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南北战争中,为什么只有明朝能够从南方逆推战胜北方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4-12 点击数:
简介:一、经济原因 自“之变”之后,中国的经济重心完成南移,长江中下游流域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

初年蒙古军对江南的洗劫以及元朝对江南财政赋税的巨大依赖(元末民谣称“贫

【菜科解读】

一、经济原因 自“之变”之后,中国的经济重心完成南移,长江中下游流域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

初年蒙古军对江南的洗劫以及元朝对江南财政赋税的巨大依赖(元末民谣称“贫极江南,富称塞北”)说明了江南在全国中的重要地位。

再加上黄道婆推广纺织技术使江南的手工业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因此当元朝末年江南各地义军因无法忍受元朝高压赋税揭竿而起后被逐步纳入麾下时,而元廷掌握的北方自蒙古入侵金朝以来人口仍未恢复(“曩时河上几人家,今日飘零竟无迹。

”——元·贡师泰《书河上成安驿》、“二百万家族尽赤,八十里城皆瓦砾。

” ——元·《青城行》,其实不止北方,全国人口都未恢复,公元1259年底,蒙古占领的原金国境内和川陕四路加上此时的境内总共为61,500,000人,据《》记载,到公元1330年至顺元年全国有纳赋户1386.0699万户,口59,510,000人。

估计实际有60,000,000人),因此占有经济上的优势。

二、政治原因 自公元1206年铁木真建立大蒙古国以来,蒙古铁骑所向披靡,第一次西征消灭了西辽、花剌子模等强国,第二次西征()直接打到匈牙利多瑙河流域,期间与欧洲联军展开的里格尼茨战役一举击溃了(、、),第三次西征更是消灭了阿拉伯(中击败、改变中亚走向的阿拉伯王朝)和阿萨辛派(电影和游戏《刺客信条》中所描述的刺客组织,英文Assassin的来源),一路打到巴勒斯坦艾因·贾鲁平原,最终在艾因·贾鲁战役中被埃及击败(改变了世界走向和伊斯兰世界的命运)。

公元1231~1273年九次征伐高丽,公元1274年、1281年两次征伐日本(、弘安之役),公元1284年、1287年两次征伐安南,公元1282年征伐,公元1280年、1300年两次征伐缅甸,公元1293年征伐爪哇,公元1300年征伐八百媳妇国(今泰国北部、缅甸东北部)。

被蒙古人建立的元朝占领下的,也经历了一次民族性格上的输血,正如《狼图腾》所说: “朱元璋和他的儿子,就是在经过输血的华夏大地上诞生的中国杰出帝王,在他们的身上具有汉人中少见的狼性性格,具有狼一样的凶猛、智慧、顽强、残忍、气魄和雄心。

朱元璋能像唐太宗那样身先士卒,冲锋陷阵。

占领南京之后又不像后来的农民起义军领袖那样贪图享受,不思进取北伐,而是倾明军主力主将大举北伐,攻下大都。

尔后,取四川、定云南,基本完成全国统一。

” 三、文化原因 元朝入主中原后,将被征服地区的臣民分为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匠、八娼、九儒、十丐十个等级(即“十流”),读书人社会低下,再加上制的衰落,使知识分子将注意力集中到底层人民的普通生活上,客观上促进了元杂剧、散曲等文学艺术的繁荣,反映了人民对专制的反抗和对理想的积极追求,一反和陆九渊“心学”的那种脱离社会实际、压抑自然需求的做法,对于汉族而言某种意义上也是一次思想解放(西欧工业革命的开展是由做好了思想准备,中国五四运动和国民大革命也是由新文化运动做好了思想准备)。

而且元朝的四等人制也激化了民族矛盾(北魏和金世宗汉化之所以能巩固统治就是因为他们缓和了民族矛盾),为明朝推翻元朝统治奠定了基础。

四、地缘原因 前面讲到,铁木真建立大蒙古国后因为东征西讨而成为历史上第二大帝国(3300万平方公里,仅次于公元1921年大英帝国的近3400万平方公里),后因世系分为钦察汗国(即术赤兀鲁思,铁木真长子术赤领地,后因大汗帐篷为金色而得名“金帐汗国”)、察合台汗国(察合台兀鲁思,铁木真次子察合台领地)、汗国(窝阔台兀鲁思,铁木真三子窝阔台领地)、伊利汗国(旭烈兀兀鲁思、铁木真四子托雷之子旭烈兀通过第三次西征建立)和大汗汗国(即元朝),并因此而时常引发叛乱。

先是公元1260年~1264年的阿不里哥之乱(跟争夺汗位),然后是公元1268年~1306年的海都之乱(报复公元1251年从窝阔台家族抢走汗位)。

接着是公元1287~1292年的(不满元廷加强中央集权而损害自身利益)。

再接下来是公元1328~1329年的“三帝之立”(上都拥立泰定帝之子阿速吉八,大都拥立文宗,上都得到辽东、陕西、四川等地支持但最终被大都击败,和世剌被拥立为明宗后暴毙,文宗图帖睦尔复位),最终在元顺帝时江南爆发反元起义时,华北的察罕帖木儿、、李思齐、弼、孔兴、脱列伯、貊高、关保等元军将领依旧混战。

元朝的内讧也为明朝崛起提供了机会,甚至在明朝夺取大都后,退守漠北的北元依旧因内讧分裂为东部的兀良哈、中部的和西部的瓦剌(即卫拉特),而公元1404年帖木儿东征明朝,根据《蒙古源流》的猜想,仍是实际上奔着北元汗位去的。

五、总结 综上所述,得益于政治、经济、文化、地缘等多方面的原因,明朝得以打破中国历史上“北强南弱”的常态而实现逆推,就像战国乱世后出现了秦汉时代、魏晋乱世后出现了隋唐盛世一样,为中国历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随机文章深不见底的危地马拉城天坑,深度100米吞噬3层小楼(死5)卡灵顿事件,再次发生卡灵顿事件/造成灾难性混乱99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网传末日预言和外星人入侵地球(辣眼睛)失眠看什么动图入睡,6张图让你瞬间秒睡(易导致睡太死/慎用)女妖洞具体位置,杨六郎大战女妖成名/山西太行山大峡谷女妖洞成景区

为什么说古时候元宵节的风俗不是“张灯”,而是“点火”

人生有很多痛苦,最痛苦的莫过于人活着,但钱没了,而紧随其后第二痛苦的则是,节还在,但假没了。

对,我说的就是。

提到元宵节,除了吃外,最重要的就是要看灯。

灯,已然是元宵节的标志物了,甚至还延伸出了“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典故。

而关于元宵节最常见的三种起源,如祭祀太一说、汉明帝燃灯表佛说、三元说等,也都是从灯的角度来解释元宵的缘起。

但实际上,张灯习俗是比较晚起的。

正如台湾民俗学家王秋桂在《元宵节补》一文说,“各式各样的灯固然是元宵的主要特色 , 但在这一节日的发展史中,灯到才出现 , 算是晚出的节目内容之一 , 要到唐以后才称为元宵的标志 。

” 而在张灯之前,点火才是元宵节的真正习俗。

1.最初是火 隋文帝开皇十七年,一个名叫柳彧的御史上了条反三俗的奏章。

他对说,最近几年,每到正月十五,老百姓就知道整日玩乐,不是呼朋唤友四处浪荡,就是聚众嬉戏赌博,非但白白地铺张浪费,而且整的男女混杂,有辱斯文。

于是,他请求皇帝下道诏书,禁止一切不文明的行为。

这是目前能见到的,对于正月十五节日最详细的描述,其中,柳彧提到老百姓的节日习俗是“燎炬照地”,即当时民众过节是点火而非张灯。

实际上,直到时期,火仍然是许多地方元宵节的特色。

如清人著作《锡金识小录》提到十七年本地的过节习俗为:十五日元宵节,夜断松木为薪,架而然之朴门左,佐以爆竹银花,日火炉,盖古掺盆遗 意。

民国十九年《永和县志》则提到:十五日元宵,张灯放花爆,并院中放火,曰“打夜火”。

类似的习俗还有许多。

此外,民间流传的关于元宵节起源的口头传说,也能提供相应的佐证。

湖南临湘有这样一则故事,说古时候天鹅降临人间后被猎人射中受了伤,玉帝相当恼怒,于是打算在正月十五这天派天兵下凡放火,要把人畜都通通烧死,以给天鹅报仇。

有个仙女姐姐同情人类,便私自下界告诉老百姓。

为了逃避灭顶之灾,人们便在正月十五这天放烟火、挂红灯,装出大地着火的样子。

玉帝果然上当受骗,不再派天兵放火。

此后,每年到了这一天,人们都张灯结彩放烟火。

元宵节就这样形成了。

其他地方还有助宫女说之类。

虽然各地流传的故事不同,但却有共性:即元宵节之所以要张灯和放烟火,目的是制造出人间着火的假象。

显然,火是核心元素。

简而言之,点火是元宵张灯的缘起,张灯是点火的进一步发展。

然而,为何会发生这种转换呢? 2.燃灯礼佛? 在中国佛教典籍中,东汉明帝被刻画成了印度的中国副本,夜梦金人的典故很多人都熟悉,认为正是因为他的大力提倡,才使得佛教在中国生根发芽并流行开来。

为了提倡佛教,汉明帝下令全国,在正月十五这一天要全部挂上灯笼,以此礼敬佛祖,即所谓的“燃灯表佛”,灯节就此形成。

以上便是元宵节起源的汉明帝燃灯表佛说。

不过,这一说法通常认为是后人所编造的。

其史料来源是宋元之际的《岁时广记》所注引的《僧史略·汉法本传》,其中铁口直断,“西域十二月三十日,乃中国正月之望,谓之大神农变月。

汉明帝令烧灯,以表佛法大明。

”但《汉法本传》通常被认为是伪书。

两晋南北朝时期,佛道为了争夺信众,开始不断撕逼,为了抢占理论高度,双方都不约而同地搞潜心创作,一系列匪夷所思的伪书在此期间大量面世,道教最著名的便是传说中的《化胡经》,《汉法本传》则是佛教所编撰的伪书之一。

除了燃灯表佛故事不可信外,根据吴焯先生的研究,汉明帝夜梦金人一说恐怕也是后人所附会的,因为佛教最早传入中国大概是在西汉末年,而根据《》的记载,皇室之中最早信奉佛教的是明帝的弟弟楚王。

而即便是刘英本人,对于佛教也不太了解,只是将当做黄老一般的神仙去祭拜。

但是,转折又来了,虽然人物不对,但观灯源于佛教恐怕确有其事。

3.从火到灯 燃灯表佛之说在佛经中随处可见。

佛经《莲花面经》记载,释迦牟尼去世之前,明确告诉弟子,希望在自己去世后,信徒能为自己设七天七夜的供养大会,供养的方式便包括“种种灯明”。

另一部佛经《佛般泥洹经》则提到,在佛涅槃之后,信徒将他的舍利用金罂盛放,置于金床之上,然后“天人散华伎乐,绕城步步燃灯,灯满十二里地”。

显然,就佛教而言,以燃灯方式供养佛祖是释迦牟尼本人意愿,属于正统教义。

而根据《大唐西域记》的资料,其燃灯礼佛的时间正是在中国的正月十五日。

自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中国以来,伴随着持续的动乱以及胡人入主中原,佛教得到迅猛的发展,远超道教而成为信众最多的宗教,上层社会也迅速投入佛教的怀抱。

基于此,许多佛教习俗逐渐被吸纳融合,成为中国本土的社会习俗,元宵观灯便是其中一例。

元宵观灯习俗较早的史料记载出现在隋炀帝时期,自诩为文学大家的隋炀帝曾有诗作《正月十五日于通衢建灯夜升南楼》,诗云: 法轮天上转,梵声天上来。

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

月影凝流水,春风含夜梅。

幡动黄金地,钟发琉璃台。

诗中提到的“法轮”、“梵声”显然都是佛教术语,表明在看来,元宵节的种种习俗源自佛教。

类似的诗句还有很多,比如诗人崔液的《上元夜六首》之二: “神灯佛火百轮张,刻像图形七宝装;影里如闻金口说,空中似散玉毫光。

” 这里,作者将元宵的花灯与佛火等而视之。

如果说隋炀帝时期是元宵张灯习俗的开始,那么其定型则是发生在唐代。

时期,有位名叫僧婆陀的佛教徒上书皇帝,请求在元宵节时燃灯三天三夜,皇帝批准了这一请求。

其后玄宗即位,再次下诏,以十四、十五、十六三天燃灯,并以为定式。

就这样,元宵张灯成为此后千年的惯例。

随机文章二战苏联主力战斗机浅析,共15000多架速度碾压德军战机西方神话十大魔神,萨麦尔加百列榜上有名(地位曾仅此上帝)七大被宣布灭绝又找到的动物,山地矮袋熊灭绝2万年被再次发现哥斯拉是好的还是坏的,曾帮人类击败恐怖怪兽拯救地球/亦正亦邪北极冰川什么时候消失,冰川什么时候融化(全球变暖冰川消退)

古时候秀才的地位与待遇究竟有多高?比平民百姓不知道好多少

自实行考试以来,在一千三百多年的时间里,无数读书人为了鲤鱼跃龙门,成为天子门生,挤破了脑袋。

但是录取的人数就那么多,像明清两朝,每次录取人数也不过是在两三百人之间。

那些考不上的人怎么办呢?只能继续以举人的身份,三年后再战科场。

比举人身份低一级的就更苦了,想参加会试,你得先考中举人。

其实,秀才也不是那么好考的,《》中考了半辈子,五十多岁了,依然是一个白丁。

若非提学周进看他可怜,心动恻隐之心,他连秀才也不没指望。

然而并不是说考上秀才就高枕无忧了,古代秀才的待遇与地位跟举人与进士相比,差的老鼻子远了。

以科举考试完备的明清两朝为例,秀才可以免除徭役,不用给官府当免费劳力;在北方地区,可以免除几亩地的官租,就连房子的高度也可以比普通家人多出三寸。

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一旦有了秀才功名,可以见官不拜;秀才犯了事,不能用刑,必须将其功名革除才可以。

穿戴方面,秀才可以穿上穿盘领长衫,头戴方巾,脚蹬长靴。

的秀才甚至可以佩剑,出门随便游学而不受限制,如果是老百姓,出远门必须要有官府开的路引。

物质福利方面,明代的秀才每月甚至还可以从官府领到1两白银以及一天一升米,偶尔还有鱼肉油盐。

所以,秀才即便什么活都不做也饿不死自己,不过这样坐吃山空会很穷,所以又有穷秀才之称。

穷秀才能穷到什么程度呢?如果科举不顺,秀才们只能另谋出路,一般从事塾师、充、行医、当讼师、看风水、下海经商等。

著名小说家年轻时就考中了秀才,不料这竟成了他科举的巅峰。

以后几十年一直困顿科场,累试不第,不得已去给官宦人家的子弟当塾师,这塾师生涯一直做到70岁。

所以,在过去只是一个秀才身份,对于读书人来说实在是高不成、低不就,不像举人可以做官。

如想再进一步,就必须继续往上考。

据明朝笔记小说《云间杂识》载:有个叫吴平坡的秀才,平生有三大愿:一愿芜湖抽分,二愿买杨千户房屋,三愿买某娼为妾。

弘治十八年,他果然考中进士,三愿也顺利实现。

此秀才三愿,看似低俗。

但是在“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古代,无疑是非常现实的。

随机文章中国夏朝文化的重要遗址在哪里?小行星撞击地球2018年若发生,威力堪比1000颗原子弹美国超级黑科技tv-8核动力坦克,克莱斯勒打造水陆两栖核战坦克世界上最大的黑洞有多大,是太阳的180亿倍/可媲美整个银河系宇宙白洞和黑洞有什么区别,黑洞吸入白洞吐出/白洞未被证明

加入收藏
               

古时候南北战争中,为什么只有明朝能够从南方逆推战胜北方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