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仙座流星雨刷屏流星雨的形成还有这些小谜团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4-07-17 点击数:
简介:英仙座流星雨刷屏流星雨的形成还有这些小秘密

【菜科解读】

作为8月夜空中一部令人期待的天象大片,英仙座流星雨在8月12日晚迎来极大期,流星划过夜空的美照也开始刷屏。

有网友遗憾,因为下雨或者其他客观原因,没能观测到流星雨。

专家介绍,今年12月还有双子座流星雨,流量也比较稳定。

此外,流星雨的形成,还有这些小秘密。

英仙座流星雨活动时间在啥时候?

英仙座流星雨的观测历史十分悠久,也有圣洛朗的眼泪之称。

它是北半球三大流星雨之一,其他两个分别是象限仪座流星雨、双子座流星雨。

但英仙座流星雨出现在北半球的夏季,对天文爱好者而言,观测条件更加舒适一些。

据报道,属于英仙座流星群的流星速度较快,高达59千米/秒,属于高速流星群。

流星本身划过夜空的时间也就零点几秒,其中有些较亮的流星闪过后会留有持续数秒的余迹。

不过,有不少网友提出,因为下雨或其他观测条件的影响,昨晚并没欣赏到流星雨密集划过天际的美景。

其实,英仙座流星雨每年的活动时间段从7月17日到8月24日,持续约一个多月时间。

理论上来说,本次流星雨的ZHR 天顶每小时出现率约在800之间。

这次英仙座流星雨极大期是在12日,过了‘极大值’后‘流量’会有所下降,但如果观测条件合适,之后几天还是可以看到。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副研究员黎耕表示。

流星雨的小秘密

关于流星雨,另外一个知识点就是,一般认为,大多数流星雨源于彗星遗留在轨道上的碎片。

通俗而言,彗星在扁椭圆轨道上围绕太阳运行,每接近太阳一次,就会有一些冰或者其它物质被抛出来留在轨道上。

黎耕说,当地球的轨道和彗星轨道相交的时候,上述被抛出来的碎片便冲入大气层,形成流星雨。

因为地球每年都要通过这个碎片带,这就是为什么每年我们看到特定流星雨的日期基本上都是一样的、非常有规律的原因。

值得注意的是,英仙座流星雨的母体,是一颗名叫109P/斯威夫特-塔特尔的彗星。

这颗彗星的回归周期大约是130年。

比方说,这颗彗星每次回来,都会再次留下一堆新‘碎片’,所以这个‘碎片带’就总有。

黎耕解释。

当地时间2019年8月12日,白俄罗斯,明斯克西北约100公里的克里瓦村的一座中世纪城堡废墟上一颗英仙座流星雨穿过夜空。

12月,双子座流星雨可以期待

对美丽的流星雨,不少天文爱好者都满怀期待。

曾有媒体总结出观赏攻略,比如要在视野开阔的地方、去远离城市灯光的郊外等等。

黎耕说,观测流星雨并不难,也不需要特别的设备。

用肉眼观赏的话,只要找相对黑暗且平坦的地方,找到流星雨辐射点的方向,然后等着看就可以了。

不过,由于由于地面灯光、月亮光等影响,实际人们看上去的流星数会比ZHR的数值更少,所以观看流星雨需要一点儿耐心和运气。

另外,今年12月14日,还有著名的双子座流星雨,它和英仙座流星雨每年的流量都比较稳定。

据说,双子座流星雨达到峰值时,每分钟便会出现数颗流星,因此也被称为流星雨之王。

这场流星雨,你会去看吗? 记者 上官云

最大火星地震的地震波揭示了可能的流星体撞击

最大火星地震的地震波揭示了可能的流星体撞击读数取自于 2018 年登陆火星的洞察号。

洞察号是第一个深入研究火星“内部空间”:地壳、地幔和核心的外层空间地震仪。

(神奇的地球uux.cn)据cnBeta:在火星上探测到的最大地震揭示了其地壳中的层,这些层可能表明过去与大质量物体(如流星体)发生过碰撞。

以前的数据表明过去发生过大的影响,研究结果提供了可能支持这一假设的证据。

这项由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UCLA) 行星科学家领导并发表在《地球物理研究快报》两篇论文中的研究还表明,火山岩和沉积岩的交替层位于地表之下。

4.7 级地震或火星地震发生在 2022年5月,全过程持续了四个多小时,释放的能量是之前记录的任何地震的五倍。

虽然按照地球标准,地震的强度不大,但它的威力足以将地震表面波完全环绕地球的圆周,这是首次在火星上观察到这种现象。

“InSight 着陆器上的地震仪记录了数千次火星地震,但从未发生过如此大的地震,着陆后花了三年多的时间才记录下来,”通讯作者、地球、行星和空间科学教授 Caroline Beghein 说。

“这次地震产生了不同种类的波,包括两种被困在地表附近的波。

此前,在两次撞击事件之后,从未在火星地震期间观察到这两者中的一个。

”绘制地震活动图、对火星的影响位置和频率以及内部结构对于未来前往火星的任务非常主要,因为它将告知科学家和工程师在何处以及怎么修筑结构以确保未来人类探险者的安全。

与在地球上一样,研究地震波怎么穿过岩石可以为科学家提供有关地球地表以下温度和成分的线索,这有助于为寻找地下水或岩浆提供信息。

它还有助于科学家了解过去塑造地球的力量。

Beghein的小组结合了两种类型的表面波(称为 Love 波和 Rayleigh 波)的测量结果来推断地下剪切波的速度,该剪切波水平传播并垂直于波传播方向移动岩石。

这是首次在火星上同时观察到Love波和Rayleigh波。

测量结果表明,当地下 10 到 25 公里之间的岩石在几乎平行于行星表面的方向上振动时,剪切波在地壳中的移动速度比岩石在垂直方向振动时更快。

“这种波速信息与地壳内部的变形有关,”Beghein 说。

“很久以前沉积的交替火山岩和沉积层,或非常大的撞击,如流星体,很可能是我们观察到的地震波测量结果的真相。

”这些数据还使 Beghein 小组的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博士后研究员 Jiaqi Li 了解到,剪切波在火星南部高地地区的移动速度比在北部低地地区快。

火星北半球海拔较低,陨石坑比南半球多。

解释这种差异起源的流行理论对低地产生了很大影响。

新数据表明低地存在厚厚的沉积岩堆积和相对较高的孔隙率。

大量的气体,例如沉积岩中的空气,会减慢波浪的速度。

火星遭流星撞击所产生的地震活动可揭示火

      火星遭流星撞击所产生的地震活动可揭示火星内部详细情况  (神秘的地球uux.cn)据EurekAlert!:2021年12月24日,美国宇航局(NASA)的InSight登陆器记录到火星表面发生了一次具有明显特征的席卷火星表面的大型地震事件——这是第一次在这颗遥远行星上观测到的最大规模的地震事件之一。

  研究人员现在通过两项研究证明,这一事件和同年早些时候探测到的另一地震事件是由一颗流星撞击引起的;研究人员用该次撞击产生的表面波来分析火星壳部的结构。

一颗行星的壳部和幔部结构可为其起源和演化提供有关的重要信息。

沿着行星表浅层面传播的地震波被称为表面波,它们可被用来绘测这些结构特征。

然而,到目前为止,除了地球之外,还没有在任何行星上探测到这种波。

尽管在这颗红色星球上的地震性震动和流星撞击并不罕见,但探测和描述它们一直颇具挑战性。

然而,发生在2021年下半年的两次地震事件的规模特别大。

  在第一项研究中,Liliya Posiolova和同事利用火星勘测轨道飞行器拍摄到的火星表面图像证明,这两次事件是由流星撞击引起的。

这些碰撞形成了两个巨大的撞击坑(直径>130米),其产生的表面波回荡于整个火星。

在第二项研究中,Doyeon Kim和同事利用这些表面波(它们是第一次在火星上探测到的表面波)来更好地了解InSight登陆器下方的火星内部结构。

Kim等人发现,火星的壳部比之前推测的要更致密。

这些变化可约束火星壳部的组成、形成和厚度模型。

  Yingjie Yang 和 Xiaofei Chen在一篇相关的《视角》中写道:“InSight登陆器预计将在2022年12月结束其运行,因为它的太阳能电池板上积聚了尘埃。

然而,持续对已经记录的地震数据进行研究应能继续做出有关火星结构的新发现。

加入收藏
               

英仙座流星雨刷屏流星雨的形成还有这些小谜团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