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袁世凯之死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2-25 点击数:
简介:1916年(民国五年)6月6日,窃国大盗袁世凯在亿万民众的声讨中魂归西天。

在互相庆贺的同时,人们也不免产生疑问,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个窃国大盗的猝死呢?有人认为他

【菜科解读】

1916年(民国五年)6月6日,窃国大盗袁世凯在亿万民众的声讨中魂归西天。

在互相庆贺的同时,人们也不免产生疑问,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个窃国大盗的猝死呢?有人认为他是病死的,有人认为他是被人气死的,而在这两种说法中又衍生出多种猜测。

一种说法称袁世凯患尿毒症,摄护腺肿胀,在医疗方案上,袁世凯的两个儿子意见分歧,大儿子袁克定相信西医,主张动手术;二儿子袁克文则竭力反对,相持不下,贻误时机,终致不治。

与此相近之说,则有袁世凯患病后不肯服药而死之说。

当年袁世凯在彰德休养时,有术士给他算命,称“袁不得过58岁”。

袁“问有何禳解否?”曰此事甚难,非得龙袍加身不可,袁世凯听后没说什么,赐酒给术士,术士出门后死了,大家都猜测是袁世凯害死了术士灭口,从此后,袁世凯便有了称帝之心。

1915年称帝后却事事不顺,重判离亲。

于是积忧成疾;昏迷之中,总看见术士来索命。

有人服侍他吃药,他总是不吃,因为药很像当年他给术士喝的毒药,它周围亲近的人都知道原因,但都不敢明说,最后改用针灸治疗,但也没能保住性命。

“气死说”论者则认为袁世凯是因帝制失败,重判亲离气愤而死的。

有人说:“袁世凯以称帝不成,中外环迫,羞愧.愤怒.怨恨.忧虑之心理循声迭起,不能自持。

”“盗国殃民,丧权乱法,在中国为第一元凶,在人类为特别祸首,其致死固宜,益以年老神昏,兵亡将变,体面无存,袁氏心非不石,顾后思前,能不自疚,此即袁氏死之真因也。

”对袁世凯本人来说,始终没有向后人交代他为何人所气而难以治愈。

这个窃国大盗在咽气前,只是有气无力地说:“是他害了我!”但这句话所指的是谁,仍不清楚,其用意和含义更是令人费解,也给后世留下了千古之谜。

谁害死了光绪帝王?慈禧太后、袁世凯、李莲英都有嫌疑

光绪之死是清宫八大疑案之一。

前不久,国家清史编修委员会等单位公布了对光绪头发衣物的化验结果,认为光绪是砒霜中毒而死。

在国家有关部门为 *** 光绪死亡之谜所进行的长达五年的化验论证过程中,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全程参与,查阅提供了大量光绪死亡前后的档案。

为此,就光绪死亡档案问题,本报采访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辑部主任李国荣研究员—— 38岁的光绪死在74岁的慈禧前一天是偶然吗问:光绪与慈禧的死亡时间只差一天,对此清宫档案中是怎样记载的?李国荣:清宫档案中有一种专门记载皇帝起居生活、言行举止的簿册,叫《起居注》。

光绪皇帝最后一年,即光绪三十四年(1908)的《起居注》,向我们透露了这样三点信息:一,住在中南海瀛台涵元殿的光绪,每天早晨的第一件事,便是到仪銮殿(今怀仁堂),向慈禧太后下跪请安,没有一天间断。

直到十月十九日这天,还有光绪向慈禧请安的记录,说明十九日之前,光绪的身体还是不错的。

二,在二十日的《起居注》上,出现了“上不豫”的字样。

这一天没有了光绪向慈禧请安的记载。

相反,这天慈禧太后在仪銮殿传出懿旨,让载沣当摄政王,载沣的儿子溥仪被送到宫中教养,显然已是安排后事了。

表明二十日这天,光绪已是预料之中将要归天了。

三,二十一日的《起居注》记载:光绪“大渐”,也就是病危。

“酉刻,龙驭上宾。

”光绪在二十一日傍晚死在瀛台,慈禧太后则是第二天下午在仪銮殿命归西天。

38岁的光绪皇帝反而死在74岁的慈禧前面,而且前后只差一天。

这是历史的巧合?还是处心积虑的谋害?于是,众说纷纭。

问:关于光绪被害致死,一直就有各种各样的说法?李国荣:认为光绪是被害致死的,大致有这样几种说法:一,慈禧谋害说。

在光绪身边任职近20年的起居注官恽毓鼎,曾写过一本《崇陵传信录》,书中说:光绪三十四年十月,当慈禧太后重病后,光绪的脸上有了喜色,慈禧听说后十分愤怒,脱口说出“我不能先尔死”。

慈禧在病危期间,唯恐自己死后,光绪重新执政,推翻她既定朝政及平反她一手制造的种种冤案,于是令人下毒将光绪害死。

二,李连英谋害说。

德龄的《瀛台泣血记》等书认为,清宫大太监李连英等人,平日里仗着主子慈禧的权势,经常中伤和愚弄光绪。

他们深恐慈禧死后光绪重新主政,会清算他们往日的罪孽,所以就先下手为强,在慈禧将死之前,先把光绪谋毙。

三,袁世凯谋害说。

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一书中谈到,袁世凯在戊戌变法时辜负了光绪的信任,在关键时刻出卖了皇上。

袁世凯担心一旦慈禧死去,光绪决不会轻饶了他,所以就借进药的机会,暗中下毒,将光绪毒死。

四,被人暗害说。

曾经是清宫御医的屈贵庭,写过一篇《诊治光绪皇帝秘记》的文章,说:在光绪临死的前三天,他最后一次进宫为皇上看病,发现光绪本已逐渐好转的病情却突然恶化,在床上乱滚,大叫肚子疼,而且脸色和舌头都是黑的。

这位御医认为,虽不能断定是谁害死了光绪,但却可以肯定光绪是被人暗中害死的。

《脉案》中披露的光绪临死前症状与砒霜中毒症状相符吗问:光绪皇帝死前,对自己的病情知晓吗?李国荣:根据光绪本人或亲口讲述或亲笔述写其病史病状的原始记录《病原》,我们可以看到,光绪的确是自幼体弱多病,而且长期遗精。

光绪临死前的一年,37岁时,在亲自书写的《病原》中说:遗精已经将近二十年,前几年每月遗精十几次,近几年每月二三次,冬天较为严重。

可见,光绪体质一直不好。

光绪死前的一年间,胸闷咳嗽,浑身乏力。

光绪对自己的身体久治不愈每况愈下十分焦虑,在《病原》档案中,常常看到光绪大骂御医的记载。

光绪三十四年五月,光绪斥责御医们:“服药总觉无效,且一症未平,一症又起。

”七月十七日,他责备御医,“服药非但无功,而且转增,实系药与病两不相合,所以误事!”又说:“屡服汤药,寸效全无”;“名医伎俩,仅止如此,实在可叹!”这些不留情面的斥责,在光绪的《病原》中屡屡出现,反映了他焦躁绝望的心情。

问:档案中,对光绪临死前的症状是怎样记载的?李国荣:太医院的御医在为皇帝治病的过程中,留下专门的诊治档案,这就是《脉案》。

这些档案,十分详细地记载了是哪位御医、在什么时候给皇帝看的病?皇帝的病情怎样?最后给皇帝开的什么药?以备将来查考。

从光绪临终前的《脉案》来看,十月中旬,光绪的病情进入危急阶段。

十月十七日,周景涛、吕用宾、杜钟骏等为光绪诊脉,光绪皇帝已是极度虚弱,元气大伤,处于病危状态。

杜钟骏私下对朝臣说:“此病不出四日,必有危险”。

十九日,光绪的病象呈现:胸闷气短,咳嗽不断,大便不通,清气不升,浊气不降,全身疲倦乏力。

二十日已是:眼皮微睁,流着口水的嘴角在轻轻颤抖。

当夜,开始进入弥留状态:肢体发冷,牙关紧闭,进入昏迷状态。

到了二十一日的中午,脉搏似有似无,眼睛直视,张嘴?气儿。

拖到傍晚,终于六脉断绝与世长辞。

持被害说的学者就此提出:光绪确实一直体弱多病,就在病重的时候,在慈禧死前的一天,而被加害。

国家权威部门在对光绪头发衣物化验后,认为光绪是砒霜中毒而死,而《脉案》中披露的光绪临死前的症状,也与砒霜中毒症状相符。

光绪之死与御医有直接关系吗问:有书籍说,光绪临终前半年,曾从很多省份招选地方名医,有这回事吗?李国荣:在清宫档案中,专门设有一种《带医档》,以日记的形式记录太监或内务府大臣每天带领御医给皇帝看病的具体情况。

根据《带医档》记载,光绪临终前半年,其病势已十分严重,宫中御医已均无良方可施,眼看光绪就要不行了,清廷这时急忙征召江苏名医陈秉钧、曹元恒来京入宫诊视。

紧接着又向各省总督、巡抚发出电旨,令各处精选名医。

各省封疆大吏接到朝廷电报,很快就保送来一批地方名医进京,为光绪看病。

问:从档案上看,光绪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不能料理朝政的?李国荣:光绪朝的《上谕档》记载,光绪三十四年十月十九日这天,共有12件奏折呈递上来,军机大臣分别拟写了批示,最后特地说明:“以上12件,遵旨拟批,如蒙俞允,是否用朱笔恭代,请旨遵行。

”同页《上谕档》上还有这样几个小字注明:“内奏事口传,派醇亲王恭代批折”。

说明这一天开始,朝廷已把批阅奏折这样的大事交给了醇亲王载沣。

问:据说光绪死后,给他治病的御医被革职了。

光绪的死与御医有直接关系吗?李国荣:俗话说,伴君如伴虎。

御医们在皇帝身边每天都是如履薄冰、提心吊胆的。

明朝的李时珍,就因为不能忍受宫廷御医的巨大压力,而辞去了太医院院判的职务。

在清朝,如果皇帝患病,医治无效,以致驾崩死亡,御医不论怎样尽心,都要受到处分。

比如,同治皇帝得天花病死去,慈禧太后把太医院的两个主管御医一起革职,命令他们“带罪当差”。

由此看来,光绪死后,太医院院使张仲元、御医全顺、忠勋等人“均著革职,带罪效力”,也就不足为奇了。

这种处分仅仅是例行公事,没过多久,受处分的御医们又都照样行医了。

问:您怎样看待光绪死亡档案的作用?李国荣:在国家有关部门对光绪头发衣物化验考证过程中,光绪死亡档案已经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是,光绪死亡档案仍有许多隐情没有解开,还有待更深入的发掘研究;而且仅靠光绪死亡档案,恐难完全 *** 光绪死亡之谜。

李国荣简介李国荣,现任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研部主任、研究馆员;中国档案学会档案文献编纂学术委员会主任。

曾主持明清皇宫档案编纂出版项目《中国明朝档案总汇》、《明清宫藏台湾档案汇编》、《明清皇宫黄埔秘档图鉴》、《清代军机处电报档》、《雍正谕旨汇编》、《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总汇》等,担任过28集纪录片《清宫秘档》总撰稿、策划、历史顾问;12集纪录片《故宫》清宫档案总顾问以及纪录片《光绪之死》历史顾问等。

胜利号大火与冯玉祥之死之谜

冯玉祥1948年9月1日,从纽约驶往前苏联的轮船“胜利”号在航行途中发生火灾,中国将军冯玉祥遇难。

俄罗斯黑海舰队老兵巴尔经过多年锲而不舍研究查证,搞清了与当年事故有关的大量鲜为人知的细节。

1948年9月5日,前苏联《红星报》最后一版不显眼处,刊登了一条塔斯社的快讯,标题为《“胜利”号轮船发生不幸》:“傲德萨9月4日电:8月初,‘胜利’号轮船从纽约启航,驶往傲德萨……因处置不慎,致使电影胶片着火,船在途中发生火灾。

有人员伤亡,死者中有冯玉祥元帅和他的女儿。

该船已被带至傲德萨。

调查仍在进行中。

”这篇报道还说,装殓冯玉祥尸体的灵柩已空运到莫斯科,按照元帅遗孀的意愿,尸体已被火化。

死者的几名家眷、苏军和社会代表参加了葬礼,死者享受到了阵亡军人的待遇。

这篇快讯引起了俄罗斯黑海舰队老兵奥克佳布里·巴尔·比留科夫的好奇。

要知道,在1948年秋,冯玉祥身死“胜利号”,这一事件在西方轰动一时,欧美媒体纷纷报道,但前苏联报纸对这一“不幸事件”却讳莫如深。

当时巴尔即将从加里宁格勒高等海军学校毕业。

他想方设法打探情况,但除得知已成立一个高级调查委员会外,什么也没有打听出来。

几个月后,巴尔从加里宁格勒高等海军学校毕业,被授予了海军准尉军衔,并再度被派回黑海舰队。

虽然他听说关于“胜利”号的调查正在进行中,但怎样进行却几乎无人知晓。

他后来还打听到,调查在保密状态下持续了几个月,斯大林曾亲自过问进展情况。

1949年初,前苏联法院对这一事件进行了秘密审判。

“胜利”号上的相关人员被判有罪,后来也没有得到减刑。

在1948年秋前往前苏联,这对冯玉祥来说绝非偶然。

1948年7月,应中共中央邀请,他准备回国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工作。

如果不是在归国途中遭遇不幸,他也许会在新中国政府中担任要职。

作为未来新中国的关键人物之一,他的意外辞世给人们带来了不尽的猜测。

由于极想解开冯将军身死之谜,巴尔经过多年锲而不舍研究查证,寻找与当年事故有关的细节,试图揭示“胜利”号火灾的真相。

“胜利”号二战结束后,苏军打捞起一些半沉的德国旧船,在德国造船厂进行了维修,然后将其充实到了前苏联商业船队。

在这些船只中,有一艘1928年造的班轮“伊贝利亚”号。

前苏联船队接手后,为它起了个骄傲的名字,叫“胜利”号。

在那个年代,它算得上是一艘相当大型的客货两用船,可以搭载旅客340人,并可同时装载4000吨货物。

经过改造,“胜利”号的载客量达到了600人。

分布于四层甲板的客舱档次各不相同,既有宽敞明亮的高级包间,也有下层甲板狭窄拥挤的小舱。

为向乘客提供配套服务,船上设有一个音乐沙龙、数个餐厅、几间宽敞的休息室和其他公共活动场所。

在船头和船尾还有6个货舱,可以存放乘客携带的物品和商业货物。

这艘船的救生设备不错,约有10条大舢板和大量救生圈。

但船上消防设施明显不足,轮机舱内的消防泵只能在局部使用,无力扑灭大火,或扑救船桥及别处的火灾。

为了弥补这一缺陷,船上的办公场所和走廊到处都摆满了灭火器。

1948年春,“胜利”号被划归黑海航运局,开始往返于傲德萨和纽约之间,沿途搭载从地中海和黑海沿岸回前苏联的旅客和货物。

“胜利”号船上乘务人员共计199人,船长帕霍洛克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海员,从小在海边长大。

他的防火助理叫纳博金,接受过专门的防火培训。

船上其他指挥人员也都经验丰富,完全能胜任本职工作。

归 途I948年6月至7月,“胜利”号迎来了航海学校的50名见习生。

他们随船顺利穿越大洋之后,7月31日又从纽约启航,随“胜利”号踏上了返回傲德萨的航程。

在驶离纽约港时,船上只接纳了323位乘客、277吨货物。

除少量散客外,船上乘客以前苏联外交部和对外贸易部工作人员及家属为主。

冯玉祥与家人也上了船,他们准备转道前苏联前往中国。

在海上航行数天以后,船长接到了黑海航运局的电报,命“胜利”号顺路去埃及亚历山大港,接收从埃及遣返回国的亚美尼亚人,把他们送回格鲁吉亚海港巴统。

8月22日,轮船离开亚历山大港,向巴统驶去。

船长随即向局里报告说,他接纳了2020名遣返人员、6名前苏联驻埃及使节及其家属,同时又装上了1500吨货。

在8月最后的几天,“胜利”号终于靠上了巴统的码头。

8月31日,“胜利”号折返向西,驶向傲德萨。

因大量亚美尼亚人离船,船上的旅客此刻只剩下310人。

9月1日中午1点,位于傲德萨的黑海航运局电台接到船上发来的航行报告,说“胜利”号已经驶过新罗西斯克,9月2日凌晨两点即可抵达傲德萨港。

此后,船上的无线电通讯就中断了,但起初并没有人对此产生警觉。

直到9月2日早晨,黑海航运局才开始探究无线电静默的原因,并请求出海轮船和沿途港口留意该船行踪,但没有人与“胜利”号取得过联系,也没有听见过“SOS”信号。

航运局感觉事情不妙,连忙向黑海舰队求援,几架海军航空兵飞机随之被派到海上。

当天晚上9点钟,一位飞行员在空中报告说,在雅尔塔东南70海里处,发现了已被烧焦的“胜利”号,轮船周围还有5条载满人的舢板。

接到通报后,救援队立即从费奥多西亚和塞瓦斯托波尔等地出发,火速奔向出事船只。

大 火“胜利”号船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呢?前苏联官方后来的说法是:9月1日13时,“胜利”号班轮驶经新罗西斯克后,继续驶向傲德萨。

当时的天气不错,可谓风和日丽。

见船将驶向终点,代理放映员、无线电技师科瓦连科决定,将电影胶片收拾一下,以便靠岸后将影片送回文化基地。

为此,他叫来了水手斯克利普尼科夫,请他在放映完毕后帮忙缠胶片。

电影胶片平时存放在船中部的一个小库房内,它的旁边是一些新近设立的三等客舱。

电影胶片一部分装在铁盒子里,另一些准备倒片的胶片则敞开放在桌上。

除了许多部电影胶片外,这座库房里还存放了大约两千张留声机唱片。

在用手摇装置倒胶片的过程中,因机械部件摩擦而迸出火花,进而引起胶片起火。

火星又引燃了旁边放着的胶片,火焰几秒钟就充满了整个库房。

几分钟内,火焰包围了轮船的中部,包括领航室、驾驶室、电台室、船长和领航员休息舱。

随后,火焰开始四处扩散,旋风般蚕食沿路的住所,冲击救生艇甲板,并逼近货舱和轮机舱。

加入收藏
               

解密袁世凯之死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