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系起源于无中生有的浮云吗?科学原因原本如此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4-27 点击数:
简介:主流天文学家、天文物理学家们一致认为,我们太阳系是由一坨很大的星际分子云和宇宙尘埃凝聚而成,这团分子云

【菜科解读】

主流天文学家、天文物理学家们一致认为,我们太阳系是由一坨很大的星际分子云和宇宙尘埃凝聚而成,这团分子云并非原始的宇宙星云,而是经历过超新星大爆炸后的残留气体物质。




那么宇宙中的星际分子云又从哪里来,为何会发生超新星大爆炸呢?这种太阳系形成理论是科学家们随便说说,还是有什么证据支柱,科学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一次弄清楚这些问题。


首先说说标准宇宙模型描述的最早期宇宙。



被科学界广泛接受并认同的标准宇宙模型认为,宇宙诞生于138亿年前,起源于一个奇点的大爆炸。


大爆炸之前一片虚无,爆炸开始后时空才出现了。


人类可研究的宇宙是从普朗克时间、普朗克尺度开始,也就是大爆炸发生后的10^-43秒开始,那时的宇宙尺度只有10^-35米,温度为10^32度,密度为每立方厘米10^94克。


这个时候的物质到底是什么,迄今无法描述,因为其密度比质子密度高出10^78倍,超出人类现阶段理解的所有物质。


那时候,现在宇宙中存在的四种基本力还是合在一起的,随后,宇宙开始暴涨和冷却,引力率先分离出来,接着夸克、玻色子、轻子等基本粒子出现,强相互作用随之分离出来。


暴涨只维持了10^-33秒,宇宙却已经得到先前尺度的10^30倍,也就是说,如果暴涨从普朗克尺度的10^-35米的尺度开始,暴涨后的宇宙也只能膨胀到了约百分之一毫米 10微米,比一个红细胞还要大点。


如果暴胀前的宇宙有1毫米的话,那暴胀后就膨胀到了10亿光年!问题是现在还没有人说得清楚宇宙暴胀前尺度多大,我们就不纠缠于此了,让科学家们继续去研究吧。


理论给出的情况是,宇宙大爆炸0.01秒后,宇宙温度已经降到了约1000亿度;大爆炸1秒后,温度降到了100亿度。




这时,光子、电子、中微子、质子、中子虽然已经出现,但核力还不足以束缚住质子和中子,因此原子无法形成,也就没有我们现在理解的各种物质。


一直到大爆炸后30万年,宇宙温度降到了3000度,中性原子才得以形成,组成了最简单的化学元素氢和氦,还有极少量的锂。


而大爆炸前的量子真空在暴涨期也达到了全盛,以暗能量的形式弥漫在整个宇宙,暗能量也越来越明显地推动着宇宙加速膨胀。


这个时候,暗物质和暗能量的博弈开始了,暗物质以引力的方式让以氢为主的分子云凝聚,渐渐形成了太阳和宇宙岛,而暗能量则推动着宇宙继续膨胀。


观测研究发现,迄今最早的宇宙岛形成于大爆炸后的3.2亿年,而我们的银河系则形成于大爆炸后38亿年,现在的年龄约100亿岁。


那么,宇宙是怎么从无到有,从一些简单的气体进展到太阳、宇宙岛,从只有简单的氢和氦元素,制造出了如今已知的118种元素,并由此组成了千姿百态的世界呢?原本这个过程是从能量~物质~引力~核聚变的循环中不断转化出来的。


宇宙看似无中生有,但无并非真无。



大爆炸宇宙论完美地诠释了整个宇宙演化现象,由此成为主流科学界公认的标准宇宙模型。


这个理论认为,宇宙起源于一个奇点,这个奇点无限小,密度无限大,温度无限高,曲率无限大,138亿年前的某一天,它突然爆发了,就产生了时空和现在的可观测宇宙。


那么,既然宇宙没有诞生前什么都没有,又如何会产生奇点呢?现代量子力学的真空零点能理论正在探讨和解释这个问题。


量子力学认为,能量无处不在,即便在绝对真空中,也蕴藏着很大的本底能量,这些能量就叫真空零点能。


这些能量以虚粒子的形式不断涌现,科学的术语叫量子随机涨落,正负虚粒子不断成对涌现又相互湮灭,似乎很完美的坚守着能量守恒定律。


如果这种守恒一直完美无缺,宇宙就不可能出现。


研究认为,宇称其实就是不守恒的,对称性会发生破缺,在真空中量子涨落也会出现破缺,就是个别虚粒子没有湮灭而残留下来,就成为了宇宙爆发的奇点。


有人可能会说,即便这个说法是真的,但一个虚粒子形成的奇点为啥有那么大的能量呢?这不是开玩笑吗?我和大家一样,也有这种疑问。


但我们是凭想象,而科学家们则是通过数理逻辑和实验进行了复杂的科学论证,证实了这种能量的真实存在。




率先提出黑洞一词的著名物理学家J·惠勒估算出这种能量密度每立方厘米可达10^95克。


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宇宙大爆炸起始的普朗克时间,密度为为10^94g/cm^3,只是真空零点能密度的十分之一;而科学估算现在可观测宇宙的总质量有10^54g 包括暗物质,只有真空零点能1立方厘米密度的10^41分之一,也就是10亿亿亿亿亿分之一,因此,真空零点能一个虚粒子成为宇宙大爆炸奇点就一点也不奥秘了。


至于真空零点能为啥有这么很大的本底能量,这是量子物理学家们深刻研究的话题,其中的论证原理和公式很深奥很繁杂,就无法在这种科普文章中讨论了,高水平且有疑问的朋友可以找海森堡、爱因斯坦、惠勒等相关科学原著去学习一下。


我要告诉大家的是,我在这里用通俗语言普及的每一个科学论点都是有出处的,是已经被科学界广泛接受的常识。


爱因斯坦之所以伟大,其中之一是他发现了质量和能量具有确定的当量等价关系,它们能够相互转化,并用著名的质能方程简化公式表达为:E=MC^2。


这也可以部分解释我们宇宙的由来:宇宙起源于超乎想象的很大本底能量大爆炸,从此有了时空,并进入了能量与物质的转化过程,最后形成了现在的世界。


在宇宙运动和演化中,引力扮演了至关主要的角色。



初始宇宙形成的氢分子云飘荡在每个角落,由于引力作用,这些引力包括可见的氢氦分子之间的相互引力作用,更多借助于暗能量的推动,逐渐被聚集在一起。


随着收缩得越来越紧密,引力作用于不同距离和位置的不平衡,会导致整个云团发生摆动和旋转,且由于角动量守恒,收缩得越小旋转得越快,分子云被甩成盘状,有点像旋转的意大利薄饼,不过这个薄饼半径有1000个天文单位 1500亿千米,这就是原行星盘。


位于盘面中心的气体吸附得越来越大越来越紧密,形成坍缩之势,核心的温度越来越高,压力越来越大,达到一定临界点就点燃了氢核聚变,一颗太阳就诞生了。




而在行星盘中的气体尘埃则会在碰撞中相互吸附形成星子,在引力作用下星子会将附近轨道的尘埃碎片不断吸附让自身变大,最后成为行星。


刚刚诞生的太阳会继续将附近的气体尘埃吸附掉,并辐射出猛烈的太阳风,将没被吸附的气体和尘埃碎片等吹远。


这之后,一个核心具有至少1颗太阳,周围带有若干颗行星的太阳系统就形成了,这个系统除了太阳和行星,还会有大大小小的矮行星、行星卫星、数不清的小行星、彗星、尘埃等等,我们太阳系也是这样形成的。


那么,为何可以肯定的说,太阳系只能是超新星大爆炸后的产物呢?

至少有两个真相说明这个问题:一是太阳的年龄才50亿岁,而宇宙的年龄已经有138亿岁了,也就是说,太阳是在宇宙88亿岁的时候才开始形成的,这时宇宙中的原始星云已经很少了;二是组成太阳的元素并非只有氢和氦,还有重金属,尽管这些重金属只占1~2%,但却是原始星云中没有的。


前面说过,宇宙诞生后的组成很简单,可见物质只有氢和氦,以及极少的锂,比它们更重的元素基本没有,那么现在的重元素从哪里来的呢?

研究证明,宇宙中出现越来越重的元素是核聚变的结果,核聚变的过程就是将较轻的元素融合成更重元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有一部分物质会损耗,转化为很大能量。


我们知道,太阳之所以成为太阳,是因为核心很大的压力和温度点燃了核聚变,最早的核聚变就是将四个氢元素融合成一个氦元素,这样宇宙中的氦元素就会越来越多。




但核聚变并不是到氦元素就结束了,太阳质量越大,其核心温度和压力越高,就能点燃越重元素的核聚变。


每颗太阳核心的氢元素全部转化为氦之后,理论上核聚变就会停止。


没有了很大的辐射压抵御太阳很大质量的引力收缩压,太阳物质就会急剧向核心坍缩,形成更高的压力和温度。


像太阳这样的黄矮星,氢核聚变结束后,坍缩导致的核心温度可达1亿度,就会点燃氦核聚变,一路聚变到6号碳元素结束。


更大的太阳会一路点燃更重元素的核聚变,具体为:温度达到2亿度时,则点燃碳、氧核聚变,一路得到氖、钠、镁、铝等元素;温度达到15亿度时,则点燃氖、镁,得到硅、硫、氩、钙等元素;温度到达20亿度时,则得到铁-56。


铁元素是所有元素中最惰性稳定的元素,因此再大的太阳核聚变最后也只能到此终结。


那么比铁更重的元素还有几十种,又是如何来的呢?这就是大质量太阳的必定归宿~超新星大爆炸的结果。


科学观测和研究发现,相当太阳质量8倍以上的太阳,核心的核聚变会一路到达铁-56结束,聚变停止后,很大的太阳质量向核心坍缩会导致热核失控,反弹的压力会将自己炸得粉碎。


在大爆炸过程,压力和温度达到令人恐怖的程度,温度可达100亿度以上甚至上千亿度,瞬间爆发出比太阳一生辐射总能量还要大的能量,亮度可达太阳的5亿倍到50亿倍。


超新星爆发除了大质量太阳,还有白矮星和中子星超过质量临界点,白矮星吸积超过钱德拉塞卡极限 太阳质量的1.44倍,中子星吸积超过奥本海默极限 太阳质量的2~3倍,就会发生超新星爆发。


中子星、白矮星、黑洞的相互碰撞也会导致强烈的能量爆发,这些都会向外抛射出重元素。


研究发现,宇宙中的黄金等重元素,重要就是中子星相撞抛洒出去的渣滓。


2017年10月全球许多天文台同时观测到一次重大引力波事件,就是两颗中子星碰撞合并被称为GW170817的事件,据估算,这次碰撞有300颗地球质量的黄金被从中子星上撞到了宇宙空间。





所以一些科学家们认为,地球上的黄金重要是中子星相撞得来的,它们飘荡在宇宙,在地球形成初期以陨石雨的方式砸在地球上,因此天上掉馅饼的事情并不是完全没有哈。


在超新星爆发的特别高温高压下,铁以后得各种重元素才得以聚合诞生了。


由此,我们宇宙中除了氢和氦,其余的重元素就都出现了,这些相对较重元素虽然在整个宇宙中只占有1%左右,却让整个世界变得丰富多彩,姿态万千,包括出现我们人类和各种物种。


太阳系里的重金属就超过了1%,具体丰度为氢和氦原子总数约占据了99%,质量占据了97%,也就是说其他重元素原子总数约占据了1%,或者说重元素质量约占3%。


因此,形成太阳系的分子云就不是宇宙原始的分子云,一定是经过超新星大爆炸后残留的分子云。


有人可能觉得太阳系重元素才占据总质量的3%,如何能够形成地球这样重要由重元素组成的很大的行星呢?本来,地球在太阳系是很渺小的,质量只占太阳系的0.0003%。


在太阳系,像地球这样的岩石行星也只有4颗,即地球、金星、火星、水星,这4颗类地行星质量加起来也不到太阳系总质量的0.0006%。


而太阳系的其他4颗巨行星,即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都属于气态行星,重要由氢和氦等气体组成,因此没有固态表面。




在太阳系形成初期,太阳发出的强烈太阳风将靠近的物质吹往远方,结果是轻物质被吹得更远,重物质就相对难以吹远,这样靠近太阳的4颗行星就重要是由重元素组成的类地 类似地球行星,又叫岩石行星或内行星 地球轨道以内;而距离太阳更远的4颗行星重要是由轻元素组成的类木行星 类似木星,又叫气态巨行星或外行星 地球轨道以外。


以上,就是科学家们知道太阳系是由一坨很大的分子云形成,且并非原始纯洁气体,而是经历了超新星大爆炸的肮脏星云尘埃形成的真相,这个推导完全符合宇宙标准模型太阳演化理论,其形成过程和其他所有类似太阳一样,遵循着宇宙天体演化规律。


科学模型给出了太阳与各类太阳的寿命和宇宙的归宿。



现在,科学观测发现了数千颗中子星和白矮星和许多黑洞,接收到了中子星相撞的引力波,并拍摄到了距离我们5500万光年的M87黑洞照片;还发现并观测证实了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即宇宙大爆炸后的灰烬余晖,观测发现了爱因斯坦环、引力波、引力透镜等等,还有遥远宇宙岛的演化证据。


科学家跟踪研究了亿万颗太阳不同阶段的太阳,其中有正在形成阶段、主序星阶段、演化末期衰老阶段、死亡阶段、死亡后的太阳尸骸等等,研究了红矮星、黄矮星 太阳类太阳、蓝矮星、红巨星、蓝巨星、中子星、白矮星、黑洞等等,就像看到从出生到老去的人生,就能够知道人的一生不同阶段状态和寿命,科学家通过研究不同阶段不同类型的太阳,也得到了太阳不同阶段的状态和寿命。




科学家们利用各种望远镜,不但发现了银河系存在许多太阳形成过程的原行星盘,最近还发现了首个外宇宙岛原行星盘,这个原行星盘坐落在距离我们16万光年之外的大麦哲伦宇宙岛中,是英国天文学家利用哈勃望远镜和坐落在智利的ALMA望远镜发现的,这项成果被刊登在《自然》杂志上。




一个太阳系统原行星盘演化过程只有数百万年到上千万年,观测发现最古老的行星盘有2500万年。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最后每个太阳系统并非都是只有一颗太阳,实际观测发现,一颗太阳的太阳系统只占少数,更多的是双星、三星甚至更多太阳的系统。


如距离我们最近的南门二太阳系统就是由三颗太阳组成,天狼星也是由一颗蓝矮星和一颗白矮星组成的系统。


当然,一颗太阳组成的系统相对运行最稳定,最有利于生命和文明的孕育进展,我们能够生存在太阳系这个稳定的太阳系统,不仅仅是幸运,而似乎是一种必定。


这些观测证实了原行星盘是太阳系统形成过程的普遍现象,太阳系也不例外。


越来越多的证据,都一次次证实了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预言和宇宙标准模型的猜想,也足以说明,在宇宙中太阳的形成具有相同的规律。


太阳的寿命严格遵循与质量成反比的规律,也就是质量越大寿命越短,质量越小寿命越长。


比如已知最大的太阳R136a1,其质量约为太阳的215倍,寿命就只有约300万年,现在已经170万岁了,还有130万年就将寿终正寝。


研究认为,太阳这种质量的黄矮星寿命约为100亿年,现年约50亿岁,正值壮年,是主序星最稳定阶段。


还有约50亿年,太阳就进入演化晚期,就会变得很不稳定,末期会变成红巨星发生膨胀,半径超过现在的200倍,其酷热的气体将气化掉水星、金星,蔓延到地球。




地球会不会被吞噬已经不主要,因为那时地球早已海枯石烂,就像一颗被烤干烧焦的土豆,一切生命早就消失殆尽了。


事实上,太阳系的一切都与太阳息息相关,一旦太阳没有了,所有的行星即便没有被气化掉,也都失去了光明和能量,成为流浪死星。


太阳在红巨星膨胀后期,外围的气体会渐渐消散在宇宙,最后在核心留下一颗碳星,即白矮星,其大小约和地球相当,但质量却约为现在太阳的50%,密度大于每立方厘米1吨。


而小于太阳质量0.8倍以下的太阳,被称为红矮星,这种太阳最小的不到太阳质量的0.08倍。


科学家们2014年发现距离我们40光年的太阳J0523,只有太阳质量的0.077倍,被认为是太阳的最小临界质量,再小就无法点燃核心氢核聚变,成不了太阳。





红矮星由于核心压力小温度低,核聚变缓慢,因此是寿命最长的太阳。


最大的红矮星也有数百亿年寿命,较小的红矮星寿命则可达千亿乃至万亿年,而那颗J0523红矮星,寿命可达令人恐怖的12万亿年,这种红矮星实际上会与宇宙同存亡。


红矮星核心氢核聚变结束后就会熄灭,收缩压力再也点燃不了氦核聚变,因此其归宿是渐渐冷却成为一颗不发光也不发热的黑矮星。


由于宇宙寿命至今才138亿年,因此迄今为止还没有一颗红矮星死去。


而大于太阳质量8倍的太阳,核心的核聚变不会在碳元素结束,而是一直聚变到铁,然后发生热核失控,核心坍缩导致大爆炸,最后核心可能留下一颗中子星;更大质量的太阳,发生超新星大爆炸后,由于核心压力和温度更高,会坍缩成一颗黑洞。


这种太阳的质量一般要在太阳的30~40倍以上。




黑洞是宇宙中的顶级尸骸,通吃一切天体。


观测发现目前最大的黑洞质量是太阳的1040亿倍,编号为J073739.96+384413.2。


所有的黑洞都在吸积周围的天体物质,一切靠近黑洞的天体物质都有去无回,所以有人认为,宇宙最后的归宿可能就是黑洞。



当然,宇宙的归宿还有多种说法,现在主流的说法更倾向于暗物质暗能量的博弈,这是两个死对头,控制着宇宙的走向,暗能量推动着宇宙膨胀,暗物质通过引力让宇宙岛聚拢合并,最后宇宙是大撕裂还是大坍缩,就要看这两种力量博弈的结果是鹿死谁手了。




自从有了哈勃望远镜,人类对宇宙探索的视野就大大延伸了,现在又有了韦伯望远镜,将人类的目光又延伸了几亿光年,已经看到了大爆炸仅4亿年的婴儿宇宙。


根据观测和科学估算,在我们可观测宇宙中,就有上万亿个宇宙岛甚至更多。


在我们太阳系的家园银河系,就有4000亿颗左右的太阳,太阳只不过是这些太阳中普通一员,属于一个中小质量的黄矮星,这类太阳约占银河系太阳总量的12%;银河系或者说宇宙中最多的太阳是红矮星,也就是太阳质量0.8倍以下的小太阳,占太阳总量的约80%以上;而大于太阳质量的太阳不多,只有不到10%。




太阳是宇宙可见物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组成宇宙岛的最重要成员。


但在广袤的宇宙,银河系只是万亿宇宙岛中的普通一员,太阳只是银河系4000亿颗太阳的普通一员,地球只有太阳质量的33万分之一,80万人类就生存在地球这样一粒宇宙尘埃上。


因此人类、地球、太阳系在宇宙中实在太渺小太渺小了,渺小得完全可以忽视不计。


然而我认为,唯有科学精神伟大而永存。


因为只有在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的指导下,才干不断有新的科学发现和对自然规律深入认识,这些将是整个宇宙文明的共识,并参与文明之间的交流,源远流长。


但科学没有绝对真理,也没有尽头,永远在路上。


我们要做的只是跟上科学的步伐,不断学习新知识,增加和不断深化自己对宇宙的认知,才干活的更豁达更明白。


对此,各位如何看?欢迎讨论。



没有太阳地球会变成什么样子:进入冰河时代 人类难以存活

我们知道每一天太阳都会升起落下,从没有一天是缺席的,它在升起之后会给大家带来光和热,让植物生长,就连人类看到晴朗的天气也会觉得心情好上许多,那么没有太阳地球会变成什么样子呢?接下来大家就跟着 的小编一起去了解一下吧!没有太阳地球会变成什么样子太阳是太阳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能够给地球上的植物带来能量,并且太阳系也是以太阳为中心的,不然它就不会叫太阳系了。

太阳系中的行星都是围绕着太阳来进行公转和自转的,那么假如没有太阳地球会变成什么样子呢?首先地球就不再绕着太阳公转,没有太阳的话地球上也就不会有光,气温也会开始快速下降,慢慢进入冰河时代。

因为地球上的光和热都是由太阳提供的,因此如果没有太阳的话地球上就没有这些东西了,相应的,地球上的动植物也会很快死去,人类也只能躲到家中,但是等到原料用尽之后大家也将无计可施,也许人类也会因此走向灭亡。

没有太阳人类能活多久太阳系没有太阳之后,地球在一个星期的时间内温度将会下降到将近零下二十度,然后再过一段时间,地球上的温度就会降低到零下200度左右,动植物会相应死去并灭绝,没多久人类就会因能源耗尽而死。

太阳的寿命还有多少年太阳的寿命应该还有大约五十亿年左右,因为目前太阳正处于核聚变的稳定时期,因此太阳暂时是不会出现问题的,然后大概再过十五亿年之后,太阳的氢元素就消耗殆尽了,这时太阳就会变得不稳定,对地球造成一定的影响。

太阳每天只出现四个小时,黑暗统治地球

恒星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2005年1月20日,太阳爆发X7.9级耀斑,导致北半球一些国家的短波无线电信号中断一个多小时。

虽然1859年那次全球电网瘫痪事件上演可能性不大,到我们也算是领教了恒星活动的威力。

在可预见的未来,恒星活动只会干扰我们的正常生活,形成致命事件的可能性仍然很小。

谢顿认为,许多人都认为小行星对人类生存的影响是致命的,但其发生的概率依然偏低,就算我们处于300万年一次的周期边缘,也有很大的侥幸空间。

对抗小行星的方法也比较成熟,偏转轨道、击溃小行星等都可以实现,这方面的担心其实不用太多。

而比小行星撞击还要棘手的,那就是连发生周期都无法估算的超级火山爆发。

大约在公元536年开始,北半球的欧洲、中东和亚洲部分地区开始被一种神秘的尘埃、大雾笼罩,长达一年半的时间。

环境温度下降、黑暗时间拉长,导致了瘟疫、饥荒、战争和流感大流行。

在北半球的大部分地区,作物歉收,极端干旱,东亚一些低纬度地区还发生了降雪。

现在这个事件的始作俑者基本查明,这是由冰岛火山爆发引发的全球性灾难事件。

这次火山喷发一直到公元640年才基本结束,其中黑暗笼罩着北半球18个月,每天能看到太阳的平均时间只有4个小时,尤其是在公元536的夏天,北半球除极区外的部分地区温度降到了1.5至2.5摄氏度,这也是2300多年来最寒冷的时候。

事件的起因在很长时间内仍然是一个谜,其发现也是通过历载,结合树木年轮分析,确定在公元536年开始了聚变。

冰岛超级火山在公元540年和公元547年两次爆发,火山活动产生了数百万吨的尘埃,扩散到北半球的大部分地区。

农作物减少了光照时间,也减产,爱尔兰甚至将这段时期描述成黑洞的时代。

根据对冰芯的元素分析,硫、铋和火山灰沉积物在公元536年之后大量沉积,也是2000多年来最冷的一个冬季。

粮食的减产也导致东罗马帝国君士坦丁堡需要大量的粮食补给,这座数十万人口的大城市需要更多的粮食。

于是大量的粮食从埃及运到了君士坦丁堡,随之而来的还有老鼠。

结果又把鼠疫给带到了君士坦丁堡,促进了公元541至542年爆发的查士丁尼瘟疫流行。

这次鼠疫集中在地中海沿岸国家,从公元541年开始之后的100多年,鼠疫让欧洲人口减少将近一半,东罗马帝国实力大受影响。

如今超级火山对人类而言依然是无解的灾难,甚至比小行星撞击还要棘手。

因为我们对超级火山爆发的干预措施几乎没有,而小行星撞击好歹也知道从哪儿下手,何时开始预警,超级火山喷发一旦激活,可以说只有招架的份儿。

目前排名第一的应该是黄石火山了,最近一次喷发在公元前63万年,深度改变了全球气候。

1883年,喀拉喀托火山喷发,摧毁了上百个村庄的3.6万人。

该火山在公元535年的喷发更大,与冰岛火山喷发一起影响了整个北半球。

随机文章宋朝的「赏花会」是一个怎么样的活动?可能撞击地球的小行星盘点,最近160万公里每4年造访地球一次德国空军狂风战斗机,海湾战争炸毁伊拉克95座机场中国速度最快的导弹东风21D,可穿透1500公里防线打击航母两个人去普吉岛1万够吗,旅游淡季飞普吉岛1万够了(旺季会很拮据)

加入收藏
Tag: 太阳
               

太阳系起源于无中生有的浮云吗?科学原因原本如此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