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3死机真相和死机如何重启?

小编作为米粉,一开始听到小米3的后盖再也无法拆卸,不能更换电池的时候,还真有点傻了眼。
相信有不少人和小编一样有着这样的疑问,如果不能更换电池,那
【菜科解读】
小米死机怎么办。
小编作为米粉,一开始听到小米3的后盖再也无法拆卸,不能更换电池的时候,还真有点傻了眼。
相信有不少人和小编一样有着这样的疑问,如果不能更换电池,那么某天某时某刻小米3闹脾气死机了怎么办?小米3死机要怎么重启?现在西西已经知道其中的窍门了,马上和米粉们分享。
最近有网友向小编反馈说小米3经常会死机,无法重启,今天小编就分析一下小米3死机原因有哪些?希望对朋友有所帮助!
小米3经常卡机的原因?
原因一:手机一键Root之后,第三方应用跟系统应用冲突。
原因二:手机一键Root之后,误删了系统文件。
原因三:新安装的APK跟系统不兼容。
原因四:硬件问题。
如果你没有安装什么应用,也没有一键Root,手机运行非常卡,那就基本确定是手机硬件的原因。
对于前三种情况,小编建议把最近新安装的应用卸载掉试试,如果还是不行,可以尝试恢复出厂设置,一般都能解决。
小米3手机最好不要去一键Root。
第于第四种情况,那就只有拿到售后去检修了。
那么小米3死机怎么办?
小米3的电池是内置的,死机了是无法拔电池的,其实,只需要长按电源键10 秒会强制手机进入重启。
另外目前采用一体式机身设计的智能手机也大都会考虑使用卡机的问题,因此会使用物理按键组合的方式让手机重启,小米手机3可以通过长按电源键+音量上键让手机重新启动。
小米,死机,原因,和,怎么,重启,小米,死机,导致脸颊凹陷的真相有什么?自体脂肪太阳穴位置疼吗?
天堂饱满,亭子方圆,是美丽的标准和追求完美,脸颊凹陷严重影响面部的所有走廊,给人一种无精打采的感觉。
随着医学的快速发展,现阶段填充的方法有很多,其中自体填充太阳穴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在日常生活中,许多盆友的太阳穴位置相对凹痕,给人一种无精打采的感觉。
那么,脸颊凹陷的原因是什么呢?脸颊凹陷的原因有很多,包括先天性骨发育不全、后天性因素引起的脸颊凹陷和隐藏性凹痕。
自体脂肪填充太阳穴,是患者自体脂肪填充更丰富的位置,如腹部、臀部、大腿根部和手臂人体脂肪提取,经过独特的解决方案,获得高纯脂肪颗粒,然后在凹痕位置,改变太阳穴位置的形状,使所有面部看起来更加和谐、极端。
那么,重自体脂肪太阳穴疼吗?手术后需要修复多长时间?一般来说,自体脂肪填充填充太阳穴是在局部的整个过程中进行的。
注射后不久会有轻微疼痛,麻醉后也不会有疼痛。
一般来说,所有的手术治疗都需要3到6月才能完全修复,包括组织细胞。
事实上,手术后一周,修复已经很好了,但不是最理想的实际效果,因为人类脂肪需要一个整个生存过程,基本上需要一个月。
自体脂肪移植太阳穴效果好吗 回答:自体脂肪填充太阳穴效果很好,成活率在80-90%以上.脂肪细胞移植成活后,是终身的.,除了及时治疗面廓整形外,患者需要多专家建议,和医生保持沟通,患者还需要重视饮食方面,例如饮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食物。
与此同时患者还要注意选择一家专业医院诊治,这样才能得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自体脂肪移植太阳穴效果好吗 回答:自体脂肪填充太阳穴效果很好,成活率在80-90%以上.脂肪细胞移植成活后,是终身的.,除了及时治疗面廓整形外,患者需要多专家建议,和医生保持沟通,患者还需要重视饮食方面,例如饮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食物。
与此同时患者还要注意选择一家专业医院诊治,这样才能得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自体脂肪移植太阳穴效果好吗 回答:自体脂肪填充太阳穴效果很好,成活率在80-90%以上.脂肪细胞移植成活后,是终身的.,除了及时治疗面廓整形外,患者需要多专家建议,和医生保持沟通,患者还需要重视饮食方面,例如饮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食物。
与此同时患者还要注意选择一家专业医院诊治,这样才能得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自体血清填充好还是脂肪填充好呢 回答:自体血清填充和脂肪填充通常是自体脂肪填充比较好,维持的时间比较长,而且不容易出现过敏反应,但是要根据面部的情况来选择。
填充以后可以有效的解决肌肉组织萎缩的症状,主要是从大腿内侧抽取多余的脂肪,通过仔细加工处理以后填充在面部,减少面部的皱纹,提高颜值。
脾大脂肪肝应该怎么治疗 回答:脾大的原因有一些比如说急性传染,如立克次体传染、细菌感染、螺旋体传染、寄生虫感染等,慢性感染,如慢性病毒性肝炎、慢性血吸虫病、慢性疟疾、黑热病等,血块,如慢性充血性右心衰竭、慢性缩窄性心包炎或大量心包积液、特发性非硬化性门脉高压症等,血液病等脾大只是个症状,需要有进一步的再做仔细检查,确认引来脾大的具体原因所在,然后再选择是否治疗此外,脂肪肝患者在治疗期间,患者的饮食状况和护理也是很重要的,患者一定要多看重自身饮食,多吃清淡的食物,以免引发不必要的伤害。
自体脂肪填脸要肿多久 回答:自体脂肪填脸要肿一个星期或者是两个星期,具体时间需要根据自身代谢情况决定。
如果自身代谢比较快,肿胀消退时间相对来说会出现缩短,需要一个星期的时间消退,如果自身代谢比较慢,肿胀消退的时间会出现延长,需要两个星期时间消退。
恢复期间需要注意好饮食调整,需要以清淡的饮食为主。
自体脂肪填脸要肿多久 回答:自体脂肪填脸要肿一个星期或者是两个星期,具体时间需要根据自身代谢情况决定。
如果自身代谢比较快,肿胀消退时间相对来说会出现缩短,需要一个星期的时间消退,如果自身代谢比较慢,肿胀消退的时间会出现延长,需要两个星期时间消退。
恢复期间需要注意好饮食调整,需要以清淡的饮食为主。
自体脂肪填充发生脂肪栓塞能解决吗 回答:自体脂肪填充发生脂肪栓塞大多是能解决的,个人情况不同,选择方法也会有所不同。
如果脂肪栓塞比较轻微,可通过注射脂肪溶解剂来帮助解决。
如果脂肪栓塞情况严重,可选择手术处理,将栓塞的脂肪取出。
具体方法需要到医院检查后,明确判断,对应处理。
自体脂肪填充发生脂肪栓塞能解决吗 回答:自体脂肪填充发生脂肪栓塞大多是能解决的,个人情况不同,选择方法也会有所不同。
如果脂肪栓塞比较轻微,可通过注射脂肪溶解剂来帮助解决。
如果脂肪栓塞情况严重,可选择手术处理,将栓塞的脂肪取出。
具体方法需要到医院检查后,明确判断,对应处理。
自体脂肪填充隆鼻后吃什么有助于恢复? 回答:自体脂肪填充隆鼻后需要多吃一些优质蛋白的食物有助于恢复,比如鸡蛋、牛奶、瘦肉,也可以多吃一些新鲜的蔬菜和水果,比如香蕉、苹果、青菜、胡萝卜等,这些食物中的营养物质能够及时补充体内所需,对于术后的恢复也能起到帮助的作用。
术后还需要注意好伤口的卫生护理工作,定期做换药或者是消毒处理,这样能够避免炎症感染。
自体脂肪填充隆鼻后吃什么有助于恢复? 回答:自体脂肪填充隆鼻后需要多吃一些优质蛋白的食物有助于恢复,比如鸡蛋、牛奶、瘦肉,也可以多吃一些新鲜的蔬菜和水果,比如香蕉、苹果、青菜、胡萝卜等,这些食物中的营养物质能够及时补充体内所需,对于术后的恢复也能起到帮助的作用。
术后还需要注意好伤口的卫生护理工作,定期做换药或者是消毒处理,这样能够避免炎症感染。
自体脂肪隆胸后多久能穿文胸 回答:自体脂肪移植后两个月左右可穿文胸。
两个月以后自体脂肪在胸部的部位基本都固定,在这个时候穿文胸比较好,避免自体脂肪移植的位置移位堆积到别的地方,影响效果或影响血液循环。
建议这个时候穿戴文胸要注意,第一不要穿带钢圈的文胸,因为带钢圈的文胸钢圈比较硬,会把自体移植区域的形态形成一个沟沟坎坎;第二,要穿尺码要稍微大一点的文胸,用这样比较大的文胸可以把移植区域的胸部和乳房全部带到里头;第三,压力不能过紧,也不能太松,这样对乳房要形成固定作用,这样的话能够对已植的自体脂肪会产生好的效果。
自体脂肪隆胸后多久能穿文胸 回答:自体脂肪移植后两个月左右可穿文胸。
两个月以后自体脂肪在胸部的部位基本都固定,在这个时候穿文胸比较好,避免自体脂肪移植的位置移位堆积到别的地方,影响效果或影响血液循环。
建议这个时候穿戴文胸要注意,第一不要穿带钢圈的文胸,因为带钢圈的文胸钢圈比较硬,会把自体移植区域的形态形成一个沟沟坎坎;第二,要穿尺码要稍微大一点的文胸,用这样比较大的文胸可以把移植区域的胸部和乳房全部带到里头;第三,压力不能过紧,也不能太松,这样对乳房要形成固定作用,这样的话能够对已植的自体脂肪会产生好的效果。
腹肌脂肪怎么减? 回答:腹肌脂肪可以到正规医院使用吸脂手术去除。
日常饮食容易暴饮暴食或者过多食用油腻食物,会使腹肌处脂肪堆积,严重影响身材匀称美感,可以通过吸脂手术在腹肌部位做切口,然后使用负压方式,通过引流管能够快速将脂肪去除,达到瘦腹部的目的。
吸脂瘦腹部后注意多休息,不要过多做剧烈运动。
腿粗抽脂肪对身体有害吗 回答:腿粗进行抽脂肪手术,对身体是有害的。
抽脂手术是使用特殊的工具,将大腿的脂肪组织进行抽取,在操作过程中对皮下的脂肪可能会产生破坏,引发导致局部脂肪产生液化或感染的现象。
因此在进行抽脂手术时,需要在正规的医疗机构进行操作,以免操作不当产生不良反应,影响整体抽脂的效果。
下肢抽脂后要避免长时间久坐或久站,同时要保持手术创面清洁、卫生。
如果局部组织出现红肿或渗液的现象,需及时的进行抗生素预防感染。
渗液较多可使用引流条进行引流,饮食尽量清淡,避免进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脂肪丰胸钙化的概率有多大 回答:脂肪丰胸钙化的概率在10%左右。
在进行脂肪丰胸的时候,需要从自身脂肪比较多的部位抽取出相应的脂肪,再经过处理以后注射到胸部,从而达到丰胸的效果,但是在做完丰胸手术以后,如果没有及时的做好胸部的护理,有可能会在注射部位出现钙化的症状,可能在一段时间之后就可以自行恢复。
但是如果在三个月以后还是没有恢复,就要去正规的医院进行修复手术。
在胸部进行自体脂肪填充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少量多次的注射来达到方向的效果,避免一次性注射太多,导致胸部出现钙化或者结节的症状。
脂肪丰胸也会有风险,但是钙化的概率不是特别高。
在进行手术的时候,尽量让经验丰富的医师进行操作,这样可以降低手术的风险,还应该做好相关的护理,避免感染。
面部自体脂肪填充多久能恢复自然 回答:面部自体脂肪填充一般2~3个月左右,基本能恢复到自然状态。
面部自体脂肪填充所使用的是自体脂肪,往往自体脂肪对机体很少出现排异现象,所以,术后反应相对较轻,只要术后按照正规的操作,多数能获得较满意的效果。
自体脂肪填充后要保持创面皮肤清洁、干燥、卫生,如局部组织出现充血、红肿,液体渗出等现象,需及时使用抗生素进行消炎治疗。
同时要避免进食辛辣、刺激性食物或抽烟、喝酒现象,脂肪填充恢复的时间跟手术操作也有非常大的关联,因此需要去正规的医疗机构进行填充治疗。
面部自体脂肪填充多久能恢复自然 回答:面部自体脂肪填充一般2~3个月左右,基本能恢复到自然状态。
面部自体脂肪填充所使用的是自体脂肪,往往自体脂肪对机体很少出现排异现象,所以,术后反应相对较轻,只要术后按照正规的操作,多数能获得较满意的效果。
自体脂肪填充后要保持创面皮肤清洁、干燥、卫生,如局部组织出现充血、红肿,液体渗出等现象,需及时使用抗生素进行消炎治疗。
同时要避免进食辛辣、刺激性食物或抽烟、喝酒现象,脂肪填充恢复的时间跟手术操作也有非常大的关联,因此需要去正规的医疗机构进行填充治疗。
自体脂肪隆胸会产生排异反应吗 回答:自体脂肪丰胸不会产生排异反应,原因在于因为它是自体的脂肪抽吸,然后进行的丰胸,它的材料是自体的。
免疫排斥都是对外来物质进行排斥的,所以对自己的组织不产生排斥。
自体脂肪丰胸是用身体的其他部位多余的脂肪或者堆积的脂肪或者不好看的,抽吸过来经过处理挑选之后放到移植到胸部。
硅胶假体隆胸由于它的材料是假体,可能有排斥,自体脂肪移植没有排斥。
自体脂肪隆胸会产生排异反应吗 回答:自体脂肪丰胸不会产生排异反应,原因在于因为它是自体的脂肪抽吸,然后进行的丰胸,它的材料是自体的。
免疫排斥都是对外来物质进行排斥的,所以对自己的组织不产生排斥。
自体脂肪丰胸是用身体的其他部位多余的脂肪或者堆积的脂肪或者不好看的,抽吸过来经过处理挑选之后放到移植到胸部。
硅胶假体隆胸由于它的材料是假体,可能有排斥,自体脂肪移植没有排斥。
太阳系起源于无中生有的浮云吗?科学真相原来如此
那么宇宙中的星际分子云又从哪里来,为什么会发生超新星大爆炸呢?这种太阳系形成理论是科学家们随便说说,还是有什么证据支撑,科学的真相到底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一次弄清楚这些问题。
首先说说标准宇宙模型描述的最早期宇宙。
被科学界广泛接受并认同的标准宇宙模型认为,宇宙诞生于138亿年前,起源于一个奇点的大爆炸。
大爆炸之前一片虚无,爆炸开始后时空才出现了。
人类可研究的宇宙是从普朗克时间、普朗克尺度开始,也就是大爆炸发生后的10^-43秒开始,那时的宇宙尺度只有10^-35米,温度为10^32度,密度为每立方厘米10^94克。
这个时候的物质到底是什么,迄今无法描述,因为其密度比质子密度高出10^78倍,超出人类现阶段理解的所有物质。
那时候,现在宇宙中存在的四种基本力还是合在一起的,随后,宇宙开始暴涨和冷却,引力率先分离出来,接着夸克、玻色子、轻子等基本粒子出现,强相互作用随之分离出来。
暴涨只维持了10^-33秒,宇宙却已经得到先前尺度的10^30倍,也就是说,如果暴涨从普朗克尺度的10^-35米的尺度开始,暴涨后的宇宙也只能膨胀到了约百分之一毫米(10微米),比一个红细胞还要大点。
如果暴胀前的宇宙有1毫米的话,那暴胀后就膨胀到了10亿光年!问题是现在还没有人说得清楚宇宙暴胀前尺度多大,我们就不纠缠于此了,让科学家们继续去研究吧。
理论给出的情况是,宇宙大爆炸0.01秒后,宇宙温度已经降到了约1000亿度;大爆炸1秒后,温度降到了100亿度。
这时,光子、电子、中微子、质子、中子虽然已经出现,但核力还不足以束缚住质子和中子,因此原子无法形成,也就没有我们现在理解的各种物质。
一直到大爆炸后30万年,宇宙温度降到了3000度,中性原子才得以形成,组成了最简单的化学元素氢和氦,还有极少量的锂。
而大爆炸前的量子真空在暴涨期也达到了全盛,以暗能量的形式弥漫在整个宇宙,暗能量也越来越明显地推动着宇宙加速膨胀。
这个时候,暗物质和暗能量的博弈开始了,暗物质以引力的方式让以氢为主的分子云凝聚,渐渐形成了恒星和星系,而暗能量则推动着宇宙继续膨胀。
观测研究发现,迄今最早的星系形成于大爆炸后的3.2亿年,而我们的银河系则形成于大爆炸后38亿年,现在的年龄约100亿岁。
那么,宇宙是如何从无到有,从一些简单的气体发展到恒星、星系,从只有简单的氢和氦元素,创造出了如今已知的118种元素,并由此组成了千姿百态的世界呢?原来这个过程是从能量~物质~引力~核聚变的循环中不断转化出来的。
宇宙看似无中生有,但无并非真无。
大爆炸宇宙论完美地诠释了整个宇宙演化现象,由此成为主流科学界公认的标准宇宙模型。
这个理论认为,宇宙起源于一个奇点,这个奇点无限小,密度无限大,温度无限高,曲率无限大,138亿年前的某一天,它突然爆发了,就产生了时空和现在的可观测宇宙。
那么,既然宇宙没有诞生前什么都没有,又怎么会产生奇点呢?现代量子力学的真空零点能理论正在探讨和解释这个问题。
量子力学认为,能量无处不在,即便在绝对真空中,也蕴藏着巨大的本底能量,这些能量就叫真空零点能。
这些能量以虚粒子的形式不断涌现,科学的术语叫量子随机涨落,正负虚粒子不断成对涌现又相互湮灭,似乎很完美的坚守着能量守恒定律。
如果这种守恒一直完美无缺,宇宙就不可能出现。
研究认为,宇称本来就是不守恒的,对称性会发生破缺,在真空中量子涨落也会出现破缺,就是个别虚粒子没有湮灭而残留下来,就成为了宇宙爆发的奇点。
有人可能会说,即便这个说法是真的,但一个虚粒子形成的奇点为啥有那么大的能量呢?这不是开玩笑吗?我和大家一样,也有这种疑问。
但我们是凭想象,而科学家们则是通过数理逻辑和实验进行了复杂的科学论证,证实了这种能量的真实存在。
#p#分页标题#e#率先提出黑洞一词的著名物理学家J·惠勒估算出这种能量密度每立方厘米可达10^95克。
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宇宙大爆炸起始的普朗克时间,密度为为10^94g/cm^3,只是真空零点能密度的十分之一;而科学估算现在可观测宇宙的总质量有10^54g(包括暗物质),只有真空零点能1立方厘米密度的10^41分之一,也就是10亿亿亿亿亿分之一,因此,真空零点能一个虚粒子成为宇宙大爆炸奇点就一点也不奇怪了。
至于真空零点能为啥有这么巨大的本底能量,这是量子物理学家们深刻研究的话题,其中的论证原理和公式很深奥很繁杂,就无法在这种科普文章中讨论了,高水平且有疑问的朋友可以找海森堡、爱因斯坦、惠勒等相关科学原著去学习一下。
我要告诉大家的是,我在这里用通俗语言普及的每一个科学论点都是有出处的,是已经被科学界广泛接受的常识。
爱因斯坦之所以伟大,其中之一是他发现了质量和能量具有确定的当量等价关系,它们能够相互转化,并用著名的质能方程简化公式表达为:E=MC^2。
这也可以部分解释我们宇宙的由来:宇宙起源于超乎想象的巨大本底能量大爆炸,从此有了时空,并进入了能量与物质的转化过程,最终形成了现在的世界。
在宇宙运动和演化中,引力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初始宇宙形成的氢分子云飘荡在每个角落,由于引力作用,这些引力包括可见的氢氦分子之间的相互引力作用,更多借助于暗能量的推动,逐渐被聚集在一起。
随着收缩得越来越紧密,引力作用于不同距离和位置的不平衡,会导致整个云团发生摆动和旋转,且由于角动量守恒,收缩得越小旋转得越快,分子云被甩成盘状,有点像旋转的意大利薄饼,不过这个薄饼半径有1000个天文单位(1500亿千米),这就是原行星盘。
位于盘面中心的气体吸附得越来越大越来越紧密,形成坍缩之势,核心的温度越来越高,压力越来越大,达到一定临界点就点燃了氢核聚变,一颗恒星就诞生了。
而在行星盘中的气体尘埃则会在碰撞中相互吸附形成星子,在引力作用下星子会将附近轨道的尘埃碎片不断吸附让自身变大,最终成为行星。
刚刚诞生的恒星会继续将附近的气体尘埃吸附掉,并辐射出猛烈的恒星风,将没被吸附的气体和尘埃碎片等吹远。
这之后,一个核心具有至少1颗恒星,周围带有若干颗行星的恒星系统就形成了,这个系统除了恒星和行星,还会有大大小小的矮行星、行星卫星、数不清的小行星、彗星、尘埃等等,我们太阳系也是这样形成的。
那么,为什么可以肯定的说,太阳系只能是超新星大爆炸后的产物呢?至少有两个原因说明这个问题:一是太阳的年龄才50亿岁,而宇宙的年龄已经有138亿岁了,也就是说,太阳是在宇宙88亿岁的时候才开始形成的,这时宇宙中的原始星云已经很少了;二是组成太阳的元素并非只有氢和氦,还有重金属,尽管这些重金属只占1~2%,但却是原始星云中没有的。
前面说过,宇宙诞生后的组成很简单,可见物质只有氢和氦,以及极少的锂,比它们更重的元素基本没有,那么现在的重元素从哪里来的呢?研究证明,宇宙中出现越来越重的元素是核聚变的结果,核聚变的过程就是将较轻的元素融合成更重元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有一部分物质会损耗,转化为巨大能量。
我们知道,恒星之所以成为恒星,是因为核心巨大的压力和温度点燃了核聚变,最早的核聚变就是将四个氢元素融合成一个氦元素,这样宇宙中的氦元素就会越来越多。
但核聚变并不是到氦元素就结束了,恒星质量越大,其核心温度和压力越高,就能点燃越重元素的核聚变。
每颗恒星核心的氢元素全部转化为氦之后,理论上核聚变就会停止。
没有了巨大的辐射压抵御恒星巨大质量的引力收缩压,恒星物质就会急剧向核心坍缩,形成更高的压力和温度。
像太阳这样的黄矮星,氢核聚变结束后,坍缩导致的核心温度可达1亿度,就会点燃氦核聚变,一路聚变到6号碳元素结束。
#p#分页标题#e#更大的恒星会一路点燃更重元素的核聚变,具体为:温度达到2亿度时,则点燃碳、氧核聚变,一路得到氖、钠、镁、铝等元素;温度达到15亿度时,则点燃氖、镁,得到硅、硫、氩、钙等元素;温度到达20亿度时,则得到铁-56。
铁元素是所有元素中最惰性稳定的元素,因此再大的恒星核聚变最终也只能到此终结。
那么比铁更重的元素还有几十种,又是怎么来的呢?这就是大质量恒星的必然归宿~超新星大爆炸的结果。
科学观测和研究发现,相当太阳质量8倍以上的恒星,核心的核聚变会一路到达铁-56结束,聚变停止后,巨大的恒星质量向核心坍缩会导致热核失控,反弹的压力会将自己炸得粉碎。
在大爆炸过程,压力和温度达到令人恐怖的程度,温度可达100亿度以上甚至上千亿度,瞬间爆发出比太阳一生辐射总能量还要大的能量,亮度可达太阳的5亿倍到50亿倍。
超新星爆发除了大质量恒星,还有白矮星和中子星超过质量临界点,白矮星吸积超过钱德拉塞卡极限(太阳质量的1.44倍),中子星吸积超过奥本海默极限(太阳质量的2~3倍),就会发生超新星爆发。
中子星、白矮星、黑洞的相互碰撞也会导致强烈的能量爆发,这些都会向外抛射出重元素。
研究发现,宇宙中的黄金等重元素,主要就是中子星相撞抛洒出去的渣滓。
2017年10月全球许多天文台同时观测到一次重大引力波事件,就是两颗中子星碰撞合并被称为GW170817的事件,据估算,这次碰撞有300颗地球质量的黄金被从中子星上撞到了宇宙空间。
所以一些科学家们认为,地球上的黄金主要是中子星相撞得来的,它们飘荡在太空,在地球形成初期以陨石雨的方式砸在地球上,因此天上掉馅饼的事情并不是完全没有哈。
在超新星爆发的特别高温高压下,铁以后得各种重元素才得以聚合诞生了。
由此,我们宇宙中除了氢和氦,其余的重元素就都出现了,这些相对较重元素虽然在整个宇宙中只占有1%左右,却让整个世界变得丰富多彩,姿态万千,包括出现我们人类和各种生物。
太阳系里的重金属就超过了1%,具体丰度为氢和氦原子总数约占据了99%,质量占据了97%,也就是说其他重元素原子总数约占据了1%,或者说重元素质量约占3%。
因此,形成太阳系的分子云就不是宇宙原始的分子云,一定是经过超新星大爆炸后残留的分子云。
有人可能觉得太阳系重元素才占据总质量的3%,怎么能够形成地球这样主要由重元素组成的巨大的行星呢?其实,地球在太阳系是很渺小的,质量只占太阳系的0.0003%。
在太阳系,像地球这样的岩石行星也只有4颗,即地球、金星、火星、水星,这4颗类地行星质量加起来也不到太阳系总质量的0.0006%。
而太阳系的其他4颗巨行星,即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都属于气态行星,主要由氢和氦等气体组成,因此没有固态表面。
在太阳系形成初期,太阳发出的强烈恒星风将靠近的物质吹往远方,结果是轻物质被吹得更远,重物质就相对难以吹远,这样靠近太阳的4颗行星就主要是由重元素组成的类地(类似地球)行星,又叫岩石行星或内行星(地球轨道以内);而距离太阳更远的4颗行星主要是由轻元素组成的类木行星(类似木星),又叫气态巨行星或外行星(地球轨道以外)。
以上,就是科学家们知道太阳系是由一坨巨大的分子云形成,且并非原始纯洁气体,而是经历了超新星大爆炸的肮脏星云尘埃形成的原因,这个推导完全符合宇宙标准模型恒星演化理论,其形成过程和其他所有类似恒星一样,遵循着宇宙天体演化规律。
科学模型给出了太阳与各类恒星的寿命和宇宙的归宿。
#p#分页标题#e#现在,科学观测发现了数千颗中子星和白矮星和许多黑洞,接收到了中子星相撞的引力波,并拍摄到了距离我们5500万光年的M87黑洞照片;还发现并观测证实了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即宇宙大爆炸后的灰烬余晖,观测发现了爱因斯坦环、引力波、引力透镜等等,还有遥远星系的演化证据。
科学家跟踪研究了亿万颗恒星不同阶段的恒星,其中有正在形成阶段、主序星阶段、演化末期衰老阶段、死亡阶段、死亡后的恒星尸骸等等,研究了红矮星、黄矮星(太阳类恒星)、蓝矮星、红巨星、蓝巨星、中子星、白矮星、黑洞等等,就像看到从出生到老去的人生,就能够知道人的一生不同阶段状态和寿命,科学家通过研究不同阶段不同类型的恒星,也得到了恒星不同阶段的状态和寿命。
科学家们利用各种望远镜,不但发现了银河系存在许多恒星形成过程的原行星盘,最近还发现了首个外星系原行星盘,这个原行星盘坐落在距离我们16万光年之外的大麦哲伦星系中,是英国天文学家利用哈勃望远镜和坐落在智利的ALMA望远镜发现的,这项成果被刊登在《自然》杂志上。
一个恒星系统原行星盘演化过程只有数百万年到上千万年,观测发现最古老的行星盘有2500万年。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最终每个恒星系统并非都是只有一颗恒星,实际观测发现,一颗恒星的恒星系统只占少数,更多的是双星、三星甚至更多恒星的系统。
如距离我们最近的南门二恒星系统就是由三颗恒星组成,天狼星也是由一颗蓝矮星和一颗白矮星组成的系统。
当然,一颗恒星组成的系统相对运行最稳定,最有利于生命和文明的孕育发展,我们能够生存在太阳系这个稳定的恒星系统,不仅仅是幸运,而似乎是一种必然。
这些观测证实了原行星盘是恒星系统形成过程的普遍现象,太阳系也不例外。
越来越多的证据,都一次次证实了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预言和宇宙标准模型的猜想,也足以说明,在宇宙中恒星的形成具有相同的规律。
恒星的寿命严格遵循与质量成反比的规律,也就是质量越大寿命越短,质量越小寿命越长。
比如已知最大的恒星R136a1,其质量约为太阳的215倍,寿命就只有约300万年,现在已经170万岁了,还有130万年就将寿终正寝。
研究认为,太阳这种质量的黄矮星寿命约为100亿年,现年约50亿岁,正值壮年,是主序星最稳定阶段。
还有约50亿年,太阳就进入演化晚期,就会变得很不稳定,末期会变成红巨星发生膨胀,半径超过现在的200倍,其炽热的气体将气化掉水星、金星,蔓延到地球。
地球会不会被吞噬已经不重要,因为那时地球早已海枯石烂,就像一颗被烤干烧焦的土豆,一切生命早就消失殆尽了。
事实上,太阳系的一切都与太阳息息相关,一旦太阳没有了,所有的行星即便没有被气化掉,也都失去了光明和能量,成为流浪死星。
太阳在红巨星膨胀后期,外围的气体会渐渐消散在太空,最终在核心留下一颗碳星,即白矮星,其大小约和地球相当,但质量却约为现在太阳的50%,密度大于每立方厘米1吨。
而小于太阳质量0.8倍以下的恒星,被称为红矮星,这种恒星最小的不到太阳质量的0.08倍。
科学家们2014年发现距离我们40光年的恒星J0523,只有太阳质量的0.077倍,被认为是恒星的最小临界质量,再小就无法点燃核心氢核聚变,成不了恒星。
#p#分页标题#e#红矮星由于核心压力小温度低,核聚变缓慢,因此是寿命最长的恒星。
最大的红矮星也有数百亿年寿命,较小的红矮星寿命则可达千亿乃至万亿年,而那颗J0523红矮星,寿命可达令人恐怖的12万亿年,这种红矮星实际上会与宇宙同存亡。
红矮星核心氢核聚变结束后就会熄灭,收缩压力再也点燃不了氦核聚变,因此其归宿是渐渐冷却成为一颗不发光也不发热的黑矮星。
由于宇宙寿命至今才138亿年,因此迄今为止还没有一颗红矮星死去。
而大于太阳质量8倍的恒星,核心的核聚变不会在碳元素结束,而是一直聚变到铁,然后发生热核失控,核心坍缩导致大爆炸,最终核心可能留下一颗中子星;更大质量的恒星,发生超新星大爆炸后,由于核心压力和温度更高,会坍缩成一颗黑洞。
这种恒星的质量一般要在太阳的30~40倍以上。
黑洞是宇宙中的顶级尸骸,通吃一切天体。
观测发现目前最大的黑洞质量是太阳的1040亿倍,编号为J073739.96+384413.2。
所有的黑洞都在吸积周围的天体物质,一切靠近黑洞的天体物质都有去无回,所以有人认为,宇宙最终的归宿可能就是黑洞。
当然,宇宙的归宿还有多种说法,现在主流的说法更倾向于暗物质暗能量的博弈,这是两个死对头,控制着宇宙的走向,暗能量推动着宇宙膨胀,暗物质通过引力让星系聚拢合并,最终宇宙是大撕裂还是大坍缩,就要看这两种力量博弈的结果是鹿死谁手了。
自从有了哈勃望远镜,人类对宇宙探索的视野就大大延伸了,现在又有了韦伯望远镜,将人类的目光又延伸了几亿光年,已经看到了大爆炸仅4亿年的婴儿宇宙。
根据观测和科学估算,在我们可观测宇宙中,就有上万亿个星系甚至更多。
在我们太阳系的家园银河系,就有4000亿颗左右的恒星,太阳只不过是这些恒星中普通一员,属于一个中小质量的黄矮星,这类恒星约占银河系恒星总量的12%;银河系或者说宇宙中最多的恒星是红矮星,也就是太阳质量0.8倍以下的小恒星,占恒星总量的约80%以上;而大于太阳质量的恒星不多,只有不到10%。
恒星是宇宙可见物质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组成星系的最主要成员。
但在广袤的宇宙,银河系只是万亿星系中的普通一员,太阳只是银河系4000亿颗恒星的普通一员,地球只有太阳质量的33万分之一,80万人类就生存在地球这样一粒宇宙尘埃上。
因此人类、地球、太阳系在宇宙中实在太渺小太渺小了,渺小得完全可以忽略不计。
然而我认为,唯有科学精神伟大而永存。
因为只有在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的指导下,才能不断有新的科学发现和对自然规律深入认识,这些将是整个宇宙文明的共识,并参与文明之间的交流,源远流长。
但科学没有绝对真理,也没有尽头,永远在路上。
我们要做的只是跟上科学的步伐,不断学习新知识,增加和不断深化自己对宇宙的认知,才能活的更豁达更明白。
对此,各位怎么看?欢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