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见了都怕的晋朝大帅哥谢鲲,是如何演绎一出“恶霸从良记”的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2-17 点击数:
简介:在六朝博物馆看见了谢鲲的墓志。

大意是说,谢鲲是某地人,妻子是某地人,他曾经做过豫章内史,原先葬在荧阳,后来迁葬南京。

然而谢鲲老师的人生可比这短短几十个字精彩得

【菜科解读】

在六朝博物馆看见了谢鲲的墓志。

大意是说,谢鲲是某地人,妻子是某地人,他曾经做过豫章内史,原先葬在荧阳,后来迁葬南京。

然而谢鲲老师的人生可比这短短几十个字精彩得多。

刚巧之前写过谢鲲老师的故事,于是来一发。

毕竟,故乡遇故知(个屁),值得纪念。

——— 魏晋时候对胆大的审美相当另类,不是传统的“千军万马中取主帅首级的之勇”,也不是孔老夫子说的“临事谨慎,好谋而成”的人。

要比胆大,就来见鬼。

有名的有先生荒郊野外弹琴招来一只风雅鬼,嵇康先生却浑不在乎地与伊探讨了半天琴艺,还学了一支曲子;乐广先生在河南尹任上的时候住过一栋闹鬼的屋子,半夜三更大门会自己打开再自己阖上,却没有一个人影。

这栋凶宅别人都不敢住,只有乐广先生住在里面,结果某个闹鬼的半夜抓住了一只玩大门玩得开心的狸猫;阮瞻先生与“人”辩论,口若悬河,逼着这只不服气的鬼当场现了原型…… 谢鲲先生的见鬼经历更加彪悍,他不是不怕鬼,而是鬼见愁。

那已经是谢鲲先生的中年时候,他南渡投靠了,住在豫章。

某一天出行路过一个荒郊野外的驿站,四壁破败,布满蜘蛛网。

已经是半夜三更,走累了的谢鲲先生决定就地露宿。

就像三碗不过岗的一样,谢鲲先生投宿前也收到了严肃的警告:这个驿站以前经常发生血案——此处有鬼,请勿停留。

但是谢鲲先生肯定是不理的,于是半夜三更朦胧间听见有人喊他名字,让他开窗户。

这声音细细弱弱,像是孩子又像是女人。

谢鲲透过破窗户看过去,外面一团黄色,大概是个穿黄衣服的鬼。

谢鲲先生想也不想的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右手疾出,咔的一声居然折断了鬼的肩胛骨(鬼也有骨头吗?),仔细一看,是一头鹿。

谢先生有点遗憾:碰上一只冒牌鬼。

不过老夫聊发少年狂的谢先生一路追出去,居然猎获了这只鹿。

从此这个驿站再也不闹鬼了。

仔细想起来,好像魏晋时候的鬼资源特别丰富,特别是名人们动不动就碰鬼。

对于正统的“敬鬼神而远之”的教导,魏晋人都不怎么买账。

有意无意的碰鬼就像是一场为了证明勇气和淡定的真人秀,在面对不可知甚至恐怖的时候给庄子式的人格定力打分。

于是稍微晚一点的干宝就借着这个潮流写了本叫《》的畅销书。

谢鲲先生鬼见愁的勇气来源于年轻时候的优越感。

他出生在一个最好的时代,父亲是国立皇家经学院的校长。

他出生在太康元年,这一年中国统一。

虽然谢爸爸没给儿子起个“谢国庆”之类的应景的名字,但是成长在贵族家庭里的谢鲲先生确实享受到了繁荣的成果:谢鲲是个聪明的孩子,他很小年纪就通《》。

并且凭借着出色的外形,辩论水准和音乐修为被如嵇绍、之类的名人夸赞,迅速的进入了文化界最顶尖的沙龙。

但是这些优越感的结果却是:喝酒吃肉玩女人。

优越又聪敏的谢鲲走上了纨绔子弟的路子。

依照先生“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说法,谢鲲先生就是被天的大任抛弃的那类人。

然而孟子先生也说,“食色性也”。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没有人会放着好日子不过而去过苦日子。

这造就了谢鲲和他的朋友们伊壁鸠鲁式的思维习惯:追求快乐,既然喝酒吃肉玩女人给他们带来快乐,?关于国家和社会的宏大叙事,让它去吧,毕竟这不是时代,战争的忧虑再也不像乌云一样笼罩在个人生活之上。

谢鲲不像阮籍,顶多也就是枕在美女腿上睡个觉,为了表示对社会规则的反抗,他是货真价实的纨绔:他家邻居的女孩子长得美,谢鲲就天天趴在窗户上面看她织布,顺便挑逗人家女孩子。

开始女孩子的不理他——窈窕淑女也是件满足女人虚荣心的事情。

可是谢鲲会错了意,以为自己的攻势不够,为了搏出位大概唱起了类似“十八摸”之类的色情段子。

女孩子一听怒了,觉得自己被冒犯,头也不抬的嗖的一声把织机的梭子往谢鲲面门砸了过去。

这一手居然敲下谢幼舆先生的两颗门牙来,堪比武林高手的暗器。

不过这时,谢鲲体现了他的名士风度。

人家都在嘲笑他偷鸡不成蚀把米的时候他依然洋洋自得的吹着口哨说,还能吹口哨呢,少了几颗牙算什么。

现实的问题是,谢鲲先生不上班吗?政府工作人员缺了两颗牙,是不是有失体面?但是谢鲲先生真的不上班,他的任务就是穷玩。

可是穷玩的人生理想不久也破灭了:谢鲲差点在洛阳的大街上被长沙王司马乂用鞭子抽一顿。

司马乂是的第六个儿子,是一个很酷的少年将军。

将军名士,本该是的场景,但是这天宵禁,司马乂听说谢鲲要出城,于是的要抽他,谢鲲倒也的在大庭广众之下施施然解开衣服:要抽就抽吧。

这是“”的时候,司马乂在城内和在城外的司马颖交战两三个月,司马乂杀了司马颖起码六七万人,已经是血战。

这中间两三次调停没有任何作用,战争进入僵持阶段。

攻守任何一方的日不好过,这个脆弱的平衡很容易被任何一件风吹草动的事情压垮,更何况一个大名士出城投降这样的大事,所以,谢鲲被司马乂抽一顿也算是他活该成了箭靶子。

不过,剑拔弩张的血腥味让谢鲲化解的如穿衣吃饭一样,反而让后人觉得司马兄弟大惊小怪。

谢鲲的表现镇定,内心惶恐。

他对司马家的争权夺势没兴趣,但是司马家的野心家们对利用名人制造社会舆论充满了兴趣。

他以为不管谁当他只管做他的贵族公子就好,却发现,政治这东西,就像流感,他不去惹它,也没法不被传染。

这是永兴年间的事情,再过两三年,朴素的少数民族就要占领汉人们好不容易建设起来的首都洛阳。

纨绔子弟终于发现,他眼不见为净的好日子就要结束了。

过了江的谢鲲首先投靠了在武汉有军队的王敦,他们少年时候在洛阳的沙龙里有些老交情。

但很快谢鲲发现王敦对于糊里糊涂就当上皇帝的很不服,也想弄把龙椅来坐一坐,并且趁着刘隗和刁协撺掇着司马睿让他都督青、徐、幽、平四州军事,对抗王敦占领的荆州。

长江上游的王敦当然受不了下游有人要断他的路,想要找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来除掉不听话的小皇帝。

借口很快就有了:清君侧。

有了借口再有名人的支持,王敦就可以出发了。

这个名人,自然就是谢鲲。

他可以不管不顾的随便王敦去闹——这也的确是谢鲲年轻时候的风格,或者是卷铺盖再往下游去投奔别人——像卫玠曾经做过的那样,不过和统一的国家同岁,并且难得的在自己的生命里见证了这个国家由分裂到统一再分裂的谢鲲忽然发现,儒家那些往死里委屈自己的信徒也有他们的道理:自我牺牲换得社会的体面秩序虽然不够人性化,但却是保持安定团结的最好方式。

于是,在他的中年,谢鲲忽然决定老老实实的承担一回社会责任。

他得说王敦几句: 刘隗,刁协都是一类的人物。

一点风吹草动他们也就抱头逃窜了,用不着你带着这么多兵浩浩荡荡的杀将下去。

你要是在祭祀的场所为了捉老鼠,狐狸放火放水的,可不是为民除害,而是破坏社会秩序。

王敦真火大:不指望你高唱凯歌好歹你也得说一句做的对吧,这么一个闷屁放出来岂不是要我自讨没趣另找理由出兵? 气愤的王敦把谢鲲赶到豫章去做地方长官,想想又舍不得:再找个理由出来,还得这位名人点头才好啊。

不过最后他没想出来什么别的,用蛮力逼着谢鲲和他一道杀到南京去了。

秀才遇到兵,这是书生的困境。

管你这个书生如何风流倜傥才冠京华。

王敦在南京充分暴露了他敌视文化人的本性:周顗和戴若思因为不愿意做他给的官而都被杀了。

周顗是谢鲲一个真正臭味相投的好朋友:他们都喜欢脱了衣服喝酒,想到什么说什么,有赤子之心。

王敦杀周顗的时候谢鲲不知道,之后心里痛恨,像是自己死了一回似的。

不过,就算他知道,也没有任何办法,周顗是王敦咨询了王导之后决定下杀手的,只不过这是件冤案,后来连王导也说,“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

谢鲲在痛恨之余,只能更深彻的认识到那个书生的困境,名声和个性都是他曾经引以为傲的东西。

只是它们给他带来了灾祸,却没有能够救得了他的朋友。

在这个世间风云变幻的时候,谢鲲自身难保,却开始了整个人生观的反思。

也正是这时候的风云变幻,让谢鲲的反思显得。

王敦在南京好像是袁世凯在北京,百官噤声。

没人敢说他的不好,更别说劝诫。

连皇帝都只能指望他撒完了野赶紧回他的荆州去,别把他这个皇帝罢免就谢天谢地了。

因为大家都看到,要保持强悍的军事优势,王敦不会让出荆州,可是他没有心腹去替他守着,只好自己再回去。

南京,迟早是要还出来的。

因而王敦在南京不朝见皇帝,所有的人也就都睁只眼闭只眼了。

只有谢鲲站出来了。

他的勇气这时候终于从挑逗女孩子转成了:你还是去朝拜一下皇帝,这样和你的不世功勋相称。

你要是去,我陪你。

王敦不愿意,他不傻,知道自己一进宫一定就是被捉起来,和战乱时代的所有将领一样,王敦不愿意离开自己的部队。

连谢鲲主动提出的保镖计划也不予考虑。

朝拜在他看来也不是什么大事,于是放了一句狠话,“我就算杀了你们这几百个名人,我也照样是王敦,谁敢说我的坏话?” 舆论传的很快,大家对这个洛阳坏小子的观感一百八十度大转弯,不仅称赞他的勇气,还为他感到担心。

但是很快,大家的担心就变成了劫后余生的庆贺:王敦回武昌去了,并且带走了谢鲲。

四十出头的谢鲲因为不讨王敦喜欢而终于有机会去做他的豫章内史。

玩世不恭的少年忽然转向,开始走起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路子——他勤于政务,清正廉洁,百戴。

只是谢鲲的转向似乎并没有一个大家所期盼的结局:没有多久,谢鲲就死在了官任上。

有意思的是,谢鲲死在湖北,墓却在好几年之后移葬南京。

史书上说,王导觉得这样一个风流人物葬在满是蛮夷的荆楚地方可惜了,于是力主移葬。

但我倒是以为,王导也许和谢鲲心意相通,南京,是一个对谢鲲太重要的地方。

那次南京之行是他的脱胎换骨:风流毕竟是有条件的事情。

从前是别人做好了饭伺候你们开沙龙,可现在,做饭的没了。

一切都得自己动手,十指不沾阳春水的日子过去了,还是得向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人们学习,这样虽然傻,但毕竟买得起大米。

谢坤墓志 释文: 晋故豫章内史,陈[国]阳夏,谢鲲幼舆,以泰宁元年十一月廿[八]亡,假葬建康县石子岗,在阳大家墓东北[四]丈。

妻中山,息尚仁祖,女真石。

弟褒幼儒,弟广幼临,旧墓在荧阳。

随机文章盘点世界诺贝尔奖国家排名,美国356人的获得者夺得第一(意大利垫底)神仙千里眼顺风耳来历,历史著名人物被后人崇拜演化成神仙银河系有多少太阳,科学预测有数亿星系类似太阳系/恒星的15%冰雹是怎样形成的,积雨云遇到猛烈上升的气流变成火爆的冰雹电磁爆发的反重力引擎,美国遭遇技术瓶颈/或许被中国破解

唐朝两宋和明朝的火药有什么分别?都是如何用火药制造武器的

1、时的火药 火药发明之前,火攻是军事家常用的一种进攻手段,那时在火攻中,用了一种叫做火箭的武器,它是在箭头上绑一些像油脂、松香、硫磺之类的易燃物质,点燃后用弓射出去,用以烧毁敌人的阵地。

如果用火药代替一般易燃物,效果要好得多。

火药发明之前,攻城守城常用一种抛石机抛掷石头和油脂火球,来消灭敌人。

火药发明之后,利用抛石机抛掷火药包以代替石头和油脂火球。

据路振的《九国志》记载,时(十世纪),郑王番率军攻打豫章(今江西南昌),“发机飞火”,烧毁该城的龙沙门。

这可能是有关用火药攻城的最早记载。

2、两宋时的火药 到了两宋时期火药武器发展很快。

据《·兵记》记载:公元970年兵部令史冯继升进火箭法,这种方法是在箭杆前端缚火药筒,点燃后利用火药燃烧向后喷出的气体的反作用力把箭簇射出,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喷射火器。

公元1000年,士兵出身的神卫队长唐福向廷献出了他制作的火箭、火球、火蒺藜等火器。

1002年,冀州团练使石普也制成了火箭、火球等火器,并做了表演。

火药兵器在战场上的出现,预示着军事史上将发生一系列的变革。

从使用冷兵器阶段向使用火器阶段过渡。

火药应用于武器的最初形式,主要是利用火药的燃烧性能。

《武经总要》中记录的早期火药兵器,还没有脱离传统火攻中纵火兵器的范畴。

随着火药和火药武器的发展,逐步过度到利用火药的爆炸性能。

硝酸钾、硫磺、木炭粉末混合而成的火药被称为黑火药或者叫褐色火药。

这种混合物极易燃烧,而且烧起来相当激烈。

如果火药在密闭的容器内燃烧就会发生爆炸。

火药燃烧时能产生大量的气体(氮气、二氧化碳)和热量。

原来体积很小的固体的火药,体积突然膨胀,猛增至几千倍,这时容器就会爆炸。

这就是火药的爆炸性能。

利用火药燃烧和爆炸的性能可以制造各种各样的火器。

北宋时期使用的那些用途不同的火药兵器都是利用黑火药燃烧爆炸的原理制造的。

蒺藜火球、毒药烟球是爆炸威力比较小的火器。

到了北宋末年爆炸威力比较大的火器向“霹雳炮”、“震天雷”也出现了。

这类火器主要是用于攻坚或守城。

公元1126年,守开封时,就是用霹雳炮击退金兵的围攻。

金与北宋的战争使火炮进一步得到改进,震天雷是一种铁火器,是铁壳类的爆炸性兵器。

元军攻打金的南京(今河南开封)时金兵守城时就用了这种武器。

《金史》对震天雷有这样的描述:“火药发作,声如雷震,热力达半亩之上,人与牛皮皆碎并无迹,甲铁皆透”。

这样的描述可能有一点夸张,但是这是对火药威力的一个真实写照。

火器的发展有赖于火药的研究和生产。

《武经总要》中记录了三个火药配方。

唐代火药含硫、硝的含量相同,是1比1,宋代为1比2,甚至接近1比3。

已与后世黑火药中硝占四分之三的配方相近。

火药中加入少量辅助性配料,是为了达到易燃、易爆、放毒和制造烟幕等效果。

火药是在制造和使用过程中不断改进和发展的。

1044年主编的《武经总要》一书中介绍了三种火药配方,以不同的辅料,达到易燃、易爆、放毒和制造烟幕的不同目的。

宋代由于战争不断,对火器的需求日益增加,时设置了军器监,统管全国的军器制造。

军器监雇佣工人四万多人,监下分十大作坊,生产火药和火药武器各为一个作坊,并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史书上记载了当时的生产规模:“同日出弩火药箭七千支,弓火药箭一万支,蒺藜炮三千支,皮火炮二万支”。

这些都促进了火药和火药兵器的发展。

时出现了管状火器,公元1132年陈规发明了火枪。

火枪是由长竹竿作成,先把火药装在竹竿内,作战时点燃火药喷向敌军。

陈规守安德时就用了“长竹竿火枪二十余条”。

公元1259年,寿春地区有人制成了突火枪,突火枪是用粗竹筒作的,这种管状火器与火枪不同的是,火枪只能喷射火焰烧人,而突火枪内装有“子巢”,火药点燃后产生强大的气体压力,把“子巢”射出去。

“子巢”就是原始的子弹。

突火枪开创了管状火器发射弹丸的先声。

现代枪炮就是由管状火器逐步发展起来的。

所以管状火器的发明是武器史上的又一大飞跃。

突火枪又被称为突火筒,可能它是由竹筒制造的而得此名。

《》所引的《行军须知》一书中提到,在宋代守城时曾用过火筒,用以杀伤登上城头的敌人。

到了元明之际,这种用竹筒制造的原始管状火器改用铜或铁,铸成大炮,称为“火铳”。

1332年的铜火铳,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铭文的管状火器实物。

3、 明代在作战火器方面,发明了多种“多发火箭”,如同时发射10支箭的“火弩流星箭”;发射32支箭的“”;最多可发射100支箭的“百虎齐奔箭”等。

明燕王(即后来的)与建文帝战于白沟河,就曾使用了“一窝蜂”。

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多发齐射火箭,堪称是现代多管火箭炮的鼻祖。

尤其值得提出的是,当时水战中使用的一种叫“火龙出水”的火器。

据“武备志”记载,这种火器可以在距离水面三、四尺高处飞行,远达两三里。

这种火箭用竹木制成,在龙形的外壳上缚四支大“起火”,腹内藏数支小火箭,大“起火”点燃后推动箭体飞行,“如火龙出于水面。

”火药燃尽后点燃腹内小火箭,从龙口射出。

击中目标将使敌方“人船俱焚。

”这是世界上最早的二级火箭。

另外,该书还记载了“神火飞鸦”等具有一定爆炸和燃烧性能的雏形飞弹。

“神火飞鸦”用细竹篾绵纸扎糊成乌鸦形,内装火药,由四支火箭推进,它是世界上最早的多火药筒并联火箭,它与今天的大型捆绑式运载火箭的工作原理很相近。

火箭的发展,使人产生了利用火箭的推力飞上天空的愿望。

根据史书的记载14世纪末,的一位勇敢者万户坐在装有47个当时最大的火箭的椅子上,双手各持一个大风筝,试图借助火箭的推力和风筝的升力实现飞行的梦想。

尽管这是一次失败的尝试,但万户被誉为利用火箭飞行的第一人。

为了纪念万户,月球上的一个环行山以万户的名字命名。

随机文章李陵因投降而被汉武帝诛杀全家~~那李广将军也被杀掉了吗?德国俾斯麦号战列舰沉船,初次任务遭到英国海空部队围歼地球灭亡后我们人类能够去火星么,马斯克火星移民好处多多做梦是平行世界的记忆,做梦成为平行宇宙通道的钥匙(意识穿越)宇宙白洞和黑洞有什么区别,黑洞吸入白洞吐出/白洞未被证明

中国历史上太监的五项之最是哪五项?都是由谁制造的

北宋时,枢密院同分立并称二府,枢密院设枢密使主军,中书省设宰相一职主政。

上说“枢密院掌军国机务、兵防、边备、戎马之政令,出纳密命,以佐邦治。

” 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大官拜掌控朝廷军事大权的枢密使,领枢密院。

从此,童贯全国兵权在握,权倾天下,成为中国历史上掌控军权最大的太监。

童贯开创了中国历史太监的五项之最: 中国历史上掌控军权最大的太监; 中国历史上握兵时间最长的太监(统兵二十年);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出使外国的太监(以副使的身份,于政和元年出使辽国);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被册封为王的太监(因收复全燕之境,封广阳郡王); 中国历史上唯一长着胡须的太监(与他年近二十岁才净身有关)。

北宋末年,由于宋徽宗醉心于书画艺术,致使纲纪不振腐败横行,朝政由“六贼”把持,他们分别是:、王黺、童贯、梁师成、朱勔、李彦。

蔡京与童贯是响当当的“六贼”领头人物,时称蔡京为“公相”,称童贯为“”(因其是阉人,媪即母),不无讥讽之意。

当时都城汴梁流传着一首民谣:“打破筒,泼了菜,便是人间好世界。

”“菜”便是指反复无常、、唯利是图的蔡京。

“筒”是指大太监童贯。

作为“六贼”头领之一的童贯,因为主持与金人签订引狼入室的“”,成为导致奇耻的大罪人,千年来人们对其骂声不绝,被《宋史》列为“奸臣”。

妇孺皆知的《传》中也曾多次提到童贯,写他统领80万大军去梁山泊镇压起义军,中了,被杀得只身逃回了汴京。

童贯,开封人,字道夫,读过四年私塾,净身进宫当太监时已老大不小,近二十岁了。

《宋史》记载他“颐下生须十数”(也就是说童公公的下巴不同于其他太监,他的下巴有若干稀稀拉拉的胡须);“状魁梧,伟观视”(不但英俊,而且很魁梧,看上去还很伟岸);“皮骨劲如铁,不类阉人。

”(阳刚之气十足,力量感很强,看上去一点也不像太监)。

童贯净身入宫时,拜在同乡、前辈宦官李宪门下。

李宪曾在西北边境上担任监军多年,童贯跟随李宪出入前线,曾十次深入西北,对军事颇为熟悉,但在神宗一朝,命运之神并未垂青童贯,进宫二十余年,他始终没有。

这一局面,终于在做了皇帝后得以改变了。

宋徽宗赵佶继位时,童贯已经四十八岁。

宋徽宗以内廷供奉官的名义,派童贯到杭州设明金局收罗文玩字画。

一般说来,内廷供奉官大体相当于皇宫的采购供应处长,并不是一个多高的职位,却是一个很有油水的肥差。

童贯没有满足于捞取好处,而是尽心尽职地区办好了这趟差事,甚获宋徽宗的欢心。

宋徽宗任命童贯担任西北监军,平息的叛乱。

宋军开到前线湟川后,恰巧汴梁的太乙宫失火,宋徽宗十分迷信,认为是败战之兆,于是火速传一道手谕给童贯,阻止他出兵。

童贯却胆大包天,他看罢手谕后马上若无其事的折起来放好。

宋军主将王厚问:“不知陛下何故降旨?”童贯竟若无其事地说:“没有什么,只是敦促我等速取成功罢了。

” 结果,宋军一举收复四州。

将士们兴高采烈之际,童贯则在庆功宴会上拿出皇帝的那份手诏,传示军中将领们观看。

大家一看之下,无不,要知道矫诏可是灭族的大罪。

领军主将惶恐地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童贯回答说:“那时士气正盛,这样子止了兵,今后还怎么打?”主将问:“那要是打败了可怎么办?”童贯说:“这正是我当时不给你们看的原因。

打败了,当然由我一人去领罪。

打胜了,大家都有份啊。

” 从此,童贯牢牢树立起了在西北军队中的威望。

之后,童贯征伐沙场,常年出没西北,主持与的战事,并率兵连打几次胜仗,西夏国力跟不上,经济快要崩溃,最后表示愿意赔钱谢罪。

童贯也见好就收,上报了徽宗,徽宗遂罢六路大军, “加贯太傅,封经国公”。

后又在童贯主持下,大宋对吐蕃开战。

一年后,宋军彻底打垮了河湟地区的吐蕃部队,控制了青海东南部、黄河以北地区。

这次战役宋军 “开拓疆境三千余里,招降首领二千七百人,户口七十万,前后六战,斩首一万多级”,完全恢复了神宗时的故土。

童贯升任熙河、兰湟、秦凤路经略安抚制置使,成为西北边区最高军政长官。

其后童贯又率军收复了西北重镇积石军和洮州。

宋徽宗对童贯赏识日深。

公元1111年,童贯进太尉,领枢密院,执掌全国军权。

从此,童贯位列三公。

宣和二年方腊起义后,很快就形成一股强大的洪流,南方宋军一触即溃。

宋徽宗派童贯任江、淮、荆、浙等路宣抚使,谭稹任两浙路制置使,调集京畿的和陕西六路蕃、汉兵十五万,南下镇压起义。

方腊起义惨遭失败。

宣和七年,童贯因收复全燕之境,封广阳郡王,统率大军重镇边疆,驻扎大原。

当时,金已灭辽,大举兴兵南侵。

童贯见大势已去,由大原遁归汴梁,且不听钦宗令他留守汴京的命令,而随徽宗南巡。

于是,陈东等上书劾蔡京、童贯等六人为误国六贼。

童贯的主要罪名是 “结怨辽金,创开边隙”。

此时,徽宗禅位,钦宗登基,童贯失恃,靖康元年,也就是公元1126年,被一连三贬。

1126年7月,童贯被贬至吉阳军(今之海南崖县),朝廷又诏数童贯十大罪,命监察御史张澄去对之就地正法。

虽然童贯被贬谪,人们仍畏他诡诈,畏他勇力,所以,张澄奉诏追斩童贯,不敢轻意动手。

张澄一路追到南雄州,先派随员上门“拜谒”童贯,假称有圣旨赐给茶叶、药物,要童贯回京担任河北宣抚,明天中使即可到来传旨。

童贯,拈须而笑:“还是少不了我!”并留下张澄派来的随员。

第二天上午,张澄来了,童贯欣然出迎,跪接圣旨,张澄当即宣诏,申斥童贯十大罪状。

待童贯省悟过来为时已晚,被张澄派来的随员—刀砍下头颅。

数天后,监察御史张澄数骑,由南雄州衙门出发,押着一只木匣,内装童贯血淋淋的人头,越过梅关向汴京疾驰而去。

九月初七日,童贯的人头已在汴京城头高高挂起,观者如潮,轰动一时。

曾创下史上诸多“第一”的一代大太监,就这样命丧黄泉,结束了自己的人生。

随机文章日本二战战斗机排名分析,96舰载机仅位列第2面粉遇火会爆炸吗,实验证明是会爆炸/几秒钟就可引爆全场探索雪崩是怎么形成的,雪堆底部形成白霜达到临界点爆发黄河水从哪里开始变黄,真正位置其实在这里/专家都不知道的地方未来高科技改变生活,揭秘十大人类未来的高科技生活(能攻克癌症)

加入收藏
               

鬼见了都怕的晋朝大帅哥谢鲲,是如何演绎一出“恶霸从良记”的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