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少云之死 指导员认为他是落后分子

从川军里解放过来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邱少云,随所在的三营500多人,奉命于11日晚潜入上甘岭右翼阵地“三九
【菜科解读】
从川军里解放过来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邱少云,随所在的三营500多人,奉命于11日晚潜入上甘岭右翼阵地“三九一”高地前的开阔地里。
在潜伏过程中,邱少云被美军盲目发射的燃烧弹烧着,烈火迅速烧没了他,时年26岁。
仗打完了,连里给邱少云报了三等功。
此事似乎就这样无声无息地结束了。
半个月后战场总结,邱少云的指导员王明时被师里评为模范指导员,在写报告材料中,王指导员就如何做好战士思想工作,促进后进战士变为先进战士的做法进行了汇报。
当时组织科的一名干事问王指导员:“你改变了哪位后进战士?” 王说,邱少云。
在“三九一”高地潜伏前夜,我们连召开誓师大会时,大家都很激昂,纷纷表了态,唯独邱少云闷不吭声,连里连夜召开骨干会,都对邱少云不放心。
当时我表了态,做邱少云的工作。
那天晚上我们一直拉呱到凌晨一点半钟,我给他讲了许多道理,并让他自己认识到应该如何做,使他终于打消了恐惧念头,当场表示,“严守战场纪律”。
第二天中午,一发燃烧弹落到邱少云身边,他忍着痛,一动不动,牺牲了自己,换来了整体的胜利。
那位干事听后,十分激动:“这样的英雄怎么是后进呢?三等功不行,应报特等功。
” 之后,又追问邱少云死时的一些细节,王指导员只知道是烧死的,其他详情也说不清。
29师政治部便报了一个简单的经过,报请志愿军司令部批准。
二次报功和两个疑问 特等功的报告呈到志愿军司令部后,引起了领导的重视。
起初个别同志认为不过是战时特殊死亡,算不上英雄,三等功就足够了,但更多的同志倾向于他严守纪律,为了整体牺牲自我的说法。
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11月6日,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追授邱少云特等功,但这件事同时也给人们留下了一个悬念:邱少云究竟是如何死的? 邱少云的两次报功和他奇异的牺牲经过,引起了一位《人民日报》记者的注意。
他叫郑大藩,是当时的随军记者。
他在看了邱少云的简要事迹后,产生了两个疑问:其一是燃烧弹落在什么地方?是打中头部死亡后燃烧起来,还是从远处一点点燃烧的?其二是他的身边有无水沟,谁看见邱少云烧死的经过?两个疑问使他一直想对此事弄个水落石出,却苦于部队作战行踪不定,无法对此事调查。
1952年底,王明时指导员到志愿军总部作报告。
郑大藩即把这两个问题提出,请王指导员解答。
王答应对这件事进行调查。
回到连队后,王指导员即召开军人大会,请大家回想战斗情况,当时连队经半年征战,减员很多,调入的新兵又没有参加过潜伏战斗,知情人只有三班副班长李元兴和战士李世夫,而此时他们已受伤在平壤附近住院。
这事又一次被搁下了。
此时距离邱少云牺牲已有三个多月了。
两个证人和两个关键细节 1953年春节后,李元兴和李世夫一起出院,回到了9连。
王指导员即把他俩找去询问,李元兴回忆说,燃烧弹落在邱少云前面6米左右,燃烧液油溅到他的身上,是一点一点烧过来的,从头烧到脚,当时我伏在他身后5米左右,亲眼见到他被烧死的经过。
李世夫和李元兴一起证明,邱少云左面3米来处就有一小水沟,如果愿意,只需一滚就可活命。
李元兴描绘了当时他们的见闻: 燃烧弹开始烧了起来,我为他捏了把汗。
这时,他要是站起来完全可以扑灭身上的火苗。
邱少云没有动。
我想他一动,伏在这里的几百名战友就有被消灭的危险。
火焰已经从棉军衣上延烧到他的头部,我甚至听到了邱少云的头发被烈火烧得嗤嗤发响,他的脸因疼痛而扭曲,嘴唇已给咬破了,两只手深深插入泥土,似乎要抓碎什么? 烈火在他身上烧了30多分钟。
与我在一起的李土虎、柯大才都亲眼看到了事情的经过。
我们几次本能地想站起来去扑灭他身上的火,但都克制住了。
9连连长程子英在一篇《在潜伏地区》的文章中写道:潜伏到了中午,敌人忽然打出一排排燃烧弹,在潜伏区爆炸了,枯黄的野草顿时燃起熊熊大火,我的思想紧张到极点。
这时传来小声报告:“邱少云被烧着了。
” “什么?”我有些不解地问。
接着,又传来小声的报告:“火烧完了他的棉衣,他的头发烧着了……” 有几名战士要求发起冲锋,请示是否救援邱少云?潜伏纪律不仅对邱少云是个考验,对所有目睹这场火焰的人也是一种考验。
我急了,请示营里发起冲锋。
但这时传来邱少云牺牲的消息。
我的心情是难以形容的,整个潜伏区好像都紧张起来,我怕战士们因邱少云的牺牲而按捺不住自己的激动,我也想在此时发起冲锋,但我又想到整个战斗的计划,我必须忍耐,忍耐…… 英雄方显本色 这些证明材料和见证人的描述,被迅速反馈到郑大藩记者手里,阅读着这一份份言辞确切,撼人心魄的材料,郑大藩激动了,他似乎看到了一个英雄伟大的壮举背后,所蕴藏着的时代意义。
他连夜奋笔疾书,10天后,1953年5月18日《人民日报》发表了那篇举世震动的新闻名篇《伟大的战士邱少云》。
该文首次向全国乃至世界披露了这位为了整体,为了胜利而严守纪律的英雄的壮举。
此文一出,随即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
1953年6月1日,志愿军领导机关再次授予他“一级英雄”称号。
(王富松 摘自《文史博览》)
两个世纪未解的莫扎特之死不解之谜
据美国演艺医学协会前会长、前整形外科医生威廉·道森介绍,莫扎特的遗体在死后三天内下葬,且从未有人提出对其进行尸检。
直到30年后,相关的证据及报告才被逐渐披露。
即使如此,许多相互矛盾的细节或说法反而令莫扎特之死越发扑朔迷离。
莫扎特生平7大未解谜团德国《星期日世界报》曾发表文章,谈围绕莫扎特的7个谜:1.莫扎特和奶牛产奶量 莫扎特的音乐能提高奶牛的产奶量吗?德国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牛奶业协会调查了音乐对牛的作用。
他们分别在牛棚里播放了莫扎特的《小夜曲》和2002年世界杯德国队队歌。
结果不出所料,德国队队歌未显功效,莫扎特的音乐则使产奶量提高了约0.6%。
2.用鼻尖弹奏的钢琴曲 莫扎特创作过一段特别难弹奏的钢琴曲―――按照乐谱,两手分别弹两端的琴键时,演奏者还需要敲击中间的一个琴键。
据说他和海顿打赌看谁能把这段曲子弹出来。
海顿试弹后放弃了,让莫扎特弹。
当那个音符该出现时,莫扎特弯腰用长鼻子压下了琴键。
3.莫扎特的身高 据一些资料记载,莫扎特身高仅1.5米。
但这可能是恶意中伤。
据其他资料显示,他身高应在1.62米到1.64米之间。
莫扎特的确不高,但也仅略低于当时的平均身高。
他常出没于王公贵族和富裕市民的社交圈,这些人通常因为生活条件好而身材高挑。
因此,莫扎特在他们当中显得特别矮小。
4.莫扎特的感情生活 根据莫扎特的信件,莫扎特与3个女人有过恋情。
她们分别是奥格斯堡的玛丽亚·安娜·特克拉(莫扎特的表妹)、阿洛伊西娅·韦伯和后来成为他妻子的康斯坦策。
当然,就像谣传的那样,莫扎特可能还与其他女性有染,但这种说法无法从莫扎特留下的材料中得到证实。
5.上帝的火花 莫扎特总是先打好腹稿,然后才写下谱子――――这种说法对吗? 这可能是错的,但少数逸闻稗史坚持这种说法。
作家爱德华·默里克曾描写莫扎特在公园里手握酸橙边踱步边创作歌剧《唐璜》。
电影《莫扎特传》则将莫扎特的灵感描绘为上帝所赐。
这种传说或许源于1895年发表于《音乐汇报》的一封伪造信件。
该信称曲谱已在莫扎特头脑里完成,他所要做的只是将其写下。
其实莫扎特和其他成功者一样,10%靠天分,90%靠努力。
6.死敌萨列里 萨列里和莫扎特是死敌吗? 错。
为博得皇帝、资助者和公众的青睐,萨列里和莫扎特之间当然存在竞争关系,萨列里可能会利用自己在宫廷中的地位压制莫扎特。
但这是情势使然,并非出于为我们所知的敌意。
莫扎特在逝世几周前还曾接萨列里一同去听歌剧。
萨列里也肯定不是电影《莫扎特传》中那个禁欲的单身汉――他有幸福的婚姻和7个孩子。
7.死于过度劳累 在电影《莫扎特传》的结尾中,莫扎特因为被黑衣的男子所逼迫,必须在十天内写完《安魂曲》,于是莫扎特从早到晚一直创作这首曲子,他认为是死神来找他,心里恐惧,在写完安魂曲的后一天,因过度劳累而死,再后来,有人认证,那个黑衣男子是一个欧洲贵族,想把莫扎特的曲子当做自己的来发表。
解密袁世凯之死
在互相庆贺的同时,人们也不免产生疑问,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个窃国大盗的猝死呢?有人认为他是病死的,有人认为他是被人气死的,而在这两种说法中又衍生出多种猜测。
一种说法称袁世凯患尿毒症,摄护腺肿胀,在医疗方案上,袁世凯的两个儿子意见分歧,大儿子袁克定相信西医,主张动手术;二儿子袁克文则竭力反对,相持不下,贻误时机,终致不治。
与此相近之说,则有袁世凯患病后不肯服药而死之说。
当年袁世凯在彰德休养时,有术士给他算命,称“袁不得过58岁”。
袁“问有何禳解否?”曰此事甚难,非得龙袍加身不可,袁世凯听后没说什么,赐酒给术士,术士出门后死了,大家都猜测是袁世凯害死了术士灭口,从此后,袁世凯便有了称帝之心。
1915年称帝后却事事不顺,重判离亲。
于是积忧成疾;昏迷之中,总看见术士来索命。
有人服侍他吃药,他总是不吃,因为药很像当年他给术士喝的毒药,它周围亲近的人都知道原因,但都不敢明说,最后改用针灸治疗,但也没能保住性命。
“气死说”论者则认为袁世凯是因帝制失败,重判亲离气愤而死的。
有人说:“袁世凯以称帝不成,中外环迫,羞愧.愤怒.怨恨.忧虑之心理循声迭起,不能自持。
”“盗国殃民,丧权乱法,在中国为第一元凶,在人类为特别祸首,其致死固宜,益以年老神昏,兵亡将变,体面无存,袁氏心非不石,顾后思前,能不自疚,此即袁氏死之真因也。
”对袁世凯本人来说,始终没有向后人交代他为何人所气而难以治愈。
这个窃国大盗在咽气前,只是有气无力地说:“是他害了我!”但这句话所指的是谁,仍不清楚,其用意和含义更是令人费解,也给后世留下了千古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