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故事”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看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2-26 点击数:
简介:人思量鬼的方式,也反映他如何思量自己——“人身后未必是鬼,鬼后面则肯定有人”。

  我不爱听鬼故事,我喜欢的是相声

【菜科解读】

人思量鬼的方式,也反映他如何思量自己——“人身后未必是鬼,鬼后面则肯定有人”。

  我不爱听鬼故事,我喜欢的是相声。

有一个传统相声叫《无鬼论》,说一个人在路边上吊死了,本着“死尸不离寸地”的原则,治安官在死者手中插进点燃的香,结果吓昏了路人的故事。

让我觉得有趣的是,这两类人竟如此不同:路人怕鬼,见到随风飘逸的尸身就瘫;而治安官不怕鬼,看见魂飞魄散、落荒而逃的人,反以为是吊死鬼乍尸,伸手拔腿要去擒拿。

  鬼的事情无关信仰,民间一面盛传鬼吹灯、鬼索命、鬼打墙的事情,一面则渲染捉鬼的道人、逆鬼的勇士的事迹。

正是由于传说中可以畅行两界无阻,从水瓮里探头,从泥土中伸手,人们默认了它们(在想象中)的存在,不必非得下到阎王殿里踏访,活着的时候就有大把的机会可以识其面目。

  栾保群先生考证说,中国第一起有记载的尸变出自《史记·酷吏列传》,酷吏尹齐死后尸体飞起,逃回老家“归葬”。

正因为古书留下了这类奇闻逸事的记载,鬼之有无便也与耶稣基督是否确有其人那样,成为没有解答必要的问题。

  而这些古籍也一再表明鬼是此世的常客,过着与活人一样的生活,甚至连躲猫猫的习惯都一样——只是鬼之参与人事会抱持某个特定的目的:最常见的是索一条活人性命。

鬼故事虽然汗牛充栋,但中国文化里从未形成过一个超验的、能够涵摄现世之外的其他可能性的诠释体系,关于冥府的描写不少,民间白事会上都传颂着“阎王爷好见,小鬼难搪”,但从未出现过但丁《神曲》这样直面死后世界的巨作了。

栾保群先生收集了溺鬼、吊死鬼、讨债鬼、恩仇二鬼、尸变等十数种鬼的种类和行为方式,这些鬼多是阳间之人或主动或被动地纳入到自己身边来的,他们各自为政,像活人一样奔着一个冤仇或一点实惠而来,一旦愿望满足了就飘然而去。

  所以说鬼从未离开过人,人思量鬼的方式,也反映他如何思量自己——“人身后未必是鬼,鬼后面则肯定有人”,到底把鬼交到了人的手里。

也许那些靠说鬼故事取乐、爱看别人惊恐万状的样子的人,其实要么是在借鬼来证实自己的胆量,就跟不管不顾去抓乍尸的那位一样,要么是把自己的怯懦拿给别人分摊。

栾先生在他的序言中有一句总括:“即使是至高的革命权威,实际上对草民的基本物质和精神需求也起不了消灭或扭转的作用。

”想起来,上世纪50年代那会儿大家都信誓旦旦地说:现在没有人信求神拜佛这套了。

但是四十年过去,第一批富人浮出水面,寺院里香火比什么时候都旺,因为对于普通人而言,对前路的未知焦虑,那种海德格尔所谓的对死亡的“畏”感,都是不可消弭的。

而现在,畏感尚在,鬼的存在也同对世界末日的影视戏说一样得到了娱乐化的放大,并不排除仍有大量虔心收集“鬼话”的爱好者,不过想如蒲松龄那样靠鬼来警世,则是断然不可能的了。

  深挖古籍者免不了要出些惊人的成果,栾保群先生把《万象》上零散的谈鬼篇什结成《扪虱谈鬼录》一书,配上插图后竟然蔚为大观,不由让人嗟呀作者工夫下得之深,古籍里的宝藏之富。

栾先生与一般说鬼故事的人的区别在于,他能把奇闻轶事进行有系统的梳理,展示其融入中国人衍变至今的文化思维的一部分的过程,鬼的性格就是人的性格的正面或扭曲的投射,鬼在人心中的存在直接介入了传统道德体系的形成。

而今天的中国人既丢了古人的鬼神从而不晓何谓现世报,又没能认真地思索西方的上帝,因而也难以指望来世的寄托。

  前年我看新版电影《画皮》,感慨经典的鬼故事已成多角恋爱肥皂剧,蒲松龄原作中女鬼的狰狞面目完全不见了,王生之妻舐唾替丈夫赎罪的严厉教训,被那种“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的大团圆结论所取代。

看多了如今的这种拿女色和乱恋做经典添加剂的滥俗做法,也不能不有几分怀旧涌起。

即使往日是那样不成体系的鬼故事,现在也能反衬出“无鬼”人心的乏味。

鲁隐公的“黑名单”是什么意思?里面为什么没有姬允?

在鲁惠公执政期间鲁国与郑国打过一场战争,《左传》里说是“公之为公子也,与郑人战于狐壤,止焉。

”这场战争鲁国的主要将领中有个鲁惠公的庶长子姬息,也就是后来的鲁隐公。

这位公子姬息在狐壤之战中被郑国人俘虏,“郑人囚诸,赂尹氏而祷于其主钟巫,遂与尹氏归而立其主”,鲁公子姬息显然跟郑国这位不得志的尹氏很是投契,在尹氏的帮助下从郑国逃亡出来,回到了鲁国,还把尹氏家族的图腾钟巫供奉在自己的家中。

这件事情就为鲁隐公后来的悲剧埋下了伏笔,但在还没有成为国君的公子姬息看来是无法预料的,对于尹氏帮助自己逃离郑国的事情非常感恩,更是每年与尹氏共同参与祭祀钟巫的活动,甚至到成为鲁国国君而后这样的活动依然没有停止。

姬息是鲁惠公的庶长子,按照周人礼法来说,姬息是不能够继承君位的,但似乎鲁惠公名义上的夫人不多,第一个夫人早逝,陪伴孟子的滕女声子嫁给了鲁惠公,滕女的地位不高,是不能继承君位的。

鲁惠公的第三个夫人是仲子,生下了姬允,也就是后来的鲁桓公。

而这位夫人仲子的地位要高得多,本来仲子是要嫁给姬息的,结果由于仲子长得漂亮,刚到鲁国就被鲁惠公看上纳为夫人。

仲子是经过各种严格的迎娶程序而来的,重要的是此时的鲁国夫人孟子已经逝世,仲子被纳为夫人就是鲁惠公的第一夫人,生下的姬允就是正统的嫡子,在礼法中来说就是有继承权的。

如果没有姬允,姬息自然可以名正言顺的成为国君。

如今有了姬允,姬息的地位就显得很是尴尬。

这个时代中原地区最有话语权的不是周天子,而是郑庄公。

而郑国又在持续,这对鲁国并不是什么好事情。

鲁惠公死后朝政大臣认为姬允年幼,便同意推举姬息摄政鲁国。

姬息成为摄政的第三年,天下发生了一件大事情,就是周郑易质。

周天子与郑国交换人质,以缓和双方关系。

周王子狐到郑国为质,郑公子忽到成周围质。

周郑易质的劲爆新闻对姬息绝对是有刺激的,一方面姬息肯定认识到周天子衰微的现状,一方面姬息也便要稳固鲁国的国际关系。

终姬息摄政的十一年间,鲁国大多时候采取的是结盟政策,而非对外战争。

鲁惠公晚年时期与郑国、宋国都有过战争,而姬息摄政而后就与郑国、宋国和好,恢复了盟友关系。

这种外交策略为鲁国带来了短暂的十余年和平发展的机会,因此即便姬息最后被弟弟姬允弑杀,鲁国人对姬息一定还是有所认同的,所以后来才会还有人给这位摄政者姬息取了为“隐”。

有个公子挥在结盟齐郑参与中原战争的时候,立了功劳就有点居功自傲,在鲁国朝堂上有点得意妄为。

这恰恰说明姬息对朝政的控制力是不完全的,甚至是存在很多问题的。

姬息作为一个公子可能还行,要作为一代国君的素质似乎还非常不够。

不管是“祭钟巫”,是“观渔于棠”,还是“易天子之太山之邑祊及许田”,都明显透露出这位摄政者的不成熟。

祭祀别国的图腾,以一代摄政跑到民间去观赏渔猎,没有得到天子允许私自与诸侯交换国土,这些问题都成为鲁人讥诮姬息的理由。

但严格意义上说姬息的摄政时期内没有犯过什么大错误,只是没有处理好与弟弟姬允的关系,导致朝中的不稳定因素有机可乘。

《》里有“有先君命。

吾为允少,故摄代。

今允长,吾方营菟裘之地而老焉,以授子允政”,姬息摄政的后期甚至已经准备好要还政于姬允,甚至还在边境的菟裘修筑城池以养老,可惜的是这种打算被有心之人公子挥以为借口,鼓动姬允与庶兄,乃至最终取而代之。

随机文章印度神庙的五头蛇惊爆网络,网友PS误导读者(100%假新闻)世上有神仙的十大证据有哪些,真实巨蟒渡劫/修真成仙/神仙下凡事件神仙修炼层次境界,鬼仙/人仙/地仙/金仙/大罗金仙/圣人/天道圣人揭秘漫威英雄实力排名官方,排名第一的惊奇队长在明年登陆大荧幕我国历史上最逗逼的谋反事件,最终两脸懵逼

鲁桓公为什么被大舅哥齐襄公谋杀?“桓”字有何魔咒?

鲁国的先祖在制定礼乐时,顺便制定了一套,用以让后人褒贬已经去世的国君和大臣。

其中他规定:“辟土服远曰桓,克敬动民曰桓,辟土兼国曰桓。

”就是说,能够,使远人宾服,或者亲政爱民的国君死后都可以谥号为“桓”。

当然了,关于这个“桓”的谥号,还有这么一个魔咒,即谥号为“桓”的多是死得比较惨的国君。

谥号“桓”的春秋国君里,最有名的应该就是了。

他尊王攘夷,九合诸侯,被称为之首。

按照功绩,他的“桓”之谥号当是褒扬。

不过,因为晚年昏聩,最终竟然饿死宫中,几十天都不得发丧,死的也比较惨。

从这个方面来说,“桓”似乎又是一种取笑了。

除了他之外,其他几位桓公也是一个比一个倒霉。

年代最早的郑桓公是郑国的第一位国君,和的一起死在了之乱里。

卫国的卫桓公呢,得罪了卫国的国人(和古罗马的公民类似,有很大的政治权利),被国人废黜,然后被弑。

蔡桓公就是的背景板,讳疾忌医,最终“不得好死”。

和同是大国的晋国也有一个桓公,乃是晋国的末代国君,韩赵魏之后,他便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

其实呀,齐国的隔壁鲁国也有一个桓公,而且按照辈分,鲁桓公还是齐桓公的姐夫呢。

不过,这位鲁桓公的功绩是没法跟自己的妻弟比了,恐怕他谥号为“桓”是因为他“不得好死”吧。

这位鲁桓公恐怕堪称中国史上死得最窝囊的国君了。

首先,他的妻子是齐桓公的姐姐,的妹妹。

他这个妻子和他的大舅哥齐襄公一起,给他戴了一顶帽子。

这一下子,邻国的大舅哥齐襄公瞬间化身隔壁老齐了。

这还不算完,因为当时鲁桓公和文姜都在齐国,所以后来,齐襄公干脆一不做二不休,直接在齐国弄死了鲁桓公。

据说,当时,齐襄公先是请妹夫鲁桓公宴饮。

把他灌醉之后,齐襄公命一个大力士彭生帮助鲁桓公登车。

想必当时的情况是这样:喝得烂醉的鲁桓公走路都不稳了,还一口一口“我没醉”。

然后,在登车的时候,连续几次都摔下来了。

看时机成熟,齐襄公一个眼神,彭生立刻走上前去,向拎小鸡一样把把鲁桓公拎上了车。

最后,鲁桓公,卒。

关于这个事情,《左传·桓公十八年》的记载为:“夏四月丙子,享公。

使公子彭生乘公,公薨于车。

”这段记载是说鲁桓公十八年(公元前694年)的夏季四月初十,齐襄公宴请鲁桓公。

把鲁桓公灌醉之后,齐襄公让公子彭生帮助鲁桓公登车,并护送他回去。

最后,鲁桓公却死在了车上。

的《》中的记载与之略有不同。

《鲁世家》的记载是:“公醉,使公子彭生抱鲁桓公,因命彭生摺其胁,公死于车”而《齐世家》的记载却是:“齐襄公与鲁君饮,醉之,使历史彭生抱上鲁君车,因拉杀鲁桓公,桓公下车则死矣。

”太史公还详细记载了鲁桓公是怎么被“干掉”的事实。

就这样,鲁桓公也“倒”在了“桓”字的魔咒之下,成了春秋之际“不得好死”的诸多国君之一。

随机文章历史上的杨家将 佘太君其实姓折垃圾人定律是什么意思,逮到个人就大肆倾倒负面垃圾(拳脚相向)外星人帮助中国抗日,外星人暗中帮忙中国打赢日本(纯属扯淡)吸毒草可以放在卧室里吗,不适合放在卧室(晚上释放大量的二氧化碳)山神和土地的区别,山神身材魁梧/土地年老色衰(一个修仙一个修神)

加入收藏
               

“鬼故事”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看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2024 03 2025-04
2024 03 2025-04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