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姆斯·诺克斯·波尔克是哪位?詹姆斯·诺克斯·波尔克生平简介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2-19 点击数:
简介:詹姆斯·诺克斯·波尔克(1795年11月2日——1849年6月15日)是美国第11任总统(1845年3月4日——1849年3月4日) 生于北卡罗来纳州。

波尔克

【菜科解读】

詹姆斯·诺克斯·波尔克(1795年11月2日——1849年6月15日)是美国第11任总统(1845年3月4日——1849年3月4日) 生于北卡罗来纳州。

波尔克的父亲是一位种植园主。

他是塞缨尔·波尔克和简·诺克斯·波尔克的十个孩子中的老大。

波尔克11岁时随家迁居田纳西州。

他小时体弱多病, 没能接受正规教育。

20岁时,考入北卡罗来纳大学。

成绩优异,极有辩才,有“讲坛上的”之称。

1820年取得律师资格。

大学毕业后他回到了田纳西州。

毕业后结识父友安德鲁·杰克逊将军,为后者忠实信徒。

由于杰克逊的帮助,波尔克进入美国众议院。

曾任众议员1 4 年,1825—1839年任众议院议长。

1839年任田纳西州州长。

1 8 4 4 年大选时,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提名陷入僵局。

经幕后协商,并在杰克逊影响下,原非候选人的波尔克得到提名,并在大选中击败辉格党人克莱而当选总统。

他在任职期间选择了几位很得力的助手。

大规模扩张了领土。

与墨西哥进行了两年战争,使得克萨斯成为美国的一个州,加利福尼亚也成为美国领土的一部分。

在战争期间签订了确定西北边界的条约,一个横跨北美大陆的合众国开始出现。

此外,波尔克政府与新格拉纳达(哥伦比亚)签订条约,解决了美国公民穿越巴拿马地峡的通行权问题。

他主持制定了新的关税法,降低关税,促进了美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被誉为“最有效能的”总统。

波尔克恪守诺言,不谋连任。

他离任的次日就染上慢性腹泻,他的妻子莎拉把田纳西的家收拾清洁,命名为“波尔克宫”。

当波尔克大致痊愈之后,立即投入到图书工作中去,未几,繁忙的工作影响了波尔克的健康,离任刚三个月就死去。

终年53岁。

波尔克夫人莎拉过著清贫孤独的日子。

南北战争彻底摧毁了莎拉赖以维生的密西西比庄园,莎拉失去了经济来源,只得变卖庄园的土地换取一次性的微薄收入。

1882年,美国国会批准每年补助5000美元养老金,莎拉的生活才有了保障。

1891年莎拉逝世,终年88岁。

随机文章英国决心级核潜艇造价,4000万英镑让苏联不敢妄动俄罗斯900年木乃伊出土,女木乃伊头发睫毛清晰可见耶稣为什么不杀了撒旦,信徒只有感受邪恶的恐怖才会向往光明指南针为什么不叫指北针,中国以南方为尊/避开北极星的定位神仙为什么要香火,保佑主角人族可使自己修炼顺畅(香火成神道)

马奇诺防线是最难以攻破的堡垒,难在哪里什么地方?

了解二战历史的人都知道,在德法边境有一道著名的防线,叫马奇诺防线。

其得名来自当时的法国陆军部长马奇诺。

在二战前不久,法国迫于形势,不得不在德法边境修建了一条令后世惊叹的马奇诺防线。

(一战后德国人口6900万人,法国只剩下4000万不到。

你猜为什么刚打完就建?) 从1929年起开始建造,到1940年建成,防线主体长700公里,全部由钢筋混凝土浇注,当时共耗资50亿法郎,相当于当时法国好几年的财政预算。

防线内部拥有各式机枪大炮、壕沟、厨房、发电站、医院、工厂等等,通道,较大的工事中还有有轨电车通道。

可是,德军一次从法比边界的阿登高地发起进攻,让马奇诺防线成为了世人的笑柄。

“我们花的50亿法郎都干了什么?”这是当时一份法国报纸的标题。

可即使是成为一个笑柄,马奇诺防线也从未被从真正意义上攻克过 马奇诺防线仅仅在初始设计时,就包含了约100公里长的隧道,需要用到约1200万平方米的土方、约150万立方米的混凝土、约15万吨钢材。

还有配套建设的约450千米的公路和铁路。

马奇诺整个防线共构筑各种用途的永备工事约5800个,密度达到每公里正面13~15个。

最坚固的钢筋混凝土工事的顶盖和墙壁厚度达3.5米,装甲塔堡的装甲厚度达300毫米,均能抗两发420毫米臼炮炮弹的直接命中。

要注意,这里所谓的“工事”可不是一个机枪碉堡那么简单,表面上看就是一个碉堡,而下面却拥有完备的军事设施,包括作战指挥室、弹药库和通讯中心等。

防线内有大型工事50余座,每一座大型工事和相邻的大型地下工事相互呼应,彼此都在己方的加农炮射程之内。

这种设计实现了火力的完全覆盖,一个方向的敌人要面对两个或者两个以上要塞的供给。

因此,具有独立体系的马奇诺防线根本不怕敌军从背后突击,这种无死角的设计考虑到了任何一点意外。

这条防线截止到1940年,总共耗费了50亿法郎。

为了进攻法国,吃下这块大蛋糕,德军曾开了无数次会议,可后来德军突然灵光一闪,它们发现马奇诺防线有一个弱点——不够长。

那这条防线为什么会这么短呢?有两个原因,第一个是国外的猪队友卢森堡和比利时,由于这两个国家的坚决抗议,因此在这两个国家与法国的边境并没有严密布防,导致这成为了马奇诺防线的一大弱点。

第二个原因是在修建这座工事的时候,法国国内的报纸都是这么报道的:“拿钱去建马奇诺防线,还不如去改善民生。

”,我知道你们这时候又要说公知傻逼了,可是历史不能这么看,从后人的视角看过去,历史上的每一个英雄都是傻逼,我们都会说:“你他妈这都不懂?” 可如果,你在那个时代,你绝对无法超越过这个英雄。

当时一战结束后,受益于凡尔赛—体系,法国成为了欧洲大陆的老大,也是这个体系下的最大受益者,可是实际上法国是虽胜尤败的。

一战打了四年,法国战死139万人,伤残150万,近2万家工厂、5千公里的铁路、5万6千公里的公路遭到毁坏,煤炭产量由4000万吨下降到2500万吨,内外债务达到340亿金法郎。

这个时候还连续10年每年花费一半的国防预算去修建一条防线,公知这么说也是情有可原的。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马奇诺防线还有另一大弱点:它本身是一个未完成工事。

防线内原本预计的18个机动师,实际上只有预计的一半。

同样由于比利时和卢森堡的反对,预计700公里长的马奇诺防线实际上只有390公里长。

你说要是德国能够集中优势兵力纯A过去,那还绕路干嘛?就是因为德国能够预计他们几乎不可能攻破马奇诺防线,他们才选择了暗度陈仓。

再来说阿登进攻,从阿登进攻是德国深谋远虑后的一个谋划 攻不破马奇诺防线是一个原因,还有一个原因是比利时。

一战“”时德国的史利芬计划便是取到比利时从而进攻法国,但是在二战的时候如果再这么做,它的战略就正中法国的下怀,因为莫里斯将军都说了:“如果德国从比利时进攻,我们最为有利,这增加了巴黎的边界距离。

” 这自然是有利的,因为这几乎就相当于把战场挪到了比利时,法国的工业区和边境几乎不会受到什么影响,而且比利时也不得不这么做,除非它想亡国。

而且一旦从比利时进攻,英国必定会参战。

大家都知道英国是欧洲大陆的“搅屎棍”,那么一旦比利时和荷兰接连沦陷,那么欧洲大陆的几个主要港口便成为了进攻英国的桥头堡(鹿特丹和阿姆斯特丹),即使不进攻,英国对欧洲的贸易几乎也被卡住了脖子。

对此1938年春英国在对帝国防御委员会的一份报告中是这么说的: 这是一个精心诱使英国干涉大陆事务,以保护几个世纪以来我们认为最重要的地区。

英法比面对德国总共出了三个计划:“P计划”、A计划、D计划。

(三个计划目的和战略都不同,有兴趣的可以去了解一下。

) 法国、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英国远征军共有135个师、3000多辆坦克、1300多架飞机,并可利用英伦三岛上的1000多架飞机支援战斗。

荷兰的10个师,比利时的22个师都部署在本国东部国境线上。

法国和英军共103个师,编为3个集团军群:第一集团军群共51个师,配置在法、比边境和法国北方各省;第二集团军群共25个师,配置在从瑞士到卢森堡的马奇诺防线上;第三集团军群共18个师,配置在瑞士边境的马奇诺防线之后,法军的战略预备队为9个师。

这条防线上唯一的漏洞就是阿登山区,阿登山区由于其崎岖的地势被法国忽略了,英法都认为这是“十分容易防御的”,因此这条防线的级别被放到了第三位,可他们远远没有意识到机械化装甲部队也会在这种地形中保持机动优势。

当然法国境内的“装甲部队、坦克部队无用论”也是一方面的原因,写的售价15法郎的《建立职业军》却被曼施坦因买了去,接着德国便用产生于法国的理论击败了法国,这也不得不说是一个讽刺。

德国A集团军总共有47个师,在进攻阿登省的时候,法军在敌人还未进入射程内便开始射击。

防守的法军坚持认为德军坦克抵挡得住47毫米火炮的轰击,随即潮水般地退了下来,把火炮丢给了敌人。

而那些坚持进攻的法国士兵,即使损失惨重,但也抵挡住了德国的进攻(那时候德国的坦克击不穿英法坦克的装甲。

),可惜的是,这些人没有被投放在阿登防线上。

那德国是怎么打马奇诺防线的呢? 1940年5月,采用了“曼施坦因计划”,以正面C集团军17个师的兵力牵制马奇诺防线的法军,B集团军28个师进攻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并吸引英法联军注意,正面利用A集团军强大的装甲部队穿越阿登山区后,将法国,并将英法联军包围在靠近比利时的地区,英法联军被迫从海上撤退。

你看看,只是用来牵制不完全版的马奇诺防线,德国就投入了正17个步兵师的兵力。

可问题来了,巴黎宣布投降后,马奇诺防线却并没有接到这个通知,每一个想要向马奇诺防线中的法军宣布法国已经投降的德国人,都遭到了猛烈的反击。

在马奇诺的舍南堡要塞,在二战中曾发生过激烈的战斗。

停战协定生效六日后,要塞的守军并未收到消息,面对强大的德军,要塞的法国士兵奋起抵抗,它也因而成为马其诺防线上被炸得最为惨烈的工事。

1940年5月14日起,德军炮兵开始炮轰舍南堡要塞,他们动用了一种420毫米口径的巨型榴弹炮,并向要塞射出了56枚超过一吨重的炮弹。

自6月20日起,德国空军又出动轰炸机,对舍南堡要塞反复轰炸了7次,在堡垒和要塞入口处投下了160吨炸弹,共计3000多枚炸弹和各种口径的炮弹击中了舍南堡要塞。

尽管受到了如此轰炸,要塞的防御能力并未受到影响,守军共发射出17000发炮弹,对德军予以了有力还击。

直到收到法军最高司令部下达的正式命令,放下武器,舍南堡要塞才结束了不败的记录。

也就是说,如果不投降,德军完全就没法攻破这道防线。

你说这个堡垒难不难攻破? 随机文章令人欲罢不能的禁果效应,好奇心和逆反心理推动社会发展人根峰和母门洞传说,传闻是伏羲和女娲造人后留下的产物蜘蛛神后罗丝前世今生,精灵的命运女神堕落成任性女王探秘半人马座最恐怖的星球,在3颗太阳的照射下运行/竟还有生命山治为什么是恶魔之子,文斯莫克家族是基因改造人(不怕海水)

德国军队自始至终为什么没碰马奇诺防线?

一、“完全防御”思想占据法国军队主流 只要一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法国军事思想,很多人立刻就想到“马奇诺防线”,并认为这条防线就是法国失败的根源。

但很少有人详细探究过这条防线诞生背后的缘由,这些缘由又是如何决定法国在二战爆发前采用的“完全防御”思想的。

马奇诺防线是法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为防范德军入侵而在其东北边境地区构筑的筑垒配系。

由钢筋混凝土建造而成,十分坚固。

由于造价昂贵,所以仅防御法德边境,至于荷兰则由英法联军作后援。

防线内部拥有各式大炮、壕沟、堡垒、厨房、发电站、医院、工厂等等,通道,较大的工事中还有有轨电车通道。

普法战争的惨败和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凡尔登战役,给了法国人一个重整军事理论和思想的契机,在背上沉重的民族耻辱的十字架后,法国人一心为了复仇将“大规模进攻”理念奉为经典的军事思想,并且将这个思想贯彻到了军队建设的方方面面,包括军事理论、军队战术、防御思想、野战等等,最为成功贯彻这个思想的就是马其诺防线。

二、马其诺防线真的没有用?不,有用。

大家应该注意到一个问题,德军只是绕过了马奇诺防线,没去碰它,然后马奇诺防线和法国政府一道举白旗了。

从没有“德国绕道背后攻克了马奇诺防线”一说德军没有正面进攻马其诺防线。

1940年5月,德军采用仿效施里芬计划的曼斯坦计划,大迂回大包围,以三个集团军绕过马奇诺防线,入侵比利时,翻越法国人认为不可能通过的阿登森林山区,突破战略要地色当防御,直插马其诺防线的背后,进抵巴黎城下。

马其诺防线,没有一尊大炮被敌人的炮火压制住,固守在马其诺防线的法国士兵也没有向巴黎方向抽调一兵一卒,还在等待敌人的正面进攻。

1940年6月22日法国宣布投降。

马奇诺防线守军一直坚守到7月1日,接到法国军队总司令撤出命令,这支蠢猪队伍才列队走出工事。

马其诺防线根本就没参战,德军也没有从空中越过,更没有与马其诺防线发生过哪怕一点点的战斗冲突,也就是说,马奇诺防线在整个二战中,根本就没有参战过,就直接废掉了。

应该说,马奇诺防线有其存在的价值,它完成了预先的目标,保护了其负责的边界。

它的存在是德国决定通过比利时和荷兰进攻的重要原因,阿尔卑斯山区的工事群也很容易的挡住了意大利的进攻。

另一方面,尽管防线发挥了作用,但法国和其盟友遭到了决定性的失败。

公众将马奇诺防线没能拯救法国视作失败,但真正失败的原因是法国最高统帅部在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军事思想已经严重落伍的结果。

随机文章司马懿没算到晋朝是史上最糟曾孙竟是个白痴皇帝?唐朝武后的墨敕斜封女妖洞在什么地方,壶关县太行山大峡谷内(世界第一无底洞)万里长城起点和终点在哪,丹东虎山长城是起点/终点是嘉峪关东南亚最神秘莫测的毒蛇,蓝长腺珊瑚蛇有致命神经毒素(一口就凉凉)

加入收藏
               

詹姆斯·诺克斯·波尔克是哪位?詹姆斯·诺克斯·波尔克生平简介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