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系中心的超大质量黑洞咋来的

【菜科解读】
我们都知道小质量黑洞怎么来的,8倍太阳质量以上的恒星死亡后都会演化为较小质量的黑洞,但是例如我们银河系中心400万个太阳质量、M87星系中心65亿个太阳质量的黑洞怎么来的?有这么大的恒星能通过超新星演化出这么大的黑洞吗?显然不可能!
所以我们今天就了解下宇宙早期的超大质量黑洞演化过程,它咋来的!
先了解下我们银河系的超大质量黑洞是怎样被发现的
银河是夜空中光明与黑暗的交织,它包含了我们所能看到的所有恒星,从年轻到古老,有大有小,颜色各异,中间夹杂着昏暗的气体云,绵延数十万光年,而我们就是其中的一份子!
但是在我们星系的中心,在核心的深处,包含着一个与众不同的天体。
由于中性气体和尘埃的阻挡,星系的中心在可见光谱中完全看不见,所以我们只能在太空中通过非常特定的波长,才能成功地观察到星系中心的情况。
当我们真正看到星系的中心时,又会注意到一个特殊的区域从附近其他区域中脱颖而出,它略显不同!
胆小者勿入!五四三二一...恐怖的躲猫猫游戏现在开始!
×
上图就是一些银河系中心观测结果,分别是:斯皮策望远镜红外线观测结果、哈勃的近红外线结果、钱德拉x射线结果!
黄色小框中明亮的地方,是银河系最内部,最中心的区域,可以看出在每个波长上它都比其他地方更加明亮。
如果我们用最高分辨率的无线电望远镜,继续往里面看,我们会发现什么?
很明显,成千上万颗恒星挤在一个空间区域里,一片混乱,啥也看不到。
那我们继续放大,在年轻、炽热的恒星之间,在人马座A*这个非常小、非常特殊的位置上,有一个明亮的射电源。
下图:
从秘书起步,十年内无人超越,以一己之力力挽狂澜成就一段传奇
×
注意上图中黄色箭头标识的区域,在照片中前景恒星的衬托下,是不是显的十分微小!这也没啥特殊的。
但是周围的恒星正以非常惊人的速度绕着这个位置中的某个物体旋转,根据万有引力定律,这个物体的质量至少是太阳质量的400万倍。
这么大?这个玩意是啥?我想你应该猜到了!
而且这个物体还不发光,现在知道这是什么了吧!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知道我们的星系中心有一个超大质量黑洞。
事实上每个星系都有一个,星系越大,中心的黑洞就越大。
但是我们银河系中心位置不止这一个最大的黑洞,周围应该还有中型、小型黑洞,因为这里的恒星杂乱无章,运动的毫无章法可言。
超大质量黑洞在大多数时间都处于休眠状态,或者不活跃,因此,就像银河系这种黑洞一样,很难被探测到。
(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要观测M87星系的黑洞,因为M87黑洞有66亿个太阳质量,异常活跃!)
但是用我们用钱德拉x射线望远镜深入宇宙,我们能够看到宇宙中至少有3亿个活跃的超级大质量黑洞。
所以有一件事就特别奇怪,在宇宙的早期阶段,那时最早的超大质量黑洞比我们想象的要大得多。
那么为什么这些超大质量黑洞在宇宙早期就会形成,为什么它们的质量增长的如此迅速快?
宇宙早期原料很丰富,我们来看下早期形成的超大质量恒星
我们知道超新星爆发时,要么留下中子星、要么就是黑洞,但是留下的只是一个质量为太阳质量几倍、几十倍的黑洞。
你应该没听说过一个超新星爆发后留下一个几百万、甚至几十亿个太阳质量的黑洞吧!那这个原始恒星应该大到无法想象。
也许我们只说过的最大的超新星产生了一个20到30倍太阳质量的黑洞,这个可以理解。
但这很难解释为什么宇宙中有数百万个或数十亿个太阳质量的黑洞。
#p#分页标题#e#要理解这些超级黑洞是怎样产生的,我们就需要回到宇宙的早期阶段:在我们的太阳系存在之前,在大星系团合并和形成之前,在几代恒星生存和死亡之前,甚至在最初的气体云和尘埃坍缩形成恒星之前。
那么这是什么时候?对!就是俗称的黑暗时期!
这时的宇宙相对均匀、密度最大的区域开始收缩...
最终,氢和氦在某个地方达到了足够高的密度,点燃了宇宙中的第一次核聚变,也引发了恒星的相继诞生。
我们要知道这时的宇宙中,氢和氦的总量大约是10^23个太阳质量,原始材料极为丰富!而每一个不同的区域形成的第一个恒星质量,从几百万个太阳质量到几十万个太阳质量不等!都是一些巨大的怪物!
等这些超级恒星形成以后,而剩下的残羹剩饭就像我们目前宇宙所有的恒星形成区域一样,宇宙将会继续形成各种各样的恒星。
这时形成的大多数恒星寿命较长、亮度较暗、质量较低。
超大质量恒星的不同命运
那些质量最大、最热、最亮、最蓝、寿命最短的恒星,会出现3种命运:
Q1、一部分大质量恒星将在其核心形成重元素 最终形成行星,最终成为超新星 丰富宇宙,核心坍缩形成较小的黑洞,也就是我们目前最熟悉的黑洞诞生的过程!
Q2、那些质量超过太130个太阳质量的极端恒星,脾气就更加暴躁了。
这些恒星的内部能量非常高,产生的光子并不会直接辐射出来,而是像宇宙早期一样,光子在超高的能量下形成了正反物质对,而正反物质对拥有较低的运动速度,给恒星的内部带来了一定的不稳定性,不能提供正常的辐射压力,最终恒星在没有燃烧完燃料时,整个恒星所有的物质就会快速向内塌缩,导致失控的核聚变,从而将整个恒星摧毁,但是这时大多数恒星的物质都会坍缩成为黑洞。
当然,这个过程并不能帮助创造一个超大质量的黑洞。
Q3、事实是,以上的情况只适用于质量大于130个太阳质量,小于250个太阳质量的恒星。
如果恒星的质量比250个太阳质量还要大,在恒星的内部就会开始产生能量巨大的伽马射线,这些伽马射线会把之前生成的重原子核电离成轻元素 氦和氢,从而使得恒星内部冷却。
在一颗质量超过250个太阳质量的恒星中,它会完全坍缩成一个黑洞。
260个太阳质量的恒星会产生一个260个太阳质量的黑洞,1000个太阳质量的恒星会产生一个1000个太阳质量的黑洞,等等。
现在的问题是,这些恒星制造的黑洞单个质量还是不够目前的要求!但是只要量多这事就好办?因为黑洞可以通过吸积附近的恒星、互相合并慢慢长大!
狼蛛星云,宇宙早期星系演化、超大质量黑洞形成的缩影
那么宇宙能否在一片区域内大量制造了这些恒星使它们能够成长为早期超大质量黑洞?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将目光转向局部星系群中最大的恒星形成区域:位于大麦哲伦星系中的狼蛛星云。
看看宇宙有没有这个能力!
狼蛛星云的空间区域跨度近1000光年,中心是巨大的恒星形成区域R136,包含了大约45万个太阳质量的新恒星。
整个星系十分活跃,并且不断地形成新的大质量恒星。
对于宇宙早期的星云来说这个真的是小儿科,但是这也是早期的一个缩影!我们继续往下看:
如此活跃地星云,也理所当然的创造了离我们最近的超新星SN 1987a!它位于狼蛛星云的外围。
在R136的中心地区,充满了炽热明亮的蓝色恒星。
我们可以看到,在众多蓝色的恒星的旁边有一颗另类的红色恒星。
它很有可能成为我们夜空中的下一个超新星!
但是即使它形成了一个黑洞,也不会形成一个非常大的黑洞。
我们需要在这寻找一个质量超过太阳250倍的恒星。
在狼蛛星云中其实就有一个:
人类已知的最大恒星:R136a1,有265个太阳质量,可是R136a1并不会坍缩成一个265个太阳质量的黑洞!因为它的核心在形成时就已经有了大量的重元素,但在早期宇宙中,没有重元素的存在,所有超过这个质量阈值的恒星将简单地转换成黑洞!
总结:超大质量黑洞和星系的形成是一个不断融合、吸积、演化的过程
我们知道星系是在早期宇宙中形成的,由于坍缩恒星形成区域的快速合并和增长,这些早期形成的大小黑洞将会彼此融合,不断膨胀,在所有物质的中心形成越来越大的黑洞,这样宇宙的第一个大星系就形成了。
假如每50万个太阳质量的恒星只能得到一个250个太阳质量的黑洞,这意味着一个星系的中心要有1亿-2亿个太阳质量的黑洞,就需要大约20-4000亿个太阳质量的恒星!那么你觉着作对宇宙的早期是一件难事吗?
宇宙中最大的黑洞叫什么名字 质量是太阳的1960亿倍
下面就跟着一点小编一起来看看宇宙中最大的黑洞叫什么名字 质量是太阳的1960亿倍。
宇宙中最大的黑洞叫什么名字为了纪念这个发现,科学家们将这个宇宙中最大的黑洞命运为SDSS J140821.67+025733.2.至今它的质量是人类的技术难以计算出来的。
爱因斯坦它早期就提出了相对论,认为宇宙中有些相对存在的事物,只是大家没有发现而已。
这个宇宙中最大的黑洞出现符合这个论断,证实它的可靠性了。
1、简单介绍下这个黑洞SDSS J140821.67+025733.2作为宇宙中最大的黑洞,科学家们发现它的质量十分的惊人。
由于它有着巨大的吸引力,那些小型的黑洞都是围绕它进行运转的,周期一般在12年。
在相对论的体系中,小黑洞会利用自身产生的旋转力或者推进力将两者之间的距离慢慢缩小。
为什么这些黑洞的质量无法确定呢,根据一些科学家的解释,它们的大小其实和物质区域和物质速度有直接的关系,这速度和区域越大质量也就越大,根本不存在上限一说的。
2、这些黑洞存在是否安全科学家在发现宇宙中最大黑洞的同时也发现另外一个惊奇的现象。
那就是这些黑洞在一定周期内会发生一些碰撞产生一些能量,让后在太空中释放形成一种旋转的状态。
它释放的能量伴随爆炸状态的出现,而且具有时间上的规律性的。
根据科学家的发现,,最近一些出现这样现象的时间是在12年前,根据这规律进行推算的话,在今后几年之类还会有这样的情况出现。
以上就是一点小编为您带来的宇宙中最大的黑洞叫什么名字的精彩内容,想了解更多奇闻异事、搞笑新闻请多关注一点。
宇宙中最大的黑洞,巨型黑洞能吞进3亿个太阳
而有一种巨型黑洞,被称为是宇宙中最大的黑洞,这个超大的黑洞甚至能吞进3亿个太阳,据说在我们的银河系中心,就存在着这种黑洞。
宇宙超大黑洞被发现这种黑洞是目前所发现的宇宙中最大的黑洞。
它所具有的质量为几十万倍到几十亿倍太阳质量,甚至最大质量可达几百亿倍太阳质量。
巨型黑洞被发现在几乎所有大质量宇宙岛的中心,据说在银河系中心也是存在着这种黑洞,其位置在 Sagittarius A*.附近。
黑洞无法直接观测,但可以借由间接方式得知其存在与质量,并且观测到它对其他事物的影响。
借由物体被吸入之前的因高热而放出和γ射线的"边缘讯息",可以获取黑洞存在的讯息。
于是,此黑洞的存在,也被人们猜测出来,并且还不止一个。
能吞噬三亿个太阳巨型黑洞和一般的黑洞肯定是有所分别的,首先,它的平均密度(定义为黑洞的质量除以其史瓦西半径内的体积)可以比水的密度还要低。
这是因为史瓦西半径和质量成正比,而密度和体积成反比。
由于球形物体的体积(如非旋转黑洞的视界)与半径的立方成正比,黑洞的最小密度与质量的平方成反比,因而更高质量的黑洞具有较低的平均密度。
此外,在大量黑洞视界附近的潮汐力是较弱的。
如同密度一样,视界附近作用在物体上的潮汐力是和质量的平方成反比的:在地球表面上的一个人和一个在1000万倍太阳质量黑洞视界上的一个人的受到的对他们的头脚间的潮汐力是一样的。
与太阳质量黑洞不同的是,如果不深入黑洞内部的话是不会经历显著的潮汐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