奠边府战役战争过程简介 奠边府战役的总体行动介绍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2-24 点击数:
简介:3月13日,奠边府谷地响起了雷鸣般的炮声。

这一天,越军的炮火持续不断,从未减弱,法军的回击不起作用。

越盟的炮火集中打击比阿特丽斯据点,同时打击整个营地的中心。

【菜科解读】

3月13日,奠边府谷地响起了雷鸣般的炮声。

这一天,越军的炮火持续不断,从未减弱,法军的回击不起作用。

越盟的炮火集中打击比阿特丽斯据点,同时打击整个营地的中心。

正在指挥外籍军团第13半旅第3营作战的佩戈少校由于指挥所中弹而丧命。

紧接着,中心扇形防御阵地指挥官戈谢上校阵亡。

但直到下午5时30分,勇敢顽强的越南人才以之势向比阿特丽斯据点发起攻击。

他们勇猛地扑向铁丝网,死伤逾千,成营的援兵又。

到午夜时分,法方竭尽全力勇敢作战的外籍军团在比阿特丽斯据点全部被歼,该据点落入越盟手中。

比阿特丽斯据点是整个防御体系的一个薄弱据点,一攻即克。

但它的失守意味着该营地的其它据点已处于越盟火力的直接打击之下。

次日傍晚,北边孤立的加布里埃尔据点遭到袭击。

战斗进程十分类似比阿特丽斯据点,也是一发炮弹直接命中指挥所;皮罗上校受命消灭敌人的炮兵,但其炮手同样没能完成任务。

又是大批越军,许多人被打死在铁丝网上,大量援军照样往前冲。

阿尔及利亚人虽顽强抵抗,但终于失败。

3月15日,安妮·玛丽据点遭到猛烈攻击,而驻守在第1、第2支撑点的泰军第3营因为不是为自己而战而毫无作战兴趣。

他们对越南人,因而能够在夜色中悄悄地溜走。

消失在丛林中或投降敌方。

最后只剩下一个支撑点仍然在固守,防守者被迫撤到于盖特据点。

战斗打响后的48小时之内,法军就有3个据点落到敌人手中。

更严重的是,法军失去了自己的炮兵指挥官:夸下海口的皮罗幻想破灭,羞愧难忍,将一颗手榴弹放在自己胸前,拉响了导火索。

从初次突击之后直到3月底,没有激烈的战斗。

然而筑垒营地的守卫者和进攻者依然活动频繁。

武元甲需要喘息时间,以便补充新兵,补偿强攻法军3个据点时所造成的巨大人员损失。

他还需要时间让他缓慢但却有保障的后勤部门完成弹药储备。

的民工和自行车蚂蚁般地在上忙碌着。

与此同时,武元甲紧缩了对法军营地的钢铁包围圈,向敌方延伸堑壕,以便下次进攻时使用。

陷入困境 法国人处境困难,即使在战斗的间隙,法军高级指挥官也明白他们不会取胜,仅后勤供给困难就足以证明这一点。

即便两个机场同时使用,现有飞机也不够用,许多飞机已无法使用。

这给后来的伤员后送工作带来严重问题。

偶尔抵达的救护飞机在3月底之前还能勉强着陆(常常冒着敌人的炮火),直升机在后来几周内仍然艰难地冒险着陆。

但是事实证明,即使这样也不能运走野战医院的所有重伤员,医院已无法处理大量死伤人员。

在下一次激战开始之前,守备司令部遇到了更大的麻烦。

皮罗上校已死,卡斯特里的参谋长负伤,需要后送。

卡斯特里本人则几乎已经使出了,不得不将朗格莱中校调到司令部协助指挥。

科尼将军甚至考虑要亲临奠边府进行指挥,但有人说服了他不要去。

奠边府已经没有指望,此时还不是东京湾武装力量总指挥官表现自己献身狂热的时刻,即使此举可使他名留千古。

双方摆好架势准备进入战役第二阶段时,法军依然士气高昂,尽管他们面临严峻局面。

来自法军周围高地的敌军炮火越来越猛。

即便如此,法军的后勤供给仍未间断(虽然某些物资由于空投高度过高而落入敌手)。

此外,还有部分枪支和作战人员空投着陆。

空降部队中包括比雅尔少校的第6殖民伞兵营,该营与首批人员一同着陆,后被派至其它地方作战。

第二阶段 3月30日至4月4日为战役第二阶段。

朗格莱和卡斯特里竭尽全力利用所有物资加强防御,而且在各个重要支撑点配置了一定数量的可靠部队。

他们将重点放在楠云河以东的多米尼克和埃利亚娜据点。

越盟的炮击和攻击目标正是这两个据点。

越盟第312师的战士从多米尼克据点前方200码处的堑壕中跳出,,将铁丝网和雷区置之度外。

阿尔及利亚人被越军的猛攻吓得魂不附体,纷纷向后方逃遁。

后来被称为“五高地之战”的战斗是不祥的开端,多米尼克据点6个支撑点中的3个很快失守。

外籍军团空降部队进行反攻,不久,2个据点失而复得。

但第二天战斗快结束时,越盟军队夺取了该据点东北部并准备向纵深突入。

当双方激烈争夺多米尼克据点之际,埃利亚娜据点遭到越盟第316师主力的猛烈进攻。

此据点某个支撑点上的2个连的摩洛哥人步阿尔及利亚人的后尘,逃之夭夭。

密集的炮火还削弱了这一重要据点的其他阵地。

但守卫者坚守了一整夜。

黎明时,战斗有所平息,法军采取果断措施试图夺回多米尼克据点阵地,但未能成功。

4月1日夜,于盖特据点外围的一个支撑点遭到来自西北方向第308师2个团的攻击,该处简易机场部分失守。

防守者不得不保存实力,因为现有的反攻部队必须用来营救多米尼克和埃利亚娜两据点。

万一这两个据点失守,无论于盖特据点能否守住均没有实际意义了。

4月2日,伊莎贝尔据点遭到攻击,几天前奉命前来参加奠边府战役的外籍军团第3团第3营被击溃,只有他们的坦克幸免恶运。

后来3天里。

越盟第304师第57步兵团向守备部队发起一系列猛烈进攻,但均被守军击退。

4月2日和3日,在所有遭到进攻的地区都发生了残酷的肉博战。

4月4日凌晨,越盟第308师企图对机场扩大战果,但同样在遭到大量伤亡之后渐渐减弱了攻势。

人员处于绝对劣势的守备部队经过激烈战斗,伤亡相当大,但毕竟幸存下来。

武元甲企图攻破法军营地内部防线。

但伤亡数千人,未达目的。

越盟的损失能得到补偿,而法方则无法补偿。

战斗初期,第1空降轻步兵团第2营及其装备投入法军营地,但在敌密集的高射炮火下,这只不过是绝望的一搏,无济于事。

在这次空降之前,奠边府地区步兵已减至4500人以下(其中1600人在伊莎贝尔据点):5个伞兵营中只有1个营为300余人,坦克只剩4辆,火炮损失亦很惨重。

武元甲对“五高地”和于盖特据点北部阵地发起的进攻虽然凶猛并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但并没获得他所希望的胜利。

法军的防守如此顽强,出乎越盟的预料。

但无论如何,越盟部队超人的勇敢和视死如归的精神并未付之东流。

4月初战斗平息下来时,他们已占领机场的一部分,多米尼克据点的2个支撑点和埃利亚娜的1个支撑点。

多米尼克据点阵地的失守,对法军来说后果尤为严重,因为越盟军队可以扼守通往防御中心的东北入口,他们离中心阵地不足1英里。

防御体系四周受制,形势险峻。

这样一来,敌人炮火目标区缩小了,空投补给物资也受到严重影响。

继续增援的决定不易落实,因为此仗败局已定,突围希望渺茫。

然而,科尼认为:“五高地”之战造成的损失至少应得到某种程度的补偿。

4月9日至12日,主要援军空降着陆,但效果并不理想,因空投区域狭小,加上不久前雨季开始,空降困难重重。

4月9日夜晚,气候尤为恶劣,外籍军团第2伞兵营实施空降。

比别的部队幸运的是,该营的2个连和营指挥所都在“筑垒”区内着陆。

4月11日至12日夜间,空降的850人中40%落入越盟手中。

这批空降兵中大多数来自外籍军团步兵营的志愿者,其中有些人是第一次在这样恶劣的,难免伤亡的条件下跳伞。

战斗曾一度减弱,但气象条件则更加恶化。

法国人希望雨季能够成为盟友,但实际上雨季成为法军的另一大敌。

铅灰色的天空,下个不停,使干涸的泥土变成泥流。

越南人完全适应这种条件,但被困的法国人在狭窄、污浊、无护墙的壕沟里挣扎着行走。

大雨甚至穿透掩蔽体的单薄顶篷。

伤员的处境正极度恶化,手术条件极端困难,伤口很快因感染而坏死。

乌云和阴霾妨碍了空中补给,但对越盟的高射炮手毫无影响。

防御区越来越小,但仍需食品供应,甚至战俘也离不开食品。

前景一片黑暗,绝望的气氛笼罩着西贡和河内。

法军决定组织救援部队。

武元甲利用4月中旬的几个星期稳步地把堑壕挖至卡斯特里的司令部和法军主要防线附近。

处境孤立的伊莎贝尔据点虽然被四面包围,但仍在顽强坚守。

越盟从老挝和其它地方调来了新部队,训练营地的后备队也被调来充实部队,为下一步大举进攻做准备。

越方要求中国提供720吨弹药和1个高射炮团。

武元甲计划投入3.5万名步兵,1.2万名炮兵、工兵、通信兵和其他小分队。

奠边府防御部队掘壕固守,准备全力顶住即将来临的攻击。

孔多行动 4月间,在对“五高地”的进攻大部受阻之后,越盟集中力量进攻于盖特据点北边的3个支撑点和仍在法国人手中的部分机场(主要空投区)。

在“五高地之战”进行之时,这里的战斗就已经开始。

相对平息近1个月之后,战斗重新开始,并成为迄今为止最激烈的战斗。

法军寡不敌众,援军的数量远远不够。

4月28日于盖特据点的3个规模不大但很重要的支撑点失守,越南人又攻占了机场的一部分。

法军伤亡500人,其中包括精锐的外籍军团伞兵。

但越盟付出的代价更大,损失3个团的大部分兵力。

对武元甲来讲,这只不过是暂时受挫,但他需要一周时间补充弹药和兵力,以便发动他所设想的决定性进攻。

酝酿已久的“孔多行动”计划,原来是为追击被奠边府积极顽强的防卫力量所击溃的越盟军队而制定的。

但到4月份,该计划不得不改为竭尽全力营救奠边府守军的应急计划。

老挝法军指挥官克雷佛克上校在纳瓦尔指挥下负责实施该项计划,但该计划很快由于高级军官的反对而陷入困境。

4月初,如果部队行动迅速,科尼也会承认此计划的有用之处。

但纳瓦尔耽搁了时间,因为他在增派更多部队去奠边府解围的问题上犹豫不决。

这时,科尼与纳瓦尔关系已经很僵。

4月14日,科尼告诉卡斯特里救援部队正在途中,但事实并非如此。

虽然克雷佛克的部分部队已经出发,但纳瓦尔到27日才下达最后命令,而且还取消了空降部队。

克雷佛克尽了最大努力加快行军速度,但其北非和老挝部队未受过丛林作战训练,无法及时突破越盟军队的包围圈。

与此同时,武元甲急于速胜,这不仅因为战斗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还因为即将在日内瓦召开的国际会议讨论印度支那形势。

为此,5月1日武元甲又一次组织部队向法军据点发动进攻。

越盟不再采用蚕食战术,而是转为实施大规模进攻。

其交通壕已挖到法军防御阵地边缘,进攻前不进行炮火准备,视死如归的越南人携带可塑炸药炸毁铁丝网和堑壕。

整个战线转入激烈的近战,整个战场枪炮声不断。

5月2日晚,越军在埃利亚娜和于盖特据点取得一些进展,夺取了伊莎贝尔据点的前哨阵地。

但在短兵相接的白刃战中,法军把越军从刚失守的阵地上赶走。

这表明法军仍有很强的战斗力。

法军的末日已快来临,这并非因为守军已丧失勇气和斗志——他们直到最后仍斗志昂扬,英勇奋战——而是因为他们已弹尽粮绝。

后勤保障始终是战斗的关键。

只要气候允许法军飞机起飞,它们就会用密集的机关炮、炸弹和凝固汽油弹打击越南人。

但越盟的人海运输线坚不可摧,而法国人除狂轰滥炸外别无办法。

的确,5月2日至3日夜晚,殖民伞兵某营部分人员空降着陆(他们是几天前从法国来到越南的),可是为时太晚.毫无作用,只不过使奠边府行将失守的痛苦、牺牲和无效挣扎更加不堪忍受。

有的指挥官比较明智,指挥该营余下人员赶快撤离。

激烈战役 战斗的最后几天,雨季气候恶劣到极点,乌云压顶,。

情况日趋严重,但法国空军继续空投物资(5月6日空投196吨)。

由于法军的地盘太小,大量的物资落入越盟手中,他们很快穿起法式军服或头戴美式钢盔,向法军进攻。

法军被迫一寸一寸地放弃于盖特和克洛迪娜据点的阵地。

双方进行了凶猛的肉搏战。

一个越盟士兵倒下,另一个士兵带着以身殉职的狂热感情又冲上来。

法军的防御圈越缩越小。

最后2天的战斗主要集中在埃利亚娜据点的主要支撑点上。

5月7日晨,又一群越军士兵攻上来,最后一个据点终于崩溃。

当日下午奠边府的法军防线开始,只有一些孤立的阵地在进行零星战斗。

为了避免又一个无谓的血腥战斗之夜,卡斯特里宣布下午5时3分停止战斗。

当时,只有伊莎贝尔据点还没有完全大乱。

虽然伊莎贝尔据点遭到重炮袭击,但直至最后几天,该据点的主阵地还没有遭到越盟的猛烈攻击。

然而,伊莎贝尔据点内的情况有许多方面不如其它据点。

该据点的主要任务是用11门105毫米榴弹炮为主要防御阵地提供侧翼火力支援。

为完成这一任务,1166人加上大炮、坦克被部署在一个十分狭小、相当潮湿的环形防御地带内。

战斗一打响,守军的小型简易机场即被摧毁,通往奠边府的道路被切断,越南人包围了该据点。

据点守军甚至连光顾两个为提高士气而设的妓院的福分都没有,因为司令部故意把妓院放在比较靠北的地方。

该据点守军的生存完全依靠空投物资。

但由于伊莎贝尔据点的空投区很小,空投物资丢失的比例比奠边府主阵地大得多。

从5月1日开始,越南人将全部注意力转向伊莎贝尔据点。

后来7天的战斗比任何时候都要激烈,轰击这个不大的据点的炮火非常猛烈。

到5月7日下午,虽然部分支撑点被摧毁,但主阵地仍未失守。

下午4时许,该据点指挥官拉朗德上校接到卡斯特里发来的无线电报,电报说,战斗将于傍晚结束,拉朗德可以执行“信天翁行动”计划。

该计划是一个撤退计划,它要求主阵地的守军经由伊莎贝尔据点撤离,由伊莎贝尔守军断后。

但前沿阵地已经失守,主阵地守军突围已不可能。

拉朗德出于对士气的考虑,对此计划守口如瓶。

他只好在没经过演练的情况下就按计划撤退。

晚上10时,2个连消失在夜幕中,但他们很快就被截断,淹没在强敌之中,变得。

有的士兵返回伊莎贝尔,小部分逃进丛林。

战斗又持续了一段时间,但继续抵抗下去已毫无意义。

5月8日凌晨1时,拉朗德上校投降,奠边府围攻战结束。

随机文章美国雅各伯蓝洞多深,40米幽深已吞噬9条生命圣马丁朱莉安娜公主机场,飞机在头顶10米高掠过土星为什么恐怖?夏季温度仅-140℃(29年公转一次)世界十大恐怖核事故,切尔诺贝利核泄露事故遇难者5000(还将持续)神奇心理学中的留白效应,某些场合思考比说话更有意义

奠边府战役表面上是越南与法国之间的战争 实际是有中国军队的支持

奠边府战役是越南战争中的最关键一战。

越南战争是分三个阶段的。

第一个阶段是越南与法国之间的战争,法国的战争经费大多是美国援助的,但是美国的这个小弟打仗不怎么样,于是自己上,结果美国也不行了,这个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是美国扶持南越和北越大,结果南越还是被北越打败了,西贡被占领,北越把西贡改成胡志明市,越南成为了统一的国家。

奠边府战役表面上是越南与法国之间的战争,实际是有中国军队的支持。

这次战役的越南军队总指挥是武元甲,但是,真正的幕后总指挥是以陈庚大将带队,韦国清上将为团长的中国军事顾问团。

奠边府位于越南西北部,是一个比较狭长的盆地,地理位置很重要,距老挝只有16公里,是通向老挝的交通要道。

越军在1952年11月30日占领了奠边府,法军也清楚奠边府的重要性,派6个空降营于次年11月20日夺取奠边府,越南军队因人员数量和装备都不如法军,失去了这个战略要地。

此时的中国军事顾问团正在协助越南的指挥部草拟作战计划,韦国清得知奠边府被法军占领,他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次难得的战机。

立即通知越南人民军总司令武元甲开始进行对奠边府的作战部署,韦国清认为法军的6个空降营是精锐部队再加上奠边府的战略意义,如果奠边府被围,法军必来增援,这也是我军常用的围尸打援战法。

对于韦国清将军的作战计划越军总司令武元甲也非常认同。

立即派军队把法军包围在了奠边府,奠边府这个地方有机场,法军刚开始认为没问题,可以派空降兵不停地增援,用飞机运送武器弹药和生活补给。

法军采用的是中心开花战法,当强势军队被弱势军包围后,通常都会想到中心开花。

来个反包围,顺势全歼,以达到转败为胜的目的。

结果是远远超出法军的想像,中国的孟良崮战役又在奠边府上演了一次,越军以绝对地优势兵力,在中国军队的装备和物资大力支援下全歼了奠边府的法军。

我们都知道每个国家的空降兵都是这个国家的最精锐部队,最精锐的部队被全歼了,也就失去了继续发动战争的本钱,从而一举结束了越南战争的第一阶段—越法之战。

随机文章鸦片战争时间尴尬!乾隆惨遭改名「弘历鲑鱼」 后裔气炸:你全家都鲑鱼德国空军狂风战斗机,海湾战争炸毁伊拉克95座机场二战苏联主力战斗机浅析,共15000多架速度碾压德军战机拉美羽蛇神的传说,掌管雨季丰收和生死(传闻是中国龙的化身)

奠边府战役中因为纳瓦尔的傲慢 丢失了中南半岛的控制权

在辽阔的中国大陆另一端,有个土地肥沃、的地方---中南半岛;它在地理位置上与朝鲜半岛相对应,是东亚大陆旁另一个动乱的吊坠形半岛。

自从19世纪80年代法国在那里建立殖民地后,富饶的中南半岛就成为了法兰西的瑰宝。

但是自从20世纪40年代起,那里就饱受战争,起义和游击战的折磨。

早在1941年5月,胡志明领导的“越盟”开始了民族独立运动,展开起义反对法国和日本的统治。

1953年7月,朝鲜战争以双方无限期停火结束,而越共游击队和法国远东远征军间的第一次中南半岛战争已经持续了七年,却没有停战的迹象。

早在1950年的威克岛会面上,美国高层除了朝鲜之外,也讨论了中南半岛问题。

太平洋舰队司令海军上将拉德福德不明白,中南半岛美军能够做什么,该做什么。

而认为,法军在中南半岛表现令人不解,他们在此拥有15万最优秀的士兵和最高级别的指挥官,对手的兵力只有朝鲜军队一半,却不能将敌军一举歼灭。

拉德福德认为美军必须做法国坚强的后盾。

这次交流对话充分说明美军已经准备在远东开辟新战场,这最终将把美国拖入25年的战争中,且要付出很大的代价。

二战后的中南半岛,重新组建的法军。

实际处于矛盾的状态中。

表面上是种族优越感,即欧洲人优于亚洲人。

虽然败给日本给他们造成了很大的打击,但并未让他们这种优越感有所收敛。

然而实际上从1940年起,法国军队是一败涂地;现在他们想要自我救赎。

为了一扫20世纪40年代的耻辱,他们必须赢得中南半岛的所有战斗和战役的胜利,就像1916年的那样扭转“逢德必败”的困境。

到了1953年年底的时候,中南半岛上第七位也是最后一位法国指挥官纳瓦尔上将制定一个战略,目的是在中国的援助产生效果之前,解除“越盟”对老挝的威胁,也同时对其造成重大打击。

1953年9月21日,一支勇敢的法国伞兵部队空降在奠边府一个被隔离的村庄里,该村庄位于“越盟”控制区的腹地,靠近老挝的边境线,横跨武元甲与中国主要的通讯线。

纳瓦尔计划在那里构建一个坚固且具进攻性的要塞,从而引诱武元甲将军进入一个战斗中,然后凭借优势的火力和装备将其击溃,这个老套的战例是与法军在1916年凡尔登会战的“榨血”战略很像。

奠边府的地域优势在于它拥有一个飞机跑道,此外它地处于该区域最大的山谷,且该山谷足够大,不易被封锁。

但是这里距离中国的边境线不足一百英里,距离法国在河内的基地差不多两百英里;结果,此处是法军补给飞机航程的极限。

这里的地势崎岖不平,陆地上与河内不通,因此奠边府要塞必须完全依靠空中力量防御。

与此同时,武元甲欣然接受了纳瓦尔的挑战。

数万人使用自行车向前方输送物资。

炮手们凭借着非凡的勤劳和智慧,把从法军那夺取的山头挖成洞穴,紧接着从洞穴中伸出的炮口直接向下瞄准法军的防卫阵地,而且法军无法对其进行反击。

之前有人询问法军驻防官兵,当“越盟”的火炮架在前方的山坡上对准奠边府时你们有何对策,他们认为之后这样的事情就不可能发生。

当武元甲不慌不忙地集结自己的进攻部队时,纳瓦尔却傲慢认为法军在激战中比越南游击队有优势,于是决定在奠边府战役中与敌军死磕到底。

然而当武元甲的部队在周围的山上挖掘山洞时,法军没有构筑任何阵地防御工事。

一战之后人们注意到,与英国部队和德国部队相比,法国部队不愿意挖掘战壕。

而在奠边府,法军战壕通常只有膝盖的深度;阵地上没有避难棚,也没有碉堡,什么也没有。

甚至连厕所都没用沙袋堆起来。

1954年3月13日,当“越盟”的28个步兵营共3.75万人正在做战前准备时,武元甲下令开始炮击。

无数的炸药同时引爆,为了就是给皮罗思的炮手造成假象,从而掩盖他们火炮的真实位置---地下,事实证明法军的火炮和空中轰炸几乎对它造成不了威胁。

毫无备战的法军阵地几乎立刻遭到了敌军的痛击。

战前一位法军上校保证“敌军大炮在被我军摧毁之前不可能射击三次”,然而当天他却懊悔的用一枚手榴弹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当然越方的损失同样惨重。

到了4月初,武元甲的部队已经伤亡了好几万,这是“越盟”军队的一半人数,士兵的士气低落的正如奠边府飘动的三色旗一样。

武元甲一半的精兵都参与了围攻行动,因此他对这次作战很重视。

至少有一位美国作家认为,“人民军在奠边府战役中的伤亡数量要比我们想象中的要多。

”如果法军不缺意志和战略手段,那就一切了。

然而事实是法军更为混乱。

军需部门乱成了一团麻,空中补给也是断断续续。

武元甲从中国那里获取了一批威力强大的防空武器,直接威胁法军的运输机。

多数空投武器和弹药已落入了武元甲的手中。

1954年5月7日,“越盟”引爆了一个矿井,将奠边府法军防御设施全部摧毁。

当天下午,武元甲下令全面进攻法军的剩余部队,紧接着2.5万多名“越盟”士兵对不足3000人的法军守卫部队发起了攻击。

奠边府防区司令德·卡斯特里准将向东京湾防区总司令科尼少将发电报称:这仗打的糊里糊涂的,但是我们会战到最后一刻。

而科尼则明确下令禁止投降。

5月8日,法军卡斯特里准将以下7000人全部投降。

法军情报人员估计武元甲要发射2.5万枚炮弹,这是武元甲的运输能力所能企及的数量,然而事实上“越盟”向法军守卫部队发射了35万枚,其中1.2万枚还是法国空军意外误投给了“越盟”。

法国在中南半岛的美梦迅速破灭了。

六个月后,阿尔及尼亚境内的反对者举旗反抗法国的统治,其中的很多士兵之前参加过奠边府战役,见证了法军在亚洲被一支“农民军”打败。

法国奠边府战役中不仅丢失了中南半岛的控制权,它其余的殖民地也将保不住。

法国人傲慢观念的磨灭预示着历程的变数。

于是不可避免美国要干预一些地区事务,声称自己支持民主,反对侵略和共产主义扩张;不过在其它国家眼中,美国的这种行为可能是另一种形式的殖民侵略。

从奠边府到越南战争,都证明了装备落后但士气高的非正规军在应对正规部队时仍有优势,且这种优势至今无法被取代,也同样在影响整个世界。

随机文章亚马逊旗下蓝色起源发射火箭回收成功,私人公司推动太空旅游印度神庙的五头蛇惊爆网络,网友PS误导读者(100%假新闻)战斧式巡航导弹的研发过程,最初精度30米险些夭折怎么看出来水母死了,水母死了的样子图片(死后身体会分解成水)蒙娜丽莎的背后骷髅头,纪念丽莎·盖拉尔迪尼逝去的儿子

加入收藏
               

奠边府战役战争过程简介 奠边府战役的总体行动介绍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