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组改善积食的小儿推拿法

积食是祖国医学中的一个病症,表现为多汗、口渴,舌苔厚、腻,属于厌食不思食不饥不纳等范畴;从西医角度来说,主要指消化不良,因消化功能紊乱引起的一系列胃肠疾病。
小儿积食的发病原因是多方面多因素的,主要包括:
【菜科解读】
主讲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 秦选光 □主治医师 付晓燕
小儿积食属于临床常见疾病,婴幼儿发病率较高。
积食是祖国医学中的一个病症,表现为多汗、口渴,舌苔厚、腻,属于厌食不思食不饥不纳等范畴;从西医角度来说,主要指消化不良,因消化功能紊乱引起的一系列胃肠疾病。
小儿积食的发病原因是多方面多因素的,主要包括:先天因素、饮食因素、疾病药物因素以及外感因素等等。
小儿时期,消化系统解剖结构发育不完善,胃容量小,贲门及胃底肌肉松弛,易发生呕吐及溢乳;消化系统功能相对薄弱,消化液分泌少,消化酶活性低,胃肠道的吸收能力较差,肠道菌群易失调,故而导致消化功能紊乱。
小儿时期的喂养又不能自我调节,如果家长对喂养稍有粗心,生活中不注意护理,就容易造成消化功能紊乱。
中医认为,小儿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五脏六腑均处于不完善阶段,其脏腑形态结构并不成熟,且生理功能也相对不足,其中又以肺、脾、肾三脏的不足最为突出。
脾主运化水谷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
但小儿脾胃娇弱,其形态结构并未发育成熟,且运化功能也较弱,这就形成了机体对脾的需求过大,而实际上脾常不足的不协调状态,因此当生活中饮食稍有不节,便易损伤脾胃从而患病。
积食的宝宝有食欲不振、厌食、肚子胀、胃部不适、睡眠不安和手脚心发热等症状,在睡眠中不停翻动或咬牙;经常不明原因的哭闹;鼻梁两侧发青,舌苔白且厚,且呼出的口气中有酸腐味。
积食会导致咳嗽,也就是中医说的食咳。
《黄帝内经》写:食于胃,关于肺,脾胃论也认为:脾虚肺最受病。
积食会导致积热,过量的食物不能消化,积于中焦,时间长了就会化热,热蒸于内,体温就会居高不下。
积食还会导致反复呼吸道感染、肺炎、腹痛、腹泻、便秘及贫血等病症,时间久了就会影响宝宝生长发育。
我国大多古代医家认为,小儿积食多为脾胃虚弱、脾胃虚寒、脾胃不和等因素造成。
因此,小儿积食的治疗多以调理脾胃为主。
中医治疗包括中医按摩及中药治疗。
简单的中医按摩包括捏脊法、揉中腕、摩涌泉。
捏脊法:让患儿面孔朝下平卧。
家长以两手的拇指、食指和中指捏其脊柱的两侧,随捏随按,由下而上,再从上而下,捏3~5遍,每晚一次。
揉中脘:胸中与肚脐连线的1/2处,即是中脘穴。
家长用手掌根旋转按揉,每日2次。
摩涌泉:足底心即是涌泉穴。
家长以拇指压按涌泉穴,旋转按摩30~50下,每日2次。
西医治疗主要为对症,包括使用胃肠动力药多潘立酮,乳酶生、益生菌促进消化,思密达缓解腹泻。
此外还需注意饮食调理,增加户外运动。
如以上治疗效果不佳或病情加重,建议及时到正规医院儿内科或儿童专科医院消化内科就诊。
宝爸妈平日生活中注意调整宝宝饮食结构,不要一味增加高营养、高热量食品,可多吃些清淡、易消化的食物,监督宝宝不要暴饮暴食,七分饱即可。
此外需注意加强运动,增加宝宝户外活动,提高身体免疫力,帮助宝宝健康成长。
枸杞一般是什么颜色?枸杞适量食用可滋补身体,改善新陈代谢
枸杞是生活中常见的药食同源食品。
枸杞含有维生素、矿物质、碳水化合物、微量元素等成分。
适量食用可滋补身体,改善新陈代谢,增强免疫力,美颜。
枸杞吃多了会出现什么情况日常生活中,枸杞是很好的补品,但阴虚火旺的人更要注意适量食用。
过量食用会引起眼睛干涩、流鼻血、牙龈出血等症状。
枸杞不适合体质虚弱的人食用。
过量使用会引起咽炎、喉咙痛等症状。
枸杞有很好的滋补作用,但有很强的温补作用。
患有感冒、发烧或炎症的人应避免进食,因为它们会使症状恶化如何选枸杞子才是好的1、看颜色:新鲜枸杞的颜色因产地不同而不同,但色泽柔和、有光泽、果肉饱满;而染色的枸杞多为旧货,感官品质较差,外观暗淡无光,但外观非常好。
鲜艳的枸杞全是红色的,就连枸杞蒂处的小白点也是红色的,包括用硫磺熏过的;而普通枸杞的尖端多为黄色或白色,所以大家选择可以选一些放在水里,不掉色就可以。
2、看形状:宁夏枸杞在市场上可能比较多,药用价值最高。
宁夏枸杞的特点是大部分枸杞顶端有小白点,其他地方没有;大部分宁夏枸杞放在水里不下沉,不管是泡茶还是煲汤,都会浮在水面上。
内蒙古枸杞的形状和形状都是圆形的,泡水不会下沉,但是青海枸杞和内蒙古枸杞都会下沉,新疆枸杞是圆形的,容易区分。
3、闻气味:用硫磺熏过的枸杞,只需抓一把,用手捂一会,就可以闻到刺激性气味,看看有没有用过硫磺熏过。
4、味道:宁夏枸杞味甜,吃起来很甜,但是吃完后喉咙有苦味;而新疆、内蒙古等地的枸杞味甜略带油腻,白矾泡的苦涩,硫磺熏的则酸、涩、苦。
气虚自汗气虚自汗改善方法
由气虚卫不固表所致自汗出。
症见自汗恶风,汗出常冷,疲乏无力,脉微而缓或虚大。
治宜益气固表,用玉屏风散、补中益气汤等方。
气虚自汗为病证名。
见《红炉点雪》。
由气虚卫不固表所致自汗出。
症见自汗恶风,汗出常冷,疲乏无力,脉微而缓或虚大。
治宜益气固表,用玉屏风散、补中益气汤等方。
参见自汗:自汗为病证名。
指清醒时不因劳动而常自出汗。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自汗证治》:“夫自汗,多因伤风伤暑,及喜怒惊恐、房室虚劳,皆能致之。
无问昏醒,浸浸自出者,名曰自汗。
”《丹溪心法·自汗》:“自汗属气虚、血虚、湿、阳虚、痰。
”《证治汇补》卷三:“阳虚自汗,必恶寒;火热自汗,必躁热;伤湿自汗,困倦身重,天阴转甚,声如瓮出;伤风自汗,头疼身热,咳嗽烦闷,鼻塞流涕;伤暑自汗,身热口渴、烦躁面垢;痰证自汗,头眩呕逆,胸满吐痰;心虚自汗,怔忡恍惚;肝热自汗,口苦多眠;肾虚自汗,潮热咳嗽;脾虚自汗,倦怠少食。
”又肺虚,伤寒、温病、柔痉、霍乱等多种病症均有自汗。
饮食调理1.黄芪炖乌鸡黄芪50g,乌鸡半只。
乌鸡切块加清水,加入黄芪,隔水炖熟,调味服食。
补脾益气、养阴益血,能补益肺气而固表止汗。
2.浮小麦饮浮小麦20g,麦冬8g,红枣10g,共煎汤饮用。
养心敛汗,固表实卫。
能益胃养阴而止汗。
3.黄芪止汗汤生黄芪15g,浮小麦40g,炒白术10g,防风10g,洗净后布袋装好,粳米50g洗净,加水同煮,熟后去渣取液,每日2次,每次100ml温服。
能健脾益肺,固表止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