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唐朝第一才女,因姐弟恋孤独终老

受到良好教育的薛涛不但长得貌美如花,而且从小聪颖过人,,8、9岁就能吟诗作对,一天,她的父亲薛郧在庭院里的梧桐
【菜科解读】
受到良好教育的薛涛不但长得貌美如花,而且从小聪颖过人,,8、9岁就能吟诗作对,一天,她的父亲薛郧在庭院里的梧桐树下歇凉,有感而发地吟道:“庭除一古桐,耸干入云中。
”薛涛听了,顺口接道:“枝迎南北鸟,叶送往来风。
”这事经薛家人一传播,薛涛顿时名满京城。
然而,,正直的薛郧因为得罪当朝权贵而被贬谪到蜀中成都。
薛涛也只能入乡随俗地来到了成都。
薛涛年14岁那年,其父因病去世。
失去顶梁柱的薛家顿时陷入困境。
薛涛16岁这年,迫于生计,她加入乐籍,成了一名营妓。
也就是这样,薛涛和、裴度、、、张籍等名诗人都有交往, 为其诗词创作注入了活力。
后来,薛涛受到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的器重,被任命为“校书郎”。
按唐朝的规定,只有进士出身的人才有资格担当此职,大诗人白居易、龄、、杜牧等都是从这个职位上发迹的,薛涛显然是受到了破革提拔类型的了。
再后来,薛涛经过官场的起起浮浮后,薛涛想办法脱离了乐籍,然后选择了归隐——在成都浣花溪畔隐居起来。
而打破薛涛平静生活的是一个叫元稹的大才子。
当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使蜀地的元稹“邂逅”了薛涛后,爱的种子也开始发芽,尽管当时元稹只有三十一岁,而薛涛已经42岁了,但这对相差了11年的姐弟恋还是红红火火的点燃了。
三个月后,元稹到处地任职后,薛涛对其思念有加,她精心挑出纸笺,制作出桃红色小笺,将自己的思念写在上面,寄给元稹。
后人称之为"薛涛笺"。
然而,花心的元稹最终还以“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结束了这段姐弟恋。
失恋的薛涛很受伤,做出两个举动,一是用一首诗来为这段没有结果的爱情划上了一句号:不结同心人,空结同心草。
二是她她明白,自己的一生爱过,被爱过,拥有过,失去过,她并不后悔,她只需要诗词陪她走过最后的日子,走过人生最需要人陪伴的那段时光。
她离开了“伤心居”——浣花溪,迁居到“思意居”——碧鸡坊,然后花掉了所有的积蓄,建筑起了一座名楼——吟诗楼。
从此,她把红裙换成了黄袍,把高歌换为了低吟。
整日吟诗,独度晚年。
公元832年,64岁的薛涛离世,一年后,曾任宰相的段文昌因感其才华,亲手在她的墓前题写了墓志铭:西川女校书薛涛洪度之墓。
想必她泉下有知,也会感到慰藉了吧。
薛涛才貌双全,一生创造过多个“第一”:是第一个拿过政府俸禄的女公务员,是第一个奉行姐弟恋的女强人,更是第一大。
相传薛涛一生共创作了名诗有500多首,然而《唐诗》上万首诗中,仅留了她90多首诗,其余的全部失传,这是最令人惋惜的事。
随机文章历史上的杨家将运20大型运输机数量猜测,未来100架造价20亿元蘑菇定律是什么意思,新人不被重用还可能背锅(每人必经阶段)揭秘政府隐瞒鬼神的存在,被封杀的各类灵异事件(禁止恐慌)南极为什么比北极冷,海拔更高/热量交换少/平均气温低20℃以上
皇极天皇在位时有哪些举措?她是如何死的?
舒明天皇驾崩后,日本皇室又陷入长时间的争位危机。
公元642年,各方终于达成妥协,于是产生了一位过渡的女天皇——皇极天皇。
皇极天皇,日本第35代天皇(在位公元643-645年),37代天皇(655-661)。
她先后两次登基,两次退位。
660年应朝鲜半岛的百济之求,派兵欲支援百济,御驾亲征,至筑紫朝仓宫后,不久病逝。
皇极执政期间,最大的贡献是从权倾朝野达百年之久的苏我氏家族手中重新夺回权力。
皇极登基后,大臣苏我入鹿的权势急剧扩张,他倒行逆施,滥杀无辜,甚至处死了一位皇子。
在皇极的默许下,皇族成员与朝中不满苏我氏专权的大臣们联合,准备借使者进献贡礼之机,诛杀苏我入鹿。
645年6月12日,毫无防备的苏我入鹿被骗入皇宫,中大兄皇子(皇极的儿子)亲率武士将其剁成肉泥,随后发兵剿灭了苏我氏家族。
经历了这场惊心动魄的政治 斗争后,身心疲惫的皇极主动宣布退位,将皇位让给了孝德天皇。
654年,孝德天皇病死,61岁的皇极在危急之中再度出山,并于次年重新登基为天皇,成为第37代天皇“齐明天皇”。
已步入晚年的皇极在重新登基后,变得奢侈挥霍,她大规模地修建亭台楼阁,大量征用民工,加剧了社会 矛盾。
同时,皇极的野心大大膨胀,开始阴谋吞并朝鲜。
661年,皇极亲赴九州,欲统兵渡海西征朝鲜,但因旅途劳顿一病不起,并于当年7月死在了九州。
两年后,她的继任者派兵大举入侵朝鲜,结果在白村江战役中被和新罗联军击败,皇极征服朝鲜的梦想彻底破灭了。
随机文章温弥尔古丹岛在哪里,俄罗斯千岛群岛中(9000年前火山喷发形成)网传台风是怎么形成的视频,发源于热带海面/每年全球62次台风奇琴伊察金字塔,为羽蛇神而建的祭坛/14世纪神秘被弃至今无解天狼星位于什么星座,位于大犬座/冬季最亮的星星(离太阳最近恒星)美国人眼中的李小龙,改变美国人对亚洲人的印象/亚洲人也够酷
翰林学士属于什么职位?在唐朝时期地位如何?
内朝是由领导的,外朝由宰相领导。
宰相跟皇帝之间,有着非常特殊的关系。
因为权力的关系,所以他们既是搭档,也容易产生矛盾。
如果皇帝想要削弱宰相的权力,往往会提拔扩充内朝。
就曾从民间提拔过很多儒士担任自己的侍从。
他们可以给皇帝讲学,也可以给皇帝一些建议,说一些民间的真实情况。
的产生,也是来源于此。
翰林学士的起源,可以追述到初年李世民时期。
当年李世民还是秦王的时候,就曾设下文学馆,招揽天下俊才为自己所用。
这些人对他帮助极大,从打天下到,都是很好的帮手。
后来当上皇帝后,李世民继续招揽那些有才学的人,留在自己身边。
这种做法,一直被后来的皇帝延续下来。
他们属于皇帝身边的御用文人,被称为翰林侍诏,负责给皇帝讲学,供皇帝文娱消遣,提供一些建议,偶尔负责起草一些不重要的诏书。
而翰林学士正式的产生,则是在时期。
唐玄宗将过去的翰林侍诏与翰林学士区分开来,专门修建了翰林学士院。
翰林侍诏依然是以陪皇帝消遣为主,而翰林学士,则是专门负责起草诏书,担任顾问,可以参与决策当中。
要知道,唐朝前期负责起草诏书的,主要是由中书舍人负责。
他是皇帝的秘书,却隶属管辖,也就是属于宰相的下属。
一个制度的产生,背后一定有现实因素的推动。
唐朝中期时,随着政务日益繁多,中书舍人所要承担的工作也越来越多。
时间一长,便无法维持。
于是,皇帝便从其他部分抽调一些有才干的人,协助中书舍人完成工作。
后来,唐玄宗进行了一次较大的改动,便由此产生了翰林学士。
翰林学士的产生,意味着诏书不再由中书舍人专门完成。
朝廷诏书被分为两部分。
翰林学士发布的诏书被称为“内制”,属于重要诏书。
而中枢舍人发布的被称为“外制”,属于一般诏书。
而翰林学士的入选标准,也不是以资历为主,更看重的是个人的学问和才干。
他们也不属于任何部门管辖,只对皇帝负责,属于皇帝的“私臣”,身份极高。
不过,他们没有品级,更没有俸禄。
所以,翰林学士常常需要兼职其他官职。
皇帝也借着翰林学士的成立,从宰相手中,将权力划分过来。
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更像是皇帝的秘书和顾问。
在设立之初,翰林学士的权力并不大。
但是,随着的爆发,事务逐渐繁多。
翰林学士需要承担的事情更多了。
许多重要大事,如册封皇后、立宰相、太子这样的大事,皇帝都会跟他们商量,让他们参与决策,起草诏书。
而到安史之乱后,随着,宦官势力猖獗,皇权衰落。
皇帝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常会更加的倚重翰林学士,授予他们更大的权力。
以至于到后来,翰林学士甚至有了“内相”的称呼。
随机文章武帝思仙的典故揭秘《杨家将》背后的史实与阴谋北周到隋朝时期著名的武将贺娄子干人生简介李鸿章欲买机枪!为何听到每分钟连射600发马上放弃汉朝屯田的意图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