贪婪的黑洞每次经过都会消耗相当于三个地球的恒星

X射线物体位于白色圆圈内的某个地方,大约是100米外的针头大小。
图中还显示了一颗2岁超新星的位置。
致谢:uux.cn/丹尼尔·马莱萨尼/潘斯塔尔斯据莱斯特大学:在附近的星系中,一颗像我们太阳一样的恒星正在逐渐被一个小而贪婪的黑洞吞噬,每当它靠近时,就会失去相当于三个地球的质量。
莱斯特大学
【菜科解读】
新事件发生所在星系的光学图像,取自PanSTARRS数据档案。
X射线物体位于白色圆圈内的某个地方,大约是100米外的针头大小。
图中还显示了一颗2岁超新星的位置。
致谢:uux.cn/丹尼尔·马莱萨尼/潘斯塔尔斯据莱斯特大学:在附近的星系中,一颗像我们太阳一样的恒星正在逐渐被一个小而贪婪的黑洞吞噬,每当它靠近时,就会失去相当于三个地球的质量。
莱斯特大学天文学家的这一发现发表在《自然天文学》杂志上,为我们关于黑洞扰乱轨道恒星的知识提供了缺失的一环。
它暗示了仍未被发现的正在被消耗的恒星群。
天文学家被一个明亮的X射线闪光提醒到这颗恒星,它似乎来自附近星系2MASX J02301709+2836050的中心,距离银河系大约5亿光年。
它被命名为Swift J0230,在它第一次发生的时候就被发现了,使用的是科学家为Neil Gehrels Swift天文台开发的新工具。
他们迅速安排了对它的进一步快速观测,发现它不会像预期的那样衰减,而是会明亮地照耀7天,然后突然熄灭,大约每25天重复一次这一过程。
在所谓的准周期性爆发和周期性核瞬变中也观察到了类似的行为,在这种情况下,当恒星的轨道靠近黑洞时,恒星的物质被黑洞撕裂,但它们爆发的频率不同,爆炸主要发生在X射线还是可见光中。
Swift J0230排放的规律性介于两者之间,这表明它形成了两种类型爆发之间的缺失环节。
使用为这两类事件提出的模型作为指导,科学家们得出结论,Swift J0230爆发代表了一颗与我们的太阳大小相似的恒星,在椭圆轨道上围绕银河系中心的低质量黑洞运行。
当恒星的轨道接近黑洞的强大引力时,相当于三个地球质量的物质从恒星的大气层中被分离出来,并在落入黑洞时被加热。
大约200万摄氏度的高温释放出大量的X射线,这些X射线首先被雨燕卫星捕捉到。
现在你看不见了,现在你看见了!雨燕J0230爆发前 左和爆发后 右天空中同一位置的x射线图像。
这些图像是由雨燕卫星上的X射线望远镜拍摄的。
鸣谢:uux.cn/菲尔·埃文斯 莱斯特大学/美国宇航局·斯威夫特主要作者莱斯特大学物理和天文学院的菲尔·埃文斯博士说:这是我们第一次看到像我们太阳这样的恒星被低质量黑洞反复撕碎和吞噬。
所谓的‘重复的、部分潮汐中断’事件本身是一个相当新的发现,似乎分为两种类型:每几个小时爆发一次的事件,以及大约每年爆发一次的事件。
这个新系统正好处于这两者之间,当你运行这些数字时,你会发现所涉及的对象类型也非常到位。
Rob Eyles-Ferris博士与Evans博士一起在Swift卫星上工作,最近在莱斯特大学完成了他的博士学位,其中包括对恒星被黑洞破坏的研究。
他解释说,在我们过去见过的大多数系统中,恒星被完全摧毁了。
雨燕J0230是部分破裂恒星类别中令人兴奋的一员,因为它向我们表明,已经发现的这两类物体确实是相关的,我们的新系统为我们提供了缺失的一环。
莱斯特大学的金·佩奇博士为这项研究进行了数据分析,他说:鉴于我们在启用新的瞬态搜索工具的几个月内就发现了雨燕J0230,我们预计还有更多这样的物体等待被发现。
克里斯·尼克松博士是一名理论天体物理学家,他最近从莱斯特大学搬到了利兹大学。
他领导了对这一事件的理论解释。
他们估计黑洞的质量大约是我们太阳的10,000到100,000倍,对于通常在星系中心发现的超大质量黑洞来说,这是非常小的。
位于我们银河系中心的黑洞被认为有400万个太阳质量,而大多数都在1亿个太阳质量的范围内。
这是首次使用新的雨燕卫星瞬态探测器进行的发现,该探测器由莱斯特大学团队开发,并在他们的计算机上运行。
当一个极端事件发生时,在以前没有X射线的天空区域引起X射线爆发,天文学家称之为天文X射线瞬变。
尽管它们预示着极端事件,但这些事件不容易发现,或者至少不会很快发现,因此开发了这种新工具来实时寻找新类型的瞬态。
埃文斯博士补充说,这种类型的物体基本上无法检测到,直到我们建立了这个新的设施,不久之后,它发现了这种全新的,前所未见的事件。
Swift已经快20岁了,它突然发现了我们从来不知道存在的全新事件。
我认为这表明,每次你找到一种看待太空的新方式,你都会学到一些新东西,并发现那里有一些你以前不知道的东西。
#p#分页标题#e#英国航天局空间科学负责人卡罗琳·哈珀博士说:这是世界领先的雨燕任务的又一个令人兴奋的发现——一个低质量黑洞,每当它轨道足够近时,就会从一颗类似太阳的恒星那里‘咬人’。
英国航天局多年来一直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合作执行这项任务;英国领导了两个关键科学仪器的硬件开发,我们为Swift科学数据中心提供了资金,并将继续提供支持。
科学家给出了两种猜测,第一就是宇宙中可能存在一些喜欢四处游走的恒星。
假如把规模放大到整个世界,那么提起质量大,咱们都会想到黑洞。
目前为止,人们发现的质量最大的黑洞,质量足足是太阳质量的八亿倍。
当然,这仅仅最大的,其它的黑洞质量并没有这么惊骇。
榜首名和第二名差了一个世纪这样的工作,不止会在你的分数榜上,也会出在黑洞质量的比照中。
咱们观测到的一般的黑洞的质量都不会超过几十倍太阳质量。
但饶是这样的质量,也足以捕捉其它天体了。
人类假如误入了黑洞,必定会被吞噬。
看样子,菜叶说说,假如遭遇黑洞,没有天体能够摆脱被拖入内部的命运。
可是工作总有例外。
近日,科学家们发现了一颗奇特的小恒星。
说它奇特,是因为它处在一处700倍太阳质量的黑洞的邻近,却并没有被黑洞吞噬。
反而彻底无视黑洞的存在,我行我素地在世界中发出着自己的亮光,非常惹眼。
那么,为什么黑洞邻近会有小恒星的存在呢? 科学家给出了两种猜想,榜首便是世界中可能存在一些喜爱四处游走的恒星,这些恒星自身温度就很高,随之后边遇到黑洞的时候,会因为发出紫外线辐射,而导致恒星周围的气体云团发生坍缩,终究构成一颗小恒星。
第二种可能性便是黑洞的邻近会有一些密度较大的分子云,这些分子云并不是彻底停止的,它们之间的磕碰和揉捏会使得它们终究集合在一起,在密度满足后就会慢慢变成恒星。
当然,这些仅仅对这颗小恒星来历的猜想。
而现实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还有待后续研讨。
一起,在这颗小恒星的身上,还有许多未解之谜等候咱们探究,比方为什么它能够不被吞噬,它又有什么物理特征等等。
可是不论怎么样,这颗小恒星的呈现,都将为人类研讨如何摆脱黑洞的招引提供了条件。
相信在不就的将来,人类能够不用再害怕黑洞可怕的招引力了。
外星人的联络请求?地球连续35年收到神奇规律性信号,到底是什么
研究人员发现,至少从1988年起,一个神奇的外宇宙来源不断以22分钟的频率定期向地球发射无线电波。
然而,研究人员并不知道这些神奇信号的源头是什么,因为其电波的性质并不符合世界上任何已知的理论和模型。
而目前我们所观测到的这种脉冲信号,统称为:快速射电暴。
快速射电暴从1987年开始,地球上的一些射电望远镜就开始探测到一些来自遥远宇宙的短暂而强烈的无线电波脉冲,这些脉冲被称为快速射电暴Fast Radio Bursts,FRB。
快速射电暴持续时间极短,通常只有几毫秒,但能够释放出相当于太阳在一整天内释放的能量。
快速射电暴的起源和物理机制目前还不清楚,有多种可能的理论模型来解释它们,如中子星合并、磁星爆发、超新星遗迹、黑洞碰撞等。
快速射电暴有两种类型:单次爆发和重复爆发。
单次爆发只出现一次,而重复爆发则在同一位置多次出现。
目前已经探测到的快速射电暴中,大部分是单次爆发,只有不到10例是重复爆发。
重复爆发的快速射电暴中,有一例特别引人注目,这个射电源被命名为GPM J1839−10,它位于距离地球约1.5万光年的银河系内。
GPM J1839−10的脉冲周期为1320秒22分钟,期间有一个400秒的窗口,爆发会持续30到300秒。
GPM J1839−10的脉冲亮度约为0.1焦耳/赫兹,相当于太阳在射电波段的亮度。
GPM J1839−10的脉冲信号最早可上溯到1988年,至今已经持续了30多年,是目前已知最长寿命的射电瞬变源。
三十年的长周期无线电瞬变活动与快速射电暴有什么关系?高能物理现象相似之处在于,它们都是一种高能天体物理现象,呈现瞬态电波脉冲,来自河外或宇宙学起源。
快速射电暴是一种高能天体物理现象,呈现瞬态电波脉冲,仅维持数毫秒的爆发。
快速射电暴的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持续时间:快速射电暴的持续时间通常在几毫秒到几十毫秒之间,最短的只有0.3毫秒,最长的也不超过30毫秒。
色散量:快速射电暴的色散量是指不同频率的无线电波到达地球的时间延迟,它反映了无线电波在传播过程中经过了多少自由电子。
快速射电暴的色散量通常在几百到几千之间,远远超过银河系星际介质的贡献,表明它们是河外或宇宙学起源。
亮度:快速射电暴的亮度是指其在某一频率下的辐射强度,它反映了其释放能量的大小。
快速射电暴的亮度通常在几百到几千之间,是目前已知最亮的射电天体现象之一。
偏振:快速射电暴的偏振是指其无线电波振动方向的规律性,它反映了其辐射机制和传播环境。
快速射电暴的偏振可以分为线偏振和圆偏振,其中线偏振表明无线电波振动方向固定或变化缓慢,圆偏振表明无线电波振动方向以螺旋形变化。
快速射电暴中有些具有较高的线偏振或圆偏振,有些则没有明显的偏振。
频谱:快速射电暴的频谱是指其在不同频率下的辐射强度分布,它反映了其辐射范围和特征。
快速射电暴的频谱可以分为平滑和结构化两种,其中平滑表明其辐射强度随频率变化平缓或无规律,结构化表明其辐射强度随频率变化出现峰谷或周期性。
快速射电暴中有些具有平滑或结构化的频谱,有些则没有明确的频谱形状。
单次爆发和重复爆发单次爆发:单次爆发是指只出现一次,没有重复观测到的快速射电暴。
单次爆发占据了大多数已探测到的快速射电暴样本,它们可能是由一次性或不可逆转的事件产生,如中子星合并、黑洞碰撞等。
单次爆发通常具有较低的色散量、较高的亮度、较弱或无偏振、较平滑或无规律的频谱等特征。
重复爆发:重复爆发是指在同一位置多次出现,有重复观测到的快速射电暴。
重复爆发占据了少数已探测到的快速射电暴样本,它们可能是由可重复或可逆转的事件产生,如磁星爆发、脉冲星风暴等。
重复爆发通常具有较高的色散量、较低的亮度、较强或有规律的偏振、较结构化或有周期性的频谱等特征。
外星人的信号?从科学的角度来看,规律性射电暴更可能是由自然的物理过程产生,而不是由智能生命设计 。
一方面,规律性射电暴的周期性并不完全稳定,而是存在一定的变化和不确定性 。
如果它们是由外星人发送的信号,那么应该具有更精确和固定的时间模式。
另一方面,规律性射电暴的频谱和偏振也并不完全平滑和规则,而是存在一定的结构和变化 。
如果它们是由外星人发送的信号,那么应该具有更简单和明确的信息编码方式。
此外,规律性射电暴所在的位置和环境也并不适合智能生命存在和发展 。
FRB 121102位于一个矮星系内,该星系可能经历了近期的太阳形成活动和超新星爆发 。
FRB 180916.J0158+65位于一个螺旋星系内,该星系可能存在一个中等质量黑洞或一个致密太阳团。
FRB 180916.J0158+65位于一个螺旋星系内,该星系可能存在一个中等质量黑洞或一个致密太阳团 。
这些环境都具有极端的温度、密度、磁场和辐射,对智能生命的生存和通信都不利。
本文总结因此,规律性射电暴更可能是由某种天体物理机制产生,而不是由外星人发送的信号。
一种可能的解释是,规律性射电暴源体是一种高速自转的高磁场中子星,即磁星 。
磁星会不定期地发生强烈的磁场重构,导致其表面和外层发生剧烈的震动和裂变,从而产生快速射电暴 。
磁星的自转周期和轨道周期可能会影响其磁场重构的频率和强度,从而导致其快速射电暴呈现出一定的周期性 。
虽然GPM J1839−10可能不是外星人发送的信号,但是毫无疑问的是,宇宙的浩瀚,存在着无数的文明和星球,只不过目前人类还没有发现为止,我们更加研发更加先进的技术,去寻找外星文明,而不是让他们发现地球的存在。
#所见所得,都很科学##地球连续35年收到神奇规律性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