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可以刷的卫星今年上天

【菜科解读】
第九届中国航天日主场活动举办前夕,院士在汉透露:
手机可以刷的卫星今年上天
10年前,通信卫星、导航卫星、遥感卫星互不干扰,如今它们紧紧抱在一起,三星一体化逐步变为现实,东方慧眼系列卫星将于今年发射,拿着手机刷卫星也即将出现。
22日,在第九届中国航天日主场活动举办前夕,遥感院士李德仁和导航院士刘经南纵论导航技术和遥感技术的融合之路。
快舟一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将天目一号气象星座19-22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
新华社发(汪江波 摄)
北斗导航精度最高可达厘米级
北斗的功能最多,精度最高。
中国工程院院士刘经南表示,北斗有定位、导航、授时基本功能,还有通信功能。
北斗三号有短报文通信服务。
它最终以芯片的模式进入到手机里,只需10块钱的成本,即可做到不换卡、不换号、不增加外设,在没有手机信号的时候依然可以发送短信,和外界连线,实现星地短报文通信,还可以实现音频、视频星地间双向通信。
将导航与通信进行了结合,这是其他导航卫星所没有的。
刘经南院士表示,这一点也使北斗具备搜救功能,当用户在大海或沙漠等人迹罕至的地方发生危险时,即使没有手机信号的时候依然可发送短信,报告用户的位置,提供位置信息。
发出求救信号后可通过北斗短报文安慰用户——救援队伍需要多长时间过来。
因为有北斗,你可以和外界保持联系。
现在打出租车,司机很少打电话找客人,这就是北斗的功劳。
刘经南院士说,过去在定位精度10米的时候,导航往往无法显示客人在马路这边还是那一边,而现在精度是5米,很容易知道客人是在马路的哪一边,司机甚至还可以把出租车开到客人身边,根本不用电话再联系乘客。
其实,北斗从精度来讲,授时精度可达到20纳秒,定位精度可达分米级厘米级。
一般手机导航地图达不到分米级,但在自动驾驶汽车上,高精度地图导航精度已经达到厘米级。
据悉,与其他全球导航系统一次性到位有所不同,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采用三步走战略,从北斗一号到北斗三号,用20多年走完他国40多年的发展之路,创下中国速度。
作为继美国GPS、俄罗斯格洛纳斯、欧洲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后的破局者,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后来居上,不仅功能最多,精度也最高。
下一步,我们的目标就是与遥感进一步融合,飞机、轮船来自哪里,不仅能看到还能够辨别。
刘经南院士表示。
珞珈一号关于叙利亚夜光研究成果
获联合国采纳
导航和遥感是两种不同的技术,为何导航院士也要关注与遥感的融合?
据悉,导航技术主要关注于目标的连续定位和运动状态的监测。
导航技术侧重于点目标的定位,如车辆、飞机或个人设备的定位。
而遥感技术则主要应用于获取地表或大气层以上目标的几何和物理参数,遥感技术更侧重于面状目标的监测,如地形地貌、环境变化等。
通信、导航、遥感,全世界这三件事情原来都是分开做,各干各的。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仁告诉记者,他首先提出要把中国的通信卫星、导航卫星、遥感卫星一体化,提供空天智能服务。
随后,李德仁院士联手其他科学家给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提出了这个设想——建设三星一体化的空天信息智能服务体系。
建议最终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采纳,2013年便启动2亿元的重大专项,开启珞珈系列卫星的实验计划。
2018年6月2日,全球首颗专业夜光遥感卫星珞珈一号发射升空。
该卫星首先做了叙利亚4年战争的夜光变化,显示叙利亚83%的夜光灯消失,这个结论被联合国采纳。
后来,阿富汗地震、土耳其地震,珞珈一号都免费提供地震信息,比如震中在哪、损失多大,一清二楚。
李德仁院士回忆,北斗在2020年组网后宣布对全球免费服务,但是美国不让北斗在美国建设地面增强系统,不让我们的北斗在美国赚钱。
后来升空的珞珈二号卫星上做了一个系统,向地面发送两个增强信号,在没有地面增强系统的情况下,北斗在美国可以达到米级和厘米级的精度,实现了低轨的导航增强系统。
珞珈二号卫星穿云透雨
河北救灾立功
珞珈二号是全球首颗高分辨率合成孔径雷达卫星,最高分辨率能达到0.5米。
具备穿云透雨的能力,可提供全天候的监测服务。
2023年7月的河北水灾,这颗卫星发现水下面的大漏点,而人看不到,为救灾立了大功。
李德仁院士高兴地表示。
#p#分页标题#e#去年1月15日发射的珞珈三号卫星,是世界上第一颗把遥感卫星和人工智能结合起来的卫星,能把遥感影像实时传输至用户终端,可以在手机上提取信息。
李德仁院士介绍,目前他们正在研制东方慧眼系列卫星,该系列的高光谱卫星有22个眼睛,可看见多种可见光和不可见光,预计今年上天,是通导遥一体化卫星。
普通人就可以用手机调用头顶的卫星,3到5分钟内就可以看到自己想看到的图片或者视频内容。
未来,我们就可以利用5G或6G网络,拿着手机‘刷’卫星。
李德仁院士计划在2030年前,发射200多个智能卫星,包括100多个光学高分卫星、100多个雷达高分卫星,时间分辨率5分钟。
还有4个高光谱卫星和4个热红外卫星,前者能够5天把地球扫描一次,后者能每天把地球扫描一次,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快准灵服务。
(长江日报记者杨佳峰 实习生彭冠迪)
【编辑:邓腊秀】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大武汉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
24小时报料热线:027-59222222。
土星有行星环,地球为啥没有?本来地球曾经有过,火星将来也会有
这四颗行星都属于巨行星,它们的引力比岩质行星更大,因此它们能够将星球周围的小物质吸附过来,从而形成行星环。
除了质量不同之外,行星环的形成与行星与太阳的距离也有一定关系,太阳系四个岩质行星都没有行星环,另一个真相也是它们都距离太阳较近,太阳风就比较强烈,而在太阳光的照射下,水分子也无法凝结成冰晶,更无法与尘埃凝聚成较大的小行星等,所以就很不容易形成行星环了。
不过,行星环还有另一种形成模式,就是行星的卫星围绕行星运行的时候,或者其他大个头的小行星或彗星等路过行星的时候,它们若与行星的距离达到洛希极限,那么这颗小星体就会分解成为行星的行星环,比如若月球距离地球大约1万公里的时候,就会被地球的引力撕成碎片,从而变成地球的行星环。
本来在月球形成的时候,就经历过成为地球行星环的一刻,天文学家们普遍认为月球是由于一颗质量较大的天体撞击地球之后形成的,撞击后飞溅出去的碎块曾经形成了地球的行星环,但是由于这个行星环的物质分布很不均匀,导致行星环的物质凝聚融合在一起,形成了月球。
而火星的卫星火卫一由于距离火星较近,并且仍然在一步步靠近火星,所以他将来也有可能会到达火星的洛希极限,从而成为火星的行星环也有一种可能是将来直接撞击的火星上。
星空有约|今年别错过火星和这三颗行星同框
届时,公众将看见两颗明亮行星近距离同框。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科普专家介绍,这是2024年适宜观赏的第一场太阳系行星相合。
什么是行星相合?紫金山天文台科普主管王科超介绍,天文学上定义的合并非两个天体真的合并在一起,而是指两个天体的地心视赤经或地心视黄经相同。
行星合行星、行星合月都指的是两个天体的地心视赤经相同。
不同于每个月会发生多场的行星合月,2024年全年共有12次太阳系行星相合,这与行星在天球上‘走’一圈的时间有关。
王科超说,今年最适合观赏的行星相合,除了2月22日的火星合金星,还有4月11日的火星合土星,以及8月15日的火星合木星。
这四颗行星都很明亮,且这三次相合两个天体间的角距离都不到1度,肉眼就能看到两颗星同框的画面。
何时适合观赏这三次行星相合呢?天文学上合是一个精准时刻,但对公众观测而言,在‘合’的前后几天都可观赏这一天象。
王科超说,三次相合时,两颗行星都位于太阳的西边,观赏时间都在日出之前。
具体到火星合金星,适宜观赏的时间约为日出前一小时,火星合土星的适宜观赏时间约为日出前一个半小时,火星合木星则是在午夜后到日出前都适宜观赏。
肉眼观测这三次相合,两颗行星相距这么近,如何分辨?王科超建议,一是从亮度上看,相合时,金星、木星都明显比火星要亮,土星比火星稍亮些。
二是从方位上分辨,肉眼看去,相合时,火星在天空上位于金星的下方,位于土星、木星的上方。
我们肉眼看到的两颗行星同框,是由于两颗行星及地球在运行过程中,排列成近似一条直线而出现的视觉现象,两颗行星实际上相距甚远,以火星与土星为例,二者间距离约为12亿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