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地球冰冻圈加速变化科技大观

【菜科解读】
今年夏季,北半球多地民众都经历着前所未有的酷热。
世界气象组织等机构近日宣布,2023年7月是有气象记录以来全球平均气温最高的月份。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趋势加剧,地球冰冻圈也正在加速变化。
世界气象组织的数据显示,南极海冰面积已创下有卫星观测记录以来6月的历史新低,比平均水平低17%。
研究显示,目前全球几乎所有冰川均在退缩。
与1992—1999年期间相比,2010—2019年期间的冰盖消失速度增加了4倍。
鉴于全球海冰面积减少、冰川消融带来的一系列连锁反应,世界气象大会日前决定将冰冻圈变化问题列为优先事项,呼吁加强对冰冻圈的监测与研究。
冰冻圈是指地球表层水以固态形式存在的圈层,包括冰川、冻土、积雪、固态降水、海冰、河冰、湖冰等。
冰冻圈与大气圈、水圈、陆地表层和生物圈共同组成气候系统。
冰冻圈对气候具有高度敏感性和重要的反馈作用,是气候系统多圈层相互作用的核心纽带和关键性因素之一。
在一些地方,它也是维系旱区绿洲经济发展和确保寒区生态系统稳定的水源保障。
冰冻圈不仅受气候变化影响,也在不同时间和空间维度上通过复杂的反馈机制对气候产生重要调节作用。
冰盖和冰川大量消融,大量陆地水体注入海洋,导致海平面不断上升。
自1880年以来,全球海平面已上升21至24厘米。
这是一个全球性问题,所有沿海国家和地区都无法幸免。
尤其对一些小岛屿发展中国家来说,海平面上升带来的影响会更加直接,或将导致居民与产业被迫迁走。
冰冻圈持续退缩对自然灾害发生频率、强度和影响范围也有直接影响。
冰川退缩和多年冻土融化,会降低山地稳定性,并使冰湖的数量增加、面积变大,增加发生山体滑坡、冰川泥石流和洪水的可能性,影响下游居民的生存环境。
冰冻圈退缩还会破坏陆地和水生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
例如,它将导致高山地区融水(雪)径流补给不足,使调节服务功能减弱,影响小麦、玉米和水稻等灌溉作物的用水需求,威胁全球粮食安全。
应对冰冻圈急剧退缩,节能减排、绿色低碳是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
联合国相关报告显示,自1750年以来,由人类活动造成的全球温室气体浓度增加,导致大气圈、海洋圈、冰冻圈和生物圈均发生广泛而迅速的变化。
尤其是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燃烧释放了大量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甲烷等,这些气体能够吸收和重新辐射地球热量,导致地球温度升高,进而导致冰冻圈退缩。
所以,有效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仍是减缓气候变暖、减少冰冻圈退缩的主要途径。
未来,我们需要进一步深入了解冰冻圈物理变化过程,加强模拟预测研究。
冰冻圈大都存在于人迹罕至的区域,开展实地监测费时费力,这就需要充分利用高新技术手段,譬如高分辨率三维激光扫描仪、无人机、航空遥感等,构建地空一体的冰冻圈监测体系,从而提升预测和应对的效率与精确性。
地球发现远古遗迹,外星文明早已占据过地球?
所以,从古代开始,人们便发明木鸟,试图飞上天空。
一直到如今,人们发明了飞机,飞船,从天空走入了太空。
开始,向着浩瀚的宇宙深处探索。
但是,这不禁让人怀疑,这是不是有点着急了?还没把自身所居住的地球给探索清楚,便着急的去向着宇宙深处探索。
对于地球,我们人类真的没有探索清楚呢。
一些谜团,要不是在时间的作用下,自动出现在人们面前,我们恐怕还不会发现,这些隐藏了好久的秘密。
就如,那些学家发现的13亿年前的地下古城,在这些古城里面隐藏的远古高科技;还有在地下古城建筑里面,发现的各种地球还从未见过的石刻图文符号;还有那些地下蜂窝式的建筑结构的古文明系统等等。
这些神秘至极的事件,每一个的出现,都会引起很大的轰动,震撼了各界的科研专家。
这些地球深处的地下古建筑遗址,被各个领域的科学家进行很深入的研究。
发现,这些在地球上面发现的远古文明的古迹,都是不一样的存在。
无论是外观,还是规模,又或者是内部的一些高科技设备,都不相同。
而随着这些远古文明遗迹的被发现,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员,都不由自主的在心里产生了一个疑问,人类真的是地球的主人吗?不过,很快,这些隐藏在地球深处的遗迹很快就给出了答案,人类有可能,还真的不是地球的真正主人。
据了解,根据科学家对于这些遗迹的分析:地球或许早在十几亿年前,就已经被来自不同外星系的外星生命寄居过,这些外星生命因为各种不同的原因,来到地球。
然后,又不知因为什么原因,而离开地球或者直接死亡在地球上面。
科学家还进一步推测,人类或许并不是地球的本土居民,很可能,是在某一个时期,一种外星生命通过基因改造,从而创造出来了人类。
或许,人类就是那些外星生命通过试验,而无意中创造出来了人类。
还有研究者推测,人类很可能是被通过基因修改了很多次的实验品,而每一次基因修改,都会进化一次。
随机文章宋朝与日本的交流?俄罗斯白杨洲际弹道导弹,唯一美国无法拦截的导弹揭秘沙尘暴多发于什么季节,沙尘暴的天气符号图标是怎么样的佐助通灵外道魔像为何没出现,鸣人和佐助谁更厉害揭秘真正的嫦娥长什么样子,三界第一美人竟是丑陋的蟾蜍(辣眼睛)
新研究表明银河系或有20亿颗行星像地球
研究人员说,研究结果暗示,我们的银河系中也许存在着数十亿颗类地行星。
这些新的计算结果基于开普勒太空望远镜收集的数据。
开普勒太空望远镜在2月轰动全球,它发现了超过1200颗太阳系外潜在行星,包括68个可能与地球大小类似的行星。
美国航天局位于加利福尼亚州帕萨迪纳的喷气推进实验室的科学家们关注的主要是位于其恒星宜居带内、与地球大小类似的行星。
宜居带是指,允许星球表面存在液态水的区域。
研究人员分析开普勒4个月来收集的原始数据后确定,在所有类日恒星中,预计有1.4%到2.7%的恒星拥有类地行星,这些类地行星的直径是地球直径的0.8至2倍,且位于其恒星的宜居带内。
喷气推进实验室的天文学家约瑟夫·卡坦扎里蒂说:“这意味着,存在许多与地球大小类似的星球,在银河系中有20亿颗。
在数量这么多的情况下,其中有一些行星也许存在生命甚至是智慧生命的概率比较大。
这还只是我们所处的银河系,另外还有500亿个其他星系。
” 在研究了开普勒收集的3至4年的数据后,科学家们预言,将发现总共12个类地星球。
他们还说,其中有4个已经在数据公布后的4个月内被陆续发现。
科学家们预测,银河系中可能总共有500亿颗行星,尽管它们不全都是大小与地球类似且位于其恒星宜居带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