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2岁还是不会说、说不清?正常吗?有这2大表现要就医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4-08-03 点击数:
简介:据我所知,迷信贵人语迟的人越来越少了,聪明的大朋友们不再盲目地自我安慰,真是件好事。

不过我偶尔还是会陷入迷茫,尤其是人比人,气死人:你家的两岁能背唐诗,我家的三岁还在妈妈,我要吃! 那心情真是酸爽,当场痛呼:我的好大儿,你啥时候给妈争口气?! 想想0~3岁可是孩子语言发展的重要阶段, 究竟什么样是正常的语言表现?什么样属于语

【菜科解读】

孩子2岁还是不会说、说不清 正常吗?有这2大表现要就医

据我所知,迷信贵人语迟的人越来越少了,聪明的大朋友们不再盲目地自我安慰,真是件好事。

不过我偶尔还是会陷入迷茫,尤其是人比人,气死人:你家的两岁能背唐诗,我家的三岁还在妈妈,我要吃!

那心情真是酸爽,当场痛呼:我的好大儿,你啥时候给妈争口气?!

孩子2岁还是不会说、说不清 正常吗?有这2大表现要就医

想想0~3岁可是孩子语言发展的重要阶段,究竟什么样是正常的语言表现?什么样属于语言发展迟缓?

也许你的孩子也在经历同样的情况:说话晚、说得少、口齿不清……

或者你并不清楚,孩子目前的语言发育是不是处于正常的水平

别急,让我们来一探究竟。

01孩子语言发育的一般规律

总的来说,在婴幼儿时期学说话的过程中,每个宝宝都会经历以下几个成长阶段:

1、建立语言基础

0~3个月时,宝宝会发出各种声音来表达自己的情绪。

6个月以后,宝宝常常发出一些不具备任何实际意义的啊——哦——这样的长音。

再过一两个月,宝宝就能发出妈——妈——哒——哒——等连续音了。

2、将语言和动作相连接

8个月以后,宝宝能够对环境中一些熟悉的、特定的语音做出反应了。

9~12个月时,宝宝拥有了一定的模仿声音的能力,这属于有意识的发音,是宝宝学习说话的开始。

3、开始说简单的字词

1岁到1岁半的宝宝,已经能慢慢说一些有意义的词。

这时宝宝的理解能力突飞猛进,他们能够听懂大人的大部分语言。

4、掌握与人沟通的简单句

2岁到2岁半的宝宝,已经掌握了很多日常生活中所需的词汇,并能够使用简单句了。

5、语言更自由活泼

2岁半到3岁的宝宝,已经能够熟练地使用很多句子了。

3岁末的宝宝,语言能力飞速发育。

以下是具体的0-3岁孩子语言发育分阶段特征,大家可以对照查看:

孩子2岁还是不会说、说不清 正常吗?有这2大表现要就医

长按图片,存它!!!

虽然每个孩子有自己的生长发育节奏,但是0-3岁孩子的语言发展是具备一定规律的。

孩子语言发育早或晚3个月以内,是正常现象

但如果孩子的语言发育落后超过6个月,就建议及时就医了

02语言发育迟缓,不容忽视

语言发育迟缓,是指孩子的语言发育遵循正常的顺序,但尚不能够达到与其年龄相适应的水平[1]。

遇以下两大情形,要引起重视:

除了上一部分表格里提到的、孩子语言发育过程中不同阶段需要干预的情况,总得来说,以下这些情形不容忽视:

1、不能执行简单的指令

孩子不能准确理解大人说话的意思。

比如,你和孩子说:宝宝,指一下自己的小鼻子,他似乎没有什么反应,或者不理会你。

2、不能用身体语言交流

孩子无法通过身体动作、眼神等方式去表达需求,或和我们做简单的交流。

#p#分页标题#e#

如果孩子有上面两种情况,家长一定要重视,这时孩子的语言发育已经遇到了障碍,请及早带孩子去医院,请医生做进一步的评估及干预。

孩子说话晚的原因:

1、食物过于软烂

长期的咀嚼,不仅锻炼了面部、口腔等肌肉,还训练了唇舌等器官的灵活性,而这些肌肉和器官恰恰是说话时需要运动的。

孩子2岁还是不会说、说不清 正常吗?有这2大表现要就医

说话时口腔肌肉的运动

咀嚼能力不好的孩子,通常语言学习能力也会或多或少受到影响,例如发音的清晰程度等。

如果孩子正在或已经萌出磨牙,要适当吃硬一点的食物,锻炼咀嚼能力。

2、父母总是挑剔孩子的发音

有时我们太过在意对错,动不动就纠正孩子开口说话时的错误发音,孩子觉得自尊心大伤,当然也就不愿意开口说话了。

孩子2岁还是不会说、说不清 正常吗?有这2大表现要就医

3、剥夺孩子说话的机会

有时我们自以为摸透了孩子的心思,不等孩子开口,一个眼神就知道要喝水还是吃饭。

结果你的过分勤快,让孩子觉得不用说话也能满足所有的需求,自然也就不愿意开口了。

4、父母说话太快

BBC纪录片《北鼻的异想世界》中做过一项实验,实验中,妈妈尝试用一种提高语调、拖长词语发音、节奏清晰的说话方式对孩子说话,这种父母语让孩子听得非常专注。

但是,妈妈换回正常的说话节奏时,孩子的注意力就飞走了。

孩子2岁还是不会说、说不清 正常吗?有这2大表现要就医

监测数据显示,父母语中包含的大节奏变调,可以给孩子的大脑提供很好的语言输入,能让孩子更积极地学习语言。

如果平时我们和孩子说话的语调太快,孩子的大脑很难接收到确切的语言信息,学习说话的难度也就变大了。

03如何促进孩子语言发育?

6月龄

——让孩子多听,为语言发育做准备

有的人对着家里的猫都能深情演讲半小时,有的人却以为孩子什么都不懂而拒绝尬聊。

其实,不管你在做什么,想什么,都可以说给孩子听,甚至都不需要太过细致地组织语言。

孩子2岁还是不会说、说不清 正常吗?有这2大表现要就医

1岁以前的宝宝,语言表达能力还很弱,基本靠听力来接收语言信息。

你越话痨,他接收到的语言刺激就越多,语言能力就会发育得越快——

孩子2岁还是不会说、说不清 正常吗?有这2大表现要就医

这些温柔的话语,不仅仅是在为孩子的语言发育做准备,还能让孩子获得更为坚实的安全感。

13-24月龄

——孩子开口说,掌握简单的词语

寓教于乐,对婴幼儿来说是最有效果、最容易被接受的教育方式。

讲故事和做游戏,最能够激发宝宝学习语言的积极性和表达的欲望,让他在不知不觉中增长词汇量。

1、做游戏

可以根据宝宝的兴趣,还原生活中的一些场景,比如假扮医生和患者,招待客人、扮家家酒等等。

注意,做游戏时的主导权,要交给孩子。

#p#分页标题#e#

孩子2岁还是不会说、说不清 正常吗?有这2大表现要就医

2、讲故事

讲故事,能够从三个方面系统地促进宝宝的语言能力发育:增加词汇量,掌握清晰正确的发音,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在故事营造的特定情境中,宝宝更容易理解和掌握新词汇,并逐渐学习到一些组词和造句的语法规律。

选择故事书时,一定要考虑宝宝的喜好,选择他喜欢的主题图书。

接着就是拼演技的时刻了,想把故事讲得绘声绘色是个技术活,给大家指路这篇(这样读绘本,是在扼杀宝宝的想象力、创造力!正确阅读, 只需3步!)。

25-36月龄

——多和孩子对话,学会流利表达

让宝宝提高语言能力的一个有效方法就是,跟随他的注意力,多谈论他感兴趣和正在关注的事物。

所以,请每天留出至少半小时的时间,跟宝宝进行一对一的对话。

孩子能在你全身心的关注中,感受到充足的爱和安全感,他以后开口说话的自信值才会upup!

关掉手机和电视,看着孩子的眼睛,专注而耐心地聊聊天吧。

这半个小时的专属时光,不应该被任何妨碍所打断。

写在最后

每个孩子的发育都有其自身的规律,我们一边要尊重他们独特的语言发育过程,一边又要对语言发育的滞后现象足够警觉。

还是那句话,发现孩子语言发展迟缓时,请一定要带孩子及时就医,及时干预。

做人父母就是这样,太焦虑不行,太侥幸也不行;要有耐心,又要足够敏感。

我们都在不断修行,试图找到这矛盾中的平衡。

慢慢摸索吧,没准哪一天,就灵光一闪,顿悟开挂了。

在此,伴你同行,与你共勉。

参考文献:

1、LawrenceR,BatemanN.12minuteconsultation:anevidence-basedapproachtothemanagementofachildwithspeechandlanguagedelay[J].ClinOtolaryngol,2013,38:148-153.

2、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Important Milestones

3、《0~6岁儿童发展的里程碑》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4、BBC纪录片《北鼻的异想世界》

5、《婴幼儿学说话百科全书》曹刘霞/著

人死后到底去哪?阴间还是地狱?千古之谜,其实早就解开了

人有生老病死,这是因果循环,不可逆转,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尽头的,而我们常说好人死后上天,坏人死后下地狱,死后的世界真的有天上和地下之分吗?还是说真的有死后的世界吗?人们总说着死后就能和下面的亲人团聚,我们所说的阴间真实存在吗?如果不存在,大家死后会去哪里呢?其实这关于死亡的种种谜团,其实从古至今一直以神话传说的形式,展现在我们面前,在我国传统的文化中,人们死后是要到地狱报道,过奈何桥、喝孟婆汤忘却记忆,然后重新投胎成人,这是一世也是一个轮回,而那些做过坏事的人,则要经过业镜的考验,从而打发到十八层地狱中的某一层,永世不得超生。

中国人认为死后的世界,也都是这样的,而到底这样的阴间存不存在呢?这问题就困扰了我们千年,其实,这个问题早就已经解决了,人们其实并没有死亡,只是以另一种形式存在于这个世界,这是最科学的说法。

科学上讲,死亡也就是大脑失去了意识,你的意识在宇宙中消失了,而除了你的大脑,也没有其他的地方可以保存或者让你的意识继续存在,也就是说没有死后的世界,不管是西方的地狱还是东方的阴间,都是不复存在的,当人们的意识消失之后,身体自然就没有了作用,那么为什么说人们其实没有死亡呢?其实,意识会消失、尸体会消失,而组成人的原子并不会消失,即使是尸体火化,这些也不会破坏形成人的原子和原子结构,更不会让这些原子消失,而组成人他的原子数量、结构、种类等等也都不会发生改变,也就是说,人们并没有死,只是以原子的形式存活着,它们也不会被这个宇宙所抹去,只要原子在,他们就在。

这些都是科学研究的结果,不管大家相不相信这都是科学存在的,不知道大家对此,有什么样的看法呢?欢迎大家留言评论。

人临死前是会非常平静还是非常恐惧?心理学家的回答很一致

Memory updated在人类的漫长历史中,关于死亡的探讨一直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人们对于死亡的态度和感受也是千差万别,有的人在临死前非常平静,有的则充满恐惧。

那么,究竟是什么决定了一个人在临终时的内心状态呢?心理学家们对此给出了一致的回答。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一个重要的概念,那就是“死亡焦虑”。

死亡焦虑是指个体对于死亡的恐惧和不安感,这是人类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

有研究表明,对死亡的焦虑程度与个体的人生观、宗教信仰、生活经历等因素密切相关。

比如,在某些宗教中,对死亡有着特定的解释和认知,这可能会减轻个体对死亡的恐惧感;而一些生活经历中的创伤和挫折则可能加剧死亡焦虑。

其次,个体的性格特征也会对临终时的内心状态产生影响。

有些人天生性格内向、沉稳,对于未知的死亡可能更能保持平静;而一些性格急躁、焦虑的人则可能在面对死亡时感到更加恐惧和不安。

除此之外,个体的生活态度和经历也是影响临终心理状态的重要因素。

那些对生活充满感恩、有着积极向上态度的人,在面临死亡时可能更能够接受和平静面对;而那些经历过极端困难和痛苦的人,则可能在临终时承受着更大的精神压力和恐惧。

另外,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也会对个体在临终时的心理状态产生影响。

在一些文化中,死亡被视为自然的过程,人们对此有着更加淡定的态度;而在另一些文化中,对死亡有着特定的仪式和观念,这也会影响个体对死亡的感受和认知。

总的来说,个体在临终时的内心状态既受到内在因素的影响,也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

而心理学家们的一致看法是,人们在面对死亡时,往往会表现出多样化的心理状态,有的平静,有的恐惧,这取决于个体的生活经历、性格特征、宗教信仰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因此,我们应该尊重每个人在临终时的内心感受,给予他们足够的关怀和尊重。

加入收藏
               

孩子2岁还是不会说、说不清?正常吗?有这2大表现要就医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