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山之战是平定“安史之乱”的关键战役吗?是如何以少胜多的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2-19 点击数:
简介:“”是末年至代宗初年(公元755年12月16日-公元763年2月17日)由与向发动的内战,是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也造成。

由于发起反唐者乃是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

【菜科解读】

“”是末年至代宗初年(公元755年12月16日-公元763年2月17日)由与向发动的内战,是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也造成。

由于发起反唐者乃是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故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

唐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初,左兵马使李光弼随朔方节度使郭子仪率朔方军东出平定“安史之乱”,击败安禄山大同军使高秀岩后,由郭子仪推荐,升任河东节度使。

二月初二,李光弼奉命率蕃、汉步骑万余人,太原弩手3000人,东出井陉(今河北获鹿西南),直指常山。

当时,史思明率数万大军围攻饶阳(今河北深县西南)20余日不下,常山兵力空虚。

二月初五,李光弼率军进至常山郡。

常山城内3000团练兵倒戈,抓住守将安思义出降,李光弼随即移军入城。

史思明听到常山失守,立即放弃围困饶阳,亲率2万余骑直奔常山。

第二天天未明,其前锋部队即抵达常山城下,史思明率大军相继而至,立即指挥攻城。

李光弼令500弩手在城上万箭齐发,叛军死伤颇多,被迫稍退。

李光弼再派弓箭手1000人,分为四队,轮流不断放箭,给叛军以很大杀伤,叛军抵挡不住,只得收军北退。

史思明一退,李光弼派兵5000人出城,每人持一长枪,夹滹沱水相迎,叛军中箭者大半,只好后退。

这时,李光弼闻报有叛军5000步兵自饶阳来,一昼夜行170里,正在常山东南九门县南面的逢壁休息。

李光弼当即派步骑各2000人,,沿河潜行。

至逢壁,叛军士兵正在吃饭,唐军乘机掩杀过去,斩杀殆尽。

史思明闻讯失色,只好撤军退入九门(今河北藁城西北)。

李光弼初战告捷,常山9县,有7县归附唐军,只有九门、藁城尚在叛军手中。

这一战役是历史上一次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史称“常山之战”,这次战役是唐军在河北战场上的一次决定性胜利,直接导致了史思明的覆灭。

随后,李光弼一鼓作气,收复九门、赵郡(今河北赵县)等地。

五月,与郭子仪会师常山,乘敌疲惫出击,大败史思明部于嘉山(今河北曲阳境),进围博陵(今河北定县),军威大振,使河北十余郡皆杀叛吏归唐。

“常山之战”后的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常山郡建制正式取消,又称恒州,自此世无常山郡。

随机文章俄罗斯900年木乃伊出土,女木乃伊头发睫毛清晰可见河北ufo最真实视频探秘,树林上空惊现碟状飞行物(视频疑似作假)苏联最具野心航天计划,研制可重复使用太空船对付美国外星人养殖人类吃灵魂,传人类是外星在地球培养的食物(无根据)飞机遇到气流危险吗,有坠机的风险/只要合理操作都能逃出生天

同样是起义首领,闯王李自成和洪秀全谁更厉害?

历史上,历朝历代都有很多的起义军,每个朝代可能都会一场比较有名的起义军,不过在,却有两场非常有名的起义,无论是声势还是规模都是名列前茅的存在。

它们就是起义军和起义。

历史上,对于起义军的评价,整体上是处于一种有着积极作用的。

那么,对于这两场起义的领导人,关于他们的个人能力,又有着怎样的强弱呢? 其实,说道他们两个人,还是有着很大的差别的。

如果从个人的最终成就上说,李自成绝对比要更有成就。

因为,他的起义军最终还是攻陷了京城,将大明推翻,逼迫自缢,这种成就即便是在整个历史上,都是的。

但是相比之下,洪秀全就差多了,他故弄玄虚的领着那么多人,折腾了好半天,还是在南边占领一片地域,对北面的朝廷虽然构成威胁,但是却没有达到一种灭国的危机,而他也没有坚持多久,就被平定了。

李自成的一切,大部分都是他靠自己一步一步积累起来的,他加入起义军之后,都是和那些起义军的士兵一起冲锋陷阵,身先士卒。

这种情况下,其实是更能收拢人心,因为很多时候,你说的再好听,也不过是一时的迷惑人心。

但是和那些士兵一起并肩作战,就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会让士兵更信服,不会轻易的叛变,打起仗来士气也会更好。

并且,不仅是成功,即便是失败,之后又一次次的坚持下来,就会彼此之间得到一种难以割舍的情绪联系。

在这方面,李自成做的非常好,最后他带着大军怀着强烈的信念冲进了京城,这就是没有什么学识的李自成做出来的。

但是相比之下,洪秀全的方式就有些让人皱眉了,他是通过宣扬自己是受到上帝的授意,来蛊惑民众的一种迷信思想来收服他们。

用现在的话来说,他就是一个邪教的头头,给那些什么也不懂充满迷信思想的百姓进行洗脑,然后让他们晕晕乎乎的就加入其中了。

但是,即便是这样,由他自己进行的效果也不怎样,还是冯云山在其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他将一些底层的劳动者拉到了教会,让教会有了基本的核心力量。

之后的起义以及建立太平天国等等一些活动,都是主要由清来干的,而他大多时候处于一个坐在后面享受成果的过程。

后期,他更是将其他几个王杀的杀,赶走的赶走,一方面胡乱封王,另一方面,比朝廷还可怕。

随机文章“鞭长莫及”的历史典故是什么?“鞭长莫及”本来是什么意思?觉得鲁肃憨厚老实?他在单刀会中把关羽骂到无言以对明朝最短命状元!苦读20年金榜题名20天后因一句话亡无限猴子定理是什么意思,无限的猴子加无限的时间将称霸地球新型核动力巡航导弹,能突破世界上任何导弹防御系统

上官婉儿的祖父是哪位?制造了上官体的有名诗人

说起,很多人可能不太熟悉,可是说起,那可是大名鼎鼎,是身边最为亲信的女官。

上官仪是上官婉儿的祖父,时期的宰相,创造了上官体的著名诗人,然而,他最后却被武则天所杀,连自己的儿子也一同被处死,只有儿媳和孙女被没入掖庭,充为官婢。

按道理说,武则天是一个爱惜人才的女人,当初,写了一篇文章骂她,她看到骆宾王的文才,直称可惜。

而上官仪作为开创唐初上官体诗,并发了唐初四杰的人物,一笔好字,一手好诗深得当时人们的景仰,何以却被武则天恨上了呢? 上官仪这个人的一生也是很波折的,他出身官宦人家,应该家境很好的,可是年幼的时候,做官的父亲上官弘在江都之变中被杀,他为了逃难,自己到庙里做了和尚,这期间,勤学苦读,习得一手好诗,写的一笔好字。

在唐太宗的时候,他去参加考试,一举得中,从此踏上了官场。

这么一个有才的人,在当时朝廷上也是很显眼的,尤其他还开创了唐诗的先河,以前人写诗,总是绮丽而又颓废,是那种宫体诗的味道,上官仪的诗却显得清新自然,其中唐诗中的名篇“脉脉广川流,驱马历长洲。

鹊飞山月曙,蝉噪野风秋”,让人们非常欣赏,他的宫体诗被人们称为“上官体”,成为当时人们模仿的对象。

可以说,他是一个成功的诗人,开创了唐初诗歌的新气象。

然而这么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却不是一个的官员,他虽然官做得很高,曾经担任过太子李弘的老师,后来又升为宰相,整天为唐高宗拟定诏书,但他对人性的认识却不够深,政治斗争没有一点经验,也不太了解官场上的潜规则,最终成为李治和武则天闹别扭的牺牲品。

这件事的始作俑者还是唐高宗李治,据说当时皇后武则天怕宫里闹鬼,引道士到宫里作法,作法的时候,宫里只有道士和武则天两个人,旁人不能靠近,这周围人的怀疑,一个叫王伏胜的就把这件事告诉了李治,李治听了大怒,加之以前就对武则天有一些不满,武则天太强势,总是让高宗觉得受拘束,不自由,所以产生了想法,想把这个皇后废了,自己以后就可以自由了,于是就把上官仪找来,说我想把皇后废了,你觉得呢? 上官仪也是傻啊,废后这件事,哪有这么轻而易举的呢?他一不从长计议,二不察言观色,三不争取同盟,便立即回禀: “皇后专横,海内失望,应废黜以顺人心。

”高宗一听,便说,既然你也支持废后,那你起草一份废后诏书吧。

上官仪一听,起草诏书么,那还不是手到擒来的事,立马就写好了。

诏书才放到高宗的案桌上,武则天就得到了消息。

武则天这个人是多么有手腕的啊,可以说,当时皇宫里的人到处都是她的耳目,李治一提到废后,马上就有人向她报告了,诏书才写好,李治还没来得及看,诏书上的字迹都还没有干透,武则天就气势汹汹找来了。

武则天面对高宗皇帝,软硬兼施,又是撒娇,又是哭诉又是据理力争,让高宗觉得理屈,便无奈地说,我也不想废后啊,这都是上官仪教我的。

李治也是一个软骨头,一下子就把自己的臣子出卖了,可见,上官仪对李治和武则天的心理一点也不了解啊,他不知道,李治之所以生气,主要就是觉得武则天管他管得太多了,还有就是有点吃醋了,这是夫妻之间的小别扭,人家夫妻床头打架床尾和,你掺杂中间,岂不是很别扭,不找你做,还能找谁呢? 果然,武则天通过自己的手段很快就让高宗撕毁了新拟定的诏书,武则天转危为安,并且很快就秋后算账,指使亲信许敬宗诬陷上官仪、王伏胜勾结废太子,图谋叛逆,上官仪和儿子以及王伏胜都被处斩了,而废太子李忠也在自己的属地自缢了,自此以后,李治再也没有起过废后的念头。

上官仪真是一个书生啊,虽然写的一笔好字,写得一手好诗,可惜在官场上还是太嫩了,怎么可能是武则天的对手呢?后来他的孙女上官仪倒是很熟悉官场作风,又很有才华,非常得武则天的赏识。

到继位的时候,上官婉儿被册封为昭容,她的祖父上官仪才得以平反。

随机文章杨朱生平简介神奇的多米诺骨牌效应,施加一个小小的力量就可以毁灭世界银河系是怎么形成的,经过136亿年才变成现在模样/还在继续演化揭秘头有反骨是什么命运,未来不是叛徒就是汉奸(妥妥古代谣言)海水涨潮是什么原因,月亮可能是最大“凶手”/东汉古人已知答案

加入收藏
               

常山之战是平定“安史之乱”的关键战役吗?是如何以少胜多的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肝硬化患者 12 2025-04
完美 12 2025-04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