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存最濒危的鸟类

【菜科解读】
鹦鹉是我们最常见的观赏鸟类之一,这是因为大多数的鹦鹉都具有鲜艳的外表,而且一些鹦鹉还有一项“技能”-“学舌”,一些鹦鹉能够模仿人说话的声音,这使得鹦鹉不仅仅有观赏性,还有一定的趣味性。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鹦鹉都长的这么好看,在遥远的新西兰生活着一种“奇丑无比”的鹦鹉,它明明是一种鹦鹉,却长着猫头鹰一样的面孔,它就是鸮面鹦鹉(Strigops habroptila)。
有人说,鸮面鹦鹉是世界上最蠢笨的鸟,正是因为这样它们才成功的把自己“玩”成了极危物种。
但其实,这个说法是不对的,因为鸮面鹦鹉的极危与它们蠢笨没有什么关系,而恰恰是因为它看似有些“蠢”的行为,成功的拯救了它们,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鹦鹉是鹦形目鹦鹉科下所有鸟类的统称,相比较其他的鸟类,该科下的鸟类除了基本都有艳丽的羽毛外,体型的差异化也非常大,最小的棕脸侏鹦鹉平均体长只有8厘米,而最大的紫蓝金刚鹦鹉的体长可达1米。
而且鹦鹉都有带有沟曲和蜡膜的喙以及厚厚的舌头,除此之外,鹦鹉的脚都比较短且粗壮,拥有对趾足适合攀援,均为为攀禽。
不过,鸮面鹦鹉有些不同,相比较其他鹦鹉,它不但长着酷似猫头鹰的面部,羽毛也不算艳丽,全身布满了黄绿色的斑点,看起来有些其貌不扬,而且鸮面鹦鹉也是现存最大的鹦鹉之一,它们的体长可达60厘米,体重平均3公斤。
大多数的鹦鹉是日行性的鸟类,但鸮面鹦鹉也有些另类,它们喜欢昼伏夜出,这倒不是因为它们有猫头鹰那样的夜视能力,而是因为它有着两大夜间觅食的法宝:
第一就是它的脸,鸮面鹦鹉的脸之所以看起来像猫头鹰,主要原因就是它们的面部有许多的羽须,这些羽须具备很强的感知能力,当夜间在地面行走时,它的羽须能够感受地面的情况。
第二就是它的嗅觉了,鸮面鹦鹉有两个大大的鼻孔,里面布满了嗅觉感受神经,能够准确的收集空气中的气味颗粒,然后判断气味颗粒的位置和来源,它正是靠着这两个器官在黑夜中觅食的。
除了习性奇怪外,鸮面鹦鹉还是现存唯一一种不会飞的鸟类,虽然它们的翅膀并没有退化,但是已经不足以带动它庞大的身体飞起来了。
其实,鸮面鹦鹉的祖先与其他鹦鹉一样都是会飞的,但是当它们的祖先来到新西兰这个海岛上之后,由于缺少竞争者和食肉动物,所以它越吃越胖,最终再也飞不起来了。
同时,鸮面鹦鹉还是唯一一种一夫多妻制的鹦鹉,在繁殖期,雌性们会聚集到一起,散发的荷尔蒙会被嗅觉灵敏的雄性捕捉到,于是,一场配偶争夺战开始了。
与大多数鸟类通过叫声来吸引异性不同,雄性鸮面鹦鹉是靠自己的表演来争夺繁殖权的,包括张开翅膀、转圈等等,表演时间越长,胜出的几率就越大,胜出者会拥有所有雌性,失败者则会离开,这种求偶模式被称为求偶场交配模式。
不过,尽管雄性拥有“三妻四妾”,但是繁殖期一过,它就再次回归“单身”生活了,因为雄性鸮面鹦鹉是没有照顾和孵化后代的习性的。
在现存的鹦鹉中,最濒危的当属鸮面鹦鹉了,早在1995年,它们全球的数量仅剩下了约51只,离灭绝只有一步之遥,由于鸮面鹦鹉不会飞,移动速度也比较慢,而且遇到人也不知道躲避,所以有人说它们是被自己“蠢”成极危物种的。
但其实,鸮面鹦鹉的极危与它们自身没有太大的关系,因为我们上面说过,鸮面鹦鹉不会飞是因为它们定居在了没有天敌威胁的海岛上才逐渐的失去飞行能力的,而且鸮面鹦鹉喜欢栖息在密林之中,它身上黄绿的斑点与环境几乎能融为一体,形成很好的伪装色。
再加上鸮面鹦鹉昼伏夜出的生活以及它们依然具备很强的爬树能力,这使得它们能够更加安全的在原生环境中生存。
它们极危的真正原因其实是人导致的,确切的说是人带来的动物导致的,大约在1000多年前,波利尼西亚人首次发现并登陆了新西兰,当他们发现这种对人类完全没有警惕心且不会飞的大鸟后,首先被当成食物捕杀。
在拔毛的过程中,人们发现它的羽毛非常的柔软,于是,它又因为羽毛可以制成比较华贵的服饰和装饰品被捕杀,不过,这并非主要的因素。
#p#分页标题#e#到了19世纪40年代,欧洲人开始陆续的登陆新西兰并将这里变成了殖民地,与欧洲人一起进入的还有黑鼠、家猫和白鼬,这才真正开启了鸮面鹦鹉的噩梦。
由于鸮面鹦鹉通常在地面茂盛的植被或者树洞中产卵,而且又是雌性单独孵卵,这就给了黑鼠偷吃鸟蛋的机会。
而家猫和白鼬都是夜间活动的食肉动物,它们也盯上了这种不会飞的大鸟,就这样到了20世纪中期,鸮面鹦鹉就剩下了不足50只。
虽然当地的政府意识到了这种鸟类的生存现状堪忧,并且采取了一定的保育措施,但是到了1995年,数量仅恢复到了51只,可见当时的保育也只是以保护为主,还没有进入到真正的保育。
直到20世纪末,动物学家Mark Carwardine来到了新西兰对这种珍稀的鸟类进行观察,才真正的拯救了鸮面鹦鹉,而且这种拯救还是“自发”性的。
当动物学家Mark Carwardine来到这里后,恰好是鸮面鹦鹉的繁殖期,Mark在野外观察一只名为Sirocco的鸮鹦鹉时,意外发生了,Sirocco正处于发情期,而且没有找到合适的配偶,所以当看到蹲在地面上的Mark时Sirocco直接跳到了他的头上,并且作出了身体前后摇摆的交配姿势。
这一幕也被Mark拍了下来,最后被BBC的动物纪录片《最后一眼》收录并播出,节目播出后,鸮面鹦鹉才真正的被大多数人关注到。
也是从节目播出后,越来越多的动物学家来到新西兰,新西兰的保育部也正式的开始科学的拯救鸮面鹦鹉,到了2018年,仅仅是不到二十年的时间,鸮面鹦鹉的数量就来到了154只,比保育前翻了三倍。
两年后,也就是2020年,鸮面鹦鹉的数量突破了200,来到了211只,虽然它如今依然是极危物种,但是在积极的保育下,它们的数量正在稳步的上升,未来我们会看到更多的、呆萌的鸮面鹦鹉。
鸮面鹦鹉是世界上最珍稀的鹦鹉,也是最珍稀的鸟类之一,它们原本有着庞大的种群数量、安全富足的生活环境,但当人类不断的来到它们栖息地后,一切都变了,从无危到极危,仅仅用了一百多年。
好在,一只“饥不择食”的鸮面鹦鹉做出了一个奇葩的举动,这才真正引起了关注,最终拯救了全族。
世界上最凶悍的猫 帕拉斯猫500万年未进化 列为近乎濒危物种
但是这只是大部分的宠物猫,也有被称为世界上最凶悍的猫,那就是帕拉斯猫。
下面就来介绍这位世界上最凶悍的猫。
世界上最凶悍的猫:帕拉斯猫被称为世界上最凶悍的猫是生活在海拔超过5000米地方的帕拉斯猫,帕拉斯猫之所以是最凶悍的猫,这是因为帕拉斯猫已经有500万年没有进化了,也就是说帕拉斯猫还处于原始的状态,但其实帕拉斯猫长得比《世界上最丑的猫》都还可爱。
帕拉斯猫被称为世界上最凶悍的猫,这点你看看它的图片就知道了。
帕拉斯猫粗壮的身体,尖长的牙齿,总是做出一副时时刻刻要撕人的表情,让人一眼就能看出极具威胁。
再加上帕拉斯猫常年栖息于沙漠、荒漠、草原或戈壁地区,能适应寒冷、贫瘠的环境,所以这也让它变得格外凶悍。
帕拉斯猫的毛茸茸的身躯,大小和家猫等同。
让人怎么也想不到它是世界上最凶悍的猫。
不过相比家猫,帕拉斯猫以鼠类为食,也吃野兔、鼠兔、沙鸡等。
可能是环境的不同吧!不过让人可惜的是,至今数量极少,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已经将帕拉斯猫列为近乎濒危物种。
最濒危的猫科动物 野生苏门答腊虎仅存400只
苏门答腊虎拥有所有老虎中最暗的毛皮,它的黑色条纹显著,条纹之间的间隔很小,而且条纹常是一对对排列,前腿也有条纹。
下面就跟一起具体看看最濒危的猫科动物等相关内容。
最濒危的猫科动物最濒危的猫科动物世界上最为濒危的猫科动物是苏门答腊虎。
有人甚至预测:如果我们再不采取措施,苏门答腊虎很可能很快就会从地球上消失!苏门答腊虎是一种体型相当小的老虎,平均身长大约为2.4米,体重不超过120千克。
它的皮毛不像其他种类的老虎那样油光闪亮,但还是非常漂亮的。
由于它仅仅分布于苏门答腊地区,因此得名苏门答腊虎。
现在世界上几乎所有的苏门答腊虎都分布在印度尼西亚岛上的5个国立公园中,纯粹野生状态的已经很少了。
随着经济的发展及土地的过度开发,适合苏门答腊虎生存的野生环境已经被严重破坏,其猎物也越来越少了。
前些年还有人捕杀苏门答腊虎,这些都是造成苏门答腊虎数量迅速减少的原因。
在热带地区,苏门答腊虎大多数时间都待在河边或者其他水域边上,而且为了降温,常常躺在水边或站在水里。
苏门答腊虎是一个熟练的游泳者,它能毫不费力地游泳通过7~8千米宽的大河。
苏门答腊虎(学名:Pantheratigrissumatrae)是生活在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上的一个虎的亚种。
苏门答腊虎是除巴厘虎和爪哇虎外,生活在印尼境内的第三个虎亚种;由于前者两个虎亚种均已灭绝,故它也是目前印尼境内仅存的唯一一个虎亚种。
苏门答腊虎是现存所有老虎亚种中最小的亚种,雄性体重100-150kg,雌性体重75-100kg,指间有蹼。
仅分布于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岛。
由于印尼金光集团APP对苏门答腊虎原始森林生存地的乱砍滥伐,目前野生苏门答腊虎个体数量约400至500只,保护现状极危。
栖息环境苏门答腊虎的栖息地主要是苏门答腊群岛范围内的热带雨林,活动范围依据猎物密度与栖所面积大小程度而定。
分布的密度平均为5只虎/100平方公里。
苏门答腊虎保护计划研究人员选用ERDASIMAGINE遥感图像处理系统来绘制已知和潜在的苏门答腊虎栖息地分布图,并分析它们所面临的威胁。
这样的应用包括两个方面:1.在国家公园里,研究人员利用分类土地资源探测卫星影像划定已知的老虎分布区域,在影像上找出典型的老虎栖息地特征;2.研究人员通过对光学和遥感影像的分析,找出在苏门答腊地区其它可能适合老虎生存的类似生态环境。
生活习性苏门答腊群岛生活的范围是热带雨林。
主要食物是水鹿、野猪、豪猪、鳄鱼、幼犀和幼象等。
不同于生活在平原地带的猎豹和狮子,雨林中的苏门答腊虎必须依靠潜伏袭击猎物。
分布范围分布于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
是现存唯一的仅分布在岛屿上的虎。
野生苏门答腊虎仅存400只,人工养殖的有300只不到。