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贺兰山三清观佛像“嘴巴能动”之迷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2-24 点击数:
简介:去年以来,宁夏回族自治区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苏峪口风景区内新落成的“三清观”里传出奇闻:当游客用数码相机或手机拍照时,有两尊佛像就会立刻有所“感应”——

【菜科解读】

去年以来,宁夏回族自治区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苏峪口风景区内新落成的“三清观”里传出奇闻:当游客用数码相机或手机拍照时,有两尊佛像就会立刻有所“感应”——火焰频频闪动,眼睛不停地眨巴,嘴巴居然也能闭合。

   元始天尊佛像     大约是在去年七、八月份,当时佛像刚塑成不久,几个来山里游玩的中学生用自带的数码相机给大殿里给佛像拍照。

突然间,几个学生惊恐万分地从大殿里飞奔而出,边跑边喊:“佛像‘活’了!嘴巴和眼睛都能动啊!”消息不径而走。

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看个究竟,结果发现:在用数码相机或手机对佛像进行拍照时,居于大殿中央的元始天尊佛像身旁的焰火就会出现火苗跳跃,而立在另一旁的红胡绿衣文广天王的眼睛也能眨来眨去,嘴巴也能一张一合。

     佛像果真得能“动”吗?日前,满怀好奇的记者带上准专业数码相机在有关人员陪同下一探虚实。

来到“三清观”,先前的传闻不由得让记者感觉到一种特别神秘的气息。

由于道观院落还没有完全清理出来,许多工人还在紧张地忙碌着。

见到有人拿着“长枪短炮”的照像器材上来,工人们纷纷放下手里的活计,凑上前七嘴八舌给我们介绍起佛像会“动”的事儿来。

记者用自己带的准专业数码相机分别对准据传会“动”的元始天尊和文广天王两尊佛像,从各个角度拍照,试验多次后并没有看到佛像能“动”的奇观。

就在记者纳闷之际,一名工作人员拿着手机对佛像进行拍照时,“奇迹”再次出现了——元始天尊佛像周围的火焰“突、突”地跳个不止,文广天王佛像的眼睛和嘴巴果然也动起来了。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哪?    文广天王佛像     记者经过多次试验,发现尤其在摄像器材聚焦成像期间,佛像就“动”得很厉害。

这一发现,让记者忽然间明白了佛像会“动”的奥妙所在:记者拍照时佛像之所以不动,是因为记者用的是准专业相机,有效像素较高(630万以上),成像速度快,能迅速呈现佛像的真实情况;而其他游客的数码相机和手机有效像素较低,聚焦成像的速度相对较慢,特别是在缓慢的锁定拍摄对象和焦距调实过程中,随着照相设备的细微抖动,佛像自然会出现“动”的情况。

同时,再加上,元始天尊佛像身后的火焰装饰以及文广天王佛像的嘴巴、胡子和眼睛上的眉毛、睫毛都是红色,而红色在所有颜色中最具视觉刺激性和跳跃感,所以更容易产生“动”感。

21页 1 2

揭开藏传佛教的色调之谜红与黄的奇怪

从八廓街漫步至东南角那巨大的经幡前,一幢黄色的小楼会映入你的眼帘,这就是蜚声中外的“玛吉阿米”,当地人习惯称它为“黄房子”。

在西藏,红黄二色是宗教专色,如此尊贵的颜色为何会出现在宗教之外的地方?红与黄这两种意味深长的颜色,在藏传佛教中又有着怎样非同寻常的含义?让我们从八廓街的“黄房子”说开去…拉萨最著名的黄房子  黄房子的非凡身世  在西藏,黄色和红色很少出现在平常人家的建筑中,而多被使用于藏传佛教寺庙和僧侣服饰中。

  在西藏,只有寺庙、活佛的驻锡地和高僧大德的寓所才有资格“身披黄色的外衣”,一般民宅、村居的墙壁则以白色粉饰。

  三百年前的一个星夜,六世达赖仓央嘉措如往常般来到拉萨的大街上流浪,做回世间最美的情郎。

八廓街上那短暂的惊鸿一瞥,他视她为天人。

这就是仓央嘉措和玛吉阿米的初见,有关于圣人的一见钟情。

  在东方高高的山巅,  每当升起明月皎颜,  那玛吉阿米的笑脸,  会冉冉浮现在心田。

  仓央嘉措为美丽的情人写下诗句,传说“黄房子”便是他们幽会的地方。

数百年后那情歌仍在传唱,可供后人追思的还有他们最初相遇的地方——八廓街转角处的那一所房子。

由于曾有这样一位圣人在此驻足,于是人们将之刷成黄色。

这便是“黄房子”的由来。

这栋写满故事的建筑,孤傲地站在八廓街上,它与众不同的色彩引起了我的注意。

  走进西藏的民居,常见的色彩是白与黑,每一种颜色都是献给一位神的。

白色献给白年神,表达对天上神的崇尚,它是神圣和崇高的象征。

藏族人生活在皑皑雪山之中,喝白色奶,献白色哈达,住房也用白色。

从科学的角度来说,白色也可以抵抗高原上强烈的紫外线辐射。

黑色献给黑年神,表达对地下神的敬仰。

他们在民居院内的矮墙、门、窗边饰都大胆地使用黑色,有的院外墙也用黑色做装饰。

  黄色和红色很少出现在西藏平常人家的建筑中,而是在宗教、寺庙和僧侣服饰的用色中被大量使用。

八廓街上的黄房子也是沾了仓央嘉措的光才能拥有这一高贵的颜色。

  为什么红与黄在西藏拥有如此特殊的身份?它们在藏传佛教中到底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西藏著名活佛建筑师木雅?曲吉建才与我一起漫步在高原的寺庙与民居之间,为大家揭开红与黄的秘密。

揭开奇怪面纱,寻踪开封犹太人后裔之谜

揭开神秘面纱,寻踪开封犹太人后裔之谜千年前,却有一批亚伯拉罕的子孙沿着丝绸之路来到中国,并安然定居于当时的首都——汴京;如今一千年过去了,这些亚伯拉罕的子孙们怎么样了呢? 一页页血泪交织的迁徙历程,精明的商业头脑,以及连绵几十年的中东战争……这些似乎都离我们很远,也构成了我们对犹太人的全部印象。

但在千年前,却有一批亚伯拉罕的子孙沿着丝绸之路来到中国,并安然定居于当时的首都——汴京;如今一千年过去了,这些亚伯拉罕的子孙们怎么样了呢?“归我中夏,遵守祖风,留遗汴梁” 从考古遗迹上讲,现存开封博物馆的《重修清真寺碑记》可说是犹太人定居开封最为确凿的证据。

从这通明弘治二年(一四八九年)的碑文可知,开封犹太人至少自北宋年间就开始在这里繁衍生息了。

学术界普遍认为,大批犹太人最早是在唐代(约公元8世纪前后)沿着丝绸之路来到中国的,这种看法已从考古发现中获得了比较充分的证明,但也有学者认为,犹太人是通过海上路线进入中国的。

开封在北宋年间是王朝的都城,极尽繁华之能事。

根据《重修清真寺碑记》所言,宋代的开封犹太人应该也是相当活跃和兴旺,否则在他们“进贡西洋布于宋”之后,身处盛世的皇帝对一外来小族发出“归我中夏,遵守祖风,留遗汴梁”的约法三章。

这样的敕令。

这无疑是对开封犹太人的合法移民定居做出的最权威的背书。

公元一一三四年开封犹太人建立教堂时,其时开封被女真政权的金王朝占领,宋王朝已南逃偏安于一隅,按照纪年习惯,应记为金大定三年,但他们却在明代的碑记中记载“宋孝龙兴元年,癸未,列微伍思达领长其教,俺都拉始建寺焉”。

但开封历史上曾经多次遭遇黄河大水,让这座清真寺几度被毁。

祠堂述古记碑的碑文显示:康熙十八年(1679年),一位身居高官的叫做赵承基的开封犹太人后裔,重新出资修建犹太会堂——一赐乐业清真寺的经历。

赵承基于清初任大梁道中军守备,率兵驻汴,是现在有史可查官做得最大的一位开封犹太人。

今天一赐乐业清真寺已经完全消失,它的遗址现在被北方常见的胡同地带完全淹没,只能依靠犹太后裔的口口相传以及开封犹太专家的研究,才依稀能辨认出这座清真寺的原址——今天的第四人民医院内,那里据说还有当年清真寺所使用的一口古井。

教经胡同=挑筋胡同 作为历史上曾经繁华一时的七朝古都,开封的建筑布局依稀可见当年雍容平稳的形态,甚至至今还保留着一个内陆城市处变不惊不急不徐的节奏。

从开封博物馆出门,绕过包公祠和包公湖,穿自由路,穿鼓楼广场,再北行千米,就来到历史上开封犹太人最著名的一个聚集地:教经胡同。

“教经胡同”,早年叫“挑筋胡同”。

之所以得名,是因为开封犹太人聚集于此。

按照犹太的风俗,为了纪念在和大力士角斗中扭伤了大腿的祖先,不食用牛羊肉的蹄筋,故此开封民间称之为“挑筋教”,犹太人并不认为这称呼含有贬义,文史中广泛采用,他们所聚居的胡同,也被开封人形象的命名为“挑筋胡同”。

后来冯玉祥时期,觉得这个名字不雅,就改成了教经胡同。

很多犹太人后裔都住在那里,从北宋来到中国,至今已经1000多年了。

开封犹太人号称七姓八家。

就是主要有7个大姓:赵,艾,李,张,石,金,高。

另外包括源出张姓的章姓,总共8个家族。

这些姓氏的由来,也充满了历史印记。

比如,“李”由“列维”而来,“石”由“示巴”而来,“艾”就是“亚当”,赵姓,则是中国宋代皇帝的赐姓。

据了解,生活在这里的一些开封犹太人后裔还保留着许多特殊的习俗,比如不吃猪肉,不吃动物的蹄筋,过安息日。

一些开封犹太人后裔向记者介绍,上世纪80年代,河南省人民医院和开封市卫生防疫站在防疫检查过程中,对总共十几个开封犹太人后裔做了DNA测定,显示开封犹太后裔与汉族血统融合的倾向,与国外犹太人比较亦不相同。

最后得出结论,开封犹太人后裔的血统,是源于伊拉克两河流域的一支犹太人,还和亚美尼亚犹太人及阿拉伯犹太人比较接近。

这指明了古代开封犹太人的出处。

一千年了,他们过得怎么样? 明代是开封犹太社团人丁兴旺的时代,人数过千,而且多生活富庶。

他们精通生意之道,又重视教育。

据史书上记载,在开封考取进士的犹太人就有20多位,当地大宗的商业更是少不了他们。

然而犹太人被汉民族同化也恰恰发生在这个时候。

在移居开封的几百年来,他们一直严格遵从自己的宗教和生活习俗,守安息日、守禁食、守割礼、禁食猪肉、每日3次到会堂祷告。

元代的犹太人一度高人一等,被蒙古统治者列为第二等色目人,同属于统治阶层,同化现象是不会在这个时候发生的。

汉人重新夺取政权后,颁布了非常严格的法律,胡服、胡语、胡饰一律被禁止;《大明律?蒙古色目人婚姻条例》中更明确规定:蒙古、色目人不许自相嫁娶。

犹太人不仅要说汉语、学习汉文化,还要与汉族女子通婚,同化进程的迅速可想而知了。

一名叫俺三(实为锦衣卫特务)的犹太人甚至因为告发明成祖朱棣的弟弟朱?谋反有功,被赐了以开封为都的宋王室的姓氏——“赵”,联想教经胡同里最后一家赵姓犹太人后裔该可以追溯至此吧。

犹太人在中国并没有遭遇到任何歧视,也许正是这种平等宽容的环境一点点消融了他们的民族性,再加之社团本身就十分弱小,血统的逐渐淡化使得百年之后从外貌上看,开封犹太人与汉人已经没有太大的区别了,他们沿用了千年的波斯语也渐渐被淡忘。

随着几次历史的动荡,聚集在教经胡同的犹太后裔逐渐搬离了,到如今,仍居住此地的犹太后裔不过几户老人了。

世界上从没被同化过的犹太民族的唯一例外 犹太民族直到以色列建国以前的千年民族史都是一部流浪史,他们到处奔波,却又到处受到排挤,但无论条件如何艰苦,他们都能保持自己的民族独立性。

中国古代犹太人是幸运的,当他们的同胞被一次次驱赶屠杀时,他们在东方繁衍生息。

犹太男子遭屠杀后,女人被抢掠替别的民族生儿育女,犹太人只有依靠母系延续自己的民族,直至今日,而开封的犹太人却一直保留着初始的以父亲维系血统的习惯。

也是因为这个,他们已经不符合以色列的有关承认犹太人身份的规定。

根据以色列《回归法》的有关规定,以色列只承认母系制度传承下的是真正的犹太人,也就是说母亲是犹太人才算是犹太人。

但开封的犹太人后裔,他们说永远都不会忘记自己身上还有着一个遥远民族的基因,事实上,今天的开封犹太人后裔与汉族已融二为一,而汉族本身在历史的进程中也不断地吸纳外来民族,难寻纯粹。

也许人类最高的境界就是心灵上的无种族与无贫富的差异吧。

“现在生活在开封的犹太人后裔,懂祖宗语言的,懂犹太教义的基本没有了。

生活基本同化了。

”开封政协委员犹太人后裔张兴旺说。

那被称为世界上最难同化的犹太民族,为什么在中国的土地上如云汉飞星一样隐入历史的幕后?首先,中国一直友好对待外来的犹太人,犹太人和当时各族人都享有同等的待遇。

犹太人也可以做官,通过学习四书五经也能够考取进士、举人,这种宽松的社会氛围,开始让犹太人这个古老的民族慢慢融入到中华主流社会。

其次,也是为了生存的需要,开封犹太人开始和其他民族,比如汉族和回族通婚。

其次,从明代开始,朝廷采取了闭关锁国的政策,封闭了西北边疆和海路,中国的百姓与世界隔绝了,开封犹太人也失去了与西亚、北非聚居地的联系。

1850年,开封犹太社团的最后一个拉比(犹太教的职业神职人员)去世,却没有人能来接替。

以往每个拉比要带几个学生,一个拉比死了由他的儿子继任,这是犹太人的传统。

但随着拉比知识的逐步萎缩,年轻人的心已不再被信仰所吸引。

犹太会堂最后一次被洪水毁坏后便无人重修了,一次完整的祷告都无法组织进行,开封犹太社团真正地消亡在浩瀚的历史岁月里。

那些身体里有着微弱的犹太血统、仍住在开封的人们,他们的祖先的确是古老的来自中亚的犹太民族,而延续到他们仅仅只能称作是中国古代犹太人的后裔了。

根据1992年的一个统计,那时候开封有犹太人血统的有618人。

加入收藏
               

揭开贺兰山三清观佛像“嘴巴能动”之迷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