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官员制度是怎么样的?宋朝官员品级一览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2-20 点击数:
简介:(一)枢密使: 神宗定新制,以枢密院掌边防机密、兵符、军籍、差除路分都监以上及将官诸班直内外禁军之事。

是故枢密院之地位,有与训政时期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相近似。

【菜科解读】

(一)枢密使: 神宗定新制,以枢密院掌边防机密、兵符、军籍、差除路分都监以上及将官诸班直内外禁军之事。

是故枢密院之地位,有与训政时期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相近似。

武穆任枢密副使,奉旨位在参知政事席上,乃在朝议事,排列席位,仅次於左右相。

调任万寿观使奉朝请,乃有官而无专守。

(二)宣抚使: 宋以任使将相重臣总师征讨之官称,无定额。

北宋大臣、,名将均曾任之。

武穆任湖北京西路宣抚使兼营田大使,在光复襄阳诸郡之後,任职四年以上。

(三)节度使、制置使: 辖诸路军务,恩数与执政同。

朝廷宗室近属,年资久者,若任除将帅,始授此官。

或以功勋显著之帅守充之。

武穆曾任武胜定国军节度使,相当於明、清之总督,民国省区以上绥靖主任。

制置使亚於节度使。

武穆曾任舒、蕲、鄂、岳、荆南、黄、复州(今皖、鄂、湘三省地区)制置使。

(四)开府仪同三司: 按武穆於绍兴与七年授「开府仪同三司],乃宋文职官阶三十七阶之首,各阶称谓、俸额如下表: (表摘录自杨树藩之文官制度,略) (五)太尉: 南宋绍兴年间釐正武职官阶,共分六十阶,太尉乃六十阶之首,为北宋政和年间新置,以太尉本秦之主兵官,遂定为武职之首。

武职阶俸,较文职为低,因宋代重文轻武,而武穆每以战功晋阶,荣宠擢拔,乃加以文阶。

武穆於绍兴七年(一一三七)已拜太尉(按天子任命曰拜),犹若现在上将,再晋几星。

按武穆文武官阶,均晋至首阶(武职自五十七阶起),兹列南宋绍兴年间釐正武职官阶六十阶称谓如下: (1)太尉,(2)通侍大夫,(3)正侍大夫,(4)宣正大夫,(5)履正大夫,(6)协忠大夫, (7)中侍大夫,(8)中亮大夫,(9)中衞大夫,(10)翊衞大夫,(11)亲衞大夫,(12)拱衞大夫, (13)左武大夫,(14)右武大夫,(15)武功大夫,(16)武德大夫,(17)武显大夫,(18)武节大夫, (19)武略大夫,(20)武经大夫,(21)武义大夫,(22)武翼大夫,(23)正侍郎,(24)宣正郎, (25)履正郎,(26)协忠郎,(27)中侍郎,(28)中亮郎,(29)中衞郎,(30)翊衞郎, (31)亲衞郎,(32)拱衞郎,(33)左武郎,(34)右武郎,(35)武功郎,(36)武德郎, (37)武显郎,(38)武节郎,(39)武略郎,(40)武经郎,(41)武义郎,(42)武翼郎, (43)训武郎,(44)修武郎,(45)从义郎,(46)秉节郎,(47)忠训郎,(48)忠翊郎, (49)成忠郎,(50)保义郎,(51)承节郎,(52)承信郎,(53)进武校尉,(54)进义校尉, (55)下班祗应,(56)进武副尉,(57)进义副尉,(58)守阙进义副使,(59)进勇副尉,(60)守阙进勇副使。

(六)开国公: 宋之爵制,区分为:王、嗣王、郡王、国公、郡公、开国公、开国郡公、开国县公、开国侯、开国伯、开国子、开国男共十二等。

郡王以上非不封,皇子、兄弟封爵谓之亲王。

亲王之子承嫡者为嗣王。

宗室近亲承制特旨者封郡王。

遇恩及宗室近亲承袭及特旨者封国公。

武穆曾封开园子、侯、及开国公。

(七)险校少保、少保: 宋制「检校官」,一共分一十九阶:太师、太尉、太傅、太保、司徒、司空、左仆射、右仆射、吏部尚书、兵部尚书、户部尚书、刑部尚书、礼部尚书、工部尚书、左散骑常侍、右散骑常侍、太子宾客、国子祭酒、水部员外郎。

武穆於绍兴五年(一一三五)加「检校少保」。

又有三公之贰,亦曰三少:即少师、少傅、少保。

武穆於绍兴十年(一一四O)加「少保」。

(八)观察使: 唐制观察使,亚於节度使,领一道或数州。

宋制视察使为兼判遥领之官,武穆曾於绍兴元年(一一三一)授亲衞大夫遥领建州观察使(今福建建瓯)。

(九)镇抚使: 南宋始置,权以招抚群盗,镇抚地区除茶盐之利仍归中央外,其余财赋听任移用。

武穆曾於建炎四年(一一三O)任通泰(今江苏南通泰县)州镇抚使兼知泰州。

(十)承宣使: 密院承旨,是曰承宣。

武穆曾任武安军及镇南军承宣使。

(十一)刺史: 宋制州刺史不赴任者,以他官知判州府事。

且以刺史职为武臣迁转之次序。

武穆曾於建炎三年(一一二九)授不赴任之英州刺史。

(十二)统制: 建炎初年,高宗始置。

乃战时武官职称,无定额,命以节制军马,统摄诸将,逐级区分为都统制、副都统制、统制、副统制、同统制。

武穆历任统制、副都统制、都统制。

相当於现在之团、师、军长暨兵团司令官。

又任河南北诸路招讨使,乃临时兼领。

相当於革命军北伐时集团军总司令或对日时期战区司令长官。

官品绍兴、乾道、庆元。

先后修定,间有官、勋已从罢省,而令仍不废,今具载焉。

诸太师,太传,太保,左、右丞相,少师,少传,少保,王,为正一品。

诸枢密使,开府仪同三司,特进,太子太师、太传、太保,嗣王,郡王,国公,为从一品。

诸金紫光禄大夫,知枢密院事,参知政事,同知枢密院事,太尉,开国郡公,上柱国,为正二品。

诸银青光禄大夫,签书枢密院事,观文殿大学士,太子少师、少传、少保,御史大夫,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尚书,左右金吾卫、左右卫上将军,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州牧,殿前都指挥使,节度使,开国县公,柱国,为从二品。

诸宣奉、正奉大夫,观文殿学士,翰林、资政、保和殿大学士,翰林学士承旨,翰林学士,资政、保和、端明殿学士,龙图、天章、宝文、显谟、徽猷、敷文阁学士,枢密直学士,左、右散骑常侍,权六曹尚书,上护军,为正三品。

诸正议、通奉大夫,龙图、天章、宝文、显谟、徽猷、敷文阁直学士,御史中丞,开封尹,尚书列曹侍郎,诸卫上将军,太子宾客、詹事,开国侯,护军,为从三品。

诸通议大夫,给事中,中书舍人,太常卿,宗正卿,秘书监,诸卫大将军,殿前副都指挥使,承宣使,开国伯,上轻车都尉,为正四品。

诸太中大夫,保和殿、龙图、天章、宝文、显谟、徽猷、敷文阁侍制,左、右谏议大夫,权六曹侍郎七寺卿,国子祭酒,少府、将作监,诸卫将军、轻车都尉,为从四品。

诸中大夫,马、步军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观察使,通侍、正侍、宣正、履正、协忠、中侍大夫,开国子,上骑都尉,为正五品。

诸中奉、中散大夫,太常、宗正少卿,秘书少监,内客省使,延福宫使,景福殿使,太子左、右庶子,枢密都承旨,中亮、中卫、翊卫、亲卫大夫,殿前马、步军都虞候,防御使,捧日、天武、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团练使,诸州刺史,驸马都尉,开国男,骑都尉,为从五品。

诸朝议、奉直大夫,集英殿修撰,七寺少卿,中书门下省检正诸房公事,尚书左、右司郎中,国子司业,军器监,都水使者,太子少詹事、左右谕德,入内内侍省、内侍省都知副都知,宣庆、宣政、昭宣使,拱卫、左武、右武大夫,入内内侍省、内侍省押班,枢密承旨、副承旨,骁骑尉,为正六品。

诸朝请、朝散、朝奉大夫,起居郎,起居舍人,侍御史,尚书省左、右司员外郎,枢密院检详诸房文字,右文殿、秘阁修撰,开封少尹,尚书诸司郎中,开封府判官、推官,少府、将作、军器少监,和安、成和、成安大夫,陵台令,飞骑尉,为从六品。

诸朝请、朝散、朝奉郎,殿中侍御史,左、右司谏,尚书诸司员外郎,侍讲,直龙图、天章、宝文阁,开封府司录参军事,枢密副承旨,枢密院诸房副承旨,武功至武翼大夫,成全、平和、保安大夫,翰林良医,太子侍读、侍讲,两赤县令,云骑尉,为正七品。

诸承议郎,左、右正言,符宝郎,监察御史,直显谟徽猷、敷文阁,太常、宗正、秘书丞,大理正,著作郎,崇政殿说书,内符宝郎,正侍至右武郎,武功至武翼郎,和安至保安郎,翰林医官,閤门舍人,太子中舍人、舍人、诸率府率,亲王府翊善、赞读、直讲,判太医局令,翰林医效、医痊,武骑尉,为从七品。

诸奉议、通直郎,七寺丞,秘书郎,太常博士,枢密院计议官、编修官,敕令所删定官,直秘阁,著作佐郎,国子监丞, 诸王宫大小学教授,国子博士,大理司直、评事,训武、修武郎,内常侍,开封府诸军事、军巡使、判官,京府判官,亦畿县令,两赤县丞,三京赤县、畿县令,太史局五官正,中书、门下省录事,尚书省都事,为正八品。

诸宣教、宣议郎,御史台检法官、主簿,少府、将作、军器、都水监丞,寺、监主簿,秘书省校书郎、正字,太常寺奉礼郎、太祝,太学、武学、律学博士,主管太医局,閤门祗候,枢密院逐房副承旨,东、西头供奉官,从义、秉义郎,太子诸率府副率,亲王府记室,节度、观察、防御、团练、军事、监判官,节度掌书记,观察支使,京府、节度、观察、防御、团练、军事推官, 为从八品。

诸州签判,节镇、上中下州录事参军,京府诸曹参军事、军巡判官,承直、儒林、文林、从事、从政、修职郎,京畿县丞,三京赤县、畿县丞,诸州上中下县令、丞,两赤县主簿,尉, 为从八品。

诸府诸曹,节镇、上州诸司参军事,节度副使、行军司马,防御、团练副使,太史局丞、直长、灵台郎、保章正,翰林医愈、医证、医诊、医候,三省枢密院主事,守阙主事、令史、书令史,为从八品。

诸承事、承奉郎,理亲民资序者,从八品,承务郎准此。

殿头高品,郊社、籍田、太官令,国子太学正、录,武学谕,律学正,太医局丞,忠训、忠翊、成忠、保义郎,挈壶正,京畿县主簿、尉,三京赤县主簿、尉,诸州别驾、长史、司马,枢密院守阙书令史,为正九品。

诸承务郎,高班,黄门内品,承节、承信、迪功郎,中、下州诸司参军,诸州上中下县主簿、尉,城砦、马监主簿,诸州司士、文学、助教,翰林医学,为从九品。

随机文章看到未来的欧拉琳达秘书,劫数难逃论预言人类末日缺一不可的安泰效应,没有他人帮助你永远不可能最成功英科学家推测人的极限寿命是3000岁,重启端粒酶就能延缓衰老揭秘希腊文物费斯托斯圆盘,4000年前老古董拥有241个神秘符号揭秘泰国那加火球是怎样形成的,河底沼气被月球引力吸出水面燃烧

宋朝种家军是哪位创建的?被历史淹没的种家军

北宋初年,西北边疆频频受到西夏国王元昊的军队的掠抢。

西夏与与宋多次发生战争。

百姓万分恐慌,不少人竞想迁居南山(秦岭)躲避。

为抵御西夏,北宋王朝应种世衡要求在故宽州旧地延州(今陕西延安)东北200里处建起新城。

种世衡就挑选精壮青年数千人,训练射骑本领,于是武功人善骑射出了名。

夏人闻风不敢进犯,全县人民。

在种世衡的率领下,在较短的时间内西北边疆建起了一座抗击西夏的新屏障。

为了表彰种世衡的功绩,朝廷命名这座新城叫青涧城。

种世衡在任一改过去弊端,凡政令施行之前,必先慎重考虑,初步商讨确定后,再布告征求意见,度其完全可行后,才贯彻执行。

由于他体察民情,关心百姓,威望甚高,后被调任环庆、麟延一带负责边防,屡建奇功,后提升为东染院使兼环庆路兵马钤辖。

世衡善抚士卒,赏罚严明,军队所到之处,秋毫无犯,极得人心。

种世衡的军事指挥才干为当时总领西北军务的所赏识。

北宋边疆名将种世衡祖孙三代皆有将才,时号“种家军”。

在《》中,长安人种世衡创建的种家军,比的名气大,比杨家将的作用大,只不过杨家将走上了舞台,被渲染得出了彩,而种家军却走进了线装书,被文字湮没了。

北宋统治的168年间,种家军英雄辈出:种世衡、种诂、种谔、种诊、种谊、种朴、种师道、种师中皆为将才。

种家子弟五代从军,数十人战死沙场。

铁马金戈、碧血黄沙,杨家将、种家军……时光倒流千年,北宋王朝战事连连,西北烟尘里,塞上马嘶中,15万种家军正与敌人交战。

他们的最高将领都是长安人,血脉中澎湃着渭河激情,气质中显露出关中风骨。

他们有的率孤军深入荒漠,中箭死在马背上,由战马负尸而还;有的皓首白须,60多岁仍在战场上拼杀。

有宋一朝,种家军无数将士血染黄沙,可歌可泣。

一 种家军的创建者种世衡死后,他的8个儿子皆在军中服役。

人都说杨家将满门忠烈,七狼八虎出幽州,殊不知种家军更勇猛,种家一家数代保大宋。

种世衡的第八子种谊,曾率种家军一部,自兰州渡河抗击西夏军,仗打得最漂亮,一举斩敌首六百,利利索索得胜回朝,后转任西京洛阳使。

后来,敌兵又犯边关,朝廷再次调种谊部迎战,他立即从洛阳起兵奔赴前线。

当他来到洮州(今甘肃临潭县)敌军阵前时,天色微明,漫天大雾。

其部将建议雾气散尽后再进攻,种谊却说:“晨雾蔽野,数步不可辨物。

吾军远来,敌军不知虚实,正可乘此一鼓而下也!”于是他走到阵前亲自击鼓,号令进攻,敌军果然撤退。

后来,西夏军一部又转袭延州(今陕西延安),朝廷急命种谊驰援。

结果,他的部队还没有到达目的地,敌军听说是种家军前来迎战,不战而溃,呼啦啦后退了三十里。

延州百姓纷纷夸赞种谊:“得谊,胜精兵二十万!”史书记载:种谊倜傥有气节,喜读兵书,治军有方,一旦遇到敌军,只要他的命令一下,将士便冒死前进,每战必胜。

种谊部在甘肃、陕北一带名气很大,战功卓著,为人称颂。

种世衡第五子种谔,就是《》中提到的那个“老种经略相公”,更是了不得,他与大哥种诂、二哥种诊各统一支劲旅,号称“三种”。

种谔刚入仕途时,担任陕西清涧县知县。

当时边陲诸县实行军政合一,他手中有兵马,就采取分化和诱抚相结合的策略,与西夏军周旋。

当时绥州(今陕西绥德县)有西夏部落首领嵬名山,经常带人骚扰清涧县地界。

可是,嵬名山的弟弟嵬夷山,却暗中请降于种谔。

种谔答应了,他随即以嵬夷山的名义诱降嵬名山。

他说:我愿意与你修好,已经为你准备了一只金盆,请你笑纳。

也不管嵬名山愿不愿意,种谔就率军包围了嵬名山的大营。

嵬名山不得已,带领1万多军民归顺。

种谔未伤一兵一卒,仅用一只金盆作诱饵,就收复了陕北重镇绥州。

时为公元1067年秋,种谔41岁。

公元1081年秋,宋王朝集中五路兵马进攻西夏。

这时种谔已为宋军大将。

农历九月廿九日,他率兵出绥州进攻米脂,但初战不利,三日未下。

西夏军又调动8万兵马前来驰援。

敌众我寡,怎么办?种谔就在米脂城外无定河边埋下伏兵。

敌至,四下里伏兵齐出,把西夏军截为两段,使之首尾不能相顾。

结果,8万西夏军大败,米脂守将令介讹遇被俘。

捷报传出,朝野震动,种谔之威名迅速传遍全国。

《水浒》中描写:青面兽当时正在种谔手下当差,后来他闯荡江湖,还每每以在“老种经略相公”手下干过而自豪,标榜“洒家”原本也是个军人,乃是三代将门之后、五令侯之孙,枪法是祖传云云。

还有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王进和,也是千里万里来投奔“老种经略相公”,足见种谔之威名。

这次胜利,就是北宋有名的“米脂大捷”,极大地鼓舞了北宋军民的斗志。

“米脂大捷”后,种谔奉命留守延州,从此固守陕北、抗击西夏,保边境安宁。

延州百姓说:只要有“老种经略相公”在,我等无忧也! 公元1083年,种谔病死在军中,时年56岁。

指挥权由他的副手曲贵接掌后,宋军士气很低落,西夏军闻讯,又鼓噪前来,西北及西南的泸州形势顿时吃紧。

不要紧,种谔儿侄辈的种师道、种师中、种朴等人已经成长起来,号称“小三种”,率领种家军浴血奋战。

二 在种谔指挥的“米脂大捷”战斗中,种师道立下了战功,先当了几年地方官。

公元1094年亲政,加强了军事进攻,对西夏的态度强硬起来,更加重用种家军了。

种师道在这一年被朝廷调回前线。

公元1098年冬,种师道率部与西夏军激战,俘虏敌军3000人并牛、羊10万多只,喜气洋洋返回京师汴梁,献俘于宣德门,并向哲宗汇报战况。

此次胜利,是宋军作战中少见的进攻性胜利,夺取了战略要冲,军事形势发生变化,宋军转入战略进攻阶段,西夏则被迫求和。

此后,种师道累迁至朝散郎,被擢升为朝奉大夫。

哲宗死,徽宗继位。

徽宗对十分热衷,但种师道并不主张妄战。

可是宦官想讨好皇上,命令内地各路弓箭手备战。

徽宗虽然,但对童贯不太放心,于是向种师道咨询。

种师道还是主张稳妥行事。

徽宗觉得种师道说话实在,于是特赐金带将军服。

童贯见了很不高兴。

却很高兴,认为种师道是国之栋梁,有他在就不怕无人领兵,于是频频提拔他。

公元1115年夏,种师道奉命统帅陕西、河东等七路兵马共10万大军奔赴东线战场,朝廷命令其10日内必须获胜。

北宋大军对西夏军发起猛攻。

可宋军一些将领懈怠,一裨将竟坐在胡床上督战,种师道立斩此人,陈尸于军帐前,诸将受到震慑,奋力拼杀,仅8天就击溃西夏军。

徽宗得捷报后大喜,晋升种师道为侍卫亲军马军副都指挥使,并赏赐了不少钱物。

公元1118年,师道奉命重修被西夏毁坏的靖夏城。

正当宋军进行修筑时,西夏大军突然来犯,并占据了葫芦河岸边的有利地形。

种师道不慌不忙列阵于河滩,作出一副正面决战的架势,暗中派几支人马出横岭,绕到西夏军的背后,前后夹击,夏军大溃,宋军斩敌首五千,缴获骆驼、牛、马以万计。

种师道和他的种家军,忠于宋廷,保家卫国,不但和西夏军作战,还与后来入侵的金兵作战。

公元1126年初春,金兵不宣而战,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包围了京师汴梁。

见,慌了手脚,在童贯等人的簇拥下急忙逃命。

继承皇位的改元,在一片人喊马嘶中,等待着各路勤王部队的到来。

种师道率西路军日夜兼程往东赶来,当行至西京洛阳时,他得知金兵已临汴梁城下。

他的幕僚建议:“金兵来势凶猛,我部可暂驻汜水(今巩义东),以保万全。

”种师道说:“若我军驻扎汜水,正暴露我军兵寡,此时只有勇往直前,让金兵难料虚实。

再者,京城得知援兵将至,将会士气大振,我部岂能忧敌?!现在不但要继续进军,还要大造舆论,让敌人闻之丧胆!”于是将士们沿途散发揭榜(传单),百姓纷纷相告:“种师道率兵百万而来!”大军直抵汴梁城西。

金兵见西路大军由种师道率领,如潮水一般涌来,赶紧北撤,不敢妄动。

这时,宋钦宗得见种家军,如见了救星一般,赶紧犒劳将士,并问计于种师道。

种师道回答:“金人孤军深入,并不可怕,可缓图之。

”钦宗胆怯,小声对种师道说:“朕看还是向金人妥协为好。

”种师道很吃惊,他知道皇上说的“妥协”,其实就是投降。

在这一危急关头,钦宗还是委任种师道做了保卫京城的总指挥。

此时,北宋各路大军陆续抵达京师,一共集结了20万名士兵,只有种师道的弟弟种师中,由于在山西率部作战而未到达。

面对有利形势,头脑发热的宋钦宗又来了劲儿,作出了“夜袭金营、生擒敌酋”的草率决定。

可笑的是,这样的军事机密居然在实施前就被泄漏。

结果,由姚平仲率领的宋军星夜前去突袭时,被严阵以待的金军击溃,败得很惨。

无奈,钦宗被迫答应把太原割让给金。

割地诏书递至太原城,太原军民拒绝了这份屈辱的圣旨,与金兵展开血战。

太原保卫战打响后,种家军的另一支劲旅由种师中带领,从外围北上来解太原之围,并很快到达离太原二十里的石桥。

就在此时,重臣许翰误听谍报,作出了金兵将要全线撤退的判断,多次催促种师中进军,甚至责备他手握重兵却逗留观望。

种师中被迫留下辎重粮草,轻装进发。

由于一路上没有遇到金军抵抗,这员久经沙场的大将真以为金兵全线撤退了,岂料迎来的却是金军主力。

宋军仓猝应战,只能苦苦支撑。

当种师中部被迫撤退到熊岭时,再次遭到金兵重兵合围,军粮短缺,全军溃散。

可怜这位种家军的将领,身上伤痕累累,身边仅剩百余将士,但他仍然顽强拼杀,最终在今山西榆次被敌斩杀. 三 种师道听到弟弟战死和太原沦陷的消息,悲愤交加。

可大敌当前,宋廷还在为“战”还是“和”争论不休。

本来此时京师已经解围,主战派的、种师道认为可以扭转战局,就对钦宗和宰相说:“此前袭击金营虽败,还可再袭,这次出其不意,金兵定然难防。

”可钦宗心事重重,默默不语。

李邦彦坚决反战,主张议和,并撺掇钦宗解除了李纲的职权。

宋钦宗和李邦彦的投降之举让京师军民无比愤怒,大家云集齐呼:“我们要李纲,要种大人,不要李邦彦!”钦宗被迫恢复了李纲的职务。

一文一武两位大臣,看到京师军民如此信任自己,都感动得掉了泪。

金兵北撤,种师道建议朝廷乘胜追击,趁着金兵慌乱渡黄河时给予聚歼。

可钦宗担心再惹战事,不但不听他的意见,反而再次收缴了他的帅印。

钦宗认为,种师中已战败被杀,种家军已经不行了,竟说:“师道年迈,将以何用?”由于大臣们的激烈反对,钦宗才没有彻底罢免种师道,又把他派往前线抵御金兵。

种师道以社稷安危为重,不顾年迈体弱走马上任。

行前,他上书钦宗,请朝廷调遣关中、河北、河东各路兵马,集结优势兵力沿着沧(今河北沧州)、卫(今河南濮阳)、孟(今河南孟州)、滑(今河南偃师)一线设防,以防金兵。

可是,满朝大臣也和钦宗的想法一样,都以为金兵已退,何必再兴师动众,所以,钦宗又未采纳这条建议。

他哪里知道,金兵佯装撤退,正是为了大举进攻!可怜种师道又被钦宗召回东京。

他,心情沉重,受了风寒,身染重病,回京不久便去世了,享年76岁。

时为公元1126年10月29日。

长安英雄泪,滴落汴梁城! 种师道去世后一个月,金人再渡黄河南下。

当年11月末,京师沦陷,西京洛阳也陷落了。

北宋朝廷乱作一团。

当了俘虏的钦宗非常后悔,说:“不听种将军的话,才落得如此可悲下场。

” 史载:汴梁城破之后,金兵将领入城,很想拜见一下种师道,惜乎种师道已死,便找到种师道的侄子种洌,对种洌说:“我们过去曾在阵前见过你伯父,真是一位好将军啊!如能采纳他的意见,宋朝不会败得这样惨。

现在宋朝应该知道种将军是个忠义之人了吧。

”宋朝的被俘官员听了,皆仰天长叹。

后来,种洌护送伯父的灵柩西归,在路上遇到了强盗。

强盗得知是种师道的灵柩,连忙跪拜,不但没有打劫,反而送给种洌银两,要他好好安葬老将军。

随机文章明朝的戚继光在哪一个皇帝的朝廷任职?真实的孙悟空有多凶残,屠杀千余猎户吓死黄袍怪无辜儿子人类可以回到过去吗,没有可能/会导致未来崩溃(前往未来有希望)冥王星和海王星哪个大,海王星比冥王星大20倍(八大行星之一)朱常洛后面的皇帝朱由校,爱木工活服仙草而亡

日本为什么敢打元明清却不敢进攻宋朝?

在中国古代,中国不管在军事上,文化上,经济上都遥遥领先全世界,一般没有哪个国家来攻打中国,一般都诚服中国,成为中国的藩属国,每年向中国进贡,希望能够得到中国的保护。

但是有一个国家,敢于和,,开战,却不敢攻打历史上军事力量最弱小的,这个国家就是日本,这又是怎么回事? 日本在历史上和元朝,明朝,清朝都打过仗,在忽必烈建国以后,要日本向元朝屈服,日本没有听从,反而杀了几任元朝的使臣,搞得忽必烈大为震惊,说要踏平日本,但是到忽必烈死,都没有打下日本。

也是一样,也想日本诚服于明朝,但是也没有成功。

到了明朝中期,日本既然不请自来来攻打明朝,要不是出了一个戚继光,胜败还不好说。

到了清朝,在日本经过以后,首先就拿清朝开刀,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日本那都是主力,打的清朝没有脾气,只能签订卖国条约来和谈。

再来看看宋朝,日本对于宋朝是很尊敬的,你们要知道,宋朝的军事力量可以算得上历朝历代最弱的。

日本对于宋朝是甘心称臣,年年纳贡,岁岁来朝,可谓是毕恭毕敬。

还送日本女人来宋朝播种,选择魁梧的宋朝男人,一旦怀孕,就回到日本,用来改善基因。

在崖山战役以后,日本知道宋朝灭国以后,日本举国披麻戴孝。

日本为何屈服于弱小的宋朝,主要有以下两点。

第一,中华文明的传承,从汉代到唐朝,那都是华夏文明的传承,而且日本对华夏文明很崇拜,深受中华文化影响,华夷之分观念很是浓厚。

在他们的脑子里,就算很弱小,从文化上那也是华夏,那也是中华。

而周边的少数民族武力再强大,那也是蛮夷,是落后的。

他们以为,宋朝被元朝灭亡以后,崖山之后在无华夏了。

第二,宋朝虽然在军事上很弱小,但是许多方面很强大,不管是经济,还是文化,那都是领先全世界,可能比唐朝都发达,本来日本对唐朝就很崇拜,对宋朝就更加佩服。

在当时,宋朝的贸易,基本上垄断了日本,日本在本国可以使用宋朝的铜钱,你说厉不厉害,所以日本对宋朝感恩戴德,别说侵略了。

随机文章武则天被逼退位!李显却不清算她还天天上门请安墨西哥燕子洞天坑深度426米,足以装下美国的帝国大厦平行宇宙理论,平行宇宙的存在的例子(平行空间真实存在)新疆三十万镜像人事件真相,研究双鱼玉佩致使能量泄露出现复制人银河系和太阳系的区别,太阳系只是银河系一小分支(区别太大)

加入收藏
               

宋朝官员制度是怎么样的?宋朝官员品级一览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