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乡隆盛为什么会是征韩论的重要人物呢 他是如何成为“背锅侠”的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4-09 点击数:
简介:“若您认为公开派遣使者(前往朝鲜)有可能遭到暴行杀害,那么无论如何也请派我前往”,“不需要派遣副岛君(外务卿副岛种臣)这么杰出的使节,死亡这等小事我便能应对”。

【菜科解读】

“若您认为公开派遣使者(前往朝鲜)有可能遭到暴行杀害,那么无论如何也请派我前往”,“不需要派遣副岛君(外务卿副岛种臣)这么杰出的使节,死亡这等小事我便能应对”。

提到日本对外侵略史,西乡隆盛都会成为“”重要人物。

按一般说法,西乡隆盛不惜以自身性命为赌注挑起战端,“征”伐不愿开国的朝鲜,然而却遭到大久保利通反对,认为应先重视内部事务。

双方争执之下,西乡隆盛在明治六年(1873)带着支持者下野。

日本绘制的征韩论论证的明信片 “征韩论论争”在明治初年极富盛名。

有认为西乡隆盛代表旧士族利益,反对新体制废除武士特权;有联系到岩仓使节团(1871-1873)出海旅行,恰好西乡隆盛与下野者都是“留守组”,大久保利通等胜利者是“外游组”,便认为“留守组”趁着“外游组”不在的时候违反规则、擅自开展改革,引起双方矛盾。

各家说法虽有道理,但通过近年日本史学界解读,以上说法多少都存在问题。

征韩论作为一种侵略思想确实存在,但西乡隆盛也确实不是征韩论的主导者,“征韩论论争”引发的“明治六年政变”充斥着吊诡色彩。

西乡隆盛书信真意 还要从文本入手:西乡隆盛写文首那段话,究竟是为什么。

明治五年(1872)9月,明治政府接收对马藩管辖的釜山“草梁倭馆”,改名“大日本公馆”,改派外务省官员负责对朝贸易。

然而朝鲜与日本江户幕府200多年来仅维持“通信”关系,加之草梁倭馆所有权属于朝鲜政府,只是借用给日本商人,日本这一举动也被认为极为无礼,日朝关系陷入紧张。

明治六年(1873)5月21日与31日,“大日本公馆”驻勤的外务省官员发电东京,提到由于三井组商人冒充对马商人遭到检举,朝鲜政府极力管制公馆的贸易活动,朝鲜还张贴告示,要求日朝贸易恢复为经由对马商人的“通信”制度,顺手揶揄是“崇洋媚外”。

紧张背景下,日本正院(相当于内阁)举行数次审议。

参议(相当于内阁成员)板垣退助提出派遣一个大队(营)士兵前往朝鲜保护日本侨民与公馆,太政大臣(相当于首相)三条实美更提出派遣两个大队,西乡隆盛反对,提出派遣使节谈判。

,西乡隆盛就在7月29日先给板垣退助写了封信。

文首语就在下面这段话的后面。

“一旦派兵进入,对方必会要求退兵,那时如果不宣布退兵就等于开战端。

窃以为这就与初心有所不符,无异于酿成战祸,应立即先派使节前往为宜。

若如此,对方还有暴行之事,那我们也就有了征讨之名”。

由于西乡隆盛“使节论”提到未来可能“出兵”,长期被认为是“征韩论”打个伏笔,期待朝鲜将自己杀掉以后能有大义名分。

然而问题在于,朝鲜即便愤恨日本无礼之举,也并没有威胁到草梁倭馆的日本官商人身安全,“朝鲜会杀掉日本使者”并不存在必然性。

从信件上下文来看,西乡隆盛明显是反对出兵,只是为了劝服板垣退助而不得不有所迎合,提出若“”可以有理有节,若真有“暴行”、“暴杀”也可再兴兵进攻。

西乡隆盛 按照西乡隆盛在正院审议发言,自己会身着“乌帽子”、“直垂”等日本传统礼服前往朝鲜谈判,这时候“如派遣陆海军前往朝鲜国”会让朝鲜官民产生“疑惧之心”,与“吾朝廷最初对朝鲜国的德意相违”。

由于西乡隆盛思路最为理性,8月17日,正院审议决定,派遣西乡隆盛作为使节前往朝鲜商议贸易事务。

纵观西乡人生经历,多少可以发现一些规律。

幕末第一次长州征伐(1864)时,西乡隆盛两度主动作为使者进入敌阵,用自身诚意劝服长州藩投降;(1868)期间,西乡隆盛更出面与幕府方面的胜海舟达成协议、促成江户无血开城,后来又促成庄内藩和平归附。

综合既往表现,西乡隆盛即便在拥有军事优势情况下也倾向于和平解决,更何况日本军事力量也没有显著强于朝鲜,内政改革仍是一团糟,很难想象一向谨慎的西乡隆盛会成为“征韩论”追捧者。

那这么一个明显没有“征讨”意味的决策,又为何会酿成“明治六年政变”呢? 还要从岩仓使节团回国说起。

诡异的对立 虽然当代常以“开眼看世界”、“日本欧化第一步”来评价岩仓使节团,但在时人眼中,这次使节团出访是一次不折不扣的外交失败。

明治4年(1871)7月出发的岩仓使节团并不仅是一次游历,其出使主要目的是寻求与欧美列强修改不平等条约。

结果刚到美国,使节团就发现“条约改正”只是日本一厢情愿,美国无意取消对日本的不平等政策,甚至无意与日本使节团进行礼仪之外的交涉,使节团副使木户孝允在日记中感叹:“今日之事总之有失轻率,不可不为将来所慎。

” 岩仓使节团 首站美国告负,岩仓使节团陷入尴尬,只得将主要任务从“条约改正”修改为考察各国国情,最终使节团的出访时间累积为20个月,超出原计划近乎一倍。

出于对使节团失去信心,除正使岩仓具视(右大臣)一直带队之外,副使大久保利通直接在明治6年(1873)5月底回到日本。

历来认为,“外游组”大久保利通归来以后发现“留守组”在国内激进改革,造成大量政治事件,便认为“留守组”违反了“大事要等外游组归来再办”的约定,进而在朝鲜出使问题上与西乡隆盛对立。

然而事实上,这段时间大久保利通不但没有过问政治,反而在8月16日前往关西旅游散心——第二天恰逢正院下令,允许西乡隆盛出使朝鲜。

不仅大久保利通,事实上7月回国的副使木户孝允也没有理会朝鲜问题,而是把精力投在解决长州阀内部事务上;9月13日岩仓使节团大部队归来以后,岩仓具视本人更与三条实美一起忙着重组政府。

一直到10月初,主要政界人士并不认为西乡隆盛出使朝鲜是个大事,也就谈不上什么对立。

事实上,当时新政府最主要矛盾集中在佐贺阀与长州阀之间。

岩仓使节团外游期间,佐贺阀的司法卿江藤新平先后查处长州阀的陆军大辅(陆军大臣)、大藏大辅(财务大臣)井上馨所涉丑闻,长州阀连失重镇,藩阀整体有消亡之虞。

岩仓使节团归国后,长州阀就希望立即启用大久保利通,进而将江藤新平等人逐出参议行列。

只是大久保利通沉浸在使节团失败阴影里,一直不愿重归政界,局势僵持下来。

这时候,西乡隆盛与朝鲜问题便成为这对矛盾的破解良方。

按照最早计划,西乡隆盛预计在9月20日启程出使朝鲜。

但岩仓使节团归来以后忙着处理“未决百事”,一直到9月底都无人过问,西乡隆盛便前往诘责三条实美。

具体指责内容不甚明了,但9月28日三条实美给岩仓具视的信件提到“朝鲜事件,西乡非常急迫,昨天说的话很让人痛心”;岩仓具视立刻在9月30日拜访西乡隆盛,也遭到一通痛斥。

由于三条实美性格犹豫不决,岩仓具视又对朝鲜问题不了解,西乡隆盛这么一诘问反而让两人产生压力,不知应该如何处理,只得与长州阀商议。

为了提升大久保利通回归政界的重要性,长州阀开始向三条实美、岩仓具视夸大“出使朝鲜”的危险性,让这两位公卿意识到现今政府内部无人能够阻止西乡隆盛,必须请回大久保利通,辞退支持西乡隆盛的参议(主体为江藤新平)。

事实上如今将“遣韩”等同于“征韩”的既定思维,最早也来自于长州阀这番宣传。

10月8日,岩仓具视与三条实美亲自邀请大久保利通回归政界;10月10日,大久保利通提出“请书”,表明自己“尊奉(三条、岩仓)御旨趣而只得从命”,尽力将出使朝鲜一事延期处理。

从这一时点开始,本为制衡佐贺阀而复归的大久保利通,却阴差阳错负责起处理西乡隆盛出使事件。

10月12日,大久保利通进入正院就任参议,“征韩论”之争也迎来高潮。

“背锅侠”西乡隆盛 10月14日正院审议开始。

西乡隆盛针对出使朝鲜的方案加以说明,大久保利通则提出著名的“征韩论反对七条”来反驳,以“遣韩”=“征韩”逻辑出发,认为目前还没有做好战争准备,要求使节延期出行。

但由于西乡隆盛反复说明出使只为“增进友谊”,大久保利通的论辩有些站不住脚。

随即江藤新平发言:如果相信“朝鲜有可能野蛮杀害西乡”,那么战争必然无法避免,那么从根本上就不应该提出“遣使延期”,而是“不再顾及西乡的反对,停止遣使,并决定讨伐朝鲜,若能如此倒也是另一条道理”。

换言之,如果相信日朝关系已经到了必然“暴行杀害”的地步,那么大久保利通提出的建议应该是全面准备战争,而不是延期;既然提出“延期”一说,那就证明大久保利通本身也并不认为朝鲜一定会杀害日本使节。

日本画家绘制的正院审议锦绘 这番论辩本身虽然精妙,但也将“征韩论论争”上升到派系层面:毕竟江藤新平才是大久保利通与长州阀的真正目标,现在他跳出来支持西乡隆盛,那就更不能让出使朝鲜成功——然而现在已经找不到能驳倒西乡隆盛的理由。

10月15日审议中,西乡隆盛认为已经说完想说的话,便没有出席,而是改为提出了一封“始末书”,详细阐述自己对出使朝鲜的看法: “之前审议曾有人提议派遣护卫兵一个大队前往(朝鲜),但我提出派兵绝不是好事,很有可能引发战争,这与我们最初想法相违背,因而只是提出公开遣使……即便对方有可能断交而派兵组织,若不能确实了解其意,那么仍然说不上是尽人事”。

话说到这个份上,全场便无法提出异议,大久保利通也沉默下来,当日正院审议正式批准西乡隆盛出使朝鲜。

有别于西乡隆盛坦荡取胜,大久保利通却颜面尽失,一怒之下递上辞呈。

为留下大久保利通,岩仓具视旋即将全部责任推给三条实美,宣布要辞去右大臣职位。

三条实美看到局势突变,自身难以承受而暴病,不久后去世,太政大臣一职便交给岩仓具视代理。

这场争论表面上是“征韩论”,内在基础却是清除佐贺阀,一旦“征韩论”没有压下去,政治结果便是佐贺阀继续坐大。

岩仓具视便借“代理”之机公然违反议事规则,将正院决议(出使朝鲜)与“自己意见”(出使延期)各修书一封呈给,仰赖“圣断”;同时修书大久保利通,要他防范西乡隆盛向明治天皇“直诉”。

明治维新虽然号称“”,追求“天皇亲政”,但实际运作中并未有任何议案实际由天皇决策,而是由明治元勋议论完成,天皇予以形式追认,这也为日后君主立宪制打下基础。

把这件事上交天皇,岩仓具视是摆明要尽全力阻止西乡隆盛,以挽救大久保利通的政治生命。

10月23日,西乡隆盛并没有“直诉”,而是要求辞去一切职务。

在胜负未分的这个时点,西乡隆盛并不是因败而退,反而更像是以退为进,以辞职来给天皇传息。

不过天皇还是无法忽视公卿岩仓具视的意见,只得在10月24日要求出使延期。

既然天皇公开推翻正院决议,就等同于对全部参议发出不信任信号。

按惯例,全部参议均提出辞职,手握选择权的岩仓具视便批准西乡隆盛、江藤新平等5名参议辞职,大久保利通、木户孝允等人则保留下来。

不惜以赶走老友西乡隆盛为代价,大久保利通歼灭了佐贺阀核心江藤新平,长州阀得以保留实力,这为日后山县有朋、两位大佬统治日本打下了坚实基础。

身披明治元勋霞光,西乡隆盛的都难逃政治捭阖,他本身也容易成为“背锅侠”。

这次出使问题被扭曲成政治路线冲突,他背起“征韩论”之锅;后来他回到鹿儿岛开设“私学校”,也被反对新政府改革的旧士族看中,背起“西南战争”之锅,最终在城山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随机文章汉武麾下李陵力战匈奴之可信度为什么挖到太岁会死人,太岁值钱勾起心中邪恶的欲望/造成1人死亡雅典娜是什么女神,竟为古希腊神话中的战争女神天煞孤星是几月几号生,不同生肖命犯天煞孤星/一生被迫孤独一人雪花是什么形状,美丽的雪花形状各异/一般不会超过六角形

陆逊为什么没有率军北伐 是什么真相导致的

纵观历史,时代虽然战乱频繁,却也是名臣猛将辈出的年代。

能臣谋士各投明主,导致魏蜀吴三方势力割据半个多世纪,一时间谁也无法征服谁。

不过稍微了解历史的人就会发现,三国之间主要以魏蜀之间交战较多,大多数时候,东吴其实是偏安一隅的。

蜀汉丞相诸葛亮剧照 大家都知道,诸葛亮明知“益州疲敝”也要多次北伐,为此不惜耗尽心血,最终命丧五丈原。

相比蜀汉的国力,东吴据有江南富庶之地,人口有52万户,合计230万人,是蜀汉人口(94万人)的两倍还多,兵力自然也更多。

至于将领方面,上大将军、丞相在智谋方面并不逊色于诸葛亮,那么东吴为何不效仿蜀汉,也搞个“北伐”之类的战争扩张其领土和势力呢?说起来,这主要有五点原因。

东吴将领陆逊剧照 第一点就是陆逊实在太忙。

陆逊长期肩负着镇守荆州的重任,而且直面曹魏方面的。

再加上东吴地形比较开阔,不具备蜀道之险,也就意味着没有防守优势,因此为了镇守辖境,陆逊已是耗尽精力,不敢有一丝懈怠。

等到他后来升任丞相、荆州牧、右都护时,又奉命总领三公事务,更是忙得团团转,哪有时间去考虑北上征讨曹魏呢? 其次则是内政不稳。

东吴众人表面上看似一团和气,其实自从称帝之后,政务方面日益懈怠,虽然屡次劝谏也无济于事,内政不稳还想出兵,显然不太可能。

值得一提的是,孙权的防备心很重,对江东本地大家族代表——陆逊很不放心,到后期虽予以其高位,却是连最基本的信任都没有,陆逊想要带大军出征简直就是白日做梦。

吴主孙权与蜀主刘备剧照 第三,陆逊虽为高官,但权限不足。

虽然陆逊在智谋方面和诸葛亮,后来都是相国之尊,但对比二人在国内的地位,陆逊和简直就是云泥之别了。

诸葛亮乃是先主刘备“托孤”之人,阿斗都要称他为“相父”,蜀汉军政大权由他一人独揽。

虽然蜀汉国内的总兵力也就十万余人,诸葛亮每次出征时说带多少就是多少,哪怕全部带走也没人反对,这也是后来比不了的。

由于孙权一直大权在握,陆逊就只是一个有名无实的丞相罢了。

后主刘禅及诸葛亮剧照 第四则是受派系争斗影响,威望不足。

虽然在蜀汉内部,也有元老派、荆州派、东州派、益州派、凉州派等大小各异的派系存在,但诸葛亮权威极大,没有人敢有所逾越,因此其可以处于超然地位调兵遣将,为“北伐”提供较为稳定的后方环境,而且、张苞、关兴、等强将都服从诸葛亮领导。

反观陆逊,作为江东本土士族代表,其本身就属于孙权所防备的对象,因此麾下许多将军很多都不服他,试问他该如何领兵出征?要知道当年刘备率大军压境之时,还是孙权将天子剑赐予陆逊才使其得以号令诸将的。

孙权赐陆逊天子剑剧照 第五,东吴缺乏地形优势。

首先是防守问题,东吴是平原地形,敌军行进毫无障碍,至于长江防线更是长达几千里,压根就守不过来,全靠陆逊不断经营荆州防线才保持相对稳定。

一旦哪个地方被攻破,很快就会被敌人推进百里,因此大量兵力被用于镇守,陆逊能够自由调动的兵力自然就减少许多。

至于进攻,东吴就更吃亏了。

诸葛亮一直是希望拿下凉州、占领长安,一是名正言顺,二是可以截取曹魏的战马供应,这样蜀汉就有了。

然而东吴如果想更进一步,就必须拿下徐州,徐州作为,人人都想要,没有十万人马根本就守不住,战争规模实在太大,陆逊根本就打不起。

基于以上原因,即使陆逊能力不在诸葛亮之下,也只能仰天徒呼奈何。

随机文章秦始皇是成功的皇帝吗?揭秘世界上最早的黑洞,原生黑洞比原子核还小/还会瞬间消失比银河系大3万倍的星系,对比银河系就像小苍蝇(直径30亿万光年)ufo为什么都是圆的?阻力更小/转向升降更灵活(科学分析)生活中发现的有趣现象,细心观察多思考/说不定你就是未来的牛顿

战国初期,魏国为什么错失了一统天下的机会

公元前453年,赵襄子、和,公元前403年,魏与赵、韩一起被名义尚存的周天子正式封为诸侯。

战国250余年历史中,魏国是最先强盛而称雄的国家,公元前公元334年和在徐州会盟,互相承认对方为王,史称“徐州相王”。

不过,在战国中期,魏国“东败于齐,西丧秦地七百余里,南辱于楚”,开始衰落。

公元前225年,魏国被秦国所灭,而对于后者来说,也在公元前221年剪灭六国,完成了一统天下的大业。

值得注意的是,在战国初期,魏国在综合实力力压其他六国。

那么,问题来了,中第一个称霸的魏国,为何没能一统天下呢? 一 首先,战国初期,魏文侯任用李悝、吴起、乐羊、西门豹、子夏、翟璜、魏成等人,富国强兵,抑制赵国,灭掉中山,连败秦、齐、楚诸国,开拓大片疆土,使魏国一跃为中原的霸主。

在魏国在战国初期称霸的时候,秦国、、、赵国、、这六国都没有崛起,比如秦国还没有进行变法,赵国没有开展,齐国也需要在代齐后稳定内部。

所以,此时的魏国,是完全有机会消灭六国的。

不过,魏国却错失了一统天下的机会。

对此,在笔者看来,第一个原因就是战国初期大一统的思想还没有深入人心。

二 在战国初期,周天子所在的东周王室虽然已经衰落,但是,分封制、宗法制等还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比如魏赵韩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都需要得到周王室名义上的认可。

也即只有得到周天子的册封后,魏国、韩国、赵国才能成为正式的诸侯国。

在此基础上,因为分封制的影响,大一统的思想自然没有深入人心,对于魏文侯、、魏惠文王等魏国君主,主要是希望像春秋时期的晋国和楚国一样称霸天下,而不是消灭六国。

而到了战国末期,大一统的思想则逐渐深入人心。

三 在战国末期,韩非子是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其关于法家学说的著作,为建立大一统的封建王朝奠定了理论基础。

而对于战国七雄的百姓来说,在经历了长期的战争后,也希望早点结束,这自然也是大一统思想深入人心的重要体现。

在此基础上,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剪灭六国,建立。

与此相对应的是,在战国初期,缺乏理论指引的魏国,除了消灭之外,对战国七雄中的其他六国主要是以削弱为主,比如夺取秦国的河西之地,和赵国、韩国、楚国、齐国等诸侯国的交手,主要是希望威慑对方,以此稳固自己的霸主之位。

四 最后,战国初期,魏国之所以错失了一统天下的机会,和自己的地理位置存在一定的关系。

在战国七雄中,魏国和韩国一样,都处在。

在此基础上,韩国成为战国七雄中最弱小的一个诸侯国,并且第一个被秦国消灭。

至于魏国,虽然通过率先展开李悝变法而强盛起来,但是,四战之地的地理位置,也导致魏国不得不分兵对付周边的秦国、齐国、楚国等大国。

换而言之,魏国能够在战国初期率先称霸,已经是非常难得的成就了。

而受困于地理位置上的缺陷,魏国的衰落可谓在所难免。

而拥有关中地区,尤其是的秦国,其崛起和强大,乃至于由秦始皇来一统天下,无疑和相对有利的地理位置存在一定的关系。

随机文章唐朝贯休法师简介二战期间,“猪队友”意大利的几次坑队友行动宋高宗赵构的生平简介探寻南极血瀑布之谜,将会更加大出血的血瀑布(是卤水)蒙娜丽莎十大恐怖之处,背后竟有外星人(蒙娜丽莎的微笑最恐怖)

加入收藏
               

西乡隆盛为什么会是征韩论的重要人物呢 他是如何成为“背锅侠”的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