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元朝和清朝的统治者们没有像北魏孝文帝那样 实行全面汉化呢?

虽然北方六镇的军事贵族,依然保留了相当部分的原有习俗,却无法阻止洛阳贵胄们的心向汉化。
【菜科解读】
虽然北方六镇的军事贵族,依然保留了相当部分的原有习俗,却无法阻止洛阳贵胄们的心向汉化。
孝文帝也成功的用汉化贵族,削弱了地方军事贵族的权势。
那么,同样是异族政权的元清,为何没有采取类似措施呢? 在任何实干家眼里 孝文帝改革都是教训而不是成功经验 后来的朝代都会吸取前人的经验教训,有时候就是矫枉过正,也有其设立之初的缘由。
北魏的孝文帝改革在实际上摧毁了北魏帝国的根基,自然会被后来者引以为鉴。
孝文帝改革在儒家士大夫的世界观里,是非常政治正确的选择。
“天命所授”的有为之君,顺应天时来统治大地。
一定会尊重儒家传统,进行了大量儒家式的改革。
但如果以大部分鲜卑人的视角来看,这其实是一场可怕的灾难。
孝文帝的迁都与改革 其实是鲜卑人的灾难开始 因为孝文帝的改革本身并不在乎什么汉化与否,只是希望将贵胄和尽可能多的精英都汇集到个人麾下。
那种旧式的贵族式共治局面,是必须被磨平消除的“落后传统”。
因而要将首都从毗邻六镇主力的平城,一直搬到南方的洛阳,并进行大规模的强制汉语教育。
可以说在根本上就是,君主借助儒家之手,完成个人权利的独裁进程。
如果当时的儒家,依然是先秦时期的周礼分封提倡者。
那么孝文帝根本不会尊崇儒家,找个类似法家的学说来为自己代言即可。
要是发现事情不可调和,完全可能对儒生直接开刀。
但儒家本身在时期,已经由董仲舒一派改造为君权的最有力鼓吹者,在政治投机方面占得先机。
孝文帝改革的成果就是毁灭帝国的六镇兵变 孝文帝改革的反作用也是立竿见影。
孝文帝死后不久,鲜卑就因为洛阳与北方贵族间的矛盾,爆发了六镇兵变。
接着才有这样的权臣出现,大量杀死南方的汉化鲜卑贵族。
六镇被镇压和北魏皇族的被集中清洗,也预示着北魏帝国分崩离析的开始。
这种因素在后来的蒙古人身上也曾经出现过,但程度远远不及过去的鲜卑王朝。
因为蒙古人在彻底征服东亚的儒家世界之前,已经大量接触了中亚和西域的文明成果。
他们的贵族已经分别笃信了、摩尼教、伊斯兰和基督教等文化。
在政治习惯更加多元实用的他们,因为汉化契丹人的劝诫,才对儒生高看一眼。
但儒生根本不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主导优势。
蒙古人在一统东亚之前 已经见识了更多其他文明成果 所以蒙古人一直在征服的大部分地方,划出了直属区域和藩属领地。
治下的民族无论出生、文化和语言习惯,都可以被纳入这个体系。
类似的情况就像是泉州的色目海商集团、西南的苗人土司与被保留下来的大理王室。
当然,还有蒙古人自己分封到各地的贵族与军户后裔。
这些复杂的封建成分,都让儒生无法牢牢控制蒙元帝国的思维中枢。
当然,蒙古人后来也接纳了汉人丞相的儒家式治国理念。
他们在汉官的建议下发行更多纸币,开挖今天的京杭大运河。
但这些都是为了解决某个特定问题而进行的权宜之计。
儒生离开境内,而跑去金帐、伊尔或察合台等汗国,根本不可能获得这样的机会和地位。
出了东亚的吏制地区 儒生的那套学说就很难获得优势 至于最后入主中原的满清王朝,情况又与蒙古人有很大不同。
一方面,制度的规模和控制力上,强过了大部分时候蒙古大汗对治下部落的掌控。
另一方面,就是更加偏僻的地域出生,让满洲人只有通过大量学习和引入儒家文明的习惯法,才能去理解更高层次的文明和组织形式。
所以清军在入关前就已经有了大量的汉官,在数量与重要性方面,已经可以比肩旧的满洲贵族。
入关后的皇帝,也都需要接受儒家师傅的帝王教育,将自己包装成儒家文明的保护人。
不同的发家轨迹让满清在一开始就比蒙古人更亲近儒家 但为了防止鲜卑悲剧的出现,清朝还是在很大程度上将入关八旗的身份属性做了制度上的固化。
这样,尽管很多人后来都可能都不太会说满语,但依然在行政管理上是一个特殊的群体。
外人想要加入这个群体,大都无法通过考试或熟读圣贤书来完成。
即便是有特殊功绩而被皇帝赏赐抬籍,也无法撼动八旗内部的多元成分。
因为他们可能在加入旗人行列后,发现自己不仅是在面对满洲的旧贵族。
还有很多早期投靠的汉军大老粗、蒙古部落的王爷,以及在雅克萨战役后自愿留在东方的哥萨克俘虏。
一直到皇帝的时代,他都注意到八旗制度已经不足以保持满人的武力优势,很快会有形同虚设的危险。
于是,他下令将大量成色不足的八旗人口,又请了旗人的队伍。
当然,我们现在都知道他这样的做法,实际上还是屁用都没有一个。
但从中你就可以看出,清朝统治者对于融合问题是非常谨慎的。
作为一个所有人都有机会加入的集团 儒生在八旗内部无法获得优势 最后,在东亚的各帝国历史上,还有一种很少被人提及的统治模式。
这就是辽国实行的五京制度。
居于最高统治地位的契丹人,在对控制区域的各地方而言,更像是一种共主身份。
与契丹人有密切联盟关系的还包括了奚人和渤海人。
西部的蒙古人和南方汉人,也在自己的内部享有自治。
至于在帝国内的权力大小,则根据入伙时间的长短而定。
辽国的五金制 很好的平衡了各地本土势力 辽国的这种制度,在其被女真人最终灭亡前,一直都有着良好的运作。
哪怕是在其基本覆灭后,还有幽州等地的汉人贵族不服北宋统治,选择归附金国。
草原上的大量蒙古和部落,也愿意继续跟随作战。
只是因为辽国不是引人瞩目的大一统王朝,所以其政治成就也鲜有人问津。
辽国的平衡制度 给了他们超乎宋人想象的生命力 所以,孝文帝的强行全盘汉化,实际上是给后来人一个非常醒目的警示。
后来的契丹人、蒙古人和满人,无论出生如何,发家轨迹如何,都针对孝文帝的自毁策略做了修正。
从这点而言,很多人对于孝文帝的吹捧,完全是脱离了历史实际。
只有虚无缥缈的赞扬和不切实际的幻想。
随机文章须佐之男简介《史记.项羽本纪》节录什么是新72法则,最简单的计算本金翻倍的方法(投资必备)盘点冷战重型坦克有哪些,苏联IS-3超重型坦克震惊西方(生不逢时)揭秘灵魂最好的归宿是什么,宗教的轮回转世/科学的量子意识复活
东林党和魏忠贤 究竟谁在误国
黎明破晓,群臣火速入宫。
当以为首的大臣们赶到乾清宫外时,守门的却手持刀棍强行阻拦。
从中作梗的人,是深受朱常洛宠爱的李选侍。
后宫中一共九个等级: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嫔、贵人、才人、选侍、淑女。
选侍在宫斗剧里连龙套都算不上,但由于朱常洛即位后没有册封皇后,李选侍作为朱由校的养母,一同居住在乾清宫中,她有意在朱常洛死后挟持新君,干涉朝政。
大臣们在宫门面面相觑,不知所措。
唯有兵科都给事中杨涟忍无可忍,上前呵斥:“奴才!皇上召我等入宫,尔等却挡在门口,是何居心!” 杨涟气场强大,骂得太监们一愣一愣的,只好放众臣入宫。
李选侍仍不愿妥协,将朱由校藏在乾清宫暖阁中。
这时,与东林党交好的司礼监秉笔太监王安跟李选侍说,皇储必须面见朝臣才能即位,您这样藏着也没用啊。
好像很有道理的样子。
李选侍就把朱由校交给王安,可看到他领着朱由校急匆匆地往外跑的样子,她就知道上当了,立刻命身边的太监去把太子追回来。
然而,为时已晚,众臣先迎朱由校至文华殿册立为太子,之后要求赖在乾清宫的李选侍移宫,以便新君即位。
为了打倒李选侍,众臣上疏,各显神通。
东林党人左光斗的批评尤为尖锐:“之祸,再现于今,将来有不忍言者!”这是说李选侍要勾引朱由校,以达到当皇后的目的。
几番交锋之后,李选侍知道自己确实不是那帮文臣的对手,只好放弃抵抗,黯然离开乾清宫,徒步走到专供妃嫔养老的哕鸾宫。
九月初六,朱由校即位,是为,次年改年号为天。
2 以东林党人为首的外廷,在以王安为首的司礼监协助下,成功辅佐即位,明朝又恢复到初年辅政时“宫府一体”的局面。
一时“东林势盛,众正盈朝”,东林党人似乎就要实现他们的政治理想。
东林党肇始于万历年间,是以江南士大夫为主的官僚政治集团。
他们以清流自命,以天下兴亡为己任,大多出自社会中的“中等阶级”,处于豪强地主与下层民众之间。
东林党领袖在东林书院撰写的一幅对联,反映其高尚的志节,一直流传至今:“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然而,自明末至今,东林党毁誉参半,甚至有明亡于党争一说。
其实,东林党议涉及很多问题,他们也曾提出过一些先进的主张。
一是注重“公论”。
东林党不赞成君主独断专权,而是希望以“天下之公论”作为君主制的施政基础。
在万历年间的“争国本”一事中,东林党极力要求万历尽早立朱常洛为太子,就是因为这关乎到是否遵守规则和迎合舆论。
当时,万历宠爱,本想废长立幼,立她的儿子为太子,结果实在拗不过大臣们,才立朱常洛为太子。
顾允成指出:“以私而掩公,以一己而掩天下,亦已偏矣。
”在东林党眼中,天下不是皇帝一人的天下,因此,皇帝的所做作为不能拂逆民意。
二是关心民间疾苦。
万历年间,宫中派遣到各地矿监税使大肆搜刮民脂民膏,老百姓。
如此行为就不符合“公论”,东林党看不下去了。
数十名官员对矿监税使提出抗议,李三才上疏谴责: “皇上爱珠玉,人亦爱温饱;皇上爱万世,人亦恋妻帑。
奈何皇上欲黄金高于北斗,而不使百糠粃升斗之储?皇上欲为子孙千万年,而不使百姓有一朝一夕之安?” 东林党反对矿监税使,并非只是打打嘴炮,而是付诸行动。
他们大多为官清廉,“持名检,励风节,,侃侃立朝”,被誉为“清节姱修”。
在湖广,武昌兵备佥事冯应京因反对税监陈奉残害百姓,惹怒上级,被逮捕入狱,当地上万名百姓纷纷为之鸣不平。
在江南,东林党人钱一本、高攀龙等创立同善会,以救助贫苦为主要目的,使“寒者得衣,饥者得食,病者得药”,主要经费来自于会员的捐款。
这种慈善组织一直延续到中期。
同善会不仅救济穷苦,还教化民众,劝人为善,比如对“不孝不悌、赌博健讼、酗酒无赖,以及年力强壮游手游食”之人,该会都不予帮助。
东林人士一心想重振明朝后期衰败的道德风气,在世风日下的社会,他们始终不忘经世之志。
可是在很多人看来,东林党中也不乏小人,与其对立的齐、楚、浙党等对立阵营并无不同,两派之间的争斗对国事毫无帮助。
鲁迅先生评价这番看似公允的言论为“瑜中求瑕,屎里觅道”,他又说:“苟求君子,宽纵小人,自以为,而实则反助小人张目。
” 3 正当东林党想要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时,天启一朝却成为他们的噩梦。
一个由掌握大权的太监和齐楚浙党组成的政治联合在天启即位后,逐渐掌握了权柄,即所谓,其领袖是。
魏忠贤原是一个市井无赖。
万历十七年(1589年),因为一次赌博,魏忠贤连裤子输光了,一怒之下自行阉割,入宫当太监,真有志气。
后世为了贬低魏忠贤,常说他目不识丁。
事实上,魏忠贤也不是文盲。
他入宫时30岁左右,虽然老大不小了,可也在宫中专门的宦官教育机构——内书堂学习过,其老师还是进士出身。
内书堂实行强制性学习,“凡背书不过、写字不堪或损污书仿,犯规有罪者”,或责打,或罚跪,绝对不像现在某些高校一样,可以浑浑噩噩混张文凭。
因此,魏忠贤好歹也是正儿八经大明宦官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的。
他读过啥书不好说,《传》肯定是读过的。
后来,阉党打压东林党,为了让魏忠贤熟悉东林党,作了一本《点将录》,将东林党人仿照,列为名单。
入宫十几年,魏忠贤一直在底层太监的行列,直到通过贿赂,做了朱由校生母的伙食管理员(典膳),成了朱由校的心腹。
魏忠贤做梦也想不到,有一天朱由校会将帝国的权力交给他。
升职加薪后,魏忠贤勾搭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与朱由校的乳母结为对食(太监与宫人结成相好)。
朱由校自小由客氏带大,一直到16岁,还和她住一起,形影不离,感情深厚。
即位后,乳母不得继续居住在宫中。
结果客氏才离开两天,朱由校竟然“思念流涕,至日旰不食”,只好不顾群臣反对又把她接了回来。
有客氏相助,魏忠贤进一步取得朱由校的信任。
朱由校自小失去母亲,又没有储君阶段东宫师保的教育,乳母、太监、宫女就是他最亲近的人。
这些来自社会底层的人,愣是把天子惯成了山村野孩子,也导致他亲宦官而远大臣。
朱由校即位后,魏忠贤任司礼监秉笔太监,随后又将东林党的盟友王安驱逐出宫。
相比繁重的政务,朱由校更喜欢宅在宫里做木工,掌握批红大权的魏忠贤从此一手遮天。
魏忠贤。
【剧照】 昏庸的朱由校将大权交给魏忠贤,在圣旨中,口口声声“朕与厂臣(总督)”如何如何,朝中大事全都靠魏忠贤“干国精忠”,“一腔忠臣”。
善于钻营的官僚们早已看出,魏忠贤成了皇帝的代言人。
与东林党对立多年的齐楚浙党等纷纷前来投靠,,形成阉党,“自内阁六部至四方总督巡抚,遍置死党”。
其中,“五虎”、“五彪”、“十狗”、“四十孙”之辈臭名远播,朝野上下只知有魏忠贤,不知有皇上。
东林党在占得先机的情况下顿失依靠,从此屡遭排挤,东林党人中的一些小人甚至也转而投靠阉党。
4 魏忠贤得势后,举国上下掀起一场疯狂的个人崇拜,满朝文武对一个阉人歌功颂德,成为晚明一出荒诞剧。
魏忠贤的党羽们为了,为他创造了各种“无上名号”。
阉党五虎之首的兵部尚书崔呈秀,称魏忠贤为“殿爷”,将其当作王侯尊崇。
蓟州巡抚刘诏不甘落后,称魏忠贤为“老祖爷”,还送去金杯玉器讨好,他听说兵备副使耿如杞见了魏忠贤的雕像只作长揖而不拜,立马对其进行参奏。
这样的称呼似乎还不能满足魏忠贤的权力欲望,于是阉党又高呼“千岁”、“”,乃至“九千九百岁爷爷”这样的雷人称号,距离皇帝的万岁仅一步之遥。
此外,位高权重的魏忠贤膝下“儿孙满堂”,朝中重臣为了巴结他,声称将其视同亲父。
崔呈秀拜倒在魏忠贤脚下,以干儿子自居。
内阁首辅顾秉谦,想效仿崔呈秀,又怕魏忠贤不收,就厚颜无耻地对魏忠贤说,您若是不肯收我这个老头做义子,可否请您收我儿子做呢。
为表忠心,阉党众臣甚至还在各地为魏忠贤建生祠,实在是滑天下之大稽。
始作俑者是浙江巡抚潘汝桢,他上疏为魏忠贤歌功颂德,说大明“途歌巷舞”,“百年相沿陋习积弊一旦厘革”,都是魏忠贤的功劳,不为他建祠天理难容。
阉党似乎早已习惯将功劳算在魏忠贤身上,譬如紫禁城三大殿的修缮,与魏忠贤毫不相干,他也不是学土木工程的,可大工完成之后,朝廷上下一致归功于魏忠贤。
辽东战事不归东厂总督指挥,魏忠贤也不懂兵法,可是所有捷报都记在他头上。
天启六年的宁远大捷,率军取得明朝十余年来难得的一次大胜,魏忠贤却独居功劳簿之首,还唆使言官排挤袁崇焕。
潘汝桢的奏疏得到朝廷中肯后,各地竞相效仿,为魏忠贤建造生词。
当时,全国最气派的新建筑就是魏忠贤的生祠,那建设力度也许可比申办奥运会和世界杯。
蓟辽总督阎鸣泰于蓟州、密云、昌平、通州、涿州、河间、保定一口气建了七座生祠,花数十万两白银。
这钱自然不是出自阎鸣泰的腰包,而是从军费中开支。
还有人将生祠建到了皇帝祖坟边上,如孝陵卫指挥李之才建生祠于孝陵前,河道总督薛茂相建生祠于凤阳皇陵旁。
国子监生陆万龄没钱建生祠,但他毕竟是做学问的,便别出心裁地向朝廷提出,以魏忠贤配祀,以魏忠贤之父配祀孔子之父,在国子监西侧建魏忠贤生祠。
他盛赞魏忠贤,除东林党犹如孔子之诛少正卯(春秋时鲁国大夫),编《三朝要典》犹如孔子写《春秋》,因此“其功不在之下”。
对魏忠贤大肆吹捧的官吏们未尝不知他原先只是一个吃喝嫖赌无所不为的流氓,可是在权力的面前,小人们寡廉鲜耻,卑躬屈膝,他们的名字将和魏忠贤一起钉在历史耻辱柱上。
阉党不仅让朝堂乌烟瘴气,还将从古自今一直存在的官场潜规则放到了台面上。
后世史书皆唾骂阉党,对反抗阉党的东林人士,固然,但阉党的风气其实从未消失。
5 阉党的让东林党的士大夫们十分愤慨。
尽管东林党中良莠不齐,也有不少败类,但大多数人还是坚守住了底线。
曾在扶持朱由校即位时挺身而出的杨涟不畏强权,上疏陈述魏忠贤二十四条该杀之罪,包括干预朝政、残害忠良、逼死妃嫔等。
可是,杨涟写完奏疏,却发现自己根本无法将其送到皇帝手上。
皇帝整天不上朝,在加班做木工活,也不看文件。
不出杨涟所料,这份奏疏果然落入阉党手里。
魏忠贤读完之后,决心对东林党实施报复。
天启五年(1625年)六月,杨涟与左光斗、袁化中、魏大中、瑞、顾大章等六人被阉党诬陷收受贿赂二万两白银,行贿者为辽东经略熊廷弼。
这六名东林党人被打入诏狱。
诏狱由北镇抚司主管,只对皇帝负责,可以不通过任何司法程序,随意抓人,严刑拷打。
如今皇帝不管事,那就是对魏忠贤负责。
杨涟等六人被捕入狱,遭到锦衣卫镇抚司提督许显纯的酷刑折磨。
短短几日后,六人都被打得血肉模糊,可依旧宁死不屈。
许显纯一定要让他们交出赃款,可他们为官清廉,根本凑不齐“赃款”。
杨涟的老母亲和儿子为了救他,甚至卖掉房子,向乡亲们请求捐款,可还是凑不齐阉党诬蔑其收受的赃款数额。
魏忠贤没有耐心等待,命许显纯将六人。
一夜,许显纯趁杨涟昏睡时,将装满沙土的麻袋压在他的胸口,想活活闷死他,没想到杨涟竟活到了第二天早上,推开麻袋就起来了。
杨涟入狱。
【剧照】 气急败坏的许显纯看杨涟没死,便命人用铜锤将他的肋骨砸断,可杨涟还是没死,又将两枚铁钉钉入其双耳,杨涟昏了过去,可到晚上又坚强地爬起来。
愤怒的许显纯看杨涟还活着,用一枚铁钉狠狠地钉入他的头顶,这一回,没有再发生奇迹,杨涟永远地闭上眼睛。
四天后,锦衣卫通知其亲友来认领尸体,由于正逢盛夏,杨涟的尸体已经腐烂生蛆。
据说,杨涟被害之前,曾对其儿子说:“往后万莫再读书,当以我为戒。
”一句话,看似平淡,内心悲苦,。
劣币驱逐良币,古往今来,屡见不鲜,唯有无奈。
他一个入仕的文人,被一个宦官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的半文盲害得,最后只能杀身成仁,坚守信仰。
为揭露案件真相,杨涟曾在狱中写下血书,藏于牢房的角落。
一名狱卒在收拾牢房时发现这封血书,本打算交上去领赏,转念一想,还是留了下来。
他的妻子知道后吓坏了,可狱卒却坚持说:“我要留着,将来用它来赎我的罪过。
” 6 一同入狱的左都御史左光斗同样惨遭酷刑,被施以炮烙之刑的他,几乎体无完肤。
他的学生得知老师蒙冤,每天守在监狱门外,。
有一天,史可法终于找到机会,花了五十两银子买通狱卒,装扮成清洁工潜入监狱。
一见到左光斗,史可法顿时一阵心酸、失声痛哭,他看到老师左膝以下的筋骨全被打烂,炮烙让其双眼失明,只能倚坐在墙根,身体犹如焦炭一般。
左光斗听到史可法的声音,大骂:“蠢货!这是你能来的地方吗?国家都烂成这样了,我也是将死之人了,你竟然不顾生命危险来看我,根本是置天下苍生于不顾。
还不快走!”(国家之事,糜烂至此。
老夫已矣,汝复轻身而昧大义,天下事谁可支拄者!) 史可法的泪水止不住往下流,只好跪在地上,默默与恩师告别。
他始终不忘老师的教诲,二十年后,史可法站在扬州城头,誓死抵抗,不降清廷,直至城陷,慷慨就义。
被捕的六名东林党人有五人先后被许显纯所害,只剩下顾大章。
许显纯担心六人都死在狱中难以服众,就将顾大章提交刑部定罪。
刑部会审时,顾大章当众揭露阉党命人严刑拷打、杀害忠良的内幕,可是在阉党的操纵下,还是判决其斩首。
顾大章深知无法翻案,在狱中饮毒药自尽,没死成,于是再上吊自杀。
此案过后,阉党对东林党人大肆迫害。
第二年,阉党诬陷东林党人黄尊素、周顺昌等七人贪污受贿,将他们逮捕入狱,史称东林七君子案。
黄尊素17岁的儿子黄宗羲为救父亲,四处奔走。
然而,黄尊素还是在当年六月被杀,临死前他在狱中赋诗一首,长叹:“正气长留海岳愁,浩然一往复何求?” 黄宗羲深受东林党的影响。
在恐怖气氛的笼罩下,东林党人高攀龙在绝望之际,来到东林书院,心怀悲愤写下《过东林废院》诗十首。
其中最后一首云:“蕞尔东林万古心,道南祠畔白云深。
纵令伐尽林间木,一片平芜也号林。
” 高攀龙以木喻人,坚信有气节的士大夫是砍伐不尽的。
写下此诗不久后,高攀龙被阉党追捕,愤而投水自尽。
7 阉党的好日子,在天启七年(1627年)朱由校病死后戛然而止。
由于朱由校没有子嗣,他的弟弟接过皇位,改年号为。
朱由检没什么不良爱好,也不愿当傀儡,上台后没不久就勒令魏忠贤退休,到凤阳看管皇陵。
这时,官员们敏锐地察觉到宫中动向,一些阉党的小喽啰也迅速脱离组织。
揭发魏忠贤罪状的奏疏,如同雪片般飞进京城。
魏忠贤逃过一死,发配凤阳。
一路随从护送,车马相随,四十多辆大车满载金银财宝,途径阜城县南关,在旅店中过夜。
此时,魏忠贤已得到密报,朱由检要置他于死地,于是坐在房中长吁短叹,坐立不安。
相传,那天半夜,一个京师来的书生在隔壁房间高唱一曲《挂枝儿》,讥讽其昔日权势和如今惨状。
不堪受辱的魏忠贤悬梁自尽,四十车财宝也让随从和百姓一抢而空。
这时,那个藏着杨涟血书的狱卒,将血书拿出来一看,只见上面写着: “仁义一生,死于诏狱,难言不得死所,何憾于天,何怨于人?” 我一生为人仁义,却死在诏狱之中,这不能说没有死得其所,面对上天,我没有遗憾,面对世人,我没有怨恨。
在血书的最后他写道:“大笑,大笑,还大笑,刀砍东风,与我何有哉!” 杨涟等东林义士让我们看到一种难能可贵的献身精神,值得后世同情,正如黄宗羲在《明儒学案》中总结的12个字:“一堂师友,冷风热血,洗涤乾坤。
” 可是,此时明朝将要面对的,却是一个内忧外患的烂摊子。
无论是阉党还是东林党,都已救不了大明。
闯王李自成进京,明朝灭亡 随机文章梦魇女妖莉莉丝传说,因不满性爱位置而背叛亚当太阳内部是聚变还是裂变,氢元素聚变成氦/未来或被木星取代英科学家揭喜马拉雅雪人之谜,DNA与古北极熊一致/恐真实存在人类为什么不探索金星,金星环境恶劣/堪比人间地狱(无法生存)诺亚方舟遗址是真的吗,上帝毁灭罪恶的人类/方舟造船救出七公七母
社保个人缴费价格表最新,单位和个人交每月多少钱?(3月29日)
1、城镇职工,包括本市城镇职工、外埠城镇职工两种。
2、居民是指户口所在地为本市居民。
3、农民工,包括本市农民工、外地农民工、本市农村劳动力、外埠农村劳动力。
那么2025海东职工社保缴费基数是多少钱一个月,职工社保缴纳需要多少钱?接下来随着社保网小编一起去看看详情吧。
海东职工社保缴费基数是多少,2024年海东社保缴费最新标准参照如下:养老保险缴费基数为:5186.00,个人比例:0.08,企业比例:0.16。
医疗保险缴费基数为:5186.00,个人比例:0.02,企业比例:0.08。
失业保险缴费基数为:5186.00,个人比例:0.005,企业比例:0.005。
工伤保险缴费基数为:5186.00,个人比例:0,企业比例:0.002。
生育保险缴费基数为:5186.00,个人比例:0,企业比例:0.01。
》》点击新社通app社保计算器,查询你的社保缴纳明细!提示:海东职工社保包括了五种保险,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其中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这三种险是由企业和个人共同缴纳的保费,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完全是由企业承担的。
个人不需要缴纳。
养老保险缴费比例:单位20%(全部划入统筹基金),个人8%(全部划入个人帐户)。
医疗保险缴费比例:单位8%,个人2%失业保险缴费比例:单位2%,个人1%;工伤保险缴费比例:单位每个月为你缴纳1%,自己一分钱也不用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