脑壳和下颌侧面的下颌肌肉和骨骼结构的排列与今天在南美洲发现的叫鸭科(Anhimidae)几乎相同。


叫鸭科是迄今为止还活着的最早分化的水禽。

我们的研究表明,dromornithids与叫鸭科和其他早期水禽密切相关。

解释dromornithids及其亲属之间的骨骼结构是如何联系的,这对理解这一点至关重要。


我们对Genyornis的生活方式了解多少?


新Genyornis头骨的结构也支持了之前关于该物种如何生活的观点。

这包括他们对柔软、无纤维植物的饮食偏好,包括新鲜的新植物、枝条和果实。


然而,最新发现的是将头部浸入水中的适应能力,包括封闭的腭、远离眼睛的鼻孔,以及耳朵与下颌运动相关区域的隔离。

所有这些都有助于防止进水,并在水下进食时限制听力干扰。


这些特征表明Genyornis已经适应在沼泽、湿地和湖泊周围繁衍生息。

恰如其分的是,Genyornis化石是从与这些环境相关的地区发现的——当然,它们与早期水禽关系密切。


如今,曾经存在于南澳大利亚北部的大型淡水水体大多是干燥的盐湖。

虽然Genyornis有着又宽又短的脚趾和蹄状的爪子,可以在水体之间的空地上移动,但随着池塘和湖泊的缩小和消失,它们对淡水和新植物生长的部分依赖将变得更加困难。


虽然不是故事的全部,但澳大利亚大陆的干旱可能导致了Genyornis的最终灭绝——以及dromornithid王朝的灭亡。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有什么关系?他们都是英国的后裔吗

新西兰有些苦恼,只要外人提到澳大利亚,往往会提到澳大利亚还有新西兰这个小兄弟。

虽然在地理距离上,新西兰和澳大利亚最近的也有2250公里。

而从北京到广州,也差不多在两千二百公里左右。

新西兰被认为是澳大利亚的“小兄弟”,有几点: 一,澳大利亚面积769万平方公里,新西兰不到27万平方公里,连澳大利亚还的零头都差好几截。

二,澳大利亚人口2488万,新西兰479万,也不到澳大利亚的零头。

三,澳大利亚人均GDP为5.38万美元,新西兰4.29万美元。

四,在国际江湖,澳大利亚出的风头要比新西兰多,嗓门也大。

需要承认的是,两国的关系确实比较特殊。

首先是地理上,他们都是大洋洲第一重要和第二重要的国家。

有人说在大洋洲,澳大利亚是超级大国,新西兰是次超级大国。

然后是人口中。

澳大利亚以白人为主,约占人口总数的九成以上。

而在澳大利亚白人中,来自英国的后裔是最多的。

新西兰也是如此,白人占总人口的七成以上,也以英国后裔为主。

从血缘上,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关系非常亲密。

这点类似于美国与加拿大的关系。

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都参加了,组成了著名的澳新军团。

一战时,1915年,澳新军团参加了位于土耳其的加利波利一战,伤亡三万多人。

为了纪念这次惨败,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同时把4月25日定为澳新军团日。

而在国家层面,两国简直像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都属于君主立宪制国家,他们的老大是同一个人——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

官方语言更不用说了,都是英语。

新西兰人到澳大利亚旅游,用不着翻译,语言几乎没有差异。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根都来自英国,两国的国旗几乎让人难以分辨,都是米字旗加蓝色打底。

澳大利亚的国旗,是左上角有个米字,右侧及左下方共有6个星星。

其中左下侧的七角星最大,这个七角星寓意着澳大利亚共有七个一级行政区(6州1区)。

新西兰的国旗,也是左上角有个米字旗,右侧有四个白色红心的五角星星,象征南十字星座。

而澳大利亚国旗右侧的五个小星星,也象征着南十字星座。

因为两国国旗太像了,经常被人认错。

新西兰国旗出现在1902年,而澳大利亚国旗出现在1954年。

新西兰指责澳大利亚抄袭新西兰国旗,要求澳大利亚赶紧换国旗,袋鼠大绵羊都可以。

换国旗是个麻烦事,澳大利亚不想换,说我们的国旗和你们的国旗出现时间差不多,只不过当时只用于军舰旗,不能说你们新西兰的国旗就比我们早。

两国经常互喷口水。

澳大利亚说:换国旗?要知道,你们新西兰直到现在,都应该属于澳大利亚的一部分。

你们连国家都不应该算,哪来的什么国旗。

在澳大利亚的最高法律里,出现了“新西兰”字样。

都知道澳大利亚有六个州,即新南威尔士州、维多利亚州、西澳大利亚州、南澳大利亚州、塔斯马尼亚州,实际还有一个州,就是“新西兰州”。

在新西兰成为国家之前,是属于澳大拉西亚的一部分。

澳大拉西亚在哪?就是包括整个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岛、新几内亚,以及周边一些陆地面积较小的群岛。

由于澳大利亚是澳大拉西亚的主体,澳大利亚惯性的认为新西兰直到现在还是澳大利亚没有收回的那部分。

而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曾组成澳大拉西亚体育代表团,参加过1908年的伦敦奥运会、1912年的斯德哥尔摩奥运会。

澳大利亚一直想“收回”新西兰,甚至打算劝说新西兰和澳大利亚使用共同的货币,然后慢慢进行整体性融合。

新西兰当然不愿意,就是算亲兄弟也早就分了家。

哪有哥哥和弟弟在一起过日子的道理。

兄弟俩愿意,俩妯娌还不愿意呢。

勺子碰锅沿,这日子能过得安生? 不过,新西兰也不敢过于得罪“大哥”澳大利亚。

毕竟,新西兰的市场(含就业市场)太小,很多新西兰人都会选择去澳大利亚工作,定居。

新西兰对与澳大利亚的弟弟和兄弟的关系,也基本上予以默认。

只不过涉及到自己的利益时,该争的还要争,半点不能客气。

随机文章美国土星5号运载火箭,长110米起飞重量3000吨(冯布劳恩设计)土耳其SOM巡航导弹,可在防空系统外精确打击目标面粉遇火会爆炸吗,实验证明是会爆炸/几秒钟就可引爆全场揭秘黄种人是所有人种的祖先吗?晒的少变白种人/暴晒变黑种人人的长相是前世修来的,前世修善果长相甜美/作恶则长相丑陋

意大利考古发现40万年前古人类已利用大象骨头制作各种工具

意大利考古发现40万年前古人类已利用大象骨头制作各种工具(神奇的地球uux.cn报道)据cnBeta:历史人类可以利用大象的骨头制作出一些工具。

最新一项考古研究中,来自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的考古学家 Paola Villa 和她的同事,对意大利一个有大量大象死亡的地点进行挖掘考古,,并发现了这些人工制作的工具。

研究小组发现,大约在 40 万年前,在这个遗址中,人类利用这些大象的尸体创造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骨质工具--有些工具是用复杂的方法制作的,这些方法在 10 万年后才会变得普遍。

科罗拉多大学自然古代博物馆副馆长 Villa 表示:“在该时期的其他遗址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骨质工具,但并没有这么多种定义明确的形状”。

该研究将目标锁定在离现代罗马不远的一个名为 Castel di Guido 的遗址。

几十万年以前,这里是被一条短暂的溪流刻出的沟壑所在地,一种有 13 英尺高被称为直牙象(Palaeoloxodon antiquus)的物种会在这里解渴,偶尔也会死亡。

Villa 表示:“在Castel di Guido,人类以标准化的方式折断大象的长骨,并生产标准化的坯件来制作骨质工具。

而这种能力直到很久以后才变得普遍”。

就在 40 万年前,尼安德特人(Homo neanderthalensis)刚刚开始在欧洲出现。

维拉怀疑吉多堡的居民是尼安德特人。

Villa 表示:“大约40万年前,你开始看到习惯性地使用火,这是尼安德特人血统的开始。

这对吉多堡来说是一个非常主要的时期”。

加入收藏
               

新化石展示了澳大利亚史前巨型“雷鸟”的样子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